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新技术(糖尿病新技术新进展)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糖尿病新疗法
据估计,1型糖尿病影响着约180万美国人。虽然1型糖尿病经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但也可能在成年后发生。尽管有积极的研究,但1型糖尿病还没有治愈。据了解,治疗方法包括服用胰岛、监测饮食、管理血糖水平以及定期锻炼。科学家们最近还发现了一种有前景的新治疗方法。
来自密苏里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5月1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证明了一种新型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在大型动物模型中的成功应用。他们的方法包括将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即所谓的胰岛从捐赠者转移到接受者身上,但无需长期的免疫抑制药物。
据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儿童健康和分子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授、该研究的论文主要作者之一Haval Shirwan介绍称,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故障并使其以自己为目标。
Shirwan说道:“免疫系统是一种严格控制的防御机制,在充满感染的环境中确保个人的福祉。当免疫系统将胰腺中的胰岛素生产细胞错误地识别为感染并摧毁它们时,1型糖尿病就会发生。通常情况下,一旦感知到的危险或威胁被消除,免疫系统的指挥和控制机制就会启动以此来消除任何流氓细胞。然而如果这一机制失效,诸如1型糖尿病等疾病就会显现出来。”
糖尿病损害了身体产生或利用胰岛素的能力,而胰岛素是一种帮助调节血糖代谢的荷尔蒙。1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无法控制他们的血糖水平是因为他们体内无法产生胰岛素。这种缺乏控制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威胁生命的问题,包括心脏病、肾脏损伤和视力丧失。
Shirwan和MU医学院的儿童健康和分子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授Esma Yolcu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针对一种凋亡机制进行研究。据悉,该机制通过将一种名为FasL的分子附着在胰岛表面,进而防止“流氓”免疫细胞导致糖尿病或对移植的胰岛产生排斥。
该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之一Yolcu指出:“当一种叫做FasL的分子跟流氓免疫细胞上另一种叫做Fas的分子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生一种细胞凋亡并导致它们死亡。因此,我们的团队开创了一种技术,它能生产一种新型的FasL并将其呈现在移植的胰岛细胞或微凝胶上以此来防止被流氓细胞排斥。在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移植后,流氓细胞动员到移植物上进行破坏,但被其表面的FasL参与的Fas消除了。”
这种新方法的一个优点是有可能放弃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机会,这些药物在引入身体时抵消了免疫系统寻找和摧毁异物的能力,或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细胞移植。
Shirwan说道:“免疫抑制药物的主要问题是它们没有特异性,所以它们可能有很多不良影响,如患癌症的机率很高。因此,利用我们的技术,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调节或训练免疫系统接受,而不是排斥这些移植的细胞。”
据了解,他们的方法利用了路易斯维尔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申请的美国专利中所包含的技术并在此后得到了一家商业公司的授权,其计划争取FDA批准进行人体测试。为了开发商业产品,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跟Andres García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团队合作将FasL附着在微凝胶的表面并在一个小动物模型中证明了其有效性。然后,他们跟哈佛大学的Jim Markmann和Ji Lei合作在一个大型动物模型中评估了FasL-微凝胶技术的疗效,该研究报告已发表。
融入NextGen的力量
这项研究是“从实验室到床边”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即实验室结果如何直接被病人使用以帮助治疗不同的疾病,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最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NextGen精准医疗计划(NextGen Precision Health initiative)的标志。
NextGen精准健康计划强调了个性化医疗保健的承诺和大规模跨学科合作的影响,它将像Shirwan和Yolcu这样来自密大和密大系统其他三所研究大学的创新者聚集在一起并追求改变生活的精准健康进步。这是一项合作努力,通过利用密大的研究优势,为密苏里人和其他地区的健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密大的Roy Blunt NextGen精准健康大楼是整个计划的基础,另外它还扩大了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行业伙伴在最先进的研究设施中的合作。
Yolcu表示:“我认为,通过在正确的机构中使用像Roy Blunt NextGen精准健康大楼这样的伟大设施,将使我们能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步骤以进一步开展研究并更快地做出必要的改进。”
Shirwan和Yolcu于2020年春季加入密大的教师队伍,他们是首批开始在NextGen精准健康大楼工作的研究人员之一。另外,在密大工作了近两年后,他们现在是NextGen的首批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论文被接受并发表在高影响力的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
制服糖尿病 这些“新武器”已经用上啦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众多人正深陷“甜蜜”的负担中。长期服药、没完没了地皮下注射胰岛素,动不动就不受控制的“甜蜜的杀手”,让许多糖友感到“心累”。近日,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糖尿病“3C”治疗,为许多门诊糖尿病患者以及全院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安全地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人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优化。
通讯员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聪明”的胰岛素泵,只有身份证大小
今年80岁的张奶奶(化姓),因为便血来到中大医院普外科就诊,被诊断为直肠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外科医生面前:张奶奶患有2型糖尿病10年,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治疗,血糖波动大,如果贸然接受外科手术,患者就得面临着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伤口难愈合及肠外营养等各种困难和并发症。对于张奶奶这样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患者,靠传统的降糖方式很难保证在手术后全身代谢状态的安全。
那么,如何帮助张奶奶有效地控制血糖,顺利接受手术呢?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专家会诊,使用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有效新技术——胰岛素泵。最终,经过胰岛素泵的治疗以及内分泌医护团队全程精细化的管理,张奶奶的血糖被成功控制住了,如期接受了外科手术。
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携手人工智能,三招制服“甜蜜杀手”
除了用胰岛素泵取代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外,对“甜蜜杀手”的监测也同样可以插上“科技的翅膀”。在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正与人工之智能携手,高效管理“甜蜜杀手”。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传统的血糖检测犹如“盲人摸象”,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时的血糖就足够了,但这只反映了患者某一具体时间的点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波动和难以察觉的低血糖状态,是威胁他们健康和预后的重要杀手。
正如战场上的“哨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医生便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电脑上的糖尿病管理软件,看到实时血糖监测数据,并及时干预急剧波动的血糖和高、低血糖的极值,调整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输注剂量。
糖尿病“3C”治疗,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Real-time CGM)、胰岛素泵 (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整合为一体,专业上称为糖尿病“3C”治疗。
据悉,自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成立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以来,通过糖尿病“3C”血糖管理系统成功打通了科室之间的壁垒。“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系统的管理,使得处在系统中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状况得以监控,并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实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解决了非内分泌科室的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难题,保证了原发病治疗过程的顺利。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节约住院费用。”王尧主任医师说。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住院患者,以下四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也同样可以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1、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2、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新诊断或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3、2型糖尿病患者伴应激状态。
4、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及糖尿病患者孕前准备。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判断是否适合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可以到内分泌科室请专科医生评估,不可擅自更换自己的糖尿病治疗模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扬子晚报
新技术iCGM助力糖尿病精细化管理
来源:环球网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居世界第一,预计2045将增加到1.74亿。糖尿病并发症不仅可导致失明、肾衰竭,还会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1.5-2.5倍。因此,控糖绝不能掉以轻心。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围绕“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临床应用、院内外一体化管理、糖尿病全周期防控等多个热点问题,分享了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
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其在糖尿病及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肖新华教授指出,CGM能实时反映血糖的动态变化趋势,帮助患者识别饮食、情绪、运动等多种生活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个体化指导价值。
“CGM不仅能帮助患者发现高血糖趋势,更重要的是能在患者尚无症状时提示低血糖风险,从而提前干预。”肖教授表示,借助动态血糖数据,患者可调整饮食结构、运动量及作息习惯,实现科学控糖。
对于患者在数据解读方面的困惑,肖教授强调医生的联合指导不可或缺,“TIR(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等关键指标的达标与否,需要医生在临床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分析和行为干预建议。”
在谈及CGM技术的产业推广时,肖新华教授指出,“院内监测 院外管理”的模式正在成为糖尿病全周期管理的重要方向。但该模式在实际落地中仍面临系统对接、数据传输、平台整合等难题。
他提到,目前的就诊模式主要是病人到医院看病或住院,但住院时间较短,无法实现长期管理指导。然而,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大部分时间患者都在院外,因此院外管理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在院外,需要通过远程随访与数字化管理平台获得持续指导,特别是在饮食、运动及用药方面,院外动态监测将成为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基础。
在他看来,动态血糖监测很重要,但如何将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信息通过有效系统反馈到内分泌科或建立一个糖尿病管理中心,存在一些挑战。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信息需要上传到医院的系统,但医院信息系统通常不对外,信息共享很难打通。要实现内部构建,需要与每家医院的会诊系统进行协商沟通,这主要是信息对接的问题。一方面,公司需要解决数据如何上传到医院的系统;另一方面,公司后台是否可以向医院系统开放,因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收集平台,信息如何传输也是一个需要协商沟通的问题。
肖教授建议,未来应借助互联网医院与人工智能平台的赋能,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院内外患者管理的无缝衔接。
糖尿病管理不仅是内分泌科的职责。肖新华教授指出,医院内部应推动多学科协同机制建设,实现“同病同院同治”,特别是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中尤为重要。
“多学科合作能提升治疗的全面性与安全性,降低并发症风险。”他表示,“糖尿病合并症管理的目标不仅是血糖控制,而是通过血糖、血压、血脂三位一体的调控,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肖新华教授强调,糖尿病的防控应前移至“源头”。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筛查与干预,“年龄超过30岁、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孕期高血糖、久坐不动者都是糖尿病的潜在人群。”
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应用对于未来筛查糖尿病前期高风险人群非常重要。肖新华教授表示。它不仅能帮助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还能指导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减少餐后血糖波动,提高血糖稳定性。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干预,改善血糖水平。过去使用的CGM相对准确,但与静脉血糖并非完全一致,主要用于观察趋势。而国际上推广的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iCGM)标准要求更高,精准度也更高。
“未来,我们希望iCGM能更好地替代现有的CGM。iCGM不仅更准确,还具有广泛的可视性,可以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进行连接,更好地指导患者。例如, CGM不能与胰岛素泵结合,因为它不够准确,无法精准指导胰岛素剂量。而iCGM的血糖监测更准确,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导胰岛素泵输出精准的胰岛素量,帮助控制血糖。iCGM还可以与多种仪器联合,进行糖尿病管理。这是未来国际上的一个趋势。”
此外,据最新REFLECT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雅培瞬感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住院风险,其中,既往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住院率降低78%,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住院率同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