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有哪些)

西安市第一医院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控制目标,看看您达标了吗?

在中国,大约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想必糖友们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我的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呢?下面我们来细说一下。

一、糖尿病患者只需要控制血糖吗?

并不是。糖尿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损伤人体细胞,诱发神经、血管、肾脏、眼睛等多种并发症。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还常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也会引起心血管和肾脏损害。因此,科学的糖尿病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使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多方面达到控制目标。

二、不同人群血糖的控制目标一样吗?

不一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个体化的,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低血糖风险及对低血糖耐受程度等多因素来制定,以达到风险与获益的平衡状态。

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越低越好吗?

并不是。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低血糖可表现为头晕、心慌、冒汗、手抖、饥饿感等,严重时还可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甚至昏迷。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应特别注意。因此,糖友们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空腹或过长时间运动,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及血糖控制目标,定期监测血糖,按时内分泌门诊复诊。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含糖食物(糖果、巧克力等),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进食并寻求帮助。

END

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血糖控制在多少范围合适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情况而有所不同,管控有意义的三个血糖值: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一、空腹血糖

  • 如果是老年人/并发症严重患者:空腹血糖可放宽至9.0mmol/l。
  • 如果是年轻人、病程短、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需严格管控,尽量控制在4.4-6.1mmol/l。
  • 如果是一般成人患者: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4.4-7.0mmol/l。

二、餐后2小时血糖

  • 如果是老年人/并发症严重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可放宽至11.1mmol/l以内(根据年龄和严重程度可再适量放宽)。
  • 如果是年轻人、病程短、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需严格管控,尽量控制在7.8mmol/l以内。
  • 如果是一般成人患者: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内。

三、糖化血红蛋白

  • 如果是老年人/并发症严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放宽至8%以内。
  • 如果是年轻人、病程短、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严格管控,尽量控制在6.5%以内。
  • 如果是一般成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内。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都是个性化的,没有严格的数字限制,需要综合考虑,能控制在正常人范围内最好,或者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血糖值。注意在控制的过程中一定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医生提醒:空腹血糖5个控制目标,适合不同的糖友,来看看你的

“医生,我空腹血糖6.1,是不是糖尿病啊?”
“我爸今天测出来5.8,他非说自己没问题,不肯吃药。”
“我空腹一直是5.4,医生说挺好,可我邻居说要低于5才安全……”

每天门诊上,总会听到类似的对话。说实话,要不是干这行二十多年,我可能也会被这些数字绕晕。空腹血糖这回事儿,真不是一个标准就能一刀切的,得看人、看病、看年龄、看基础情况——就像穿衣服一样,不能拿别人的尺码硬套在自己身上。

空腹血糖,到底多少才算“好”?5.6是临界?5.0才是黄金?还是越低越好?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给不同类型的糖友,量身定做5个“血糖小目标”。

但开讲之前,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超过一半的人自己都不知道

而在所有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近70%的人空腹血糖控制不到位。也就是说,空腹血糖这个指标,不光是诊断门槛,更是治疗的风向标。控制不好,胰岛β细胞继续受损,糖尿病的“下坡路”就会越滑越快。

问题是:控制到多少,才算控制得好?这个“好”,对不同的人,还真不一样。因为空腹血糖的“好”,更像是“合适”——不求完美,但求匹配。那咱们就来聊聊,这5种典型人群,各自的空腹血糖目标应该是多少。

第一类:刚被诊断,年轻、没并发症,胰岛功能还能打的糖友

这类人,其实是最有希望“稳住局势”的一群。胰岛β细胞功能还有储备,胰岛素抵抗不算严重,生活习惯也容易调整。这类朋友的空腹血糖目标可以定得稍微“苛刻”一些4.4~5.6mmol/L

为什么?

因为此阶段是“窗口期”——只要控制得够早够严,胰岛的功能还有可能“歇口气”,甚至部分恢复。这就像刚刚起火的小灶,赶紧泼水还能救,放任不管就烧大了。

目标定得高了,达标率也会下滑。这类人得配合一定的生活干预:规律饮食、运动 必要时短期药物。想“断药”或者“减药”,得靠这个阶段的努力。

第二类:确诊已久,血糖波动大、合并代谢问题的“老糖友”

这类人往往已经经历过“控得住—控不住—控回来—又控不住”的反复横跳。血糖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也不少。

对这类人,空腹血糖目标应当“宽松一点但不能放飞”:5.6~6.5mmol/L

为什么不是5.6以下?因为一刀切地“压低”空腹血糖,可能反而增加低血糖风险,尤其是晚上吃得少、白天药吃多的情况下,凌晨血糖容易“跳水”。

低血糖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老年人,严重时可以导致意识模糊、摔倒,甚至猝死。所以这类人,血糖控制要稳,不求低。

第三类:有心脑血管病史的糖友,比如中风、高血压、冠心病

这一类人,医生通常会把“避免低血糖”放在第一位。因为低血糖发作,会让心脑血管负担陡增,哪怕是一次轻微的,都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

目标血糖可以放得更宽:6.0~7.0mmol/L

看到没?不是越低越好。

有些人听说“空腹血糖越低越健康”,于是吃药吃到血糖只有4.2,结果早上起不来头晕、犯困,轻则摔一跤,重则一命呜呼。

这个阶段,活得稳比活得精更重要。

第四类:老年糖友,尤其是75岁以上的高龄人群

这个年纪的糖友,最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 低血糖 跌倒 骨折 卧床”这套连环combo技。

所以老年人控制血糖,关键在于四个字:“不折腾”

血糖目标可以定在:6.5~7.8mmol/L

你没看错,甚至可以接受7点多的空腹血糖。因为这个阶段的核心不是“逆转糖尿病”,而是避免波动、减少低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再说了,70岁以上的身体,已经不像年轻那样自带修复机制,血糖再低也未必能延寿,反倒可能折寿。

第五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或者正在备孕的糖友

这类人群的空腹血糖控制,得比普通人还要严格,因为胖嘟嘟的小宝宝可不想一出生就带上“高血糖”标签。

空腹血糖目标是:≤5.1mmol/L

而且不仅空腹血糖要看,餐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也要盯紧。因为母体的血糖,直接影响胎儿的胰岛细胞发育和出生体重。

很多人误以为,孕期“多吃点”“养胎”,结果孩子出生时体重超标、血糖异常,甚至提高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

控制好血糖,是给孩子最好的第一份“健康遗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医生,难道就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吗?我到底该按哪个目标来?”

说实话,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从来不是“统一答案”,而是“个性选择”

就像穿鞋子,每个人的脚型都不同,强行挤进同一个码数,走不了几步就得出事。

请记住这句话:

控制血糖,不是控制数字,是控制风险。

不是图表上的漂亮分数,而是你身体真正的稳定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花这么多笔墨讲这5类控制目标。

再强调一遍,以下这5类糖友的空腹血糖目标,建议您根据自身情况对照:

年轻初发、无并发症者:4.4~5.6
确诊多年、血糖波动大者:5.6~6.5
合并心脑血管病者:6.0~7.0
高龄老年人群:6.5~7.8
孕妇或备孕女性:≤5.1

具体控制目标,还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自我监测频率、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今天说的是“通用指南”,不是“私人定制”。

如果你看完文章还是有点拿不准,那就去咨询你的主治医生,别自作主张乱调药、乱停药。

控制血糖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是一周两周见效,而是日积月累、稳扎稳打

别拿别人的血糖当参照系,也别被一次测量结果吓得心惊胆战。

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的节奏,让血糖听你的,而不是你跟着血糖跑。

你现在的空腹血糖在哪个区间?你属于哪一类糖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情况,我们一起来探讨。说不定,这一条留言就能帮到另一个正在迷茫的糖友。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2):1393-14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