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血压(糖尿病低血压怎么办)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压就像人体的"水压",高了会爆管,低了供不上,但99%的糖尿病患者都搞错了重点。你以为高血压是糖友的头号杀手?错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低血压的死亡风险,竟然比单纯高血压高出40%。这个真相,连很多医生都没重视够。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不是简单的"越低越好"。血压过低,心、脑、肾血供不足,反而加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明确指出:糖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不是120/70mmHg。
低血压: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糖尿病性低血压,比你想象中更要命。血糖控制不当时,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很多糖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心慌出汗,这不是"血糖低"那么简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中60岁以上老年糖友更是高危人群。
低血压直接影响重要器官供血。大脑缺血导致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肾脏血流减少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糖友一旦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必须立即就医。
更可怕的是,很多糖友误以为血压低就安全,擅自停用降压药或增加降糖药剂量。这种"双重打击"下,低血糖合并低血压,猝死风险飙升。
高血压:传统认知里的"老大难"当然,高血压依然是糖友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提到,约60-8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血管硬化加速,血压自然升高。
高血压对糖友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心肌梗死、脑卒中,每一个都是致命威胁。更要命的是,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但高血压至少"明枪明剑",症状相对明显,大部分患者会主动监测和治疗。而低血压往往被忽视,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血压波动:比单纯高低更危险的"杀手"血压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或偏低更要命。很多糖友血压就像"过山车",早上高、晚上低,吃药前高、吃药后低。
这种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巨大。血管壁反复承受压力变化,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国内多项研究证实,血压变异性大的糖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血压平稳者高60%以上。
糖友理想的血压状态:平稳控制在130/80mmHg左右,24小时波动幅度不超过20mmHg。这需要规律服药、定时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三管齐下。
血压波动还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血糖急剧升降时,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压跟着"发疯"。所以糖友的血压管理,必须与血糖管理同步进行。
科学管理:糖友血压的"黄金法则"糖友血压管理的核心原则:稳定第一,达标第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糖友血压控制策略很明确:首选ACEI或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血管。如果单药控制不佳,联合使用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
血压监测频率也有讲究。新诊断的糖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连续一周;病情稳定后,每周测2-3次即可。出现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测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限盐(每日6克以下)、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对糖友血压控制效果显著。特别是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血压可降低1-2mmHg。
最关键的是定期复查。糖友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压,评估药物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血压、血糖、血脂三者相互影响,必须综合管理。
高血压和低血压对糖友都是威胁,但低血压的隐蔽性更强,危害被严重低估。糖友的血压管理目标是稳定达标,不是越低越好。规律监测、科学用药、生活方式干预,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发生低血压?应该如何处置?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血压低,是不是收获了意外的健康保险呢?有些人甚至觉得,血压低,可以预防高血压?真是这样吗?实际情况是,低血压,往往是慢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识别、正确应对,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重视,加强应对措施。
低血压,与高血压一样,相关标准是由业界大咖们开会制订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就算低血压,但是,咱们的专家,在2001年时,根据相关调查的结论建议,血压低于总人口中的90%的平均正常血压值,就算低血压,具体标准是,收缩压低于98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低血压,可以划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等类别。生理性低血压,指血压测量值达到低血压的标准,但是,没有症状,各器官与系统,也不存在缺血、缺氧的表现。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疾病、过敏、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所致。低血压,还可以按照自身特点,被划分为季节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虚弱性低血压等类型。
糖尿病患者,由于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损害影响,会导致心脏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低血压,这类由于并发症导致的血压变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深呼吸、降低心率变异性时,才能检测出来。晚期则会在静息状态下,出现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在体位性低血压,会出现昼夜血压变化消失,夜间可以出现仰卧位高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表现,患者还会出现运动不耐受、晕厥、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由于改变体位时发生血压偏压,患者可能站立不稳,伴随视物模糊、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有时还会发生晕倒或大小便失禁。
应对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血压测量,尤其是测量睡前、清晨起床前、处于头高仰卧位时的血压,在药物治疗期间,服药4到5小时内,应该避免仰卧,并且注意测量站立3分钟之后的血压值。患者还要注意保持充分饮水,特别是气温较高的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宜少于2000毫升。
对于发生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必要的高钠饮食方案,每天在正常饮食中,增加2到4克食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应该少食多餐。患者的身体活动,需要采取低强度训练,避免剧烈活动。此外,患者应该防止核心体温的升高,避免参加高强度活动,还要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泡温泉、大池洗浴、桑拿、长时间热水淋浴等活动,就不要再参加啦。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采取头高位。此外,还可以使用腹带及弹力袜,防止过快血压下降。最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夜间起床的看护,谨防血压降低导致跌倒。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糖尿病患者注意!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早餐来一碗泡面,中午加个奶茶,晚上撸串配啤酒,再来一顿夜宵犒劳自己——“生活就该尽兴”,但身体却在悄无声息中埋下隐患。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俗称“糖友”),当血糖问题已经足够棘手,却常常忽视另一个隐形杀手:血压异常。很多人以为心跳不快、头不痛,就没啥问题,殊不知,高血压和低血压的风险,远比你想的更复杂、更致命。
有人怕高血压爆血管,有人怕低血压晕倒在路上。但二者哪个更危险,不能光靠“听起来吓人”来判断。
高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低血压则是血压过低,导致器官供血不足。中国高血压指南(2020版)指出,成年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被定义为高血压;而低于90/60毫米汞柱则属于低血压范畴。
但问题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血压异常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
糖友的“双重危机”糖尿病本身就会损伤血管,若再叠加血压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高血压会加速血管硬化、心脏负担加重,直接提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甚至诱发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3倍。而低血压虽然看似“温和”,但长期低灌注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视网膜缺血等问题。
所以说,高血压是“明枪”,低血压是“暗箭”,对糖友来说,二者皆是敌人。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27.5%,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率更高达50%以上。
而低血压的数据虽不那么“高调”,但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仍接近20%。这说明,糖友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高压”的挑战,还有“低压”的阴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多国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血压控制过度,过低的血压同样会增加死亡率。这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两端的深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养生”的行为,其实是埋下隐患的元凶。喝咖啡提神?利尿脱水,容易诱发低血压。下馆子图方便?高盐高油,血压直线上升。熬夜加班、情绪波动、运动过激,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常态,其实都是血压失衡的推手。
讽刺的是,人们一边喊着“健康最重要”,一边却用行为在“慢性自杀”。尤其是糖友,血糖和血压的双重压力下,任何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可能“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提到:“脉乱者,命危矣。”虽然当时没有血压这个概念,但古人早已意识到脉象异常的危害。
而在现代社会,2012年,一位北京退休干部因血压控制不当,突发脑出血去世。事后调查发现,他患有糖尿病多年,却因“怕吃药副作用”私自停药,结果酿成悲剧。这类真实事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糖友的血压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控制在某个数字之下”就万事大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压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但是否适合所有人,还需个体化判断。若一味追求“越低越好”,反而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长时间供血不足。研究表明,老年糖友若血压过低,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说明,血压控制不是“拼命压低”就对,而是要平稳、安全、适度,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很多人对血压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有感觉才有问题”的阶段。但血压升高或降低,很多时候是“无声的杀手”。糖友若不定期监测、不了解自身状况,就容易陷入“自以为没事”的陷阱。
有数据表明,约有40%的高血压患者在确诊前并无明显症状,低血压更是常被误认为“体质好”。这种“误判”,往往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糖尿病人群,误差的代价更高。
与其问“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更危险”,不如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承受得起哪一个?”
高压的突发性可能导致脑卒中,低压的持续性则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二者没有绝对的“谁更可怕”,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上工治未病”,预防永远胜于补救。
糖友面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挑战,不能只依赖感觉或经验。科学监测、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结构,才是真正的基础保障。
别再等身体“报警”才开始重视健康,真正聪明的人,是在看似平稳的时候未雨绸缪。
血糖与血压,就像一对不稳定的“搭档”,彼此影响,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连锁反应。懂得调控这对“危险组合”,才是糖友真正的“生存智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主编.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3.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1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现状与挑战》.
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5. 《柳叶刀(TheLancet)》2020年发表的多国队列研究:“Bloodpressureandmortalityindiabetes:a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