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型的诊断(糖尿病分型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到底是1型还是2型?湘雅二院推出新的分型诊断方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当一名糖尿病患者走进门诊,他到底罹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构建出可用于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简称C-GR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
“不同的病因分型,对应着截然不同的诊疗路径。糖尿病患者的精准分型,一直困扰着临床。”6月26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周智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临床上,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分型方法正在“失灵”。
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受访者供图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队进行的前期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近2/3是成人发病,约1/6合并超重或肥胖,且有约1/6并非急性起病。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同时,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由于肥胖等原因患上2型糖尿病,“这些‘非典型’患者处在分型的‘灰色区域’,也是最易发生误诊的群体。”周智广说。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扬表示,目前一些“遗传风险评分(GRS)”大多来自欧洲人群,但其遗传背景与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异,欧洲构建的风险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并不敏感,甚至失去作用。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决定从基因切入,打造一套本土化的遗传“解锁工具”。
据介绍,该项目基于超过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2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出多个与1型糖尿病高度相关的SNP位点。根据这些数据,团队构建出服务于本土的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C-GRS)。
目前,C-GRS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超2万例糖尿病队列中成功完成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对糖尿病类型的判别能力。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40人可因应用该工具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分型判断,“研究团队将牵头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纳入超过300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肖扬介绍。
别再傻傻分不清!1型和2型糖尿病区别揭秘!
糖尿病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而在糖尿病这个大家族里,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两个常见的“成员”。虽然它们都叫糖尿病,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区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1型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发病机制:身体“控糖工厂”的故障差异
1.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误伤”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界的病菌入侵。但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认错了敌人”,把胰岛β细胞当成了“坏蛋”进行攻击。胰岛β细胞可是生产胰岛素的“工厂”,当它被破坏后,胰岛素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停止生产。胰岛素就像是身体里的“糖分搬运工”,负责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细胞里供能。没有了胰岛素,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只能在血液里“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消极怠工”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比较复杂,主要和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胰岛素抵抗就像是细胞对胰岛素这个“糖分搬运工”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它把葡萄糖搬进细胞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胰岛β细胞会拼命工作,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但时间一长,胰岛β细胞也会“累垮”,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这样一来,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样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也就升高了。
二、发病年龄:不同阶段的“光顾者”
1.1型糖尿病:青睐年轻人
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不过也有少数成年人会患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活跃,但有时候也会“过于敏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还在摸索着如何正确识别周围的事物,免疫系统也可能在这个时候“犯迷糊”。
2.2型糖尿病:偏爱中老年人
2型糖尿病则更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变慢,胰岛素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中老年人往往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问题也比较常见,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不过,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三、症状表现:各有各的“小脾气”
1.1型糖尿病:症状来得急
1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而且来得比较急。患者常常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身体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增多。尿量增多又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患者感到口渴,从而大量饮水。同时,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身体会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减轻,患者也会感到饥饿,食量增加。
2.2型糖尿病:症状较隐匿
2型糖尿病的症状相对比较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但由于这些症状不太典型,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病情延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患病的。
四、治疗方法:应对策略大不同
1.1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
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泵来持续输注胰岛素。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饮食和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2.2型糖尿病:治疗方式多样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样。在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糖,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物。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毕竟,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看1个指标,搞清自己的糖尿病分型!
一个指标,就像钥匙,能打开糖尿病这扇门背后的秘密。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像个“甜蜜负担”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健康“隐形杀手”。你或许不知道,它和你早餐多吃的那口油条、深夜刷剧时的一杯奶茶,都悄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但你知道吗?只看一个指标,就能帮助你快速搞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糖尿病,从而少走弯路、对症处理。
就像手机电量百分比,能判断你是该省电模式,还是插上充电器;糖尿病的“分型指标”,能告诉医生你是“胰岛素缺乏型”,还是“胰岛素抵抗型”,这对治疗方向至关重要。
那这个神秘的指标到底是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糖尿病,不止一种“脸谱”
糖尿病可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就像一出京剧,生旦净末丑,角色众多,各有性格。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有四种:
-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罢工,胰岛素分泌几乎为零,靠外援(打针)活命。
- 2型糖尿病:胰岛素不听话,身体像个“油盐不进”的孩子,抵抗胰岛素的作用。
- 妊娠糖尿病:孕期才来串门,大多生产后就走人,但也可能留下尾巴。
- 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基因突变、胰腺炎等特定病因引起的。
问题来了:不同类型,治疗方式天差地别,要是分错了型,等于穿错鞋,走路都别扭。
看一个指标,立判真假“糖”
C肽——糖尿病的“身份证”
C肽(C-peptide),这个名字听着有点像某种保健品,其实是胰岛功能的“谍报员”。它是胰岛素合成时产生的副产品,能直接反映身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简单说:胰岛素是主角,C肽是它的“影子”。有影子,说明主角还在;没影子,主角可能已经退场了。
C肽怎么帮你分型?
C肽水平
胰岛功能
可能的糖尿病类型
极低或无
基本罢工
1型糖尿病
明显降低
功能衰退
2型晚期或LADA
正常或升高
有但不灵
2型糖尿病
偶有波动
一时性紊乱
妊娠糖尿病等
所以,查个C肽,就像给胰岛“测个电压”,能判断它是短路了、没电了,还是电线老化了。
误区多如牛毛,别被“糖”骗了
误区一:年轻人得的就是1型糖尿病?
错。现在2型糖尿病越来越会“装嫩”,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也可能是2型,尤其是胖一点的。真正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瘦、发病急、C肽低。
误区二:吃药不管用就是1型?
也不一定,2型糖尿病发展到晚期,胰岛功能也可能严重受损,表现得像1型一样。这时候C肽就是“验身器”,一查便知。
误区三:C肽一查终身定型?
不!C肽不是一次性定型工具,而是“动态监控仪”。刚发病时可能还有点C肽,几年后就没了。尤其是LADA(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开始像2型,后来变1型。
案例时间:电视剧《心术》里的“糖误解”
还记得《心术》里那个胖胖的中年人,常年高血糖却坚持“我就是吃得多,哪能得糖尿病”?后来突发视网膜病变,才发现是多年2型糖尿病未控好。
医生一句话点醒他:“你这个C肽早就高得离谱,说明身体拼命分泌胰岛素应付血糖,但你身体‘装死’,根本不理它,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C肽高≠好事,可能是身体在“对抗无效”地挣扎。
饮食:糖尿病的“隐形油门”
你知道吗?传统早餐里的“油条 豆浆”,是血糖升高的黄金搭档。
油条高油脂、豆浆高碳水,组合起来就是“血糖升降机”。
建议:
- 主食粗细搭配:燕麦、糙米、小米排排坐,降低血糖波动。
- 控制总热量:餐盘法,蔬菜占一半,主食和蛋白各一小块。
- 进餐顺序调整:先吃菜,再吃肉,最后上主食,血糖更稳。
意想不到的是:一顿饭的吃法,能左右四小时的血糖曲线。
运动:最便宜的“胰岛素增敏剂”
运动是胰岛素的好朋友。它就像是“润滑油”,能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
- 饭后30分钟快走20分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舞。
重点:运动不是刷存在感,是要“出汗、微喘”,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心理与社会: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心理因素:压力大,血糖也跟着“暴走”
糖尿病患者常见焦虑、抑郁情绪。现代研究发现,压力会影响激素水平,从而扰乱血糖调控。
你愁,我愁,胰岛素更愁。
社会文化:习惯比你想的更“甜”
- “不喝酒不够朋友”——酒精影响胰岛素代谢,还伤肝。
-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尼古丁让血糖更难控。
- 亲戚聚会,全是碳水轰炸——米饭、饺子、年糕齐上阵。
这些文化习惯虽热情,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甜蜜陷阱”。
医生的忠告:别光盯着血糖
很多人天天测空腹血糖,心里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紧张。
但医生更关心:
- C肽水平:胰岛累不累?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3个月平均血糖如何?
- 血脂、血压、体重:有没有“三高结义”?
糖尿病不是“血糖独角戏”,而是一场“多系统联动的歌剧”。
未来展望:糖尿病也能活得“精彩”
科技发展飞快:
- 胰岛素泵:像“外挂胰腺”,精准控制。
- 智能血糖仪:秒出数据,自动上传。
- 个性化饮食方案:基因 肠道菌群分析,吃得更对路。
但无论科技怎么狂飙,最重要的还是——你愿不愿意了解自己的身体,从一个C肽开始。
写在结尾:你不是糖尿病,你是生活的主人
糖尿病不是判刑书,而是一份“生活说明书”。
它不是来夺走快乐的,而是提醒你:也许你该慢一点,轻一点,爱自己多一点。
愿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对糖尿病感到迷茫。只需一个指标,便能读懂身体的语言,找回健康的节奏。
问题来了:你查过自己的C肽了吗?
参考资料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分型与管理规范化指导意见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