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突发(糖尿病突发心梗能抢救过来吗)
糖尿病到最后是咋死的?医生:糖尿病后期,大多会突发3个并发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拖得久一点,管得住一点,问题也不至于太大。
吃点药,少吃甜的,按时测血糖,似乎就能把它控制在一个平稳的状态。但临床上真正见得多的,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的人,在某一天突然崩了,全身系统没给任何机会。
病人常年按部就班地控糖,表面上不见太大起伏,却在短时间内进了重症监护,有的几天内去世。这种局面不是偶然,是长期忽视隐藏风险后的必然。
有个东北的退休厂长,平时生活规律,每天散步、饮食清淡、糖化也还行。
他住院那天,是因为持续恶心和头晕,送来急诊时已经意识模糊。检查发现是严重的酮症酸中毒。
家属都震惊了,因为他血糖从来没飙得太高,药也没断过,怎么就一下子成了重症?
医生翻了翻记录,发现他前两周胃口差了点,胰岛素用了但进食不足,感染也没引起重视,代谢逐步失控。这不是突然,而是积累过头的一次爆发。
糖尿病到了后期,最先夺命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代谢系统一旦走偏,连补救的时间都不给。
酮症酸中毒是典型的代谢断路,胰岛素缺乏或作用失效后,细胞利用不了葡萄糖,开始分解脂肪获取能量,产生大量酮体。
体液迅速变酸,影响神经、心肺和肾脏。
病人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最后进入酸中毒性昏迷。如果不在24小时内纠正,死亡率极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状态根本不是长期发展出来的,而是几天内、甚至几个小时内就形成了。常见诱因是感染、漏打胰岛素、摄入不足或者手术创伤。
也就是说,不是病情控制不好,而是一个突发事件撞上了体内早已脆弱的代谢系统。等身体自己撑不住,失衡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为什么在糖尿病的结局里,酮症酸中毒常常排在前面。
没有太多预兆,有时只是感冒几天,或者胃口差了一点,但对一个代谢负荷本来就高的身体来说,足以击穿防线。
但这只是第一层,更深层的打击往往来自心脏。到了糖尿病的中后期,很多人心血管系统已经被长期高血糖慢慢腐蚀得不成样子。
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脂紊乱使得动脉内膜早早形成斑块。心脏这个泵,还要每天不停地供应全身血流,一旦冠状动脉出现堵塞,就会引发急性心梗。
这个并发症不是缓慢出问题,而是突发堵塞,心肌因缺血坏死。
病人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打开血管,心功能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彻底衰竭。
糖尿病人心梗的死亡率,比普通人高得多。问题不是堵得更多,而是他们的神经反应不敏感,很多时候没有典型胸痛,等出现呼吸困难或晕倒,已经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更棘手的是,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速斑块不稳定。很多人以为“控制住血糖就行”,但现实是,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心梗已经悄悄准备好爆发。
心梗不仅导致直接死亡,也常常造成严重后遗症。部分心肌坏死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患者走几步就喘,容易反复住院。
更严重的是,心功能差的人很难承受其他系统的应激,比如肺部感染、手术麻醉或者肾功能恶化。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不再是高效运作的器官,而变成一个随时可能“罢工”的机器。而一旦这个机器倒了,其它系统就跟着迅速瘫痪。
第三个走向终点的关键,是肾。糖尿病肾病在初期是悄无声息的。开始只是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常规体检都查不出来。
等到尿蛋白明显了,肾小球已经受损一大片了。肾脏不像肝,修复能力很弱。损伤之后基本是不可逆的。中后期肾病,滤过率下降,肌酐升高,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这时候,身体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肾越差,毒素排不出去,代谢紊乱加剧,血压更高,心脏更累,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很多人到了晚期才发现肾功能几乎没了,只能透析。透析不是治疗,是替代。不能清除所有毒素,也不能恢复原有功能。
每周三次的透析,身体每次像被掏空一次。有的人撑不了两个月,有的人会因为感染或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死亡。
肾病是拖垮身体的慢刀子,但一旦到了终末期,速度就会加快,失眠、食欲差、贫血、痉挛、呕吐、全身不适像潮水一样压过来。
很多人血糖正常,但身体早就陷入慢性炎症状态,神经损伤导致疼痛感减弱,心脏缺血没感觉,肾功能下降也没尿毒症表现。
身体失去了警报功能,等人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糖尿病不是死在血糖高,而是死在对身体信号反应迟钝。不是死于控制失败,而是死于“控制得不够系统”。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强调控糖、控糖,但很多时候真正能决定结局的,是有没有及时识别这些并发症的苗头。
一个人每天测血糖正常,不代表代谢就安全;饮食清淡,不代表心梗不会发生;查肾功能正常,也可能已经出现微小病变。
病情往往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比如突然胃口差、情绪波动、走路腿软、夜里多尿,这些小问题一旦频繁出现,就很可能是全身系统在发出警告。
很多人到死前的一两个月,状态反而是平稳的,不吵不闹、不痛不痒,但实际身体里早已处于临界状态。
糖尿病到了最后,真正要命的,是综合系统崩解。每一个系统都在超负荷运行,却又无法联动应对,免疫、循环、代谢、防御全线塌方。
到那个时候,哪怕用最好的药,做最强的干预,也只能缓解片刻,无法扭转结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孙庆林.哪些食物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J].求医问药,2007,(01)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告诫:去世前,身体有这5个征兆!
糖尿病,听起来像个慢性病的标签,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把它当回事。血糖高一点嘛,控制控制就好了,能咋的?
但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得实话告诉你,糖尿病不是死于糖尿病本身,它真正可怕的,是拖着拖着,把身体一点点拖垮,最后往往是并发症带走了人。
尤其是到了疾病晚期,身体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征兆,这些不是小毛病,而是生命在发出最后的警告。
我见过太多糖尿病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会表现出五种典型的改变。只要你细心留意,就能从这些迹象中判断病情是否已经走到了危险边缘。
第一个征兆是反复出现低血糖。有些人会觉得低血糖不就是饿了吗,吃点糖就行。但到了晚期糖尿病,低血糖反而比高血糖更危险。
因为这时候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衰竭,身体的调节能力几乎崩溃,稍微吃错一顿饭或用药不当,就可能突然血糖猛降。
很多老年患者低血糖时没有明显症状,甚至直接昏迷、抽搐,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根据2024年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糖尿病患者因重度低血糖导致的住院率已经超过了高血糖性昏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个信号是慢性肾功能恶化。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之一,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急,但它是一刀一刀割肉式地消耗人的生命力。
肾功能一旦下降到一定程度,体内毒素排不出去,水分潴留、电解质紊乱,整个人会浮肿、乏力、恶心,甚至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导致心跳骤停。
我接诊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伯,糖尿病十多年,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但忽略了尿蛋白的变化,几年内从微量白蛋白尿走到了尿毒症,连透析都没来得及做几次就走了。
这不是个例,据《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三成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第三个不可忽视的表现是持续性的视力模糊或突然失明。很多人以为眼花是老花眼,其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才是罪魁祸首。
眼睛里的微血管一旦被高血糖长期“腐蚀”,毛细血管会渗漏、出血、甚至增殖形成瘢痕,最终导致视网膜脱落。
我总跟患者打比方,这就像是你家的窗户玻璃被风吹裂了,裂缝越来越多,最后整块玻璃碎掉。而一旦出现失明,生活质量会迅速下降,抑郁、行动受限、营养不良都会接踵而至,身体就像进入了下坡路的加速带。
最新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的一组数据明确指出,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且独立于其他并发症。
第四个征兆是心脑血管事件频发。说句不好听的,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是心梗、脑梗带走的。糖尿病让血管变硬、变脆、变堵,这是长期的慢性炎症在作怪。
血糖越高,血管内皮越容易损伤,胆固醇就越容易沉积,形成斑块,一旦斑块破裂,就是致命的梗塞。
我曾抢救一位糖尿病病人,凌晨突发胸痛,送到医院已经是心跳骤停,心电图上是典型的大面积前壁心梗,抢救了两个小时也没拉回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第五个征兆,往往被忽略,就是全身性慢性感染反复发作。这类病人不一定发烧,但就是反复咳嗽、咳痰、尿频、皮肤化脓,有些甚至牙龈肿痛不止。
糖尿病晚期的免疫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任何小感染都有可能迅速扩散,引发败血症。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因为一个脚后跟的小伤口没处理好,发展成了糖尿病足,最后感染扩散到全身,高烧、神志不清、休克,送到ICU两天后就离世了。
据2024年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临床追踪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7倍,而一旦进入休克状态,死亡率超过50%。
很多人问我,糖尿病是不是一定会走到这一步?我只能说,不是一定,但很多人确实走到了这一步。
问题不在于糖尿病本身,而在于忽视它、低估它、拖延治疗、擅自停药、迷信偏方。你糖尿病不是一阵子的病,它是要跟你一辈子打交道的对手。你不认真,它就狠狠反咬你一口。
有些复杂的医学概念,我想用通俗话说清楚。比如糖尿病肾病的形成机制,其实可以理解成长期高血糖在“烧电路”,肾小球滤过系统就像个过滤网,高血糖一来一去地冲刷,滤网就慢慢破了,蛋白漏出来,肾功能一步步下降。
再比如糖尿病引发的心梗,其实就像高速公路上堆积的垃圾突然塌方,把整条路堵死,血液过不去,心肌就缺氧坏死了。
也有病人问我,是不是血糖控制正常了就不会出问题?我得说,那还得看控制到什么程度,控制多久,光靠空腹血糖正常是远远不够的。
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才是关键,它反映的是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很多病人空腹血糖看着不高,糖化一查却高得吓人,这就像表面看着平静,底下其实是漩涡。
关于就诊,我的建议很明确。凡是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人,每年至少要查一次尿蛋白、眼底、心电图、肾功能。不是检查多了,是因为很多并发症来得悄无声息。
还有一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不能定得太严,过度控制反而容易诱发低血糖,我见过太多因为“吃得特别清淡、药吃得特别勤”反而出事的例子。
说了这么多,不是吓唬你,而是希望你真正重视它。糖尿病不会一下子要命,但它会像漏水的屋顶,不补,迟早塌。真正的可怕不是高血糖,而是漠视和侥幸心理。身体在垮掉之前,其实都会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装作没听见。
我做医生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本可以避免的结局。人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病,而是对病的无知和忽视。糖尿病就是一面镜子,它会照出你对健康的态度,也会告诉你,什么叫做“来不及”。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梅,王志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全因死亡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24,60(04):289-293.
[3]王立群,赵建国,韩雪.中国糖尿病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0):845-8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气:去世前身体或有5个征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不是突然倒下的,而是一点点垮掉的。糖尿病就是这样,表面看着“能吃能喝”,其实身体早被掏空。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要不吃糖,血糖控制住就没事了,可真相远比想象残酷。
别说病人,连不少家属都不明白,糖尿病不是“死于血糖高”,而是被慢慢拖垮。它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削掉身体的功能,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尤其到了晚期,身体常会出现5个明显征兆,但很多人误以为是“老了”“身体虚”,就这么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带来的连锁反应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地方,不是血糖数字本身,而是长期高血糖对血管的破坏。大血管受损,容易引发心梗、脑梗;小血管受损,肾脏、眼睛、神经都跟着遭殃。这种伤害是悄无声息的,等你感觉出来,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死因中,约有70%以上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也就是说,很多糖尿病人,最终是心梗走的,是中风走的,而不是“血糖高死的”。
你可能从没想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多喝水、尿多、容易饿”的小毛病,最后能把心脏、肾、眼睛统统拖垮。
身体开始报警,往往是从“脚”开始的很多糖尿病人晚期,脚开始变得异常。不是走累的那种,而是神经坏死后没感觉,哪怕破皮流脓都不知道。这就是糖尿病足。脚上一个小水泡,如果不注意,可能发展成严重感染,甚至截肢,严重时还会引发败血症。
这不是吓人。现实中,糖尿病足是导致截肢的第一大原因。大多数人发展到这一步,身体早已被内耗得差不多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个过程其实可以避免。只要血糖控制得好,脚部护理得当,完全可以不走到那一步。但很多人误以为“脚疼就是走多了”“老年人脚麻正常”,拖着拖着,就拖成了大事。
肾脏“先撑不住”,尿里悄悄出现泡沫糖尿病伤肾不是一句空话。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尿毒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开始可能只是尿里泡沫多了点,或者夜尿增多,很多人不当回事。可就是这些小细节,透露出肾脏已经吃不消了。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就需要透析维持生命。透析不是治,是拖时间。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身体也会越来越差。
每次有人问“糖尿病能不能治好”的时候,我都想说,与其想着治,不如从现在开始防止恶化。病不是一天得的,但有可能一天就让你崩盘。
眼睛变模糊,不一定是老花眼视力突然变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了,正常”。但如果你是糖尿病人,千万别掉以轻心。因为这很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
这个病的特点就是:早期没感觉,等你发现模糊、看不清,往往已经晚了。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眼病并不只影响眼睛,它往往是全身微血管受损的缩影。
也就是说,眼睛出问题,说明身体其他地方也可能已经“淌血”了。而这时候,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心梗、脑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糖尿病人去世,很多就是因为突发心梗或脑梗。你可能前一天还看到他吃饭、聊天,第二天就突然倒下,抢救不回来。
这不是偶然,是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硬化、堵塞,加上糖尿病人神经反应迟钝,症状不典型,心梗时没感觉,或者轻微胸闷被忽略,等送到医院,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自己有心脏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早在糖尿病确诊时种下了种子。
最后的时候,身体可能会出现这5个征兆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发生在无数糖尿病患者身上的情况。如果你或家人有糖尿病,请一定记住这几个信号。
第一,体重突然下降,不是减肥,是肌肉被“吃掉”。糖尿病晚期,身体利用不了糖分,就开始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人会迅速消瘦。第二,反复感染难好,比如皮肤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说明免疫系统已经被拖垮了。
第三,出现意识模糊、反应变慢,可能是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或脑梗前兆。第四,脚变黑、溃烂不愈,提示血供严重不足,可能发展成坏疽。第五,尿量骤减或泡沫尿变严重,肾功能已经接近衰竭。
这些征兆不是“老了”的表现,是身体在喊“我撑不住了”。
我见过太多糖尿病病人,从“血糖高”到“卧床不起”,中间没几年的时间。不是病发展得快,而是他们把征兆当成小事。
控制糖尿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知与行”之间差的那一步。知道要控制饮食,却总觉得“吃一点没事”;知道要运动,却总觉得“今天有点累”;知道要定期体检,却总想着“再等等”。
糖尿病不是一天垮掉的,但它也不会等你太久。
让糖尿病“变温顺”,靠这几件平凡小事别把健康搞得多复杂。真正有效的管理,从来不是靠神药,而是靠日常的坚持。比如:控制饮食不是禁食,而是平衡营养、控制总量,规律运动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每天动一动,让血管有弹性。
监测血糖不是每小时测一次,而是建立对身体的“敏感度”,定期体检不是走个过场,而是提前发现风险。这些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糖尿病能否“善终”的关键。很多人不是输在疾病上,而是输在“懒”和“拖”上。
写在最后糖尿病不会立刻要命,但它会慢慢让你失去活力、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失去尊严。更残酷的是,它往往悄无声息,不痛不痒,却能让人一步步走向终点。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人,请告诉他们,不是现在没事就一直没事。糖尿病就像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看你怎么对待它。
如果你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请记住:你不是和血糖作战,而是在守护自己的心、脑、肾、眼、脚。每一天的坚持,都是在帮未来的自己争取更好的结局。
你能看到这儿,说明你在乎健康。希望你也能把这篇文章,转给在乎你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王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分析与干预策略[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40(03):210-214.
[2]张晓红,李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防控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4,44(09):705-709.
[3]马玉玲,赵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5,63(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