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的病情描述)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7种异常,要警惕病情加重了,别忽视

糖尿病就是胰岛素的利用和代谢出现异常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无论是患上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们就只能依靠控制血糖水平来使病情保持稳定;

如果血糖长时间失控,患者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面临失明、截肢、肾衰等风险。

不希望自己承受这些折磨的患者们就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要警惕病情加重。

一、血糖水平不稳定

想要判断糖尿病的病情是否稳定,测试血糖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办法。患者最好自己购买血糖仪和试纸,平时在家里就能测试血糖水平。

如果发现近期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或者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

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近期食欲更大,喝水和排尿的频率越来越高,体重却越来越少,就要及时监测血糖水平,这种现象也意味着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

三、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若是没有控制好血糖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就会对眼睛的微血管造成损害;

使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就会减弱,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还有可能引起白内障和青光眼。

四、手脚麻木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后,由于血糖长时间处于偏高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再加上血液循环功能减弱,患者就容易出现手脚麻木、感知力下降的现象。

尤其是下肢部位距离心脏比较远,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踩在棉花里,甚至还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五、伤口容易感染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慎受到了外伤,小小的伤口却长时间没有愈合,甚至出现感染、发炎的现象,最好是警惕糖尿病已经加重,因为血糖水平过高,伤口部位的愈合能力就会下降;

还会变得更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如果任由伤口恶化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化脓,若是受伤的部位是脚部,还容易引起局部坏死,有可能只能通过截肢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六、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来讲,人们平时排尿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泡沫,这些泡沫在短时间内就会消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后会使尿液里面含糖量增多,导致尿液的张力更大,过多的糖分和杂质还会使患者排出更多的泡沫尿。

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慢性损害,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蛋白质漏入尿液里面,也会使患者排出大量的蛋白尿,出现过多的泡沫,并且长时间无法消散。

七、心脏不适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临床上,因为糖尿病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要比非糖尿病病患者多3-5倍,所以任何糖尿病患者都要警惕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是发现自己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要警惕病情已经加重,最好是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医生的诊断来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剂量,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经常锻炼身体,尽可能地让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争取让自己长期带病生存。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患者注意:判断自己病情是否加重,这4个信号早有提示

有的朋友得了糖尿病以后,对血糖的控制不好,一开始没觉得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结果最后因为血糖过高使得糖尿病的病情加重,病程加快,引起一些并发症。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的病情是否加重呢?这4个信号希望病友们多多关注。

糖尿病患者,警惕身体4个异常信号

1.皮肤瘙痒麻木

糖尿病人皮肤瘙痒麻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性病变和血管病变所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经性病变,这对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皮肤。

当神经受损时,它们不能有效地传递信号,这会导致感觉异常,例如刺痛、麻木和刺痒感。此外,高血糖还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使得皮肤缺乏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一步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和脆弱。

2.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伤口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几周内会自行愈合。然而,糖尿病病人的伤口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愈合。这是因为高血糖会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失去功能性,无法有效的抵御外来细菌和感染。当身体不再有能力应对细菌入侵时,感染就会发展并且持续存在,从而阻碍伤口的愈合。

而且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血管狭窄和其他心血管问题,这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从而使得治愈伤口所需的养分和氧气难以到达伤口处。另外,慢性高血糖也会损害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到感觉和协调能力。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他可能无法感觉到伤口或疼痛,从而忽视了及时处理。

3.视力模糊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它会使视网膜上的血管受到损伤,引起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新生血管不稳定容易破裂,造成出血、水肿和渗出等现象,影响视网膜功能,导致视力模糊或失明。

同时,玻璃体混浊也是糖尿病眼病的一个重要表现,玻璃体本来是透明的,但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玻璃体内的蛋白质凝聚为团,造成玻璃体混浊,影响视力。

4.水肿、突发尿蛋白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进而致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引起蛋白尿等症状。此外,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内水分滞留,形成水肿。水肿和尿蛋白增加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不可忽视,水肿会使得身体局部或全身组织胀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尿蛋白增加会导致肾脏功能的不断恶化,最终导致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控制血糖水平

高血糖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人应该定期测量自己的血糖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注意饮食

健康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糖尿病人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盐的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量。此外,要尽量避免吃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3. 定期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糖尿病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4. 定期体检

糖尿病人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眼科、心血管和神经方面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按时服药

糖尿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此外,还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保质期限,避免使用过期药物或假冒伪劣药品。

6. 谨慎治疗其他疾病

糖尿病人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就需要谨慎治疗。应该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避免对糖尿病的进一步影响。

总体来说,糖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控制血糖水平、注意饮食、定期运动、定期体检、按时服药和谨慎治疗其他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五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你知道吗?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飙升得一塌糊涂,自己却浑然不觉,直到——皮肤先抗议了。

是的,皮肤。这个我们每天照镜子都能看到的“外包装”,其实早就悄悄在发信号,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压根没把它当回事。谁能想到,糖尿病这个“内伤”,竟然能通过皮肤报警

说起来,糖尿病真是个不声不响的麻烦精。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明显,也不会像骨折那样“咔嚓”一声闹动静。它就像个躲在暗处的“拖油瓶”,慢慢吞噬你的身体,直到哪天你照镜子,发现皮肤不对劲了,才恍然大悟:“诶?这啥情况?”

别着急,我们今天就来拆解——糖尿病病情加重时,皮肤到底会出现哪些“报警信号”,哪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暗藏危机。

结果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因为不少人早就出现了这些情况,只是一直以为是“上火了”“换季过敏”或者“最近干燥”……

别再骗自己了,皮肤有时候比你还诚实。

先说个让人瞪眼的事实: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皮肤其实早就提示过异常。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里明明白白写着的。

可惜啊,大多数人——不懂、忽略、或者干脆不信。

那到底是哪些皮肤问题?它们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下面咱们一个个看,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皮肤干得像老树皮,一抠就掉白渣儿。

很多人到了秋冬皮肤干,觉得正常。但糖尿病患者的干燥,不是一般的“换季干”,而是从内而外的脱水。因为血糖高,身体水分被“糖分”拐走了,皮肤自然就像被抽了水似的,干裂、起皮、发痒,全套上演。

尤其小腿前侧、手背、脚踝——这些地方最容易中招。你越挠越痒,挠完掉皮,掉完又痒,最后甚至会挠出一道道血痕。

注意了,这不是皮肤问题本身,而是糖尿病在“敲门”:你的血糖可能控制得很差,身体已经在“自我脱水”了

第二种,“皮肤变黑”,而且不是晒的,是那种油光锃亮的黑,尤其在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

有人一看:“呦,我是不是洗澡没搓干净?”搓得皮都红了也搓不掉,才意识到不对劲。

这叫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简单说,就是身体分泌了大量胰岛素想降血糖,但细胞不“买账”,于是胰岛素在体内越积越多,结果刺激皮肤变厚、变黑、变粗。

这不是美容问题,这是身体在跟你喊话:“兄弟,血糖这事儿,咱得聊聊了。”

很多人就是从黑棘皮病开始,才被医生一查,直接查出来糖耐量异常,甚至是糖尿病前期。

所以你要是发现脖子后面、腋下突然变黑变粗,别再以为是没洗干净,那是身体的“黑色预警”。

说到第三种,那就是“老烂腿”级别的糖尿病皮肤伤口难愈。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擦伤、蚊子叮咬、鞋子磨破皮,正常人也许三五天就结痂好了,可糖尿病患者往往一个月都好不了,还越来越烂。

为啥?因为高血糖让小血管、神经都“短路”了,皮肤供血变差、免疫力低下,连最基本的修复能力都丢了

很多糖友脚底没知觉,伤口破了都没察觉,等发现时已经红肿化脓,甚至脚趾发黑坏死。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天天都能看到的“烂脚”现场。一旦发展到糖尿病足,那真是一步错,全身遭殃

所以啊,脚上的小伤口,别不当回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哪怕只是个小水泡,都要像护宝宝似的精心照顾

第四种,脸上或者身体上突然长出一堆“小红痘”,像针尖大的小红点,摸起来不痛不痒,但就是越来越多。

这玩意儿叫黄色瘤,不是痘痘,是皮肤下脂肪代谢出问题的表现。

它的出现说明啥?说明你的血糖、血脂已经双双“炸裂”,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乱成一锅粥。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全线飘红

尤其是那些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皮肤红点雨”常常先于并发症出现,是身体在“提前预警”。

看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想着涂点药膏了事,该查的血糖、血脂、肝功能,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一种,看上去非常“治愈”——皮肤变得又厚又硬,像长了层壳,尤其是手背、手指、胳膊外侧。

你以为这是“练手茧”?错!这叫糖尿病性皮肤硬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之一。

其实这是胶原蛋白在皮肤里“乱弹钢琴”,被高血糖刺激得变性、沉积,最后形成一块块硬邦邦的皮肤。

病人会发现,手指活动变差、关节僵硬、抓东西费劲,有时候甚至弯不下手指。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而是糖尿病在影响你的肌腱、关节,甚至是全身结缔组织

别小看这层“硬壳”,它往往是身体各处“结硬疙瘩”的开始。

说到这,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不是“甜蜜杀手”,是“沉默杀手”。

它不吵不闹,不发烧不头疼,却悄悄地影响你从头到脚。

皮肤,是它最早的“传声筒”

别再忽略你身上的小痒、小红点、小破皮,它们可能正是高血糖的“尖叫信号”。

如果你看到自己或家人出现以上五种皮肤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请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检查血糖

不是害怕,是负责。不是吓唬,是提醒。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当成感冒一样拖着不管。身体的“报警器”都响了,你还按下静音键,那可真是拿健康开玩笑。

记住一句话:糖尿病不是让你戒糖,而是提醒你“别再自欺欺人”。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皮肤的这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发现和疑问,我们一起来“侦破”身体的秘密。你身边有没有因为皮肤异常才发现糖尿病的例子?留言说说看。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糖尿病与皮肤病协作组,2022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