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预防饮食(糖尿病预防饮食治疗)

清辉满江城 0
文章目录:

每日食用 5 种以上食物或可预防糖尿病

“吃什么”“怎么吃”,一直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日,一项新研究为大家提供了饮食新思路:每天吃够多种类食物,或可预防糖尿病。

2025 年 6 月,《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研究发现,每日食用 5 种以上食物,或多种植物蛋白来源的食物,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该研究分析约 2.3 万成年人后得出:从总食物种类看,与每日吃≤3 种食物相比,每日吃 5 种食物(肉类和替代品、乳制品、谷物、水果、蔬菜)的人,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14%,且对女性和无向心性肥胖者影响更明显。

从蛋白质种类而言,与每日不吃植物蛋白相比,每日吃 4-5 种植物蛋白(如豆类、坚果、谷物等)的人,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22%。

从蔬菜种类来讲,与每日吃≤1 种蔬菜相比,每日吃 3 种蔬菜(如叶菜、茄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等)的人,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10%,男性更显著,可降低 15%。此外,研究还发现,无中心性肥胖者,高肉类多样性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风险。

为何吃够多种类食物能预防糖尿病?背后有科学原理。从营养成分看,不同食物富含不同营养。全谷物杂粮如荞麦、燕麦、糙米等,富含膳食纤维,在肠道形成天然屏障,延缓葡萄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骤升。且其胚芽与麸皮含铬、镁等微量元素,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研究显示,用全谷物替代三分之一主食,可使餐后血糖波动降低 30%。

蔬菜,尤其是菠菜、油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每 500 克仅含约 25 克碳水化合物,营养密度高。其中的叶绿素、花青素等天然色素,有强力抗氧化作用,能中和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肾病发展。β- 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视力至关重要。

水果方面,蓝莓、草莓等低糖水果,血糖负荷(GL 值)普遍低于 10,属低风险。其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如蓝莓中的花青素,能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促进肌肉细胞摄取血糖。一项针对 30000 名糖尿病人的研究发现,规律摄入低糖水果组比完全禁果组糖化血红蛋白低 0.5%。

蛋白质来源上,豆腐、豌豆、藜麦等植物蛋白与肉类、鱼类、蛋类等动物性蛋白质搭配,能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的膳食蛋白,30%-50% 优质蛋白来自肉、蛋、奶、大豆;50%-70% 非优质蛋白来自谷物、杂豆等。多样化蛋白质来源满足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需求,保证营养均衡,对维持正常代谢、预防糖尿病意义重大。

《黄帝内经》倡导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强调膳食均衡全面,该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

为直观展现各类食物合理占比,可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它分 5 层,体现 5 大类食物及食物量,遵循平衡膳食原则,与多种类食物预防糖尿病理念一致。

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不重复食物并不难,早餐 4-5 个品种,午餐 5-6 个,晚餐 4-5 个,加 1-2 个零食品种即可。每周 25 种关键在 “换着吃”,比如主食换着吃米饭、馒头、燕麦饭;肉类换畜肉、禽肉、鱼虾等;果蔬选择范围更广。

有人爱吃肉却少吃豆腐、豌豆、藜麦等,其实它们也是蛋白质来源。《中国营养科学全书(2019 版)》建议,健康成年人膳食蛋白需由两部分组成,发挥互补作用:30%-50% 优质蛋白来自肉、蛋、奶、大豆;50%-70% 非优质蛋白来自谷物、杂豆等。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沈利亚 2025 年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应将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质搭配,如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午餐吃瘦肉炒豆腐,晚餐喝鱼汤,能保证摄入足够且优质的蛋白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餐餐有蔬菜,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 克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富含 β- 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 A 的主要来源,应多选择,且每天至少吃 3-5 种,挑选时多变换。

该指南还建议,天天吃水果,每天摄入 200-350 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可选五颜六色的水果,其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益健康,尤其是颜色鲜艳的。如紫色 / 蓝色水果(桑葚、蓝莓等)富含花青素;黄色 / 橘色水果(柠檬、芒果等)富含胡萝卜素、硒等;红色蔬果(番茄、草莓等)富含花青素和番茄红素。

玉米、燕麦、荞麦、小米、藜麦、大麦、紫米、黑米等都是全谷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全谷物、杂豆类食物 50-150 克,可与精白米面搭配吃,如二米饭、八宝饭,且要遵守 “三少原则”:少油、少糖、少盐。

糖尿病人如何吃出免疫力?这份科学饮食指南请收好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身体更容易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因此,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既能稳定血糖,又能为免疫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糖尿病人提高免疫力的饮食方法。

一、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结构

糖尿病患者每日饮食应遵循控制总热量,营养均衡的原则。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并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 - 65%优先选择升糖指数(GI)较低的全谷物、杂豆类和蔬菜。例如,燕麦片的GI值为55,相较于白米饭(GI值约83),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 - 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鸡肉、鱼肉、牛肉)、豆类、蛋类和低脂乳制品;脂肪占总热量的20% - 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像橄榄油、鱼油、坚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油炸食品等。

二、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食物不可少

1.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形成,帮助提升免疫力。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一些低糖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62毫克)、草莓、蓝莓、西兰花、青椒等。不过,食用水果时需注意控制量,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并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2.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对维持骨骼健康也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同时可选择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金枪鱼)、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或谷物等。

3.锌:参与人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对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常见的含锌丰富的食物有瘦肉、海鲜(牡蛎、虾)、豆类、坚果等。

4.硒: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硒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蘑菇、大蒜等

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还能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健康的肠道环境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增强免疫力。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 - 30克,比如多吃菠菜、芹菜、苹果、梨、全麦面包等。

四、选择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抗体的重要物质基础。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除了前文提到的瘦肉、豆类、蛋类、乳制品外鱼类中的三文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体内慢性炎症对提升免疫力有益。对于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和种类,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五、科学的烹饪方式与饮食习惯

1.烹饪方式尽量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凉拌等,减少煎、炸、烤等烹饪方法。这些健康的烹饪方式不仅能减少食物中油脂的摄入,还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清蒸鱼比油炸鱼更健康,能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同时鱼肉的营养成分得以较好保存。

2.饮食习惯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也有利于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此外,要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水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能够为免疫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当然,饮食只是提升免疫力的一部分,还应结合适度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共同维护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对饮食方案仍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控糖饮食”火了!医生:这样吃,糖尿病少一半,血管健康5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可能还没意识到,一瓶奶茶的甜,能让血糖飙上天;一碗白米饭的“温柔”,其实是血管的“慢性杀手”。控糖,不只是为了减肥,更是为了保命。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血管疾病也不再只盯着“三高”人群。控糖饮食,已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健康转折点之一。

"小甜头,大麻烦",你吃的糖,血管记得清清楚楚

不是只有吃糖才叫“吃糖”。精米白面、甜饮料、蛋糕点心,哪怕一碗大米粥,身体都会把它当成糖来处理。

只要血糖飙升,胰岛素就得拼命工作。时间一长,胰岛素“罢工”,血糖控制不住,糖尿病就找上门来。

而且,血糖波动像情绪失控,会直接刺激血管内皮。血管就像水管内壁,长期“高糖冲刷”,容易变脆、变薄,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指出,即便没有糖尿病,长期高糖饮食的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依然显著升高

“饭点不饿还吃?”,现代人吃饭,越来越像“打卡任务”

很多人不是饿了吃饭,而是时间到了就吃,或者压力大就点杯奶茶“安慰一下”。

这种“错位的饥饿”背后,是代谢系统的慢性紊乱。身体还没消耗完的能量,新的热量又进来了,血糖一波接一波地升。

《中华糖尿病杂志》曾指出,“进食节律紊乱”是2型糖尿病年轻化的重要诱因。不饿硬吃,吃得太快,吃得太晚,都会让血糖调节力跟不上节奏。

高频率的进食,尤其是高碳水高油脂的食物,会让胰岛胰岛素“疲于奔命”,最后“罢工”。

“不是不吃糖,而是别被糖吃了”,控糖不是“苦行僧式”饮食

控糖≠不吃糖。真正的控糖饮食,是让血糖波动变小,不让胰岛素“累瘫”。

医生推荐的吃法其实很“接地气”:

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个顺序有助于减缓碳水的吸收速度,不会让血糖“蹭蹭蹭”往上冲。

再比如,相比白米饭,全麦饭、糙米饭、藜麦等升糖指数更低的主食,更适合“易血糖飙升体质”。

还有一个小技巧:饭后别瘫沙发上,站一会儿,或者走10分钟。这点小动作,能显著改善餐后血糖。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每餐后走10分钟,餐后血糖水平平均下降22%

“血糖像'情绪'一样”,别让它“大起大落”

血糖最怕“过山车”——一下子高,一下子低,这种波动对血管伤害甚至超过持续高血糖。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早上不吃早饭,饿到中午猛吃,结果下午昏昏沉沉、暴躁易怒。其实是血糖先大涨,再大跌,给神经系统“来了个过山车”。

长期反复的血糖波动,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甚至加速大脑老化。英国医学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血糖不稳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控糖饮食的关键,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稳”。让血糖像一条平稳的溪流,而不是暴躁的洪水

"糖尿病可能'少一半'?",这不是噱头,是数据

中国疾控中心2019年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坚持低升糖指数饮食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了47%。不是“差不多”,而是“将近一半”。

这组人并没有刻意节食,而是调整了食物结构,比如:

精白主食换成粗粮;

少喝含糖饮料;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控制晚餐时间不晚于晚上7点半。

改变看起来不大,但累积的代谢改善是巨大的。血糖稳定了,胰岛素压力小了,脂肪代谢也更顺了,血管损伤的风险自然降低

"血管年轻5倍?",不是夸张,是好习惯的复利效应

你可能听过“血管年龄”这个说法。它不是看你几岁,而是看你的血管弹性、内皮功能、斑块状态。

控糖饮食的好处,不止于血糖。它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提升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

有研究指出,坚持控糖饮食5年以上的人,血管“生物年龄”平均比同龄人年轻4.7岁。这并非逆转年龄,而是避免血管“提前退休”。

”不是吃得少,是吃得对“,控糖不是“苦”,是“聪明”

很多人一听“控糖”就头大,以为要戒口、清汤寡水、毫无乐趣。实际上,控糖饮食更像是智慧型饮食:讲节奏、讲搭配、讲顺序

你可以吃水果,但别空腹吃;可以吃甜品,但别天天吃;可以吃米饭,但换点糙米、加点杂豆。

控糖饮食,不是为了让你“活得苦”,而是为了让你“活得稳”。

控糖不是“选择题”,是“必修课”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现在20多岁被确诊糖前期的人比比皆是。《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35.2%

更可怕的是,不少人直到并发症出现才发现自己早就血糖异常

眼底出血、肾功能损伤、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这些都可能是血糖“玩过火”的代价。

所以,控糖饮食,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减灾”。

总结

控糖不是一种饮食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是限制,而是保护。

你吃下去的每一口糖,身体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你每一次的好选择,身体也会慢慢给你回报。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6): 852-857. DOI:10.3760/cma.j.cn112338-20190930-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