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糖尿病的表现为(儿童糖尿病最明显症状)

爱吃鱼的小猫 0
文章目录:

三多一少 竟是糖尿病信号?当心“填鸭式喂养”喂出孩子糖尿病!

多饮多食却被家长当作“长身体”,浙江一名4岁女童血糖飙升至正常值三倍以上送医抢救,最终确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孩子特别爱甜食,春节饮料甜点没断过。女童家属面对医生询问时坦言。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如今在全国各地医院上演频率越来越高。

就在上周,4岁确诊1型糖尿病的“猫姐”分享了她30多年“抗糖”经历,引发网络热议。她展示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因常年打针已形成大片硬结,令无数网友动容。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医学数据显示:儿童2型糖尿病比例已达40%-80%,糖尿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盯上”年轻人。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者的侵袭机制截然不同。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因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但最新研究显示,在新发生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2型比例高达40%-80%。

2025年初的临床数据显示,儿童糖尿病发病呈现两个明显高峰年龄段:4-6岁和10-14岁。这种“年轻化”趋势与全球儿童肥胖流行密切相关——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接近20%。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够,采取‘填鸭式’喂养,长期高热量饮食导致孩子过度肥胖。一位内分泌科医生指出。而肥胖会释放干扰胰岛素作用的物质,使血糖升高,胰腺负担过重,最终引发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症状与成人相似,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非典型症状包括持续乏力、精神萎靡、伤口愈合缓慢、反复感染等。然而,这些警示信号常被家长忽视。

这段时间女儿经常多饮多尿,我们误以为是长身体。杭州4岁糖尿病女童的家属懊悔地表示。这种认知误区导致许多患儿错过早期干预时机。

酮症酸中毒是儿童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当胰岛素严重缺乏时,体内代谢物质不能完全分解,酸性酮体堆积引发中毒。江苏淮安一名4岁女孩突然呕吐、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送医,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糖人’的餐桌,应该是色彩斑斓、营养均衡的。赵娟医生强调,饮食管理并非剥夺美味,而是学会聪明进食。

家长需根据孩子年龄、性别、活动水平合理安排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比例,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

进餐顺序也有讲究——“蔬菜先行,蛋白随后,主食最后”。先吃蔬菜占据胃容量,接着摄入蛋白质增强饱腹感,最后吃主食避免血糖急剧上升。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适当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可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家长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运动趣味性,让孩子主动参与。

科技创新正为糖尿病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2024年11月,国内首款适用于3-17岁儿童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获批上市,采用第二代葡萄糖传感技术。

这类设备每3分钟自动监测血糖,持续15天生成血糖波动曲线,帮助家长制定精准控糖方案。

像“猫姐”这样的资深糖友,已开始利用AI技术看懂化验单、记录饮食、建立健康档案。智能系统还能在出现高低血糖时立即提醒,避免运动后低血糖等危险情况。

心理支持贯穿糖尿病全程管理。“儿童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可能因患病产生自卑心理。”北京医院潘琦教授指出。

消除孩子的焦虑恐惧,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与血糖控制同等重要。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让孩子因饮食控制产生抵触情绪。

对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令人欣慰的是,部分2型糖尿病患儿在早期干预下可能实现逆转。“如果发现及时,在胰岛β细胞功能未严重受损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有可能在不依赖药物情况下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潘琦教授表示。

但对于已出现胰岛功能受损的患儿,则需长期应用降糖药物。在药物选择上,儿童用药安全性要求更高,1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二甲双胍。

手机屏幕亮起,三诺动态血糖仪二代的预警提示跳出:“血糖值异常升高”。13岁的阳阳放下刚喝了一半的奶茶,默默把杯子推远。

这个暑假,全国有数百万像阳阳这样的“肉肉娃”开始学习与血糖仪共处。他们手机里的游戏APP旁,多了一个实时显示血糖波动的图标。

科技控糖已成为新一代“小糖人”的生活方式。你身边有被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吗?他们的抗糖故事,或许能点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

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

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糖尿病若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6种症状,若发现一个,尽快去检查

他是个退休教师,65岁,患糖尿病已近十年。血糖一直稳控,日常也规律。直到某天,晨起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不止,脚趾也莫名肿胀疼痛。他没觉得这和糖尿病有关,只当是上火或老年病作祟,拖了两周,直到溃烂流脓,才被家人送进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沉默”的病,它的恶化往往悄无声息,当症状表现在外,往往已非早期。为何糖尿病恶化的征兆如此隐秘?身体发出的6个信号是否真的值得警惕?

从临床来看,糖尿病的恶化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种长时间的代谢失控。最早出现在微血管系统,神经、视网膜、肾脏,都是“第一批受害者”。脚部的伤口迟迟不愈合,是因为毛细血管供血不足,局部免疫力下降,宛如战场失去了补给线。

糖尿病足,正是恶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据2024年《中华糖尿病杂志》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为8.1%,其中超过30%的患者最终需要截肢。一个小水泡,都可能成为伤口感染的导火索。

有些患者起初只是觉得脚麻,以为是“睡姿不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最常见的就是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在夜间加重。医生眼里,这是一个危险信号,提示神经已受损。

视力模糊也是警告之一。糖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无痛,常被忽略。一位45岁的女会计因频繁更换眼镜度数前来就诊,眼底检查发现出血点密布。她说:“我还以为是老花眼。”这类误判在门诊中屡见不鲜

更隐秘的,是肾功能的缓慢衰竭。糖尿病肾病初期没有症状,仅通过尿常规能发现“微量白蛋白”升高。许多患者直到浮肿、乏力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此时肾小球滤过率已低于60ml/min,进入慢性肾病第3期。

频繁口渴与夜尿增多,虽常被归为糖尿病的常见表现,但在血糖控制稳定期极少出现。一旦反复出现,应考虑是否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这正是糖尿病进入失控状态的又一标志

临床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征兆——情绪波动与认知变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剧烈时,可能出现焦虑、易怒、注意力难集中。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提示中枢神经受影响。

高血糖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很多患者在血糖正常时,仍出现并发症,这与长期的糖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糖尿病的本质,是全身性代谢紊乱,不只是“糖多了”。

而在日常门诊中,最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发现症状,却不愿就医。他们说“是小毛病”“自己能扛”,结果错过最佳干预期。从医生角度看,每一个症状都是身体在呼救

运动后伤口久久不愈合,也提示免疫功能受损。正常人小擦伤一周内结痂脱落,而糖尿病患者可能持续两三周甚至化脓。此时若未及时处理,极易发展为感染性坏疽。

从西医角度看,糖尿病并发症的根基在于血糖控制不佳。而从中医角度则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位在脾胃、肾,病因多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恶化时,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如虚火上炎、湿热下注。

中西医结合干预更具实效性。如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的病变,配合二甲双胍,疗效优于单一西药治疗。这类综合治疗方案,正在逐渐被指南推荐

在生活层面,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坚持晚饭后快走30分钟,控制夜宵在每周3次以内,避免睡前两小时进食。饮食上,每天摄入4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有助于抗氧化与炎症控制。

心理调节同样重要。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患有抑郁,其血糖波动更大、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医生常建议患者进行冥想训练、呼吸放松,每天10分钟,提高情绪稳定性。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以被管理的慢病。一个关键点在于:发现苗头,立即应对。如果出现上述六类症状中的任意一种,哪怕只是夜间脚麻或视力模糊,也应尽快进行全面检查。

未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连续血糖监测(CGM)、胰岛β细胞保护药物的出现,将为糖尿病管理带来新希望。但在此之前,每一个患者都要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不忽视每一个异常。

老教师手术后恢复良好,他感慨:“原来一个小伤口,是糖尿病给我的最后提醒。”他开始记录每日血糖、坚持锻炼。他说:“这病是朋友,不是敌人。”这句话,比任何医学术语都更有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李敏,王志强.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1005-1010.
[3]刘芳,张建国.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24,44(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