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官网(糖尿病网上在线咨询)
- 1、刚刚!2023版「ADA糖尿病诊疗标准」重磅发布,核心要点一文梳理
- 2、英国糖尿病协会官网报道“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推迟2型糖尿病4年发病,可获得长期健康获益
-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发布!津力达、通络明目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推荐!
刚刚!2023版「ADA糖尿病诊疗标准」重磅发布,核心要点一文梳理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言:2022年12月12日晚10点,2023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下文称“2023版 ADA指南”)于Diabetes Care期刊官网重磅发布。
新版指南的推荐总体延续了今年9月份发布的《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相较于2022版ADA指南指南,新版指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2型糖尿病药物推荐路径图”、“新增降糖药物类别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SGLT-2i、GLP-1RA和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使用”、“高血压定义的更新”等方面。(文末附文献链接)
要点一:更新高血压定义,≥130/80mmHg即为高血压
2023版ADA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进行了更新: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即为高血压,与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对高血压的定义保持一致。
指南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130/80mmHg”作为大多数患者的推荐血压目标。建议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管理、减少钠摄入、规律运动等。若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实现血压目标,建议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要点二: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从35岁开始
2023版ADA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以β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的进行性丢失和胰岛素敏感性缺陷为特征。由于通常无明显症状,患者可以多年“未确诊”,建议所有年龄≥35岁伴有危险因素的成年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建议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复查,出现疑似症状或新增危险因素(如体重增加)时应尽早进行。
对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群体,若伴有一种或多种糖尿病危险因素,应考虑在青春期开始或10岁后进行2型糖尿病的筛查。
要点三:「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路径图」有明显调整
新版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路径图”有了明显调整,建议基于患者个体特征和合并症个性化制定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一: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高风险,以“降低心肾不良事件风险”为目标的人群;
➤治疗目标二:以“降低/维持血糖和体重”为目标的2型糖尿病人群。
图1 2型糖尿病管理药物推荐路径(来源:CK医学)
2023版ADA指南建议(可滑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成年患者,治疗方案应包括降低心肾风险的药物。
➤应考虑提供足够疗效以达到和维持治疗目标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或其他药物,包括联合治疗。
➤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糖治疗方案应考虑支持体重管理目标的策略。
➤部分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可以考虑早期联合治疗,以延长治疗失败的时间。
➤如果有持续分解代谢(体重减轻)的证据、如果有高血糖症状或当HbA1c >10%或血糖≥16.7 mmol/L,应考虑早期应用胰岛素。
➤对于已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伴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合并肾脏疾病或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SGLT-2i和/或GLP-1RA作为降血糖和全面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一部分,这一决定可独立于HbA1c目标并考虑个人特异性因素。
要点四:增加新的降糖药物类别——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
相比于2022版,新版指南增加了一类新的药物类别——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涉及的具体药物为Tirzepatide,降糖机制及药物作用特点如下:
➤降糖作用机制: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强第一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
➤临床疗效概况:降糖疗效为“非常高效”;低血糖风险为“无”;减重效果为“非常高效”;心肾效应未知(试验正在进行中)。
表1 主要降糖药物特性汇总
要点五:糖尿病肾病管理,对SGLT-2i、GLP-1RA和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推荐有所更新
2023版ADA指南依然强调优化血糖、血压控制对于降低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或减缓其进展的重要性,对于大部分患者降压药首选为ACEi/ARB。在SGLT2i的推荐方面,起始用药对e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限制进行了调整。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推荐方面,当前建议与其他药物一起用于心血管和肾脏保护。具体推荐意见如下:
➤糖尿病患者若伴有高血压(非妊娠),降压药的选择:蛋白尿中度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299 mg/g)的患者,建议使用ACEi或ARB;蛋白尿严重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0 mg/g)和/或e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强烈建议使用ACEi或ARB。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若eGFR≥20 mL/min/1.73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00mg/g,建议使用SGLT-2i来减少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和心血管事件。
➤对于eGFR≥20 mL/min/1.73m^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至≥200mg/g的患者,SGLT-2i可能也有效,因为相关研究尚未发表,目前证据水平为B级。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考虑使用SGLT-2i(eGFR≥20 mL/min/1.73 m^2)、GLP-1RA或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eGFR≥25 mL/min/1.73 m^2)来降低心血管风险。
➤对于心血管事件或慢性肾脏疾病进展风险增加的慢性肾脏疾病和蛋白尿患者,在临床试验中证实有效的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被推荐用于减少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和心血管事件。
要点六: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建议大多数患者以7%为目标
2023版ADA指南强调血糖目标应根据患者预期寿命、糖尿病病程、是否存在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合并症/低血糖风险以及患者认知和心理状态个体化制定:
➤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若无明显低血糖,建议HbA1c目标为<7%;
➤如果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设备进行血糖监测,建议大多数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是TIR>70%、TBR<4%和血糖低于54 mg/dL的时间<1%。若患者伴有虚弱或低血糖风险明显更高,建议将目标设置为TIR>50%、TBR<1%。
图2 个体化制定血糖控制目标
要点七::提高“减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
新版指南强调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糖治疗方案应考虑体重管理目标,GLP-1RA类别中的司美格鲁肽和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能带来非常高效的减重获益。并且,指南指出适度或较大幅度的体重减轻均可带来获益:
➤降低基线体重3%-7%:可改善血糖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低基线体重>10%: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如疾病的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缓解并可能改善长期心血管结局和死亡率。
要点八:强调“一天24小时”的行为管理
2023版ADA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心脏代谢能够带来健康获益。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行为对心脏代谢健康的影响
来源:CK医学
1.减少久坐,每30分钟活动一次对血糖有益
减少久坐时间,建议每30分钟活动一次,进行有规律的短时间慢走/简单的抗阻运动,可以改善葡萄糖代谢。
2.让身体适度出汗(中度至剧烈活动)
➤中等强度运动: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应锻炼到大型肌肉群,并具有节奏性;
➤高强度运动:或每周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每周3天,运动间隔不应超过2天;
➤其他训练:建议进行抗阻、柔韧性和/或平衡训练,每周2~3次;
➤每周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改善代谢控制。
3.步行/快走有助于延长寿命
➤每天增加500步与心血管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降低2%-9%相关。
➤每天快走5-6分钟相当于延长预期寿命4年。
4.适当增加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包括抗阻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太极和瑜伽等运动可以锻炼到灵活性和平衡性。
5.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睡眠
新版指南强调了睡眠对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对睡眠的“时长、质量和类型”提出建议:
➤睡眠时长:建议6~9小时,睡眠时间过长(>9小时)和过短(<6小时)对HbA1c均有负面影响。
➤睡眠质量:不规律睡眠可令血糖控制变差。
➤睡眠类型:强调“早睡早起”。
图3 24小时身体行为对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来源:CK医学)
文献链接:https://diabetesjournals.org/care/issue/46/Supplement_1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英国糖尿病协会官网报道“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推迟2型糖尿病4年发病,可获得长期健康获益
2024年7月31日,英国糖尿病协会(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官网Diabetes UK首页发布了一篇题为type 1 life expectancy and pausing type 2:research highlights july 2024文章,内容涉及近期糖尿病研究领域激动人心的发现,大庆研究的最新成果被重点报道。此外,还包括“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以及“肠道微生物群与糖尿病最新发现”相关话题。
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推迟2型糖尿病发病4年,长期降低死亡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意味着未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中国大庆研究最新成果显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诊断,他们将更有可能享有更长和更健康的生活。
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5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参与了一个为期6年的预防2型糖尿病的干预试验,并在试验结束后的30年内进行了随访研究。研究比较了在糖尿病前期诊断后2年、4年和6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长期健康结果。
结果表明,那些能够推迟4年或更长时间2型糖尿病诊断的人,相较于在最初2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人,他们发展为心脏病、卒中以及过早死亡的风险更低。这些发现提醒我们,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应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越早采取行动,就越有可能改善长期健康结果。
医脉通专访李光伟教授
在接受医脉通专访时,大庆研究负责人李光伟教授表示:
大庆研究的这项新发现鼓舞人心,无论对学界还是对公众都是一个好消息。它证明大庆研究30年3代人的执着付出和坚守是值得的。今天这个结果,比以前在《柳叶刀》系列杂志发布的20、30年研究成果并不逊色,它是大庆研究30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学术成果!这一最新结果或将为未来全球糖尿病预防研究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即要重视干预年限:4年,至少4年,而不是2、3年,才能“修成正果”,取得心脑血管疾病的远期良好结局。而这4年的努力对于大众也是值得的。这将鼓励我们下定决心,坚持,再坚持。争取推迟糖尿病发生超过4年,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显著延长。患者不仅寿命更长,而且享有更多健康生活的时光。
中国的研究团队对2019年来自204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1990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65岁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了28%,同时,这一年龄段因1型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了25%。
此外,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在不良健康状况下生活的时间也有所减少。与三十年前相比,他们经历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那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这些积极的转变,即1型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很可能归功于多年来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持续进步。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改善程度与其居住地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还指出,对于许多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水平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目前,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定需求的研究仍然不足,我们正呼吁提出研究计划,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
肠道微生物群与糖尿病最新发现
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它们产生的分子和化学信使能够影响我们的健康,并可能在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鉴于我们肠道中生活着数百万微生物,且每个人的微生物群落都是独特的,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
在美国进行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此类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具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正常血糖水平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
研究团队寻找了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并专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特定微生物,探索了它们在肠道中的作用。例如,他们发现其中一种微生物产生的分子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有关,另一种则可能改变身体将糖转化为能量的方式。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线索,表明病毒可能正在感染某些类型的肠道细菌,并推测这可能是导致与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驱动因素。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并表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这一现象。
虽然这项研究显示了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患者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差异,但它并没有证明这些差异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研究仍在继续,以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并探索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降低发展2型糖尿病的风险。
信源
https://www.diabetes.org.uk/about-us/news-and-views/type-1-life-expectancy-and-pausing-type-2-research-highlights-july-2024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发布!津力达、通络明目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推荐!
2024年12月31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官网在线重磅发布!《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医药可在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单独及协同控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针对糖尿病前期,《指南》推荐:津力达颗粒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相对风险41%,适用于伴多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针对2型糖尿病,《指南》推荐:津力达颗粒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及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糖变异性,而且能缓解口干、自汗和便秘等症状。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内科治疗,《指南》推荐:可使用通络明目胶囊进行治疗。
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津力达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
络病理论指导确立“健脾运津”治法,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由人参、黄精、麦冬等十余种药物组成,为2型糖尿病临床防治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津力达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胰岛素分泌;通过降低升血糖激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升血糖激素与胰岛素的平衡,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
为进一步评估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异常人群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在预防糖尿病方面的作用,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团队开展了“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的子课题。
FOCUS研究纳入我国来自21个城市35家医院的18岁至70岁之间的889例成年受试者,其中885例被纳入全分析集,且均经过严格筛选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和腹型肥胖,并伴有至少一种其他代谢异常。符合条件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津力达组或安慰剂组,在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体力活动等)的基础上,每天按照9g/次,3次/日的剂量口服津力达或安慰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糖尿病发生率。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20年,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7.83%和42.66%。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了41%(HR,0.59;95%CI,0.46~0.74;P<0.001)。在完成研究的受试者中,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糖耐量复常比例分别为39.18%和25.64%(P<0.001)。
此外,津力达组在多项代谢指标上也显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在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在血脂水平方面,津力达同样展现出了积极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组,津力达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上升,这些变化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津力达组的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平均下降更多,这一结果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6月3日,FOCUS研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正式发表。该杂志编辑部也第一时间给予了题为“中医药预防2型糖尿病——一条艰难的前进道路”的编者按客观评价,肯定了该研究成果在糖尿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意义。
调节糖脂代谢、平稳控糖,津力达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有力武器
《指南》指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至2019年的12.4%。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和控制率(50.1%)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且在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开展的一项纳入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降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对减缓并发症发生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仝小林院士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纳入15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共181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降糖药物相比,联用津力达颗粒不仅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FPG、2hPG和HbA1c水平,还可改善胰岛功能,降低体重。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与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牵头开展的津力达颗粒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血糖变异性疗效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组患者血糖水平标准差在治疗后显著降低(-0.39 vs. 0.11,P<0.05),TIR在治疗后显著改善(23.21% vs. 2.24%,P<0.01),且津力达颗粒组患者的TIR从治疗前的55%提升到治疗后79%。
在调脂方面,基础研究显示,津力达可调节血脂,激活棕色脂肪产热功能,减少白色脂肪蓄积,改善代谢紊乱,同时能改善肝脏、骨骼肌脂质堆积,减轻体重。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联合其他降糖药,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本次是继2017版和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津力达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后,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再次入选新版指南,充分体现出津力达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多靶点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通络明目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标本兼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视力受损乃至失明。DR存在早期难以察觉、中期控制难度大、晚期手术治疗效果有限等特点。因此,国内外众多权威医疗指南和共识均强调,一旦确诊为2型糖尿病,应立即开始DR的筛查工作。对于DR而言,及早的发现、准确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通络明目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经验方为基础研制的创新中药。该药由赤芍、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粉葛、地龙等12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止血明目功效,可发挥“通”微杜渐、标本兼治的作用优势,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
“通”微杜渐——通络明目可多靶点、多机制干预DR的发病机制:通过提高糖耐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等纠正糖代谢紊乱;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抑制病理血管新生、保护血-视网膜屏障等保护视网膜微血管;通过抑制视网膜炎症反应、抑制视网膜氧化损伤、改善视网膜功能等保护视神经细胞。
标本兼治——临床研究证实,通络明目可提高DR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为了充分评估确证通络明目治疗DR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为组长单位牵头开展了“通络明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该研究共纳入41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患者(观察组-对照组数量比为3∶1)。在规范降糖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服用通络明目胶囊(4粒/次,3次/d) 羟苯磺酸钙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d),对照组服用羟苯磺酸钙胶囊(2粒/次,3次/d) 通络明目胶囊模拟剂(4粒/次,3次/d)。疗程为12周。
研究结果显示,服药12周后,观察组患者DR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61.0%,对照组为44.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提高16.9%(P<0.0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眼底改变显效 有效率为53.2%,对照组显效 有效率为39.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评分明显降低(P<0.05),无黄斑水肿比例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矫正视力显效 有效率为58.6%,对照组显效 有效率为40.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8.4%)优于对照组(69.9%)(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目睛干涩、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干结消失率均明显增高(P<0.01)。在改善矫正视力、眼底改变方面,观察组显效 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研究期间治疗引发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观察组为3.5%,对照组为7.8%,观察组TEAE发生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无与研究药物相关的TEAE,对照组4例受试者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TEAE,严重程度均为轻度。两组无严重TEAE发生。
结语
据悉,《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共同修订完成。《指南》共20章,涵盖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分型、三级预防、筛查和评估、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高血糖的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等,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实践。
本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促进行业水平提高和进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