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型糖尿病吃的药(1型糖尿病人吃啥主食好)

T1DM逆转 0
文章目录:

1 型糖尿病亚洲首批处方与 1 型糖尿病功能性治愈

【记者李想 6 月 19 日发自深圳】 全球首个且唯一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延缓 1 型糖尿病发病的创新药替利珠单抗(Teplizumab,拟中文名)前天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未来医院开出亚洲首批处方。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 1 型糖尿病治疗正式从 " 被动控糖 " 迈入 " 主动干预 " 时代。深圳恒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安赤颖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该药物的落地不仅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 " 无症状时间 ",更与临床前沿的功能性治愈研究形成协同效应,为 1 型糖尿病防治带来革命性变革。

一、药物机制与临床突破:从 " 替代治疗 " 到 " 病因干预 "

替利珠单抗是一种 CD3 靶向单克隆抗体,通过精准调节自身免疫反应,保护胰岛 β 细胞功能,延缓 1 型糖尿病从 2 期(血糖异常但未出现症状)向 3 期(临床糖尿病期)的进展。根据全球 3 期临床试验数据,连续使用 14 天可将发病时间平均推迟 2.5 年,显著减少胰岛素依赖风险。安赤颖教授强调:" 传统胰岛素治疗是‘替代疗法’,而替利珠单抗是‘病因疗法’。它通过阻断免疫攻击,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窗口期’,这对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避免过早依赖胰岛素可降低急重症风险,改善长期预后。"

( 安赤颖教授带领团队巡查1型糖尿病患者)

二、博鳌先行区政策赋能:全球新药 " 零时差 " 落地

此次亚洲首批处方的开出,得益于博鳌乐城 " 特许药械 " 政策的创新实践。作为中国唯一的 " 医疗特区 ",乐城先行区已累计引进 480 余种国际创新药械,实现 " 全球新药同步用 "。安赤颖教授提到:" 政策突破让患者无需出国即可使用全球前沿疗法,为患者赢得后续干预的机会和时间 "。乐城管理局局长傅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更多罕见病、慢性病创新药械落地。

三、功能性治愈:1 型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

在专访中,安赤颖教授结合自身团队在 1 型糖尿病逆转领域的临床突破,深入解析了 " 功能性治愈 " 的内涵:" 功能性治愈并非完全根治,而是通过整合医学综合干预使患者无需依赖胰岛素,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我们团队通过整合医学技术,已使 17 名新发患者实现胰岛素抗体转阴、胰岛功能恢复。例如,一名 12 岁患者在干预后空腹 C 肽恢复至正常水平,停用胰岛素 12 个月后血糖仍稳定在 5mmol/L 左右。" 她强调,替利珠单抗与功能性治愈研究形成互补——前者延缓疾病进展,后者探索长期缓解及功能性治愈,共同推动治疗范式升级。

四、早期筛查与全程管理:构筑防治新防线

针对 1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安赤颖教授呼吁建立 " 早筛 - 早诊 - 早干预 " 体系:"1 型糖尿病存在明确的‘干预窗口期’,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和血糖监测,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识别高危个体。例如,一级亲属中有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10 倍,早期干预可使酮症酸中毒发生率降低 90%。" 她建议将自身抗体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并推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高危人群筛查。

五、挑战与展望:从 " 可及性 " 到 " 可负担性 "

尽管替利珠单抗的落地带来希望,安赤颖教授也指出当前挑战:" 药物价格和可及性是关键。目前该药仅在乐城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且尚未纳入医保。我们期待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积累,加速国内上市审批,并推动医保谈判。" 她表示,"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药物 整合医学’的个性化方案,进一步提高功能性治愈成功率。"

结语

替利珠单抗的亚洲首用,是 1 型糖尿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正如安赤颖教授所言:" 从胰岛素替代到免疫干预,从被动控糖到主动预防,我们正在改写疾病的自然病程。随着乐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功能性治愈或将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这一突破不仅为 1000 万中国 1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更彰显了我国在全球医疗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1型糖尿病新药在海南博鳌开出亚洲首批处方

6月17日,全球首个且唯一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的创新药替利珠单抗(拟)【注:由于该药还没在我国上市,所以中文名字是暂时拟定】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未来医院开出亚洲首批处方,标志着我国1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突破。

替利珠单抗(拟)适用于延缓8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从1型糖尿病2期向1型糖尿病3期的进展。从病因上保护自身胰岛功能,让患者赢得免于胰岛素治疗的“无症状时间”,避免突发急重症对身体造成的不可逆损害,减少对家庭心理和经济上的冲击。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是发生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我国最新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筛查,是早期识别和干预1型糖尿病进展的关键。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在我国目前约有60万名1型糖尿病患者,居全球第三,10到1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在过去20年内,该人群的发病率增长近4倍。

看看新闻记者: 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编辑: 王则斌

责编: 冷炜

不打针、每日口服一次:这一新型口服药或改变糖尿病治疗方式

有些人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不是血糖高,而是“以后是不是得天天打针了?”脸都白了,仿佛胳膊都已经开始隐隐作痛。

这种“要打针才有效”的观念,就像小时候觉得妈妈一骂人天就要塌了一样,听着吓人,实则夸张

说白了,这种想法是老观念留下的“后遗症”。很多人一提到控制血糖,就自动脑补成了每天清晨拿着针管,默默对着肚皮“扎”一针的画面。

甚至还有人一听医生说“你得控制血糖”,立马就问:“是不是得开始打胰岛素了?”这中间的选择余地比去菜市场买菜还多。

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已经不是二十年前那个“一条道走到黑”的时代了。现在,口服药物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先进,甚至有些新型药,每天只需要吃一粒,连针头都不用碰。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药吃起来方便,那效果会不会就打个折?”这就像有人觉得,炒菜放微波炉热一下就没营养了一样。

其实不是没营养,是你得看热的是啥菜。有些药,虽然是口服的,但技术含量高得像是医学界的“高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大多依赖胰岛素注射,是因为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了会被胃酸“消化掉”,等不到进血液就被分解了。

所以过去的药物研发,像是在和胃酸打游击战。但现在,科学家们动了脑筋,让药物穿上了“防弹衣”,能在胃里不被破坏,顺利到达肠道吸收。

这类新型口服药,模仿的是一种叫做GLP-1的天然肠道激素,它能帮助身体控制餐后血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乍一听像是生物课的内容,其实说白了,它就是身体自己制造的小帮手。

现在药物能模仿它的功能,就像是给身体请了个“兼职保姆”,专门帮忙打理血糖这摊子事。

别以为药物一新就能“躺赢”。血糖控制从来不是靠某一种药物唱独角戏。它更像是交响乐团,要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各方配合好,哪一个“乐器”走音了,整体效果就打折。

这种新型口服药的“聪明”还不止于调节胰岛素,它还能影响大脑的饱腹感信号,让人不容易饿、不容易吃撑,对于控制体重也有潜在好处。

这听起来像是“吃药还能减肥”的双赢局面,但也不能就此放飞自我,晚上还点一份大份烧烤然后说“我吃药了没事”。

长期吃药控制血糖,听起来像是“靠药活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其实是现代医学把慢性病管理变得“生活化”的成果。

就跟高血压一样,大家也都是靠降压药维持住血压水平,照样能活得有滋有味。

从化学角度讲,这类口服药的一大突破点,就是它能稳定地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而不像传统蛋白质药物那样被胃酸“解体”。

就像是给药物穿了一层“隐身衣”,避开了人体的“安检系统”,顺利通关。

而从生物学上讲,GLP-1类药物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这两个激素,一个是“刹车”,一个是“油门”,调控得好,血糖自然就稳了。以前总以为胰岛素就是唯一的“刹车片”,现在才知道,身体还有其他“刹车辅助系统”

心理学上,糖尿病患者长期面对饮食限制、药物依赖,容易产生“慢病疲劳”,觉得自己像是生活的“囚徒”。

而这种每天一粒的口服药形式,或许可以减轻一些心理负担,让人觉得“我不是病人,我只是每天吃一种维持健康的营养素”。

药物再新,也不是“万能钥匙”。吃得再方便,也不能代替健康的生活方式。再高级的车也要加油、保养。如果日常作息混乱,暴饮暴食,再好的药也救不回来。

也别想着光靠药物来“对冲”生活的不规律。比如熬夜、情绪波动、长期压力,这些都会让血糖像过山车一样上下波动。

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本来就不如年轻人,更要注意这些“隐形杀手”。

有个特别容易忽视的点,是胰岛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疲劳”的。就像手机电池,用久了就不耐用了。

如果前期光靠药物硬撑,不调整生活方式,胰岛功能会越来越差,最后哪种药都不管用。

早控制、早干预,永远是慢病管理的黄金法则。而不是“等到非打针不可时再说”。

这种新型口服药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提前干预、降低风险的好机会。不是为了“省针”,而是为了“省麻烦”。

要说风险,口服药也不是完全没副作用。有些人刚开始服用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腹胀之类的,这就像是身体在“适应新室友”,需要一定时间磨合。

不过这类问题大多是短暂的,并不意味着药物“不好”,而是身体在学习怎么配合它。

有些人特别担心口服药会对肝肾有损害,其实这种担心得看具体药物的代谢路径。

大多数新型GLP-1类口服药,是经过肠道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对肝肾的负担相对较小。但前提是要在正规路径下使用,别擅自“网上自购”乱吃一通。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不要陷入“药越新越好”的误区。新药虽然技术上有突破,但适合不适合,还得看个人体质、病程、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

不是说“邻居吃了有效”,自己就能跟着吃。这不是拼团买菜,得讲科学。

糖尿病管理是件需要耐心的事。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吃两天药就能好,而是像种树,得慢慢浇水、施肥、修剪。

新型口服药像是“自动浇水器”,帮人省了不少力气,但树能不能长得好,终究还得靠人自己细心照料。

从国家层面看,推动慢性病早筛、早诊、早干预已经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

这种药物的出现,正是国家鼓励创新药研发、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成果。是技术进步,更是政策导向的体现。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大病,它就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小问题。

关键是看怎么管、用什么方式管。如果能靠每天一粒小药丸,把生活过得像没病一样,那何乐而不为?

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药物只是工具,真正的“操盘手”还是人自己。懂得用工具的人,能把生活过成诗;不懂的人,再多工具也白搭。

未来的糖尿病管理,一定会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生活化”。不再是“吃药=病人”,而是“吃药=管理自己”。这是一种认知的转变,也是一种健康的觉醒。

别把吃药当成耻辱,也别把口服药当成救命稻草。

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辅助,一个让人更自由、更有底气去面对慢病的后盾。真正能改变生活方式的,不是药,而是人心。

总结一句话:不打针、每日一粒,这类新型口服药带来的不是“神药时代”,而是“科学生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林志杰,陈晓芳,刘伟.基于GLP-1受体机制的2型糖尿病新型口服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5):22-26.
[2]赵阳,王秀丽.GLP-1受体激动剂的口服制剂研究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2024,59(12):1051-1055.
[3]李娜,张慧,刘淼.GLP-1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及血糖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3(04):265-26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