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对糖尿病的作用(黄酮类物质对血糖的影响)
研究发现:多吃含类黄酮的食物,糖尿病风险或会降低百分之二十八
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就像旧电视机,哪天屏幕一闪,才知道里面电路老早就松了。
尤其是糖尿病——这个“富贵病”也好,“懒汉病”也罢,真要来了,赶都赶不走。而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注射胰岛素,不是戒口到“吃空气”,而是一种吃了还能“养生防病”的东西:类黄酮。
是不是觉得这名字像什么化工原料?听我慢慢说完,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早就藏在你家的饭桌上。
吃对了,饭桌也能变成“药箱”有时候,人活得糊涂一点也挺好,可身体不会糊涂,它会悄悄记下你每一顿饭、每一口油、每一口糖,然后在某天突然“结账”。
而这个类黄酮,说起来像仙草,实际上就是存在于很多植物中的天然物质,尤其多见于水果、蔬菜、茶叶、豆类这些常见食物里。你爱吃苹果吗?爱喝绿茶吗?爱来点黄豆炖排骨?恭喜你,这些食物里就含有丰富的类黄酮。
最近一项来自欧洲的大型研究发现,摄入类黄酮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28%。你没听错,不是2%、不是8%,是整整28%。这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糖尿病不是“命”,更多是“习惯”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叹气:“我们家祖上三代都有,我逃不掉。”这话听着有理,实则不全对。
基因确实是一方面,但更多时候,发病的“导火索”,是我们每天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你想啊,每天早上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中午图省事吃碗方便面,晚上朋友一聚会就大鱼大肉,饭后还来点甜点压压惊……这种生活,哪能不出事?
类黄酮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帮你清理“血糖炸弹”。它能改善血管功能,抗氧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胰岛素的抵抗问题。
说白了,它就像你厨房里那个默默无闻的“排油烟机”,你吃进去的油腻、糖分,它都想办法帮你“化解”一点。
炒菜、泡茶、煮汤,类黄酮无处不在类黄酮听起来高冷,实际上它比你想象中还“接地气”。橙色的胡萝卜、紫皮的茄子、青翠的芹菜、红通通的苹果、黄豆、绿茶,通通都含有它。特别是洋葱、芹菜、柑橘类水果、绿茶、黑豆,含量尤其高。
你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要天天啃生洋葱?”当然不必。我们中国人讲究口感,讲究“热锅快炒”,讲究“养胃”。
你可以用洋葱炒鸡蛋、芹菜炒肉丝、豆腐炖黄豆、绿茶泡饭后……这些做法既保留了营养,又符合咱中老年人的“养生胃”。
这里提醒一句:类黄酮虽然耐热,但烹调时间不宜过长,火大了,营养也就“跑路”了。
我有个病人,姓李,六十二岁,天津人,老烟民,也爱吃肉。两年前查出血糖偏高,家里人劝他戒烟、控制饮食,他总说:“我这把年纪了,图个痛快。”
后来血糖飙到十几,尿蛋白也出现了,吓得他才坐下来听我说话。
我给他开了药,但更重要的是给他配了个“饮食计划”,让他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后泡绿茶、晚饭加点煮黄豆、早上吃苹果,中午来点洋葱炒蛋……
三个月后复查,血糖降了下来,体重也轻了五六斤。最关键的是,人精神了,走路也快了。
他说自己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
我不敢说这是因为类黄酮“功德无量”,但它确实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少作用。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该重视类黄酮?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各项功能开始“退休”,胰岛素的利用率下降,再加上活动少、代谢慢,一不小心就走上了“糖路”。
而类黄酮,恰好在这个节点上起到了“辅助调节”的作用。
它不仅对血糖有帮助,还对血脂、血压、心血管健康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中医有句话说:“五色入五脏。”类黄酮种类繁多,颜色各异,对应身体的不同部位。红色养心、黄色补脾、绿色护肝、白色润肺、黑色养肾。这和现代营养学对类黄酮的分类不谋而合。
所以说,吃得五颜六色,不光是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健康着想。
关于类黄酮的几个小误区,你可别中招第一,有人以为吃保健品补类黄酮更快。其实不然。天然的类黄酮吸收率更高,更安全。
保健品里的类黄酮往往提取过度,吸收率不一定高,反而容易让人忽视正常饮食。
第二,有人觉得“吃点水果就够了”。水果确实好,但蔬菜、茶叶、豆类才是大户。光靠水果补类黄酮,就像靠零花钱养全家,不靠谱。
第三,有人怕“吃多了上火”。类黄酮本身是清热抗炎的,不容易上火。反而是你吃的方式不对,比如油炸、重咸,才是真正“火上添油”。
不靠“禁”,更靠“换”很多老年人一听要控制血糖,第一反应就是“我啥也不敢吃了”。这其实是个误区。健康饮食不是节食,而是替换。
你喜欢喝饮料?换成绿茶。你爱吃炒肉?加点洋葱、芹菜进去。
你每顿要来碗白米饭?换成三分之一燕麦米。你喜欢炖汤?加点黄豆、黑豆进去。这些微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就是你身体最大的“投资”。
就像用蚂蚁搬家搬出个“新屋”,一点点改变,最后也能搬走糖尿病的阴影。
医生不是魔术师,但能帮你点亮灯我做医生十年,看过太多中老年人从“不以为意”到“追悔莫及”。但我也见过很多人,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吃得舒服、活得安心。
类黄酮不是“神药”,但它确实是我们平日餐桌上最容易忽略却最值得珍惜的“护身符”。
如果你今天看完这篇文章,能从晚饭里少放一勺盐、多加一把洋葱;能从明天早上开始,泡一杯绿茶,不加糖;能在逛市场时,顺手买点胡萝卜、紫甘蓝……那我写这一大段话,就值了。
糖尿病的风险,永远不会因为你今天没发病而不存在。但你的一口饭、一杯茶、一点选择,正在悄悄决定着你十年后的身体模样。
别等血糖拉响警报再后悔。就从现在开始,给身体一点“类黄酮的温柔”。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刘清泉.类黄酮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7):201-207.
[2]王敏,张岩,张旭.类黄酮与糖尿病关联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1415-1419.
[3]程小红,赵慧.膳食类黄酮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2):256-26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中药黄酮类或成抗糖尿病新药
东方网4月6日消息: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医明和黄诚研究组及合作单位日前在对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中发现,从中药补骨脂中分离获得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调控体内糖脂代谢平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肪肝。该物质有可能成为抗糖尿病的新药。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含II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等,目前分别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有三种亚型,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关联,因此其三重激动剂有望成为有效的代谢综合征治疗药物。然而目前合成型PPAR多重激动剂的开发均未成功。
研究人员发现,从中药补骨脂中分离获得黄酮类化合物——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核受体PPAR三亚型具有广泛的激活作用,既可改善动物体内糖尿病症状,又不会引起体重增加和肝毒性等副作用。这是首次从中药中发现PPAR三重激动剂,具有非常好的开发成治疗代谢综合征药物的前景。
新研究:多吃类黄酮饮食,可降低糖尿病等多种慢病风险!
对于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病问题,我们经常说除了要做好合理的药物治疗干预,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安全的值得我们长期坚持的干预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在饮食上做出一定的改变,就能够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是癌症的发生风险,是不是很令人心动?近期发表在 Nature Food 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发现,通过摄入多样化的富含黄酮类营养的彩色果蔬饮食,能够带来多重健康获益,有助于维护长期健康。
类黄酮是一种在植物性饮食中广泛存在的多酚类化合物,在多种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茶叶以及红酒中,都富含类黄酮成分,这些化合物主要分为5大类,包括黄酮醇,花青素,黄烷醇,黄烷酮以及黄酮等。之前多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较高的黄酮类营养摄入,能够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以及其他一些代谢性相关疾病的风险。
然而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黄酮类营养摄入的数量,而很少有研究从饮食摄入的多样性方面来考察黄酮类饮食摄入的重要性。不同的黄酮类营养素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果,其生物利用度和代谢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也带来了各类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了富含黄酮类营养的饮食多样性,与此类营养摄入带来的健康获益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中,纳入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12.48万名参与者,其年龄均超过40岁,平均年龄为60.2岁,其中56%的女性,研究中不但考虑黄酮类营养摄入的多样性,还考虑了各类营养的摄入比例分布。
在将近10年的随访期内,研究共记录了5780例死亡,6920例心血管疾病,3241例2型糖尿病,9441例癌症,12945例呼吸系统疾病和1921例神经退行性疾病新发病例。
研究发现,在控制黄酮类营养摄入总量的前提下,摄入黄酮类营养多样性最高的参与者(平均每天摄入13种),对比多样性最低(平均每天6.4种),其各类健康风险都出现了显著降低。具体数据方面,其原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4%,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10%,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降低了8%,而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达到了20%。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发现黄酮类营养的摄入数量和多样性是一个独立的健康预测因子。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同时增加黄酮累营养的摄入量和多样性,比单独增加其中的某一个因素,都能带来更大的健康益处。
如果能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黄酮类营养的摄入量从230mg/天提升到500mg/天时,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风险以及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均有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均超过10%。
研究还深入分析了不同黄酮类营养素多样性带来的不同健康获益作用。其中黄烷醇的多样性,能够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率,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而黄烷酮的多样性,则与降低全因死亡率,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而证据黄酮摄入的多样性,则有助于减低2型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黄酮了营养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这些都是带来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机制。同时,此类营养还能调节炎症反应,降低慢性炎症水平,也为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获益。
除此之外,黄酮类营养还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这同样也对心血管健康带来的全面的获益作用。
根据研究数据,研究者推荐了7类富含黄酮类营养的饮食,主要包括茶(包括红茶和绿茶),可占黄酮类营养摄入的67%,苹果、红酒、葡萄、浆果类、黑巧克力、柑橘类的摄入,分别占黄酮类营养摄入的1.9%到5.8不等。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可以养成每日喝茶的健康习惯,可以根据口味选择红茶或绿茶,每日喝2到3杯即可,茶饮中富含黄烷醇,这是黄酮类营养摄入的最大来源之一。
在其他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遵循“彩虹果蔬”原则,可以选择富含花青素的蓝莓,黑莓,樱桃,草莓等水果,也可以选择橙子、柑橘、柠檬、柚子等柑橘类水果,此类水果中富含黄烷酮,苹果和葡萄中富含黄烷醇和花青素,而深绿色的蔬菜中,如菠菜,西兰花等,也是摄入黄酮类营养的重要来源,可以合理搭配进行食用。
在黄酮类营养的摄入量方面,根据研究数据,建议每天可以摄入500到800mg,并注意摄入的多样性,最好应该覆盖8到10种不同的食材,不要通过单一的饮食来获取黄酮类营养,而是应该尽量从不同的食物中获取。
结合不同的疾病风险,可以优先考虑摄入的食材也不同,例如糖尿病前期的朋友,可以多喝绿茶,多吃苹果、洋葱、芹菜等,能够加强黄烷醇和黄酮的摄入;而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则更建议摄入富含花青素和黄烷醇的浆果类、红酒、茶类等。但要注意红酒要适量饮用,切勿过量。
在改变饮食结构的过程中,建议不要一次性大幅改变饮食结构,建议每周增加1-2种新的类黄酮丰富食物就很好,可结合个人的饮食习惯,经济调节,健康状况等,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果蔬选择方面,建议尽量选择新鲜、应季的果蔬,加工程度越低,带来的黄酮类营养摄入获益越大。
给大家分享这项基于12万人的大规模研究,一方面是和大家分享增加黄酮类营养摄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饮食营养摄入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健康食材摄入充足的相关营养,能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健康获益。
希望大家能够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通过多样化的健康饮食搭配,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
参考文献
Parmenter, B.H., Thompson, A.S., Bondonno, N.P. et al. High diversity of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 major chronic diseases. Nat Food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