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怎样检查的(糖尿病怎样检查比较准确)

求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好这两个检查,精准控糖少花钱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去医院检查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但面对繁多的检查项目,很多患者感到迷茫,甚至花了不少冤枉钱。其实,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两个关键检查,就能有效掌握病情,其余一些非必要检查,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性进行。

血糖检查:最基础也最重要

血糖检查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基石。其中,空腹血糖检查尤为关键。经过一夜禁食,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此时测量的血糖能直观反映基础血糖水平,体现身体在无额外糖分摄入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在 3.9 - 6.1mmol/L 。若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 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就极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检查时需注意,要保证至少 8 小时的空腹时间,且检查前一天晚上应避免高糖饮食、剧烈运动以及熬夜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除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查也能提供重要信息。随机血糖可反映任意时刻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发现血糖的异常波动;餐后 2 小时血糖能体现进食后身体对血糖的处理能力,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可能存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同样不容忽视。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堪称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它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某一次饮食、运动或药物的短暂影响。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值在 4% - 6% 之间。对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这样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偏高,意味着患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总体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运动计划以及药物剂量等。与血糖检查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无需空腹,可随时进行,方便快捷。

其他检查并非无用,但要按需选择

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指标可能已经出现异常。不过,若患者近期并无泌尿系统不适症状,且肾功能此前检查一直正常,就无需频繁进行尿常规检查。

至于胰岛功能测定,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 肽释放试验等,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难以区分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时,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但对于病情稳定、治疗方案已确定的患者,就不需要定期复查。

还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检查,像眼底检查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超声检查血管病变等,这些检查虽重要,但并非每次就诊都要做。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即可,若已出现相关并发症症状,如视力下降、手脚麻木刺痛、下肢水肿等,则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针对性检查。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查,抓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核心检查项目,就能对自身病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他必要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同时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每年必做的7项检查清单,帮助你远离并发症!

日常基础检查:血糖监测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需空腹8小时以上测量,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体现饮食和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检测进食后血糖峰值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被称为"血糖记忆",能客观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一般建议控 制在7%以下,3-6个月检测一次。

心血管风险评估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要求LDL-C降至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降至1.8mmol/L以下。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定期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异常。

颈动脉彩超:通过无创检查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病变程度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对于有胸闷、心悸等症状的患者,建议进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肾脏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这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应小于30mg/g。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表现,此时干预治疗效果最佳。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男性正常范围为53-106μmol/L,女性为44-97μmol/L;尿素氮正常范围为2.9-7.2mmol/L。

所有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应开始肾脏筛查,对于已发现蛋白尿的患者,建议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尿蛋白和eGFR,高风险患者监测频率应更高。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五项: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这些指标能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情况。
白蛋白和球蛋白:评估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能提示慢性肝病或营养不良。
肝功能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和油腻饮食,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结果,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对于已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缩短检查间隔至3-6个月。

眼部检查

眼底检查:能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早期病变表现。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检测,评估视功能损害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时,病变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因此,规律眼底筛查比等待症状出现更为重要。

足部评估

神经病变检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测试、振动觉、温度觉等检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

血管评估: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动脉病变会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影响伤口愈合。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自我检查双脚,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足部评估。发现任何红肿、破溃或趾甲问题都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神经系统筛查

周围神经检查:除足部感觉测试外,还包括腱反射、肌力等评估。常见症状包括手足麻木、刺痛、烧灼感等。

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可能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胃轻瘫(早饱、恶心)、排尿障碍或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常被忽视,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病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识别和血糖控制是关键。对于已有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缓解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记住,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规范的年度检查计划,配合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延缓并发症发生,享受与常人无异的健康生活。

糖尿病管理全攻略:判断病情、检查要点与应对思路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其病情复杂多变,精准把控病情、规范检查及科学应对,是延缓疾病进展、守护健康的关键。以下从病情判断、检查要点、应对策略三方面,全面解析糖尿病管理要点。

一、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维度

(一)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水平是糖尿病病情的直观反映。若血糖反复波动,或长期居高不下,意味着病情控制不佳。从空腹血糖数值可初步分级:轻度糖尿病空腹血糖处于7.0 - 8.4mmol/L;中度时为8.4 - 10.1mmol/L;重度则空腹血糖大于10.11mmol/L 。持续的高血糖环境,会像 “慢性毒药” ,损伤全身血管、神经,加速并发症出现。

(二)并发症表现

糖尿病可怕之处在于多样并发症,这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 神经病变:可出现四肢麻木、神经痛、烧灼感、蚁走感、触觉过敏等,让患者日常行动与感知异常,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眼部病变视力模糊、眼睛酸胀、眼压高视野变小、眼前闪光感、眼前黑影飞动、看东西变形等,严重时可致失明,剥夺患者光明。
  • 肾脏病变:疲劳乏力排尿困难、夜间尿多、眼部脸部下肢水肿、尿液颜色发红、尿里有泡沫等,若进展到肾衰竭,将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 其他器官疾病:还可能合并高血压、静脉曲张等,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三)胰岛素抵抗表现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若存在以下表现,可能提示胰岛素抵抗严重:食欲不振却腰腹部肥胖;容易疲乏、力不从心;皮肤干燥起皮、瘙痒;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尿频;饭后犯困、大脑反应迟钝;心情烦躁、易怒;基础代谢率差。这些表现越多,胰岛素抵抗可能越重,会影响血糖调控,让病情管理更棘手。

二、糖尿病必做检查及频率

规范的检查是掌握病情、调整治疗的基础,不同检查有不同监测意义:

  • 血常规:复查必做项目,能反映身体基本健康状态,辅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等伴随问题。
  • 糖化血红蛋白: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它能反映近2 -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血糖更稳定,帮医生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 血压每日监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高血压,血压波动会加重血管损伤,日常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调整干预措施。
  • 血脂:血脂正常者每年1次,血脂高者3 - 6个月1次。高血脂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协同伤害血管,定期监测利于及时降脂,保护血管 。
  • 眼底检查:无病变者每1 - 2年复查,轻度病变每年1次,重度病变每3 - 6个月1次。糖尿病易损伤眼底血管、神经,定期检查能早发现视网膜病变,保住视力。
  • 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无病变者每年1次,有病变者3 - 6个月1次。这是监测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早期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可及时干预,延缓肾病进展。
  • 下肢动脉超声:每年1次,糖尿病会致下肢血管狭窄、闭塞,引发下肢疼痛、溃疡甚至坏死,超声检查能早发现血管病变,预防严重后果。

三、糖尿病管理的综合应对思路

(一)血糖控制

  • 饮食干预:遵循低糖、高膳食纤维原则,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控制主食量,用全谷物、杂豆类替代部分精细米面;多吃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豆制品);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减少血糖波动诱因。
  • 运动调节: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帮助控制血糖,还可改善体质,提升抵抗力。
  • 药物/胰岛素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或注射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停药。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需根据血糖特点、自身情况选择,定期复诊调整方案,确保血糖达标。

(二)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 定期筛查:严格按照上述检查频率,完成各项并发症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一旦出现并发症苗头,如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早期信号,及时启动针对性治疗,阻止病情恶化。
  • 综合调理:针对神经病变,可补充营养神经药物,配合物理治疗改善症状;眼部病变可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进行眼科专科治疗;肾脏病变需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结合保肾药物等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减少对血管的多重伤害。

(三)改善胰岛素抵抗

  • 生活方式优化:通过饮食控制体重,尤其是减少腰腹部脂肪堆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调节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 药物辅助:部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增强胰岛素作用效率,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双管齐下提升血糖调控能力。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 “持久战”,从精准判断病情,到规范检查、科学应对,每一步都关乎健康走向。重视疾病、积极行动,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阻断并发症进程,才能在与糖尿病的博弈中,赢得更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 。 (注:内容仅供参考,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