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糖尿病视频(于康 血糖)
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被各式各样的糖填满的生活。/ unsplash.com
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当人们走进奶茶店、咖啡店,点饮品的时候一定认真嘱咐,要少糖或三分甜甚至无糖;走进超市、面包店,拿起产品的第一反应是看看配料表,含糖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们是否购买该产品。这种行为在国内屡见不鲜。
过去这几年,中国人更不爱吃糖了。根据最新欧睿数据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糖果总销售额比过去一年同比下降了9.54%,这是5年来出现的首次大幅下降。而在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糖果产量累计为127万吨,同比下降13.8%。可谓产销双跌。
与之相对的是无糖食品的崛起。就拿无糖饮料来说,根据红星新闻的数据,2018年国内有36%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或减糖饮料,而到了2020年无糖饮料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55%。对含糖量的关注以及对糖的恐慌,可谓在这几年按下了快进键。
抗糖真是那么回事儿吗?/视觉中国
人们对无糖的追逐并非毫无道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报告称:截至2014年,全球约有4.22亿人患糖尿病,这个数量是1980年的3倍。而在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预计在2040年会增加到1.5亿;同时约有5亿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只是糖引起的疾病之冰山一角,“龋齿、肥胖、血糖升高、易衰老”等健康问题也随着摄糖而来。世卫借着这个报告,呼吁对糖尿病采取行动,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掀起了全球“恐糖、抗糖”的高潮。人人“谈糖色变”,纷纷加入“戒糖”行列。
糖如何入侵我们的生活?
与糖分道扬镳之前,人们与它有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蜜月期。
正如汪曾祺写糖果:“从古到今,谁人不吃糖?似乎,没有不爱吃糖的人,尤其是孩子。我估计,这个星球上没有吃过糖的人,大概不存在?不爱吃糖的人,也许还没出生。”
人们为何如此爱糖呢?
咖啡党必备方糖。/ unsplash.com
博主“鹿哥来了”在一期科普视频中提到营养学家的一个观点:母乳中的乳糖是一种非常甜的物质,也是母乳中的重要能量来源。长大后,人们会吃到更多的带有自然糖的食品,这种甜味区别于一些苦、涩味道的食品,只要人们能快速进行区分,就能吃到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
在从前饥荒的年代里,对糖的敏感性是有益于生存的。在汪老的孩提时代,几颗糖就能让孩子们将供销社当成一个宝库,日思夜想只为吃上一口糖果。
不论是软软的麦芽糖、韧韧的牛皮糖、松松的酥心糖、绵绵的棉花糖、还是脆脆的冻米糖、亮亮的水果糖......搁进嘴中,或在牙下爽快咀嚼,或在舌上细腻舔卷,都可见浓烈口感滚滚而来,满心的陶醉之下,愉乐自知。这种体验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是多少代人心中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
《大江大河》里宋运辉的一颗糖喂到观众心里去。
可以说,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工业时代的到来就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制糖能力,也为糖依赖创造了物质基础。工业精炼糖比如蔗糖、高果糖浆等的出现,即将糖从食物中提取出来,就如从植物中精炼出毒品一样,精炼的糖本身已不再具有营养价值,只成了单纯刺激大脑的化学物质。
20世纪科学家们对糖的成瘾性做了许多实验,实验证明:糖和毒品一样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人们吃了甜食会变得快乐、情绪变得高涨。由此糖被用在了各种食品当中,人们愈加与之难分难舍。
然而紧随着世卫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控糖的行动在社会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7年可口可乐推出最接近原味可乐的无糖可乐Coke No Sugar。事实证明,这种“低糖无糖”的产品定位受到了消费者与资本市场的青睐。
无糖可口可乐。/ 图虫创意
据观研报告网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市场发展迅猛,其中主要包括无糖茶饮料和无糖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6亿元。
在可口可乐与百事等大企业的示范下,饮料去糖化趋势席卷全球,众多厂商“被裹挟”加入这场无糖的战争,各种无糖饮料的必备原料,如甜味剂赤藓糖醇等供不应求,价格一度被抬高。
且看看今年夏天的饮料货架,低糖无糖饮品琳琅满目。就连药品行业也紧随其后,我们熟悉的小柴胡、双黄连等冲剂都出了无糖款供民众选择。
糖的危害是商家的武器
“零糖零卡零脂”的特性完美迎合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各类饮品食品都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更有各种“黑科技”产品撩动人心。
比如抗糖丸、抗糖面膜等,这类东西保证你在摄入糖之后依旧能保持皮肤的紧致和白皙。因为皮肤被“糖化”后,会变得暗黄、有细纹,这些产品可以做及时的补救。而有些产品却是从源头上阻断,比如脱糖养生电饭煲,是许多人的减肥美白助攻。
市场上现有的生活电器品牌纷纷推出了这类电饭煲,主打人群本是需要严格控制米饭摄入量的孕妇、老人或糖尿病人,用这类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不但糖分的转化率低,也降低了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多吃又不怕糖分高。
价格不等的抗糖“黑科技”。
然而这类产品却已经非其主打人群专属使用,许多减肥和抗糖人士纷纷加入行列。虽然这类“黑科技”产品的有效性尚未十分明确,用着的人且从心理上受到了几分安慰,全当买了个安心,因此这产品在市面上的反响着实不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学家于康教授提出,吃“脱糖电饭煲”煮出来的米,不仅不能“脱糖”,且在煮饭过程中米和汤分离,会造成部分水溶性B族维生素的流失,对健康是得不偿失的,适量食用米饭才是正经。
正在减肥的女大学生小K做过一个尝试。为着抗糖减肥,她连着一个月用无糖低卡0脂的魔芋结代正餐,一个月猛减8斤。然而恢复饮食后她开始暴饮暴食,又反弹10斤。
“我这辈子都不想吃魔芋结了”,她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这种靠意志力违背生理渴望的减肥不是长久之计,既不健康,又徒增焦虑。”
清淡的减肥餐。/图虫创意
这几年,由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和身材焦虑的贩卖,人们对健康和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刻糖首当其冲。因着控糖而做出的许多徒劳无功的尝试是许多人面临的困境。
当然,最先吹起这股“控糖”风的,自然还是各路商家。在消费社会中,资本和健康之间相互逐利,为共同目的形成一种共谋。资本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控制着健康、审美和消费动向。因此抓住了消费者对糖的恐惧,也就抓住了一个大商机。
疯狂控糖控对了吗?
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糖尿病逐渐变成流行病后,就有专家做过一连串的实验企图给糖定罪,然而专家们发现,糖作为我们身体能量和营养构成的一部分,始终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同时有一种声音出现:糖对人体是必需品,但它本身无罪,是人过量摄入的行为引起各种疾病。
改含糖为无糖,换大米为糙米,千方百计控糖的生活给了恐糖人群心理安慰,也带来了一些负担。相对于明确不含糖的产品,隐形糖更难控制。例如有些食品饮料中虽然没添加蔗糖,给消费者一种它不含糖的感觉,但是可能添加了果糖。果糖并不是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糖,
2015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果糖饮食(占总能量摄入的 25%)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
很多商家会选用结晶果糖替代蔗糖,以追求更好的口感,更打出 0 蔗糖的口号,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实际上果糖的热量与蔗糖相当,大部分还是从淀粉转化而来,大量食用的话,危害不亚于蔗糖。
控糖应当科学,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糖是最重要的一步。澳大利亚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就做了一个实验,长期不吃糖的主人公连续60天食用40匙糖(相当于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重点是,他在试验中所食用的糖分来源都是麦片、低脂风味酸奶、果汁等看似健康的食品,且远离了糖果和垃圾食品,同时也保持和从前一样的运动量。
然而随着对糖的稳定摄入,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吃了甜食心情就很好,不吃就情绪低下。最终的数据显示,他所摄取的糖分转化成的脂肪让他的体重增长了8.5公斤,并且出现了轻微的脂肪肝。
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糖。/ unsplash.com
这个实验从侧面反映,我们日常摄入的糖分,大多数来源于我们所认为的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些食品所含有的隐形糖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入糖的危害当中。
其实日常生活中,糖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天然存在的,如蔬菜、水果中自然的糖,牛奶中天然的乳糖,它们自然地存在于一个完整的食品体系,在摄入这些糖分的同时,会吃下完整而营养密度较高的天然食物,从而产生自然饱腹感,通常很难会出现进食过度或者上瘾的行为。
而另一种形式则是游离糖。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其中“单糖有一个糖分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消费最广的双糖是蔗糖或砂糖”。所谓原糖、非精制糖、天然糖其实全都是游离糖。
游离糖会让人饱腹感缺失而产生糖富集现象,它本身不含有任何必须营养素,除了能够提供热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用处。
简单举个例子,当我们吃下一个橙子,我们会有饱腹感从而停止继续用食,倘若把橙子榨橙汁喝下,即使喝个满满一大杯也不会有特别饱的感觉,甚至还可以起到搭配摄入其他食物的效果。这时喝一杯果汁所摄入的糖,就远远高于吃一个橙子了。
除了注意日常食物中的糖分,关注食品的配料表,保持适当的锻炼和规律的作息也是最科学的控糖方式。有所节制的生活自然会将人导向一个更健康的身体状态。
然而,“我们需要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注意糖的摄入量对日常生活是有益的,若过分恐惧而扰乱日常节奏,却是得不偿失了。
只见汪先生亦说“从糖果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仿佛会开倒车,像行车那样会‘掉头(调头)’。有时候,甚至,历史会迷迷糊糊,乱跑一气,或者迷失了方向,走迷路了!像个醉汉似地红着脸,满街、满山歪歪咧咧踉踉跄跄,一路上还不断打着饱嗝儿!”
若要说,这糖史的书写权在我们手上,如何让这摇摇摆摆的历史车头顺着轨迹向前奔去,其实重要的还是对它的了解与合理食用。毕竟,生活总该带点甜不是吗?
1. 《5亿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李迪
2.《无糖饮料,资本市场的新宠儿》红星新闻
3. 《糖是一种毒品你敢信吗?为什么人对糖上瘾,背后谁在操控一切》鹿哥来了/西瓜视频
4.《努力控糖的你,小心落入这些无糖陷阱》丁香医生
5.《【研食(一)】浅谈无糖饮料—发展历史、爆火原因与营销隐患》三火一木
6.《恐糖?不如科学控糖》更本文化
✎作者 | 所思
✎校对 | 向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告诉你饮食治疗糖尿病的五大黄金法则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黄金法则(二)黄金法则六: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的食物
单糖和双塘对糖尿病患者是具有“潜在危险”的营养素。原因如下:
1、单糖和双糖的吸收比多糖(淀粉类)要快,他们在肠道内不需要消化酶,可被直接吸收入血液,使血糖迅速升高。
2、过多摄入含单糖和双糖类食物,可使体内甘油三酯合成增强,并使血脂升高。
3、过多摄入单糖和双糖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减少或禁忌单糖和双糖的摄入。但是,患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需要绝对禁用精制糖,尤其当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吃糖来纠正低血糖。
黄金法则七:高膳食纤维
人们很早就观察到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的有益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和吸收的速率,从而降低血糖指数。很多的研究还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改善葡萄糖耐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膳食纤维供给量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膳食纤维的摄入标准是每日20~35克。达到上述摄入标准的关键是在于科学搭配膳食。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每日膳食中添加燕麦片、荞麦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富含纤维的食物。
那么膳食纤维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在充分认识膳食纤维益处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膳食纤维并非多多益善,过量摄入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腹胀、消化不良。
2、影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
3、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4、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的患者、肠炎和肠道手术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等,尤应该注意。
5、若突然在短期内由低纤维膳食转变为高纤维膳食,可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不耐受反应,如胃肠胀气、腹泻腹痛等。
因此,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并在增加的同时大量饮水。
黄金法则八:减少食盐摄入
吃盐过多对身体有害,这些害处可表现为:
1、可导致高血压
2、可降低治疗高血压药物疗效
3、可导致水肿
4、可导致心力衰竭
5、可导致肾衰竭
6、可能增强食欲,增加膳食摄入,导致体重增加。
因此,应特别强调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从现在开始吃清淡少盐的食物。
黄金法则九: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关注食物内容的同事,千万不要忽视了进食习惯对血糖的而影响。可以说进食习惯合理,有利于血糖控制;进食习惯不规律、不合理,可使病情恶化。
进食习惯:进食的时间要做到定时进餐。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要做到少量多餐,每日应进食4~6餐,甚至更多。
黄金法则十:多饮水,限制饮酒
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糖尿病患者更是至关重要。
1、水可以溶解多种营养物质使其易于吸收利用
2、水可以稀释血糖
3、水可以稀释血粘稠度
4、水可使含氮废物排出
5、水有助于排便
6、水可以“清洗”泌尿道
7、水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
如果肾脏、心脏没有疾病,也不存在水肿及其他限制饮水的情况,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多饮水。每日应该保证6~8杯水(1500~2000毫升)。同时注意养成定时饮水的好习惯,尤其在夏日,不要等到渴了再喝,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极为重要由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人的一生会生很多种病,各种大病小病。有的人要等到被病魔击垮才会掏出大把的钱去治病。而有的人则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并且很好的进行预防。所以,加入蜜柚会(糖尿病数字干预法,学会如何预防疾病。我们会通过考试返还费用,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医生的专业服务,添加微信号:tangguwen了解更多。
女孩确诊胃癌后发现:她和病友们都有这5个习惯!别等患癌才后悔
近日,一位24岁患胃癌女孩发布视频,反思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随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她表示:“自己每天基本在12点到2点间睡觉;一天吃2顿饭,中间间隔时间长;不爱喝水,一天2杯咖啡,一周喝3~4次奶茶,平时吃外卖或下馆子,喜欢重油重辣。”
有网友看完评论道:“我也刚查出胃癌,和她生活习惯差不多,难道得胃癌的人都有相似的习惯?”
确诊胃癌后发现:
病友们都有这5个共同习惯
在一些胃癌患者中确实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
共同习惯一:爱吃腌咸菜
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团队在《BMC医学》期刊上刊发了一篇关于腌制菜的研究发现:经常吃腌制菜的人,消化道癌症的死亡率会显著升高。
研究发现经常吃腌制菜危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消化道癌症风险显著升高:每周有4天及以上吃腌菜的人,消化道癌症的死亡风险升高13%,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升高45%。
2.常吃腌制菜的人血压升高:与从未或很少食用腌制蔬菜的人相比,每周吃酸菜≥4天的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平均分别升高1.5毫米汞柱和0.8毫米汞柱。
3.脑出血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每周1~3天食用腌菜的人,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的死亡风险升高32%。
共同习惯二:吃饭速度快
吃饭太快,确实容易得胃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魏帼指出,很多慢性胃炎患者最根本的病因是年轻时进食不规律、狼吞虎咽。
这样的吃法,食物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就进入了胃肠道,给胃肠造成负担,长期如此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消瘦、胃肠不适的症状表现,甚至出现胃炎,长期胃炎也可能会导致胃癌。
吃饭放慢一点,细嚼慢咽,肠胃负担更小。充分咀嚼能将食物磨碎成更小的颗粒,可以让食物更好地与消化液接触,减轻肠胃负担。
共同习惯三:吃饭不规律
有胃癌患者提到,“自己一天吃2顿饭,中间间隔时间长”,还有患者提到自己长期吃饭不规律,导致了胃溃疡性病变。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介绍,如果平时都是晚上6~7点吃晚饭,但某几天因为各种原因改到8~9点才吃,过两天又提前到5点吃,没几天又变成了9~10点吃,这样就会造成胃的混乱。到了饭点,胃液已经分泌了很多,但胃里却没有食物,导致胃液会直接侵蚀胃黏膜,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胃溃疡。
共同习惯四:吃过多甜食
虽然适量摄入甜食并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长期过多摄入甜食会导致肥胖,增加患癌的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营养医师汪琼介绍,如果经常吃过多甜食,如含糖饮料、奶油蛋糕、用大量糖制作的果脯等,过多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引起超重和肥胖。脂肪过多与多种癌症,如胰腺癌、结直肠癌、胆囊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共同习惯五:经常爱生气
坏情绪也是诱癌因素,经常爱生气的人患癌风险也会升高。
海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宋少军曾指出,坏情绪是诱癌因素。胃癌、肝癌甚至颅内恶性肿瘤等,与易怒、过度压抑自己情绪有关。
要注意的是,尽管许多人也有这些习惯,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定会患上胃癌。胃癌的发生是遗传、环境、感染、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这绝不代表这些习惯是无害的,长期如此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预防胃部疾病的一些好做法
1规律作息,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减轻胃部负担。
2合理均衡膳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避免偏食。
定时定量进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适量运动,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肠胃蠕动,提高免疫力。
4学会减压放松,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炎的发病风险。
6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胃部的潜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特殊人群有这些养胃策略
1老年人应注重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细嚼慢咽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2孕期女性需在保证营养前提下,避免食用生冷刺激食物。
3需要熬夜加班的群体,建议晚餐后间隔3小时再入睡,若必须加餐,可选择蒸南瓜、温牛奶等食物。
怎么吃才养胃?
一味“少食多餐”不可取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天津市特聘科普大使王星介绍,不少人认为,“少食多餐”是良好的养胃方式。然而,健康的胃就像精力充沛的员工,每天规律完成三餐“工作量”即可;若强行要求额外“加班”进食,反而可能引发疲劳。
对于胃溃疡、胃胀患者来说,适当减少单次进食量、增加用餐次数,更有利于恢复。但这种饮食策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另外,边看手机边吃饭的习惯值得警惕,专注进食不仅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还能通过充分咀嚼减轻胃负担。
聚焦——健康谣言粉碎机
只有胖人才会得脂肪肝,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肥胖人群因脂肪代谢负担加重,患脂肪肝的风险较高。肥胖是脂肪肝的发病诱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诱因。
除了肥胖,脂肪肝的病因还包括大量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饮食、高热量饮食、遗传等。虽然肥胖的人容易得脂肪肝,但体形偏瘦的人如果存在上述因素,同样有可能患上脂肪肝。此外,快速减重的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从而导致脂肪肝。
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水果吃起来很甜,不一定含糖量更高。通常来讲,水果的含糖量,并不单单指味觉上尝到的甜的感觉,而是指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四大类: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
在甜味上,果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几乎没有甜味。水果吃起来甜不甜,一般由水果中的含糖种类和数量决定,果糖含量更高的水果,吃起来可能会更甜。但有时候,水果中的一些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也会影响到水果的口味,让水果吃起来不那么甜。因此,水果的甜味不能作为其含糖量的判断标准。
(综合来源:健康时报、健康中国、人民日报、央视财经等)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