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中风(糖尿病中风症状有哪些)
为什么有些人刚查出糖尿病,没多久就并发中风?医生的话令人后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为什么有些人刚查出糖尿病没多久就中风了?
一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是血糖太高导致血管爆掉了,或者想当然地认为是并发症来得快。
但说实话,这种解释太表面,也太常规,压根没碰到关键点。
医生那句“令人后怕”的话,其实并不是在强调血糖,而是提醒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事——呼吸节律的紊乱。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扯?糖尿病和呼吸有啥关系?不少人一听这个就觉得没谱,糖尿病不是胰岛素出问题嘛,怎么扯到呼吸上了?
可真相往往就是这样让人意外又扎心。
有研究在2019年发表于《Diabetes & 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调查了全球超过18个国家、近8万名糖尿病患者。
发现有呼吸暂停问题(尤其是夜间打鼾、间歇性呼吸中止)的糖尿病患者,比没有这类问题的人,发生中风的几率高出了57%。
呼吸节律一旦紊乱,尤其是在夜间睡眠中,人的身体处在一种“假装在休息”的状态。
表面上闭着眼,身体动也不动,但其实心率、血压、甚至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全都在过度工作。
睡不好,血压难控制,交感神经异常活跃,血管就跟被人天天拿锤子敲一样,迟早要出问题。
而糖尿病人本身血管内皮功能就差,胰岛素抗性会加速血管壁的硬化和炎症。再碰上长期缺氧、夜间呼吸暂停的打击,中风那是迟早的事。
更要命的是,大部分刚确诊糖尿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压力大,睡不好,身体还死撑着。
刚查出来病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不慌,说什么“我能控制”,结果该熬夜还熬夜,该喝酒还喝酒。
心里其实已经绷得跟弦一样紧了。你可以理解成:糖尿病是一根导火索,但真正点燃炸弹的是这根神经系统的“隐线”。人的神经系统最怕什么?
怕作息紊乱、怕睡眠碎片化、怕呼吸频率不稳,而这些,在一个刚查出糖尿病、每天情绪波动大、焦虑、不愿服老的人身上,全中。
讲个真实的例子,广东一位45岁男子,小公司老板,查出糖尿病当天还在会议室给员工训话,说“这种病又不是绝症”。
结果三个月后突发脑梗,倒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
他老婆说,那段时间他白天靠咖啡撑,晚上刷短视频刷到凌晨,打鼾得像打雷,还拒绝去看医生。
等到救护车来的时候,人已经右半身瘫痪,说话含糊了。
医生说,他其实在脑梗发作前两周就出现了“预警信号”,只不过家属都没注意,比如起床时头晕,走路有点偏,手指麻木。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冷门但关键的身体机制:颅内压与血糖波动的耦合效应。
这是2021年欧洲神经内科联盟会议上提出的一个研究方向。
他们发现,在糖尿病人群中,如果出现频繁的血糖高低起伏,比如今天吃得特别多,明天突然饿一顿,或者吃了降糖药却不吃饭,都会导致血管内渗透压骤变。
而颅内压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失控,一旦升高就会压迫脑部微血管,诱发血管破裂或微梗死。
这个过程是无声的,也是不痛的,很多人甚至在中风前几小时还在正常活动。
那为什么这种耦合效应只在部分糖尿病人中出现?
关键点就在于体内脂肪的分布与炎症因子的活性。这就不是“胖不胖”的问题,而是“胖在哪”。
有研究显示,腹部脂肪高的人,即便BMI正常,也比腿部脂肪高的人更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
这类人群体内的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更容易被激活,而这些因子不仅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更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变脆、变硬。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气球,本来就老化了,再吹一口气,它就“啪”地一下炸了。
再说个大家根本想不到的点——饮水习惯。
有一项在日本进行的长期随访研究,跟踪了超过1万名糖尿病人,结果显示,那些不喜欢早上喝水的人,中风风险比每天早起喝水的人高出31%。为啥?
糖尿病人本身血液黏稠度高,清晨是一天中血液最粘稠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身体水分不足,血流速度慢,血栓就特别容易形成。
而大脑供血系统一旦被小血栓堵住,中风几率就直接飙升。
说了这么多,回头看,其实最该警惕的,是那种“我不怕”“我还能扛”“我不想麻烦别人”的心态。
太多糖尿病患者在刚确诊的那一两个月,选择了“装没病”,而不是“调状态”。
其实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确诊初期,没有把身体当回事。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小习惯,小动作,都可能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问题来了,很多人现在会问:是不是只要调节呼吸、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就能避免这些风险?
答案是,不完全是。一个关键但常被忽略的环节,是——咀嚼能力的下降。
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牙口不好,吃东西越来越快、越来越不愿意嚼烂,这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首先,咀嚼不充分会导致胰岛素分泌模式紊乱。
因为咀嚼过程本身就是刺激胰岛素早期释放的一个信号。咀嚼少了,这个阶段的胰岛素释放就会不足,导致饭后血糖波动幅度大。
再一个,咀嚼不足还会让人吃得更快、吃得更多,血糖更容易飙升。更关键的是,咀嚼能直接影响脑供血。
很多研究发现,咀嚼动作能激活大脑额叶和脑干的血流,能起到保护血管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糖尿病人长期不愿意多嚼、只吃软烂的食物,等于剥夺了自己天然的“脑部按摩”机制。
美国梅奥诊所一项研究指出,那些每餐咀嚼少于15次的人,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比咀嚼超过30次的人高出40%以上。
而且,这种差异在糖尿病人群中更明显。研究人员甚至提出一个新概念就是说咀嚼本身就是大脑的自救机制,是天然的保护伞。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刘欢.中风醒脑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12-10
糖友必看!血糖不好,大脑受伤!千万警惕这些中风信号
一、糖尿病:中风的"隐形推手"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其引发的并发症却可能致命。中风(脑卒中)作为糖尿病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四大特征,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和残疾的首要原因。
- 血管病变加速器
- 高血糖使血管壁变得"坑洼不平",血液中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急性脑梗死
- 多重危险因素叠加
- 糖友常合并高血压(加剧血管冲击)、高血脂(加重代谢负担)、肥胖(增加心脏负荷)
- 这些因素协同作用,使中风风险提升至普通人的2-4倍
中风一旦发生,70%-80%患者会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
具体表现
偏瘫
一侧肢体无力,无法抬手、行走
言语障碍
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听不懂他人说话)
认知障碍
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其他问题
排尿障碍、癫痫发作、吞咽困难等
关键事实: 中风后每延迟1分钟救治,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120"快速识别法(符合任一项立即拨打120):
- "1"张不对称脸:观察微笑时两侧嘴角是否歪斜
- "2"只手臂无力:双臂平举10秒,是否有一侧下垂
- "0"听讲话清晰度:是否出现口齿不清或词不达意
急救要点:
- 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窒息)
- 勿喂水服药(避免误吸)
- 记录发病时间(溶栓治疗黄金4.5小时!)
- 目标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 监测频率:每日指尖血糖(空腹 餐后)每3个月检测HbA1c
- 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杂豆类蔬菜(每天≥500g)低糖水果(草莓、蓝莓等)
- 少吃:精制糖(含糖饮料、甜点)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 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速度≥100步/分钟)骑自行车(保持心率120-150次/分)
- 餐后1小时运动效果最佳
- 必查项目:血脂(LDL-C<2.6mmol/L)血压(<130/80mmHg)颈动脉超声(筛查斑块)
❌ "血糖控制好就不会中风"→ 需同步管理血压、血脂
❌ "中风症状会自行缓解"→ 黄金救治时间窗仅4.5小时
❌ "定期输液能预防中风"→ 无科学依据,规范用药才是关键
结语专家提醒: 糖友应每年进行一次脑血管专项评估(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防控中风需要血糖、血压、血脂"三达标"。
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大脑健康!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大庆研究34年跟踪数据:超60%糖友中风!做到【3个趁早】,能救命
1986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启动了一项改写糖尿病医学史的研究。
该研究的全称是“中国大庆糖尿病、糖耐量低减及其并发症防治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后来被大家简称为“大庆研究”。
这是是由大庆油田总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的全球首个以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誉为糖尿病预防领域的里程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如今,接近40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庆研究”的研究结果以及陆续被总结出来的后续发现,仍在不断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的糖尿病防控格局。
就在2025年5月,北京阜外医院的李光伟教授等研究者再次重磅发布了一项基于“大庆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并惊人地揭示了:在长达34年的随访期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累积“中风”发病率竟然高达65.4%;而即便是未被确诊糖尿病但糖耐量受损的人群,假如不进行任何干预的话,累积“中风”发病率也达到了62.8%!
这意味着,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中风”似乎是一种难以回避的终身风险。
那么,究竟糖尿病与“中风”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紧密关联?广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又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中风”的风险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性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
毋庸置疑,糖尿病与“中风”之间的确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常常是很致命的!
首先,糖尿病是“中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对此,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就专门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27倍,“出血性中风”为1.56倍,“未分类的中风”为1.84倍 。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其次,以“中风”为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往往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比方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就直接引用数据指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至少有10%可直接归因于“中风”!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最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其后果也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严重许多。
举例来说,有研究就发现:糖尿病患者“中风”后的30 天内,病死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至少3倍,偏瘫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是血糖正常患者的1.4倍。
还有研究则是证明了:“中风”以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往往较血糖正常患者更加缓慢,全因死亡风险额外增加1.24倍,因“中风”再住院的风险额外增加1.18倍!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再结合前面“大庆研究”的最新跟踪数据来看,相信大家应该不难发现:糖尿病患者终身出现“中风”的概率很高;并且,一旦发生“中风”,后果往往特别严重;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因为“中风”而发生死亡。
所以,从确诊糖尿病开始,每一位患者都应该充分重视“中风”这一致命性的威胁!
好在,目前临床上还是有一些手段可以帮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中风”风险。只不过,每一种手段的前提都是:要【趁早】行动起来!
一 【趁早血糖达标】
在2型糖尿病领域,与“大庆研究”一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另外一项研究,叫做“英国前瞻性糖尿病(UKPDS)研究”。
这项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严格控制血糖”,那么,他们几十年以后的远期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甚至死亡的风险都将显著降低。
也正是基于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如今,主流的医学指南才都特别强调:“早期严格控糖”是降低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那么,什么叫做“早期严格控糖”呢?
必须承认,我们很难用某一个统一的血糖标准来衡量“严格控糖”这样一个概念。
比方说,对于年纪尚轻、暂无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到<7.0%往往是“常规要求”,而进一步将其降至<6.5%就算是“严格控糖”了。
但另外一些年龄偏大、已经存在某些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很难要求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6.5%甚至<7.0%的水平。有时候,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7.5%,可能就算是“严格控糖”了。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也就是说,不同基础状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谓“早期严格控糖”的标准可能相差较大。
因此,大家需要做到的事情有两件:第一,在确诊糖尿病以后的早期阶段,找医生问清楚当前的控糖目标究竟是多少;第二,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糖稳定降至控糖目标以下!
简言之,“早期严格控糖”的本质就是趁着还处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血糖达到医生所要求的标准。
二 【趁早使用能防“中风”的降糖药】
相信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都听说过,近年来有两类新型降糖药是具有明确“心肾保护效果”的,它们分别是:
- 以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为代表的“肽类”降糖药(GLP-1RA);
- 以及,以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为代表的“列净类”降糖药(SGLT2i)。
理论上,“中风”应该算得上是广义“心血管疾病”的其中一种,因此,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误以为:上述这两类药物都是能够预防“中风”发生的药物。
但其实,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根据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所总结的临床试验结果:目前,能够确认具有显著“中风”预防效果的降糖药,似乎只有“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这两种“肽类”降糖药。
而剩下的利拉鲁肽等其他“肽类”降糖药以及所有的“列净类”降糖药(SGLT-2抑制剂),其实均未被证明能够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近年来以“心肾保护”著称的“肽类”降糖药以及“列净类”降糖药,并不都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真正能够有效预防“中风”发生的,只有“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这两种。
因此,对于那些有“中风”家族史或“中风”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早期的控糖治疗当中一定要趁早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这是两种最能有效预防“中风”的降糖药。
除此以外,在降糖药的使用方面,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还提到:
第一,使用“二甲双胍”与降低“中风”风险以及“中风”后神经损伤相关,推荐有“中风”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时可以考虑与“二甲双胍”联用。
第二,虽然“吡格列酮”未被证明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发生了“中风”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优先使用“吡格列酮”却可以减少“中风”的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三 【趁早让血压、血脂达标】
最后,趁早管理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等糖尿病以外的其他“中风”危险因素,也是有效预防“中风”的重要策略。
毕竟,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都同时合并有高血压与血脂异常!
具体来说,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要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的基本要求是“<130/80mmHg”。
不过,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才行。
比如,最新的2025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就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可以耐受的前提下,把血压降到“<120/80mmHg”可能会更好。
而对于血脂管理的要求,一般主要集中于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指标的控制。
同样是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的建议:
- 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应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8mmol/L”;
- 而年龄<40岁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也至少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
总的来说,如果刚刚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趁早】使用具有“中风”预防效果的药物将血糖“控制达标”,并且,也【趁早】让血压与血糖都“达标”的话,那么,理论上,终身“中风”的风险将能够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Stroke Incidence Evolution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 34-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2025 May 15:dc242675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7): 649-659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年3月 第41卷 第3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头条深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