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干红(糖尿病干红枣可以吃吗)
得了糖尿病,想喝酒,就选这4种
首先,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以避免过量酒精给身体造成的伤害。
但有些场合,不可避免地需要喝一点。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选择这几种酒:
1.干葡萄酒:干葡萄酒的糖分几乎已发酵完,每100克葡萄酒中含总糖低于 4 克,是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酒的最佳选择。常见品种如:干红、干白。
2.啤酒中的干啤:干啤使用了特殊的酵母,含糖量低于普通啤酒,所含能量较低。
3.啤酒中的无醇啤酒:无醇啤酒的酒精度数低于普通啤酒,但是依然具备不逊色于传统啤酒的香气和口感。
4.白酒中的低度白酒:建议选择酒精度在 40%vol 以下的低度白酒。酒精度数越高,饮用量越少。
如果是 55 度的白酒,即每 100 毫升酒中的酒精含量为55毫升,换算后,糖尿病病友每天可以喝 30 克白酒,大约 1 两多一点。如果是 38 度的低度白酒,糖尿病病友每天可以喝2两。
最后提醒大家,无论喝哪种酒,一定要限量。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克,男性不超过 25 克(15 克酒精相当于 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蒸馏酒)。
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波动大,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高血脂、痛风、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等要禁止饮酒。
健康科普堂 | “小糖人”如何饮酒?
【导读】
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不建议饮酒。但有一些患者有饮酒的习惯,还有一些患者有必要的应酬,这可急坏了小糖人们,为提高和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尊重患者的选择是应该考虑的。所以小糖人们要想安全、健康的饮酒,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能饮用白酒、威士忌等不含糖的酒类。其实,含糖度低且营养丰富的干白、干红类葡萄酒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干红葡萄酒含有一种被称为槲皮酮的植物色素成分,这种色素具有抗氧和抑制血小板凝固的的双重作用,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与人体血液畅通,因此不易导致心脏缺血,所以经常饮用干红葡萄酒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干白葡萄酒虽与其“同宗”,但因在酿制过程中槲皮酮丧失殆尽,故几乎无保护心脏的作用。不过对干红葡萄酒的质量要倍加注意,由于技术或其他原因增添色素使干红葡萄酒的质量低下,与其这样倒不如饮用干白葡萄酒。
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约50毫升、啤酒约400毫升、威士忌约20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约200毫升为宜。而且饮酒期间注意多饮水,促进酒精代谢,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三、饮酒的时间每天的下午14时以后饮酒对人体比较安全,尤其是在下午15~17时最为适宜。此时不仅人的感觉敏锐,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时进食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较强,所以此时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早晨和上午不宜饮酒,尤其是早晨最不宜饮酒。因为在上午这段时间,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最低,在饮用同等量的酒精时,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另外,人在空腹、睡觉前或在感冒时饮酒,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白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大。每周至少有2―3天禁酒。
酒精所含有的热量数不应包含在糖尿病患者每日规定的总热卡内。换句话说,不论是否饮酒,患者都要摄取每日规定的热量,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营养缺乏。
五、配合饮食应避免空腹饮酒,以防止低血糖。与此同时,饮酒时要注意控制饮食,以免影响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边喝酒边吃菜,慢慢喝,血糖波动不会太大。
六、避免醉酒少量饮酒也醉酒的人,应在上述一般的限量原则下,更加严格的限制饮酒量,确保不醉酒。
因饮酒致使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甚至恶化者,要立即中断饮酒,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以少吃饭,有利于饮食控制,这是一种误解。也有人认为,适量饮酒可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对改善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有所帮助,这种看法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总的看来,酒精对糖尿病患者是弊多利少。在糖尿病患者饮酒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辩证地看待。因此,小糖人们切莫贪杯哟!
【本期专家】陈盛业,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中医负责人,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糖尿病分会青年委,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糖尿病足及慢性创面的中西医治疗、内分泌及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
有糖尿病的人实在想喝酒,白酒、红酒和啤酒,选哪个?
窗外梅雨初歇,巷口的烧烤炉冉冉升起袅袅青烟,三五老友围炉而坐,杯中酒泛着微光。这一口酒,喝了半生,戒了半辈子,可到了嘴边,还是咽不下那份人情味。
糖尿病,像个不近人情的账房先生,日日算着血糖高低,连这一口“解馋”的小酒也不肯放过。但真就一滴酒都不能碰?白酒、红酒和啤酒,若非得挑一个,哪种才是相对“安全”的?
糖尿病,学名为糖代谢紊乱症,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长期高血糖会逐步损害多个器官,尤其是心、肾、眼、神经系统。
酒精的代谢途径与血糖调控息息相关,它不仅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还可能引发低血糖、肝脏负担、心血管风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么,饮酒者是否注定要与糖尿病“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或许另有玄机。
研究显示,酒精对血糖的影响并非一刀切。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对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是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稳定血脂的潜在益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红酒就是“糖友”的庇护所。酒的种类、饮用量、饮酒时的血糖水平、饮食搭配、酒精浓度,乃至饮酒时间,都可能成为影响健康的变量。
喝哪种酒,甚至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和喝多少,都是一门学问。
啤酒,是不少人心头的“夏日清凉”。
但啤酒俗称“液体面包”,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一些口感浓郁的精酿啤酒,每瓶的糖分可比得上一碗米饭。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异于在火上浇油。更糟的是,啤酒易喝多,喝多又伤肝,肝脏一旦代谢不过来,酒精堆积,血糖波动就如坐过山车,忽上忽下。
白酒,酒精浓度高,入口辣,后劲猛。在传统观念中,白酒是“男人的酒桌担当”。但其高浓度的酒精会快速进入血液,引发肝脏代谢负担,进而抑制肝脏产糖,容易诱发低血糖反应。
尤其是空腹饮用,最容易出现“喝晕了”其实是低血糖症状。而这种低血糖不同于平日的血糖波动,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红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多酚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法国波尔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适量饮用不超过150毫升的干红,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有益。
但这项研究同时指出,前提是已经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以及与医生充分沟通后执行的饮食方案。这就像是放风筝的人,线要牢,风才敢大。
市面上不少红酒为迎合口感,加入果糖或糖浆调味,糖分可达每100毫升含糖3~5克。若不细看标签,哪怕只喝一小杯,也可能让血糖“咻”地飙上去。因此,选择“干型”红酒,尤其是干红,糖分相对较低,才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如非饮不可,应在餐中或饭后两小时饮用,并搭配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这样能减缓酒精吸收速度,减少血糖波动。
空腹饮酒,尤其是晚上喝酒不上床前吃东西,极易引发夜间低血糖。这种低血糖往往悄无声息,醒不过来就是再也醒不过来。
再说说“量”,这才是喝酒的“命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男性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天,女性不超过15克。换算下来,大致相当于红酒150毫升,啤酒350毫升,白酒25毫升。糖尿病患者的饮酒量应在此基础上再减半,甚至更低。而且每周不宜超过两次,绝不可天天“来一点”,否则再少也是积少成多。
那么,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不同,饮酒对血糖的影响也会因人而异。
比如,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饭后饮酒更易升糖;而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吸收速度较慢,酒精影响血糖的时间延后。
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嗜辣且爱饮高度白酒,糖尿病风险更高。而江浙一带人群偏爱甜口黄酒或果酒,糖分极高,更需警惕。
年纪越大,代谢越慢,饮酒风险越高。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主导的老年营养与糖尿病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饮酒引发血糖异常的概率,是40岁以下的2.3倍。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肝功能下降、肾功能减弱,酒精代谢减速,血糖调节能力减弱。
更重要的是,酒精与多种降糖药物存在交互作用。
比如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若饮酒容易发生“酒精样反应”,出现面红、心跳加快、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休克。因此,饮酒前务必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代谢方式和禁忌事项。
有趣的是,在一些国家,医生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饮用适量红酒,比如以色列、意大利等地。但这些建议均基于严格的饮食控制、运动计划和医疗监督下进行的。脱离这一框架,听风就是雨,是对健康的不负责任。
那么,有没有不喝酒也能拥有“饮酒的快乐”的替代方式?
近年来,欧美多所大学的代谢研究实验室开发了以草本植物提取物为基础的“模拟饮酒”饮品,如含有白藜芦醇、绿茶多酚、低聚果糖的饮料,既能模拟出红酒的口感,又避免了酒精的副作用。这类饮品在国内也逐步推广,尤其受到中青年糖友的欢迎。
对于有饮酒“社交需求”的患者而言,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可以选择喝茶、喝苏打水、或用无糖汽水代替。一位来自南京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曾分享:酒桌上最重要的不是酒,而是情绪的释放与人情的传递。换个方式表达情感,未必就少了情义。
小酌怡情,贪杯伤身。
糖尿病患者若实在放不下酒,红酒干型优于白酒,白酒又强于啤酒,但无论哪种,都要限量、限时、限频率。最理想的方式,仍是用对健康更友好的方式来替代酒精带来的短暂快感。
正如古训所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血糖的稳定,离不开生活节奏的调整、饮食结构的优化、情绪的疏导与家庭支持。而不是盯着那一杯酒,盯得心焦,也喝得心惊。
健康是本钱,酒不过是调味品,不可颠倒主次。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张晓峰, 王雪, 陈旭. 红葡萄酒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3): 215-219.
[2]王建军, 李俊峰. 酒精摄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12): 985-989.
[3]刘明慧, 高志敏. 不同类型酒精饮品对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5, 13(2): 102-10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