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病足(糖尿病并发症病历模板)

普外科袁志高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足的防治

腿上的3种表现,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告诫:多观察脚,早检查为好

本文16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吓唬你,糖尿病这事儿,脚先知道。”

你可能觉得,糖尿病是“血糖的事”,跟脚有啥关系?但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并发症,常常从脚上“悄悄开场”。

糖尿病不是一锤子买卖,它像个慢性“磨人精”,从血管、神经一路“蚕食”,而最先受累的,往往是离心脏最远、血供最弱的——腿和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腿上的三种常见表现,或许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别急着慌,咱们不是来吓唬你,而是想提醒你:只要早知道,就有早改善的机会。

第一、腿脚麻木?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温柔提醒”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路像踩棉花、晚上脚底发烧、却摸上去冰凉凉的?很多人以为是“坐久了压着神经”,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这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一种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统计,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神经病变,而其中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常波及的就是腿和脚。

病变机制简单来说,是高血糖状态下,长期的代谢紊乱和微血管损伤,导致神经缺血、缺养,慢慢“失联”,于是你就开始感到:

  • 麻木、刺痛、灼烧感
  • 夜间加重,休息时也不舒服
  • 脚温感、痛觉减退,甚至被烫伤都不知道。

关键在于早识别。因为这种神经损伤是可以减缓甚至部分逆转的,前提是你得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小腿皮肤干裂、颜色暗沉?警惕下肢血管病变

如果你发现自己小腿的皮肤越来越干燥、起皮,甚至颜色发暗、发紫,别急着抹身体乳。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表面信号”。

糖尿病让血管变得又硬又窄,小动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下肢动脉因为位置远、血供难,成为“重灾区”。

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研究(CHASCS)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的数据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PAD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

最典型的表现是:

  • 走一段路就小腿疼,得停下来休息(间歇性跛行);
  • 小腿皮肤发凉、毛发稀疏、指甲变厚
  • 皮肤颜色变深,甚至出现溃疡难愈合

这可不是“皮肤问题”这么简单。一旦发展为糖尿病足或是下肢动脉闭塞,就需要外科干预,甚至截肢风险都会飙升。

但别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戒烟、适度运动、定期检查下肢血流,可以有效延缓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脚伤难愈合?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前奏曲”

你剪个指甲,突然红肿化脓,几天都不见好转?甚至连个小水泡都拖成了溃烂?这时候可得警惕——糖尿病足可能悄悄来了。

糖尿病足不是“脚上的小问题”,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血管病变 感染三位一体的“综合征”。

联合国糖尿病联合会(IDF)指出,全球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被截肢。

它的形成机制是这样的:

  • 神经病变:脚感觉迟钝,走路磨出水泡自己都不知道;
  • 血管病变:供血差,伤口缺氧,愈合慢;
  • 免疫下降:感染控制能力差,细菌容易繁殖。

最终,小伤变大伤,大伤变溃疡,甚至发展为骨髓炎或坏疽。

临床常见“糖足”的早期表现包括:

  • 脚趾甲周围红肿、脚底有硬结、起泡不痛但不消
  • 脚部皮肤常年干裂,甚至皲裂出血
  • 穿鞋后脚部压痕久久不消退

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发现、干预,比如用温水泡脚(注意水温!)、穿合脚鞋、定期检查足部,就能避免严重后果。

总结:别让脚“替你承担”糖尿病的全部后果

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它“痛”,而在于它“无声”。很多人以为只要血糖控制得还行,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很多时候,是脚在替你默默承受代价。

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每天花一分钟看看自己的脚

  • 有没有颜色变化?
  • 有没有感觉异常?
  • 有没有伤口难愈?

你不需要成为医生,但你可以成为自己最敏锐的观察者。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蛛丝马迹。

脚不说话,但它知道的,比你想象得多。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②.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CHASCS)报告[J]. 2020, 35(4): 298-305.
③.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神经病变流行病学调查[J]. 2021, 13(6): 429-43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脚上的3种表现,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告诫:多观察脚,早检查为好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脚底踩到热水都没感觉,是不是天热血压低?”这是一位52岁的送货员在体检中心的走廊里说的。他穿着一双旧布鞋,走路时轻微外八,右脚微微拖着。

护士看了他一眼,顺手记下了一个备注:“足底感觉迟钝”。这是很多糖尿病人最初的信号之一,但常被忽略。

脚是个被低估的器官,人们走路靠它,站立靠它,每天承受的压力是整个身体重量的数倍。可大多数人对脚没什么关注,只有走不动了、痛到受不了,才会低头看一眼。

尤其是中老年人,脚上的变化更容易和“年纪大了”混在一起,忽视得彻底。但脚的问题,不是脚本身的错,而是身体内部的预警信号。

有一种慢性病会优先在脚上留下痕迹,就是糖尿病。它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而是血管、神经、免疫系统全部牵连。

糖尿病并发症不只是在眼底和肾上表现,更多时候,从脚开始。这个位置处于循环末端,是血液供应最远也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循环差、神经变钝、感染易发,三件事加在一起,把脚变成了高危区域。

对冷热不敏感是一个非常早期但危险的征兆。脚底、脚趾失去了对温度的正常反应,很多人洗脚时不知水烫,甚至在路上踩了热地面也无感觉。

这是周围神经开始退化的表现。糖尿病对神经的侵蚀不是一下子的,而是长期高血糖把神经外鞘慢慢破坏,使信号传递变慢甚至中断。

人以为脚没事,其实是感觉系统出了问题。皮肤还在,但感知没了。温度感消失后,更容易被烫伤冻伤,伤口也不易恢复,感染风险比常人高出好几倍。

足弓塌陷是另一个常见但容易混淆的现象。很多人会以为是走多了、胖了、鞋不合适,确实这些都可能导致足弓变化,但在糖尿病人身上,足弓塌陷有不同机制。

神经受损之后,控制脚部肌肉的信号被削弱,肌肉力量不均衡,足部的稳定结构开始塌陷。

这种塌陷不会立刻造成走路困难,但会逐渐让脚变形,重心分布异常,局部压力增加,继而导致鸡眼、胼胝、慢性溃疡。

这种类型的足部变化,不只是外观问题,它反映了神经、肌肉协调系统的紊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进入深层阶段的一个标志。

夜间疼痛加重,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表现。很多人以为睡觉时脚疼,是白天走多了。实际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个特点,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疼痛感反而增强。

白天活动时注意力分散,身体还会产生轻微的内啡肽抑制疼痛,但到了夜里,神经末梢的异常放电会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变得明显,灼热感、针刺感、抽搐样疼痛会让人彻夜难眠。

这种疼不是脚本身的问题,而是神经传导通路出现了紊乱,就像电线短路时突然放电。

病人能感到疼,但检查不到明显的外伤或结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主要管住嘴、吃点药就好。其实长期控制不好血糖,对身体结构的破坏远超想象。

血糖高破坏毛细血管内皮,血流缓慢,营养和氧气无法及时供应到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再加上神经感知下降,就像一个慢慢腐蚀的闭环。

没有疼痛不等于没问题,很多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发现之前,都经历过长时间的无症状阶段,一旦出现破皮、红肿,往往已经进入感染阶段,恢复变得极为困难。

人们总喜欢追求“无感健康”,越没感觉越好。其实感知恰恰是健康的一种防线。

脚的感觉变迟钝,是防线在慢慢被吞噬。而足部变形,是结构在慢慢崩塌。夜间疼痛,是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发出警告。

这三种表现如果都出现,说明问题已经不是早期,是需要立刻干预的阶段。不要指望靠几片降糖药就能逆转这些变化,神经和血管的修复远比控糖复杂。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是走路模式的变化。糖尿病影响脚,不只是痛不痛,还在于它改变了步态。

足部稳定性差后,走路会不自觉地向外侧偏,脚底受力区域缩小,重心不稳。

这种小变化不容易被察觉,但会让骨盆、膝盖、腰椎逐渐产生代偿性损伤。人会觉得站久腰疼、走远脚累,其实是因为底部结构已经不再支撑得住。

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不是单点,而是串联性的。一个足部神经病变可能最后影响到整条下肢甚至核心稳定。

糖尿病带来的神经损伤,不只让人感觉不到,还会让人不愿意动。

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个负反馈循环,久坐、减少活动、血流更慢、伤口更难愈合。

很多糖尿病足病人最后陷入“越痛越不动,越不动越痛”的死循环。这时候,问题就不再是脚,而是生活方式被彻底拖垮,身体进入一种防御性退缩状态。再想改善,已经远比早期难得多。

很多慢性病看起来像血糖的问题,其实是对生活感知能力的问题。

糖尿病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代谢病,它是一种长期系统退化的加速器。脚只是这台机器最先发出故障声的位置。

人能不能及时听到,是预防的第一道门槛。很多人不是输在治疗上,而是输在对信号的忽视上。

对温度的反应、结构的改变、疼痛的节律,这些不是小事,是身体在拼命留下的痕迹。

为什么偏偏是脚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首发地”?答案是,脚位于循环系统的末端,是血管压力最小、神经长度最长的位置,一旦血糖高,它承受的压力比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大。

最远的地方,最先出事。这就是它最值得被观察的理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