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治糖尿病靠谱吗(中医制疗糖尿病)

中医逆转糖尿病沙雯君 0
文章目录:

中医药调理糖尿病真的可以吗?多维视角:在平衡中寻找生机

#中医药能不能调理糖尿病?##血糖##糖尿病##高血糖##中医能治好初得的糖尿病吗##中医##中医养生#

诊脉时触到王先生滑数而沉的脉象,舌苔黄腻如敷粉,这正是中医“消渴”病中典型的“湿热困脾”之症。

当现代医学以精确的血糖数值勾勒疾病轮廓时,中医却在脏腑气化的动态平衡中寻找调理契机。这种思维差异,恰是理解中医药调理糖尿病作用的关键切入点。


【核心机理】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脾瘅”“消渴”范畴,其调理本质是重建三对核心平衡:

  1. 升降平衡:恢复脾升胃降的运化枢机
  2. 燥湿平衡:调和阳明燥热与太阴湿浊的病理环境
  3. 气血平衡:疏通“膏脂-痰瘀-络损”的传变路径

【中医调理五法】
一、 燮理阴阳(基础调理)
经典方剂:金匮肾气丸化裁(阴中求阳)
作用靶点: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适应指征:夜尿频多、畏寒肢冷等阴阳两虚症

二、 运脾化浊(代谢调理)
药对配伍:苍术-玄参(施今墨经验方)
现代诠释:改善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临床观察:患者常有脘腹胀满减轻、舌苔变薄等改善

三、 疏肝调枢(情志干预)
特色疗法:耳穴压豆(胰胆、内分泌、肝区)
作用机制:调节自主神经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
典型变化:焦虑量表评分下降,黎明现象减轻

四、 通络防变(并发症预防)
虫类药应用:水蛭粉(0.3g/日)化瘀通络
微观证据:改善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
禁忌警示: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五、 节气调养(时间医学)
重点时段:冬至、夏至前后各七日
调理要点:艾灸关元、足三里固护元气
膳食配合:春分服茵陈粥,秋分饮桑菊露


【作用边界与局限】

  1. 优势领域
    • 糖尿病前期逆转干预
    • 血糖波动综合征调理
    • 胰岛素抵抗改善
    • 并发症早期预防
  2. 疗效局限
    • 胰岛功能衰竭期(C肽<0.4ng/ml)
    • 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
    • 已进展的器官损伤(如肌酐>265μmol/L)

【临床决策四原则】

  1. 辨证为先:区分“阴虚燥热”与“气虚阳微”本质差异
  2. 阶段论治:蜜月期、平台期、衰竭期各有法度
  3. 中西协同:二甲双胍配合黄连素发挥协同降糖
  4. 动态评估:每三月检测1,5-脱水葡萄糖醇(短期血糖波动标志物)

【认知误区澄清】

  1. “中药无毒”谬误
    • 部分含重金属矿物药(如朱砂)的肾毒性风险
    • 某些草药(如天花粉)与降糖药的相互作用
  2. “替代治疗”陷阱
    • 自行停用胰岛素导致酮症酸中毒案例
    • 误信“偏方”致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教训
  3. “千人一方”弊端
    • 阴虚体质误用温阳药的血糖反跳现象
    • 痰湿体质错服滋阴剂的胃肠不适反应

【现代研究支持】

  1. 基础研究
    • 黄连素激活AMPK通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葛根素调节PPARγ表达促进脂肪再分布
  2. 临床证据
    • 针灸降低空腹血糖的累积效应(需≥12周疗程)
    • 特定中药复方减少血糖波动的非线性特征

【结语】
《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中医药调理糖尿病的精髓,在于通过恢复脏腑气化功能,重建机体自我调节能力。

临床实践表明,早期介入、精准辨证、序贯治疗的患者,在改善生存质量、延缓并发症方面确有优势。

但必须清醒认识:中医药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拼图,而非替代现代医学的“万灵丹”。

糖尿病患者看中医,有哪些明显好处?

文/施建勇

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病,是内分泌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糖尿病只是尿液含糖吗?事实并没有听上去的那么简单。在西医看来,糖尿病是种可能伴随病人终生的疾病,而且可以致使病人残疾或死亡,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及尿中有糖只是它的特征之一。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就要吃一辈子的药,难道真的不能痊愈?糖尿病之所以成为现代医学的“难治之症”,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的治疗方式有关。在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中,身体含糖量过高,那就开降糖药,通过控制好身体血糖浓度来保持患者的身体健康。

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传统降糖药改变了身体的血糖含量的同时也破坏了病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外界注射的胰岛素则会刺激患者胰岛分泌功能产生错误依赖而怠工。

胰岛习惯了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逐渐地就不会自行分泌胰岛素。与其相反,中医在早期糖尿病的干预调节以及恢复胰岛功能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传统中医依据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将其形象地称为“消渴病”,并按其发展阶段进行病机分型。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理论将“消渴病”分为三个阶段:脾瘅期,病机以脾虚湿阻、肝郁化热、胃肠积滞为主,尚未伤及肾阴,属于“消渴未成”阶段。消渴期,病机转为燥热内盛、气阴两虚,伤及肺、胃、肾。变证期,病机以阴阳两虚、痰瘀互结为主,病势深入脏腑经络。

中医认为,真正厉害的医师能在病痛形成之初就能找到病因,采取措施针对性措施,让身体重获健康,即所谓“上工治未病”。这句话也是在提醒着我们,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想起来看医生,在前期症状有所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看中医。

在“脾瘅期”,就像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糖调节受损”。这个时期空腹血糖会比正常略高,糖耐量可能异常。病人在这个时期会有腰围增大、舌苔厚腻、大便粘滞等身体症状。在这个阶段,很多患者都无法敏锐察觉到身体的变化,或者不以为意。

现代研究证实,糖调节受损阶段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窗口期”,中医干预可使30%-50%人群恢复正常血糖。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依旧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脾瘅期”就会发展至“消渴期”。这个时候,血糖会持续升高,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到了“消渴变证期”,也就是糖尿病晚期,会出现心脑肾血管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的常见中药

中医对于“消渴病”的治疗,聚焦在“脾、肝、肾”人体代谢中心上。针对早期的腹部肥胖患者,可用苍术、白术、茯苓等几味药材,健脾胃、除湿气,以达到改善胰岛抵抗的作用。如果患者进入中期,肝郁化热,可以柴胡、黄芩、丹皮等药材调节应激性高血糖。针对患者大便干结、食欲奋进则可以用大黄、黄连、生地等,以期达到减少肠道对糖分的吸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

无数例证显示,糖尿病的患病过程就如同一副多米诺骨牌,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就会像被推倒的骨牌一样溃败。只有及时发现,对症下药,在中医的帮助下将其中一块未坍塌的骨牌抽出,才能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骨牌”。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痛风、糖尿病、结肠炎‬等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

血糖居高不下?中医揭秘糖尿病“本虚标实”的发病根源

糖尿病,已成为困扰全球数亿人的慢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全球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面对血糖居高不下的困扰,很多人尝试了各种降糖方法,却效果不佳。

其实,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可以用“本虚标实”四个字来概括。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中医理论,探寻糖尿病背后的秘密。

一、什么是“本虚标实”

“本虚标实”是中医对疾病本质和表象关系的一种概括。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本虚”指的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弱;“标实”则是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了病理产物,如湿邪、痰浊、瘀血等,这些病理产物进一步阻碍了气血运行,加重了病情。

简单来说,“本虚”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标实”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病理变化。

二、“本虚”: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阴虚为本: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肾、肺、胃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润肺金、中滋胃土,就会导致肺燥、胃热,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长期的阴虚状态,就像身体的“水源”不足,各个脏腑得不到充分滋养,功能逐渐下降。

气虚相随: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阴虚时间久了,往往会导致气虚。脾气虚则运化无力,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患者就会出现神疲乏力、肢体倦怠、腹胀便溏等症状。而肾气虚,会影响肾脏的封藏功能,导致精微物质随尿液排出,出现尿中有糖的现象。

三、“标实”:糖尿病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

燥热内生:阴虚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就会产生燥热之邪。燥热炽盛,消灼肺津,就会出现口渴多饮;消灼胃津,则会出现多食易饥;下灼肾阴,就会出现多尿。这也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产生的原因之一。

湿浊痰瘀:脾气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就会形成瘀血。湿浊、痰饮、瘀血相互勾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仅会加重“三多一少”的症状,还会引发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四、中医如何应对糖尿病的“本虚标实”

基于“本虚标实”的理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标本兼治。在治疗上,一方面通过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等方法来调理本虚,恢复脏腑功能;另一方面,运用清热润燥、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手段来祛除标实,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辨证论治,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饮食调理,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选择具有降糖、滋阴、益气等功效的食材,如山药、葛根、苦瓜等,同时控制饮食总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食物;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

五、治疗实例

65岁的李阿姨患2型糖尿病已有8年,长期服用降糖药,但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空腹血糖在8 - 10mmol/L波动,还伴有明显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身体十分消瘦,体重比患病前下降了近15斤,同时神疲乏力,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象细弱。

四诊合参:

气阴两虚为本,同时体内有燥热、痰湿之邪标实。

治疗方案:

以益气养阴为主,兼清燥热、化痰湿。

中药方中选用黄芪、太子参、山药益气健脾;生地、麦冬、枸杞子滋阴补肾;配合黄连、知母清胃润肺以除燥热;再用茯苓、陈皮、苍术健脾祛湿化痰。同时,嘱咐李阿姨每天坚持打半小时太极拳,并调整饮食,增加山药、冬瓜等食材的摄入,减少油腻食物。

治疗效果:

经过3个月的综合调理,李阿姨的症状明显改善,口渴、饥饿感减轻,精神状态变好,体重也有所回升。复查空腹血糖稳定在6 - 7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 - 9mmol/L 。后续继续根据李阿姨的身体状况调整药方,巩固治疗效果。

糖尿病并非不可战胜,了解中医“本虚标实”的发病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糖尿病,选择更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被糖尿病困扰,不妨尝试从中医角度寻找解决之道。当然,治疗糖尿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糖尿病##控糖##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