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糖尿病(白术与血糖)
“白术”,剂量大小对其功效的影响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亦产,以浙江产量最大。
01
重剂效验
一、姜春华教授常用大剂益气健脾药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认为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
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化瘀益气,肝脾同治,如此则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妥当。
尤其是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脾虚湿壅,黄芪、白术需用大剂量,能增加活血破瘀功能并可防止肝昏迷。
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以《金匮》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临床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二、魏龙骧先生治疗习惯性便秘或顽固性便秘均以生白术为主,认为便秘之源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须重用,始克有济。
故投以重剂生白术,同时,分辨阴阳,佐以他药。(《名中医治病绝招》)。
按语:白术健脾温胃运肠,对胃肠道具有行运开闭之效,大可复脾运化之职,健肠腑下行之机。
施汉章、岑鹤龄教授等亦多有以重剂白术治疗便秘之临床经验,认为对各种便秘,均有良好之通便作用,能使干燥坚硬之大便变润变软,容易排出,并不引起腹痛腹泻。
盖便秘者必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脾虚气弱,运化失职,胃肠功能失调,便秘由生,此为基本病机。
重用白术,健脾以助肠运,而复肠腑下行之机,实为治本之图。
热郁津伤气结等亦可致顽固便秘,然亦必有脾运失调,临证明辨阴阳虚实,择配他药,则顽证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剂量白术水煎剂对胃肠推进运动有明显加强作用(生白术较炒白术作用强),这种效应通过胆碱能受体介导,并与α受体有关。
三、茅汉平主任医师常用白术治疗脾虚泄泻、浮肿尿少、气虚自汗,尤其是水肿臌胀(肝硬化腹水)血浆蛋白低者,重用炙白术,利水消肿作用甚佳。
茅主任认为白术具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之功,对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痰饮、泄泻、痞满等病证效佳。
生白术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功为胜,临证用治脾虚水肿臌胀,则用蜜炙白术,酌配枳壳、陈皮、大腹皮等,不仅能增强润燥健脾之功,而且利水消肿之力亦大增。(《方药心悟》)
四、孟景春教授是南京名医,常以白术治疗慢性泄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凡见脾气虚证,均宜用之。(《方药心悟》)
五、徐文华教授惯以白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者,慢性肝病及脾气大伤者,慢性腹泻系脾虚失健者,糖尿病渴饮善饥属脾虚津不上润、谷精下流所致者。(《方药心悟》)
六、卢普清主任医师常以豨莶草、生白术、薏苡仁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广东医学,1965,(1):20]
七、顾丕荣教授以为脾虚为肝病之本,重用白术,炮制分生用、炒用和制用。
舌红苔少为阴虚,白术宜生用;舌淡苔薄边有齿痕者为脾虚,白术宜炒用;舌苔黏腻者为湿盛,白术宜制用。
顾教授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之功,重用于肝病,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补中有滋,滋中有消。
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并有抗肝癌等功用。
长期临床观察,白术对改善肝功能和消退腹水等有显著之功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25]
按语:《本草备要》谓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又言其能“消痰水肿满,黄疸湿痹,化癥瘕。”
可知白术不唯补剂,尚具良好之祛邪功效,其力能治肝者,非仅于健脾实脾而得也。
八、李克绍教授常用《近效方》术附汤加减治疗肩周炎,药用生白术、制附子、生姜、大枣,随证加减。
李教授认为白术和附子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止疼痛之良效。临床体会,白术须生用,并重用。
经多年运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取效,重者需服至30~40剂,尤其对于常服羌、独、辛、防、乌头等药疗效不著,或随愈随发、反复发作的患者,服用本方更为理想。(《中医临床家李克绍》)
九、颜德馨教授认为白术益气健脾,固敛止血,颇有殊功。曾治大咯血气脱,以白术,米汤急火煎服一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未再复发。
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则血渗溢于外。血家以脾胃之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证也。(《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十、梁贻俊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证属肝郁脾虚毒凝者,常用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厚朴、川楝子、郁金、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茵陈、薄荷、何首乌、鳖甲、生姜,随证加减。(《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
十一、桑景武教授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十二、娄多峰教授认为对腰部痹证,应首辨虚实,实证以寒湿夹瘀多见,虚证常为肾阳虚。自拟腰痹汤,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方药为当归、鸡血藤、透骨草、老鹳草、独活、川断、桑寄生、香附,寒湿者加用白术。(《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按语:白术治寒湿腰痛效佳,盖以其苦甘微辛而温之性,健中利气、除寒祛湿、畅经通络故也,然此际用量宜大,方可见功。
十三、黄和医师治疗脾虚泄泻,脾虚湿滞浮肿,尿频遗尿,白带过多,肝硬化腹水,寒湿痹证之关节肿痛,寒湿腰痛、肢痛,眩晕症等。
黄医师认为白术对脾胃肠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泄泻者可止,但着眼于脾气虚及寒湿之证即可。
至于脾虚湿滞水肿之证,白术为必用之品,过少则利尿消肿效果不甚明显,腹水及下肢浮肿消退时间延长,低血浆白蛋白亦不易恢复。
02
评 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通补之剂也。以补为主,兼能通络活血行水,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脾虚湿盛,痰饮水肿,自汗盗汗,胎动不安,风湿痹痛,脾虚便秘等。
白术为补气健脾之要药,兼通行之性,善补能通,可升可降,能固能散,亦止亦利,擅治气虚体弱诸疾、脾肾阳虚、水湿失运之水肿以及寒湿痹痛等。
其功主十:①健中补气;②湿利水;③温阳祛寒;④固表止汗;⑤益肠;⑥保肝利胆;⑦安胎;⑧除痹止痛;⑨活血通络;⑩消癥瘕积癖。
现代又常用于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及抗肿瘤。
常用量:煎服。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土炒焦用。若用于通便,酌情加大用量。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不宜。
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氧化、利尿、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抗菌、保肝利胆、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大剂量促进胃肠运动)、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血压、抑制子宫收缩等作用。
重剂效验中计举14位医家之证治,可见白术应用范围颇广,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妇产科疾病以及风湿性疾病等多科多种病证。
白术甘温无毒,临床应用安全,可据证适当加大用量。
中、小剂量功在补益,大剂量通补兼具,超大剂量时尤能彰其益气健脾、燥湿祛寒、通络止痛及利水消肿之功。
#健康一夏##健康明星计划##中医##中医养生#
谢谢点赞支持,关注@中医康康了解更多中医知识[赞][赞][赞]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传统中药治疗脂肪肝有循证医学证据,还能预防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以下简称脂肪肝)是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传统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在这一疾病治疗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昨天举行的第15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教授介绍了苓桂术甘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成果。
传统中医学认为,“膏”和脂质均属于精微物质,它们由“水谷精微”化生,为新陈代谢所必需。精微物质的布散由脾运化完成,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就会停聚成痰,留于肝脏而致脂肪肝。
基于这个理论,季光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原创学术观点:“脾不散精”是脂肪肝发生的关键病机,可以“从痰饮论治脂肪肝”。这个学术观点以温阳化气为基本法则,旨在恢复“脾气散精”功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精微得以输布,痰饮得以消散。
如何从痰饮论治脂肪肝?他们选中了一个古老的中医方剂——苓桂术甘汤。它源自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写的《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我们组织开展了苓桂术甘汤改善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脾阳虚证患者IR(胰岛素抵抗)的剂量优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季光在演讲中介绍,结合课题组研制的脾阳虚证PRO(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量表,198例完成8周治疗和4周随访的脂肪肝脾阳虚证患者临床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显著改善了体重超标患者的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
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苓桂术甘汤治疗脂肪肝脾阳虚证、预防2型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显示脂肪肝脾阳虚证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有意思的是,苓桂术甘汤对于瘦型脂肪肝患者是无效的。”季光说,“这个结果似乎更加支持了从痰饮论治脂肪肝的科学性,为‘肥人多痰’这个中医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课题组正在解析瘦型脂肪肝的精确证候表型及其相关表观遗传学特点和代谢轮廓,争取为这类患者的精准治疗提出方案。
从中医理论来看,这项临床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传统理论,也拓展了经方苓桂术甘汤的用途,解析了方药作用的机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苓桂术甘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选了国家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首批临床重点项目。
课题组建立的基于临床的中医方证研究新模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为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和经典方剂在现代慢病防治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栏目主编:黄海华
来源: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