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喝黄酒吗(糖尿病能喝黄酒吗百度百科)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多留意四点!
►
本文17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5岁的李阿姨,平时爱喝点黄酒助眠。去年确诊2型糖尿病后,她以为只要少喝点就没事。
可最近一次复查,空腹血糖飙到了1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超过8%。医生一问,才知道她每晚都坚持“来两口黄酒”。
李阿姨一脸无辜:“黄酒不是药食同源吗?对身体好啊。”但事实上,糖尿病人喝黄酒,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黄酒虽香,但糖分不低黄酒是中国传统酿造酒,温润不上头,老少皆宜。但它的一个特点被很多人忽略了——含糖量高。每100ml黄酒中,糖分在3~15克之间,有些甜型黄酒甚至超过20克。
这意味着,一小杯黄酒(约150ml),糖分可能等于一碗米饭。而这些糖分,不需要消化就能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快速上升。
更危险的是,很多糖友在喝酒时常常忽略饮食控制,容易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上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低血糖风险:别以为只升血糖很多人以为喝酒只会升高血糖,其实不然。酒精代谢过程中会抑制肝糖输出,尤其是空腹喝酒时,很容易引发低血糖。
这种低血糖往往不是立刻发生,而是在饮酒后6~12小时才出现。特别是那些同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友,风险更高。
低血糖表现不明显时,可能就是头晕、出汗、心慌,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很多人喝完酒睡觉,夜里低血糖却没觉察,早上起不来,就是这种情况。
黄酒的“保健”标签,并不适用于糖友不少人觉得黄酒是“温补”的,尤其是药酒、女儿红、加枸杞、加人参这类的,似乎更养生。
确实,黄酒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B族维生素等活性成分,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随意饮用。
这些“保健”成分的确存在,但含量极低,不足以带来实质性的医学效果。而其中的糖分和酒精,却是真真实实会影响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健酒不等于健康酒,尤其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医生提醒:糖友喝黄酒,务必要注意这四点第一,控制量是底线。无论哪种类型的黄酒,每日饮用量不宜超过50ml,最好控制在30ml以内。不要天天喝,更不能空腹喝。
第二,选择干型黄酒。干型黄酒的糖分相对较低,每100ml大约在2~4克之间,远低于甜型黄酒。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松警惕,标签上的“干型”不是“无糖”。
第三,配合食物一起摄入。饮酒时应摄入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鸡蛋、豆腐、粗粮等,延缓酒精吸收、稳定血糖波动。千万不要空腹喝。
第四,监测血糖变化。饮酒当天及次日,建议多测1~2次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高风险人群,应适当加餐,防止夜间血糖骤降。
喝酒不是禁忌,但必须有底线很多人一听“糖尿病不能喝酒”就觉得太苛刻,其实也不是绝对禁止。关键在于控制总糖摄入和饮酒行为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每日乙醇摄入不超过15g),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有改善作用。但这个“适量”,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少。
以黄酒为例,15g乙醇大约等于150ml黄酒。但考虑到黄酒糖分高,糖友每日饮用量还应减半甚至更少。
而一旦超量,饮酒带来的高热量、高糖分、高风险副作用,远远大于那一点点“可能的好处”。
特别提醒:这些糖友最好一点酒都不要碰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能喝酒。有这几种情况的糖友,应完全避免饮酒:
正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容易低血糖;
肝功能异常或有脂肪肝,酒精加重肝脏负担;
胰岛功能严重下降,饮酒可能进一步损伤β细胞;
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病史,饮酒增加复发风险;
合并视网膜病变或肾病,酒精加剧微血管损伤。
这类人群,不仅不能喝黄酒,任何酒精饮品都要避免,包括药酒、果酒和所谓的“低度养生酒”。
总结一句话:糖尿病喝黄酒,不是不能喝,而是要喝得对控制量、选干型、别空腹、餐后喝、监测血糖——这些都是底线。千万别相信“黄酒养生”这类说法,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想当然”。
如果实在想喝,最好事先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水平来判断是否合适。别拿尝一口的快乐,换一身病的代价。
参考资料:① 王亚非. 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5): 376-380.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务必留意5点
黄酒,这个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老伙计”,最近又被端上了热搜。
可一旦碰上糖尿病,这口“热乎劲儿”就得小心点。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黄酒?怎么喝才安全?不少人心里打鼓。医生一句话点醒:别瞎喝,真能“喝”出大问题!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对“糖”的处理能力出问题了。而黄酒呢,别看它糯米酿、口感温润,可它的“糖分”可不比一碗白饭少多少。
一碗下肚,血糖“翘尾巴”,血压“跟着跳”。不少人喝得满脸通红,心里却开始发虚。
有个50多岁的老张,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有天晚上喝了小半碗黄酒,第二天一测血糖,直接飙破16mmol/L。
他还纳闷:“我就喝了点黄酒,又不是白酒,咋就这么狠?”医生一句话让他惊出一身冷汗:“黄酒里的糖,比你以为的多得多。”
黄酒的“坑”,就藏在它看似温和的外衣里。不像白酒,入口辣、后劲足,黄酒“甜得发腻”,喝着像饮料,实则是“糖衣炮弹”。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100毫升黄酒含有大约6克糖。换句话说,一小碗黄酒,糖分就相当于一块小蛋糕。糖尿病患者喝下去,不出半小时,血糖像坐上了火箭,直冲云霄。
更别说,黄酒还含有酒精。酒精本身就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让血糖忽高忽低,像跳钢丝。你以为在“养生”,身体却在悄悄“报警”。
医生们总结了五个关键点,糖尿病人喝黄酒,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车”。第一点,量得掂量。喝黄酒不能任性,最多不超过50毫升。
这点量,刚好过个“嘴瘾”,别想着“喝爽”。多一口,可能就是血糖失控的起点。
第二点,时间得挑。千万别空腹喝黄酒。空腹时,血糖本就低,酒精一刺激,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尤其是吃了降糖药或打了胰岛素的人,轻则出冷汗,重则晕倒。
一碗黄酒下肚,可能直接进了急诊室。
第三点,搭配要讲究。喝黄酒别配甜点,更别配精米饭。这些东西下肚,等于“火上浇油”。
医生推荐:如果真想喝,就配点高纤维的蔬菜,或者蛋白质多的食物,比如豆腐、鸡蛋。这样能减缓糖分吸收,血糖波动没那么猛。
第四点,药物不能乱配。有些降糖药跟酒精是“死对头”。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这类磺脲类药物,一碰上酒精,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
医生遇到过不止一次,患者喝完黄酒,夜里低血糖发作,送医抢救。大半夜的病房,比黄酒还“辣”。
第五点,身体状态要看清。肝功能不好、胰岛素抵抗严重、血糖控制差的人,千万别碰黄酒。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饮酒后肝酶水平快速升高,肝损伤加重。
一边喝酒养生,一边“喂”出个肝硬化,这事不是没见过。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2024年《中国糖尿病管理白皮书》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人,平均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而在这1.4亿人里,超过30%的人血糖控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跟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
黄酒,作为“国粹”饮品,理应被尊重。但医学不讲情怀。糖尿病人一旦误判风险,后果就不是“头疼脑热”这么简单。医生们常说:“不是黄酒不好,而是你身体扛不住了。”
还有人说:“我控制好血糖了,喝点应该没事吧?”医生的答复是:“控制好,不等于可以放纵。”糖尿病不是靠“任性”治的,它靠的是克制、坚持和清醒的认知。
黄酒说到底,它是“糖 酒精”的双重组合,对正常人都是挑战,对糖尿病人更是地雷区。尤其是老年糖友,身体代谢慢、药物反应敏感,一口黄酒可能让几天的努力白费。
医生们见多了“喝出来的病”。有人年年体检正常,结果春节喝了几顿黄酒,三个月后查出糖化血红蛋白飙升。问他咋回事,他还一脸懵:“我以为黄酒是养生的……”
别把“养生”当借口,把“黄酒”当护身符。任何带糖分、酒精的东西,对糖尿病人来说,都像带刺的玫瑰——看着美,碰着疼。
并不是说糖尿病人要“滴酒不沾”。医生也明白,人都有嘴瘾,有社交需求。关键是:要有边界,懂分寸。就像医生说的:“你能喝一口,但别喝一碗;你能尝滋味,但不能沉迷。”
喝黄酒这件事,不是不能做,而是看你能不能承担后果。糖尿病不是“限制自由”,它是让人重新认识自由的边界。
真正的自由,是懂得自律之后的从容。
那些血糖稳、血压稳、身体也硬朗的糖友,不是靠“啥都不干”,而是靠“啥都懂一点,啥都慎一点”。
到底能不能喝黄酒?医生给的答案,不是“能”或“不能”,而是:你愿不愿意为每一口,负起责任。
结尾别煽情。说点实在的。
糖尿病人若真想“尝尝黄酒”,建议这样操作:先吃饭、后喝酒,喝前测血糖,喝后也测一次;不要连续两天喝,最多一周一次;别在情绪激动、身体疲惫、刚运动完的状态下喝;喝的时候别一个人,身边最好有人。
再强调一句:黄酒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以为它没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国家卫健委.中国糖尿病管理白皮书(2024年版)[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2024.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黄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黄酒时,多留意三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黄酒又悄悄爬上了健康话题的热搜。你也许会好奇:“黄酒不是比白酒温和吗?是不是糖尿病人也能适量喝点?”我理解你这种“想喝但怕出问题”的微妙心理,毕竟谁不想在生活里留一点烟火气呢?
但,如果你是糖尿病人,或者你家里有亲人正在与血糖打交道,那我们得坐下来,好好聊一聊——黄酒这件事,不能只看表面。
黄酒的“温和”,其实是个误会。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聊聊“糖尿病人喝黄酒”这件事,你可能会发现,有些你以为无害的小习惯,其实正悄悄影响着身体。
第一点,别被“酒精度低”骗了。黄酒的酒精度数确实不高,通常在14%左右,和白酒比起来,那确实“像温柔的老朋友”。
但别忘了,它含有的不止是酒精。黄酒的含糖量并不低,尤其是一些加了糯米、红枣、桂圆的花式黄酒,那甜味,不只是口感,更是血糖的陷阱。
你以为是“补一补”,身体却在默默“超负荷运转”。
第二点,酒精和降糖药之间的“暗战”,你了解过吗?很多糖尿病人服用的磺脲类药物,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酒精在体内会“打架”。有时候,这种打架甚至导致低血糖。
更危险的是,黄酒的甜味会掩盖低血糖的早期症状——你以为自己只是“喝多了有点晕”,其实身体已经悄悄发出求救信号。
第三点,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喝酒时的“搭配饮食”。
你有没有注意过,喝黄酒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会搭配一些重口味、高油脂的食物?一碗黄酒炖鸡、一份酒酿圆子,听着就让人垂涎。但这种组合,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甜蜜的陷阱”。
高GI食物和酒精一起进来,血糖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你以为是“享受人生”,结果身体却在默默抗议。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糖尿病人从此和黄酒绝缘?也不是。
我的建议是:不是不能喝,而是要更会喝。
控制量。如果你实在想喝,就别超过50ml,也就是一小盅。
这不是“怕你喝”,而是“怕你不自知地误伤自己”。
选对时间。别空腹喝,也别睡前喝。
饭后、血糖稳定时,偶尔为生活增添一点滋味,是可以的。
还有,选择无添加、纯酿造的黄酒。那些“甜得发腻”的调味黄酒,本身就糖分高,跟“养生”完全不沾边。
你可以看标签,尽量避开添加糖浆、果葡糖浆的产品。
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整体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管理,从来就不只是“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谈一场长期的和平协议。
而黄酒,就像这场对话中出现的一位“老友”,你得认清它的性格,才能和它相处得更舒服。
这让我想起一个病友说的话:“我不是不爱喝酒,而是更爱我自己。”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藏着很多人的觉悟。
你可以适当放纵,但别放弃自控。
你可以热爱生活,但别忘了照顾身体。
喝黄酒这事,说到底,是一场关于选择的练习。
你可以选择用黄酒温暖一个冬天的晚餐,也可以选择在身体状态不佳时坚决说“不”。
你可以选择告诉亲人“我今天不喝”,也可以选择在亲情和健康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的位置。
就像每次我走出诊室,都会默默地想一句话:我们不能为你过生活,但我们可以帮你看清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你是糖尿病人,别让黄酒成为你的“隐形雷区”;如果你是家属,也别用“多喝点没事”去劝一个正在努力管理健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既有味道、又有底气的生活,而不是在甜与醉中迷失方向。
我想说: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你重新审视生活的起点。
而黄酒,不过是这段旅程里的一杯小插曲,喝或不喝,都该由你掌控,而不是被它带着走。
人生那么长,愿你在照顾好身体的也不忘热爱生活的方式——就像那一口微微发甜的热黄酒,恰到好处就好。
糖尿病人是不是就再也不能喝黄酒了?其实不是“不能”,而是“更要懂得怎么喝”。黄酒虽温柔,但糖分和酒精也不低,喝得对,是滋味;喝错了,是负担。
生活可以有仪式感,但健康更值得被珍惜。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今天我们聊的是:糖尿病人喝黄酒,那三件事你注意到了吗?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刘春艳. 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与代谢控制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25): 3194-3198.
[2]李红, 周芳. 酒精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20, 21(10): 55-58.
[3]贺小红, 王琳. 黄酒中糖类成分分析及其营养评价[J]. 食品科学, 2022, 43(08): 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