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嗜睡(糖尿病嗜睡吗)
3个原因让糖友老犯困
来源:生命时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袁 扬
在炎热夏季,不少人经常“夏打盹儿”,总觉得休息不够,但机体健康并未受到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犯困却不可大意,有3个常见原因。
睡眠呼吸暂停。不少糖尿病患者,同时也是肥胖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打鼾,他们可能频繁觉醒、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嗜睡。如果患者平时不打呼噜,只在偶尔极度劳累时出现,则不用太在意;但如果长期鼾声如雷,尤其呼噜声常突然停止的患者要当心,建议去医院接受检查和评估,看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糖低了。当机体出现低血糖时,大脑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能量,也会想睡觉。如果糖友常在餐前、空腹时犯困,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患者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平时,随身备些葡萄糖片、水果糖、饼干等,发生低血糖时可救急。
血糖高了。除了低血糖,糖友老困也要警惕高血糖。人体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碳水化合物,但糖友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时,血糖会升高,但此时机体仍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与能量供应,导致疲乏无力。
因此,患者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波动范围,有助医生调整降糖方案。由于中老年糖友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犯困、头晕、意识丧失等情况,更要做到定期体检,有助及时发现隐患,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友嗜睡,要查五件事
王先生的母亲今年84岁,是一个有着19年“糖龄”的老糖友了。最近一段时间,王先生发现母亲特别爱睡觉,每天差不多都要睡13~16个小时。再一测餐后2小时血糖,居然高达28.8毫摩尔/升。王先生吓了一跳,赶紧把母亲送进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吴晞提醒广大糖友,当自己睡眠规律明显改变,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若异常升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通常情况下,老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6~8小时,少于6小时或多于8小时,不但血糖会升高,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有猝死的风险。
若老人夜间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早晨起来的空腹血糖就会升高。这是因为,老人夜间睡眠少,就会使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血糖值飙升。吴晞建议那些长期失眠的老人及时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或褪黑素等保健品,以促进睡眠。若失眠不是很严重,可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也能起到安神的作用。如有条件,可以在睡前1小时做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睡眠时间过多可能是由5个原因导致的。第一,血糖异常。无论血糖过低还是过高,都会让人有疲劳感。每天睡觉超过10小时的糖友,最好加强血糖监测次数,建议早晨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晚上睡前都要各测一次血糖。第二,脑梗死。吴晞认为,血糖过高可能会造成脑梗死,其前期表现有嗜睡、说话含糊不清等,最好到医院做一个全面的脑部检查。第三,血脂异常。有的嗜睡糖友空腹血脂正常,但餐后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却异常升高。第四,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大脑缺血、缺氧,患者表现为嗜睡。第五,甲状腺功能减退。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在排除了前4个原因后,建议到医院抽血检查。
为平稳血糖,吴晞给广大糖友提出了3个建议。第一,养成定时、定点作息的好习惯。给自己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每天定点睡觉和起床。第二,中午休息15~20分钟。若糖友中午感觉非常疲乏,可能是早餐摄入了过多碳水化合物,建议早餐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少吃主食。第三,多吃蛋白质类食物,如豆腐、瘦肉、鸡蛋等。
吴晞提醒广大糖友,出现作息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一些嗜睡的糖友由于清醒的时间少,会感到非常饥饿,饮食量容易增加,令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后,疲劳感更甚,更加睡不醒,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人民网―生命时报)
有些糖尿病可能是“睡”出来的?这十个信号别不当回事
许多人都知道,
糖尿病与“吃”的关系很大,
为什么糖尿病会与睡眠扯上关系?
昨天一则热搜
让不少网友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有约君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原来2型糖尿病和睡眠之间
确实存在诸多关联。
No.1
熬夜、睡不够?
患糖尿病风险增加!
今年3月发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一项研究,跟踪随访了超过24万人长达12.5年后发现:睡眠不足(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还发现,尽管健康饮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但不足以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
睡得少伤身,睡得晚也可能伤身。
2023年,著名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长期熬夜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研究指出,相较于早睡型的参与者,晚睡型的参与者更容易报告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72%。
研究者同样发现,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或许能改善熬夜带来的患病风险,但不能完全抵消。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那……长期上夜班的人怎么办?
别慌,研究人员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上述提到的风险仅在白班工作的人群中明显,而对于固定通宵工作的人不明显。这也提示,将工作时间表与夜班工作者的自然节奏保持一致可能是有益的。
No.2
睡太久、睡不醒?
患糖尿病风险也增加!
既然睡太少伤身,那一觉睡10个小时 ,总该是件好事?
没想到吧,也有风险!
一项发表在《睡眠健康》的研究发现,无论其他生活方式如何,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有关。
其中,相比于每晚睡8小时的人,睡10小时、11小时、12小时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20%、50%和80%。
偶尔久睡不是大问题,但如果是长期有睡不醒的问题,不妨关注一下血糖情况。
No.3
睡觉常打鼾?
患2型糖尿病风险更高!
为什么打呼噜也会和糖尿病有关?
这关系可真不小。打呼噜可不是“睡得香”的表现,应警惕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指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糖尿病。
No.4
午睡时间太长?
也会影响代谢!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第65届年度科学会议上,有科学家指出,白天打盹超过40分钟会大大增加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
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腰间赘肉等。
2023年发表在《肥胖》期刊的一项研究则指出,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与高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41%相关,特别是腰围、空腹血糖和血压方面。
小结:
偶尔一次睡懒觉或熬夜,通常问题不大,但长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不推荐的。成年人建议在7~8小时为宜,最好是养成规律睡眠习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午睡时长则建议控制在15~30分钟内。
如果患有影响睡眠质量的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失眠、磨牙、梦游等,应及时就医治疗。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知多点
这些不起眼症状
或是糖尿病的信号!
怎么发现糖尿病?
很多人都能答出“三多一少”,即: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这也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然而,现实中有这些典型症状的患者其实并不多,即使有,症状也不明显,尤其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
临床上不少患者是在体检时、做术前检查、分娩时,甚至等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导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因此,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糖尿病前期的隐匿性。除了每年定期做一次正规的血糖检查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捕捉到血糖异常的“影子”?
留意这10个信号:
1.腹型肥胖
很多人觉得BMI(身体质量指数)正常就不用担心糖尿病,但是BMI正常的人也可能是个“隐形胖子”,就是脂肪都堆积在腹部,肚子特别大的人。临床观察发现,这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特别高。
2.总是疲倦、嗜睡
人体血糖过高时,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反应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导致疲倦、乏力、嗜睡。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日间极度嗜睡的几率约是健康人群的2倍。
3.异常出汗
长期血糖偏高,可以导致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比如天气不热却总是暴汗,且主要集中在头面部、上半身躯干,但四肢不出汗。
4.视力模糊
老年人视力下降或者眼前出现黑影,未必是年老眼花,可能是长期高血糖的信号,甚至已经引起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胸闷气短、胸痛
常年血糖高会让血液黏稠,血管斑块堆积,导致氧气“输送”缓慢,心脏“干活”变得吃力。
6.口腔问题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牙周炎、龋齿、牙龈萎缩、口腔黏膜感染等口腔问题,可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等有关。
7.皮肤异常
长期血糖过高,还可能导致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真菌感染等。
8.胃肠不适
血糖长期过高会让人时有上腹部饱胀的感觉,呼气时能闻到烂苹果味,还可能伴有顽固性便秘或腹泻。
9.泡沫尿
尿液里有细小、绵密且久久不散开的泡沫,要小心可能是肾脏出问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或尿路感染相关。
10.手脚麻木
血糖高还会引起手、脚感觉异常,比如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等。
以10个信号中,
有不少是不起眼的小细节,
只要注意观察,
糖尿病便不再“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