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有多选题)

医路小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多尿、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甚至昏迷,常见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应激事件(如手术、心梗)。高血糖高渗状态则以严重脱水、意识障碍为特征,多发于老年人,常因饮水不足或高糖摄入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多与双胍类药物过量或休克相关,症状包括乏力、嗜睡及循环衰竭。治疗需紧急补液、小剂量胰岛素及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虽为治疗相关并发症,但同样危险,表现为心悸、出汗甚至昏迷,需及时补充糖分。

糖尿病友夏季,最怕这5大急性并发症,出现这些信号要马上就医!

夏季高温来袭,您是否注意到糖尿病患者面临的特殊健康挑战?为什么医生总是特别叮嘱糖尿病友在炎热季节要格外警惕?据统计,每年夏季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高发期,约有35%的糖尿病相关急诊发生在6-8月。

本文将为您揭示糖尿病患者夏季最应警惕的5大急性并发症,以及那些需要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夏季高温不仅仅是一般人的"烦恼",对于我国超过1.4亿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何夏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期?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率提高,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研究显示,当气温超过32℃时,糖尿病患者的急诊就诊率比常温环境下高出27.3%

高温环境下,人体血液循环加速,胰岛素吸收速度提高约15-20%,但同时水分流失也更快,这种"双刃剑"效应使得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效率变得不稳定,糖尿病患者的身体调节系统在夏季同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并发症一: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夏季高温导致出汗增多,若补水不足,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数据显示,此类急症在夏季的发生率比其他季节高出42%,且65岁以上老年患者风险更高。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危险信号

· 极度口渴但饮水量少

· 尿量先增多后减少

· 皮肤干燥、舌苔干燥

· 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当血糖升至33.3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Osm/L时,患者已处于危险状态,需立即就医。这种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15-20%这就像是身体的"水库"干涸了,但"糖分工厂"却还在不停生产,导致"糖分浓度"急剧升高,对身体各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并发症二:酮症酸中毒

夏季食欲下降,但很多患者仍按常规剂量注射胰岛素,容易导致低血糖而减少或停用胰岛素,进而引发酮症酸中毒。国家卫健委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夏季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比平时高出31.5%酮症酸中毒的危险信号

· 持续性恶心呕吐

· 腹痛

· 呼吸急促且有特殊"烂苹果"气味

· 明显疲乏无力

当血糖超过13.9mmol/L,动脉血pH值低于7.3,血清碳酸氢盐低于18mmol/L时,患者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需立即就医治疗。这就像汽车使用了错误的燃料,不仅动力不足,还产生有害废气,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并发症三:低血糖

夏季高温导致胰岛素吸收加快,再加上食欲下降、运动量变化等因素,低血糖风险大幅提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3年研究表明,夏季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其他季节高23.7%,其中72%的患者曾因未及时处理低血糖而就诊。低血糖的危险信号

· 突然出汗、心慌

· 手抖、饥饿感强烈

· 视物模糊

· 行为异常、说话不清

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应立即处理;若低于2.8mmol/L或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重度低血糖若处理不及时,死亡率可达4.9%低血糖就像汽车突然没油一样,引擎(大脑)无法正常工作,可能导致车辆(人体)失控,造成严重后果。

并发症四:糖尿病足感染加重

夏季细菌繁殖速度加快,糖尿病足的感染风险增高。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22年数据显示,夏季糖尿病足感染加重住院率比其他季节高出29.6%,平均住院时间延长4.3天糖尿病足感染加重的危险信号

· 足部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明显增加

· 伤口渗液增多或有异味

· 疼痛感突然加重或减轻

· 出现发热症状

当足部伤口深度达到Wagner3级以上(深及肌腱或骨)或伤口周围红肿范围超过2cm时,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截肢风险增加35-50%糖尿病足就像一座被敌人包围的城堡,夏季高温犹如打开了城门,让更多"敌军"(细菌)乘虚而入,加速"城池"的沦陷。

并发症五:心脑血管事件

夏季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提高。中国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5℃,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8.7%,其中65岁以上患者风险增幅可达12.3%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信号

· 突发胸闷、胸痛

·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 言语不清或理解障碍

· 严重头痛伴恶心呕吐

当出现上述症状超过5分钟且持续存在,需立即拨打120,争取在发病后4.5小时内(黄金时间窗)接受治疗。延误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5-30%心脑血管系统就像城市的供水管网,夏季高温和血糖波动如同管道中的水压忽高忽低,极易导致管道破裂或堵塞,造成严重"城市灾难"。

糖尿病友夏季健康守护指南1.科学监测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夏季糖尿病患者应增加血糖监测频次,1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天监测4-6次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天1-2次。血糖波动幅度超过5.5mmol/L时,应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每一次血糖监测,都是为您的健康织就的一道安全网,夏季这张网需要更加密集。

2.合理补充水分

夏季应保证每天饮水2000-2500ml,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大量饮水。选择白开水最佳,避免含糖饮料。每小时出汗超过500ml时,应考虑补充电解质饮料,但含糖量不应超过5g/100ml

3.调整胰岛素使用策略

夏季胰岛素吸收速度提高约15-20%,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剂量。气温超过30℃时,可考虑将胰岛素剂量减少10-15%。存放胰岛素的温度应保持在2-8℃,使用中的胰岛素不超过25℃

4.科学饮食与运动

夏季应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确保每天蛋白质摄入达到1.0-1.2g/kg体重。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运动前后均应测量血糖。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两大支柱,夏季需要像园丁一样精心呵护这两棵"健康之树"。

结语

夏季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考验健康管理能力的时机。掌握这5大急性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平安度过炎炎夏日。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永远比等待症状恶化更明智。希望每位糖尿病友都能拥有健康美好的夏天!您的健康,是家人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8-8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2)》.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7):581-590.

3.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2022)》.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社,2022.

糖尿病急症有哪些?4大“致命危机”别忽视,身体早发出了信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它的急症更不是“偶发的小插曲”。你可能不知道,糖尿病的4大急症,来得比你想象的凶猛,甚至可能在几小时内,将一个人推入生命的边缘。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少吃点甜的、控制饮食就好。可真正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出其不意的“急变”,你根本没时间慢慢调整饮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平时挺精神的人,突然意识模糊、口吐白沫?为啥有些糖尿病人,明明吃得很少,却忽然昏倒?这些背后,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急症在敲门。

高血糖昏迷、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这四大急症,是糖尿病人绕不开的“死亡四骑士”。它们不挑时间,不问场合,可能在饭后、运动中、甚至睡梦里,悄无声息地发作。

我们先说高血糖昏迷。这个名字听着像“慢慢昏过去”,但它来得可快了。尤其是中老年糖尿病人,一旦几天没吃药、发烧、呕吐、感染,血糖就会像坐电梯一样飙上去。

超过33毫摩尔每升的血糖,身体就开始当机。人会口干舌燥、眼神呆滞,像极了中暑。但你别误会,它不是晒太阳晒的,是血糖高得让细胞脱水、脑子缺水。

接着说低血糖。它是糖尿病人最容易“踩雷”的急症,尤其是吃药多了、运动猛了、饭吃少了的时候。低血糖不是“饿”那么简单,它会让你出冷汗、手抖、心慌、嘴软,严重时会直接晕倒抽搐。

有时候你看一个糖友脸色发白、眼神游离,别以为他累了,很可能是大脑已经在报警。

低血糖特别像一个“隐形杀手”,它悄悄地、不声不响地从你身后伸出手。

再讲第三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这听着像个专业术语,但其实就是身体“燃烧脂肪”燃到走火入魔的状态。

糖尿病人一旦胰岛素不够,身体就会烧脂肪来供能。这本来是应急之法,可脂肪一燃,血里的酮体就飙升,它们是酸性的,烧得多了,血就变酸,整个人的生化系统都“短路”。

你会看到他呼吸变深变快,嘴里有一股烂苹果味,肚子疼得弓着腰,最后昏迷过去。这不是剧本,这是很多年轻1型糖尿病孩子进医院的真实场景。

第四个压轴的,是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简称HHS。这个最容易被误判,它不像酮症那样有味道,也不像低血糖那样有抽搐,它更像一个“温水煮青蛙”。

血糖一路飙升,水分被逼出细胞,血液变得又浓又稠,脑子跟着“浆糊”一样。人会越来越糊涂,像喝醉一样说胡话,直到昏迷。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感染、脱水时。

四种急症,四种死法,但信号早就写在身体上。

你是不是经常口干舌燥、尿多得像水龙头开了?是不是饿得快、瘦得快、乏得快?是不是偶尔出冷汗、眼前发黑、心跳乱跳?这些都不是小事,是身体在用尽最后的力气提醒你:血糖出事了。

比起慢慢高的血糖,急症才是真正的“突袭”。它不像高血压,能撑很多年;也不像脂肪肝,悄悄演变。糖尿病急症是那种,一脚油门下去,直接把人撞进ICU的狠角色。

每一个糖尿病人、每一个有糖尿病亲人朋友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信息。

生活中你会看到:有人冬天手脚冰凉,非说是“体寒”;有人夏天出冷汗,却以为是更年期。其实很可能是低血糖;有人嘴苦、口干、夜尿频繁,还以为是肾虚,却不知道是血糖已经飙破天际。

体感是很诚实的,别让误解耽误了真正的病。

很多人说,不就是血糖高点嘛,吃点苦瓜、喝点山药汤不就降下来了?

这就好像你房子起火了,你却在研究该用哪种牌子的矿泉水灭火。糖尿病急症不是靠食补能拦得住的,它需要你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早早地看见它的影子。

比如:出门一定带糖,尤其是老年人,低血糖不会提前预约;比如:感冒发烧别硬撑,血糖会趁虚而入;比如:运动虽好,但别空腹猛练,尤其是吃了降糖药的人。

有时候,“坚持运动”这句话,不是万能的,它得讲究时机、方式和血糖状态。别让“自律”变成“自毁”。

最要命的,其实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你对它的掉以轻心。

那些口口声声说“我不怕”的人,往往是最容易中招的。糖尿病急症不是你想象中“发病才救”,而是你在平时是否能听懂身体的“暗语”。

很多糖友,明明吃得少,却越来越瘦?明明不运动,却总出汗?明明睡够了,却总是累?这些都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血糖在悄悄作乱。

别再等到昏迷、抽搐、送进医院,才想起查血糖。别再以为“我年轻,不怕糖尿病”,急症从来不看年龄,它就喜欢那些“掉以轻心”的人。

糖尿病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它可以在你忽视它的时候,决定你全部的生活。

别怕知道它的真相,怕的是你不知道真相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动手了。

糖尿病的急症,是可以预防的。

不是靠某一种食物,也不是靠某一种锻炼方式,而是靠你对身体的尊重,对知识的敏感,对异常的警觉。

你糖尿病不是“有血糖仪就没事”的病,它是那种要你“每天都不犯错”的病。

它像一个斤斤计较的恋人,你一没吃好,它就生气;你一摔跤,它就发飙;你一感冒,它就离家出走。

请你认真一点,别再用糊弄的态度去对待一个可能夺命的病。

糖尿病急症,是生活给我们开的一个“快问快答”。你反应慢一秒,它就会惩罚你一生。

记住这四个字:早识别,早应对。别让自己成为新闻里那个“突然昏迷”的人。你值得过稳稳的日子,而不是惊心动魄的抢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陈丽莉,刘志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识别与防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7-11.
[3]许樟荣,王玉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与防控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0):2536-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