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图片)

内分泌徐秀峰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病人容易得哪些慢性并发症?

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不一样,它们的发生和进展比较慢,但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难逆转了。所以,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不是一下子就得上的,而且一旦得上,也别指望一下子就能治好。

糖尿病病人容易得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种。

第一种是大血管并发症,比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大血管疾病,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

第二种是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其实人体的全身都有微血管,但因为肾脏病变我们容易查出,眼底病变我们能够直接看见,所以通常临床上所说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指肾脏和眼底病变。

第三种则是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原则基本相同,我把它比喻为“驾好五驾车,实现五达标”。也就是说,通过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监测等综合治疗,使糖尿病病人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控制到满意范围,以避免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所以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需要我们全面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这五个关键指标,就像驾驶五驾车一样,需要我们精心驾驭,才能实现健康达标!

本期就分享到这里,如有糖尿病问题,需要帮助与咨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留言】

警惕!出现这些症状,当心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有哪些呢,

又该如何预防呢?

郑州颐和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来解答!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长,患者会逐渐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还会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所以,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需要筛查眼底照相。

2. 糖尿病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造成的微循环障碍,早期表现为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晚期可发展为尿毒症。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里泡沫多,尿液浑浊或带血、小便疼痛,就应就医检查,看是否出现蛋白尿。

3.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常表现为对称性的感觉异常,患者会感觉到手和脚的麻木、疼痛、烧灼感、针刺感,呈袜套样,下肢较上肢严重,走路可有脚踩棉花感。

另外,自主神经病变也很常见,引起腹泻、排汗异常、排尿异常等。

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

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

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表现为眩晕,说话含糊不清,肢体无力,意识丧失等;

外周动脉疾病常见下肢动脉病变,表现为足部冰冷,伤口不愈合,走路疼痛,间歇性跛行。

出现以上症状,需要紧急就医。

最后,医生提醒,

糖尿病的并发症

几乎涉及全身,

所以糖友们需要控制好血糖,

定期筛查并发症,

早发现,早治疗!

得了糖尿病,4类慢性并发症要注意,如何更好的预防?

糖尿病已经从过去的不常见疾病,变成了现在常见的慢性疾病,而且已经成为“三高”之一。有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0.67%左右,2015-2017年患病率达到11.2%。糖尿病是令人害怕的疾病,主要在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今天陈大夫给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4类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指的是处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直径在100um以下的毛细血管以及微血管网。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病程加上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和微血管障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的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肌组织等。其中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严重的。

1、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中,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做?

1、2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开始,每年要检查一次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肾小球滤过率。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开始检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糖尿病肾病有些苗头的时候,提前的治疗。不能不管他,等到肾衰竭了,想要治疗也来不及了。

2、血糖要控制好,另外血压、血脂、尿酸这些都要控制好,有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3、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的,如果UACR>30mg/g,首选ACEI/ARB类降压药治疗。ACEI类降压药通常带有普利两个字,比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ARB类药物通常带有沙坦两个字,比如缬沙坦、氯沙坦、奥美沙坦等。

4、已经是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在45以上,可以考虑使用SGLT2抑制剂,,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重要结构,视网膜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另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除了糖尿病外,还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吸烟等。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做?

1、2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诊断后要进行眼底检查,因为有些人可能得了2型糖尿病,但是一直没发现。等发现的时候,视网膜已经出现变化。如果首次检查没有问题,以后每年也要检查一次。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要进行眼底检查。如果初次检查有问题,那要增加检查频率。

2、还是要控制好危险因素。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是糖尿病,那么控制好血糖肯定是最主要的措施。

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糖尿病除了导致微血管病变外,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比如常见的冠心病、脑梗塞、颈动脉斑块等等。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都明显的升高。
  • 因此,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高,发病年龄也更早,病情进展也更快。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做?

1、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血糖以及控制好相应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的控制好血压、肥胖的控制好体重,血脂高的控制好血脂。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危险因素是根本。

2、就是定期的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开始就要检查大血管情况,通常选择检查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的超声、心电图,看动脉有没有长斑块。

心脏和脑子的血管,因为检查起来花费比较大。不像颈动脉和下肢动脉,位置比较浅,只要超声就可以了。因此,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比如没有心绞痛,就不用专门去查冠状动脉CT。

3、如果颈动脉或者下肢动脉检查出斑块,那么冠状动脉和脑动脉也很有可能存在斑块。这种情况下,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比如防止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服用他汀类药物,要求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1.8以下。

4、如果初次检查没有问题的话,一般每年都要查一次。

三、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
  • 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以及自主神经。其中周围神经损伤是比较常见的。
  • 比如有些患者感觉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都是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
  • 自主神经病变表明预后不好,比如出现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安静状态下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神经病变,出现吞咽困难、胃轻瘫、便秘、腹泻等。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做?

1、首先还是要控制好血糖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控制好血压等。

2、就是定期的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查一次,从确诊开始。1型糖尿病确诊后5年开始。如果检查后存在神经病变,可以及时的治疗。

四、糖尿病足
  • 糖尿病足简单点讲,就是患者的脚烂掉了,而且长期的不愈合。这样就容易感染。
  • 糖尿病足是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和血管的病变导致下肢皮肤破损后就不容易愈合。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也是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的可能导致截肢。
  • 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所有截肢的27.3%。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做?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好血糖。其次,就是要保护好双脚,双脚不要受伤。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1、每天检查双脚,特别是脚趾间,看有没有破损。有破损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处理。

2、定期洗脚,洗脚水温度不要高于37度,温度过高,会导致脚部的细胞代谢加快,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全身血管的病变,脚部的血供是不足的。

3、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可能会烫伤。

4、避免赤脚走路,防止脚受伤

5、穿鞋前检查鞋里面有没有异物或者异常

6、不穿过紧的鞋子或者袜子

以上6点措施,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意思,防止糖尿病患者脚受伤。因为糖尿病患者脚受伤后就不容易愈合,长久不愈合就容易感染,然后慢慢加重。

总结:

糖尿病虽然是很常见的慢性病,但是危害很大。特别是4类慢性并发症需要注意。

我是坚持医学科普的陈大夫,对我的文章满意的,请给我点赞和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