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3年(糖尿病3年才发现严重吗)

每日一笑哈哈哈 0
文章目录:

我爸糖尿病这三年,才让我懂了:嘴管不住,啥药都白搭

我爸第一次因为血糖高被拉去急诊那天,棉袄兜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萨其马。护士扎完针,血糖仪上跳出19.8那个数,医生当即就急了:“再晚点来,酮症酸中毒能要命!”

刚查出糖尿病的日子

三年前体检,他空腹血糖8.7,医生指着单子上“3.9-6.1才正常”的字样,让他以后少吃甜的。他当时揣着单子往家走,路过小卖部还买了袋陈皮糖,边嚼边跟我嘟囔:“人老了哪有不高的,我这身体,少吃两口就行。”

那时候他刚退休,一天到晚离不了甜的。早上遛弯回来,必捎两斤糖火烧,说“就好这口酥甜”;下午跟老伙计们打麻将,桌上摆着蜜饯、可乐,他一瓶接一瓶喝,说“口干,甜的润嗓子”;晚上我妈做红烧肉,他非得让多放两勺糖,配着两碗白米饭下肚,说“没糖没味,吃着不香”。

确诊头一个月,我妈把家里的白糖罐、蜂蜜瓶全锁了起来。有天半夜我起夜,看见厨房灯亮着,我爸蹲在地上,手里捏着半包藏起来的桃酥,见我进来,脸一下子红了:“就吃了一块,刚测了7.2,不算高吧?”他哪知道,餐后两小时正常得在7.8以下,这“不算高”的数,早就在偷偷糟践血管了。

开始怕了

真正让他怵了的,是那年冬天的糖尿病足。脚底板磨了个绿豆大的水泡,他自己拿针挑了,结果半个月没好,烂成了硬币大的坑。去医院清创时,医生翻着他的血糖记录叹气:“你这数跟坐过山车似的,空腹最高11.3,最低才4.2,餐后有时候飙到15.6,伤口怎么可能长好?”

那天回家,他把自己关屋里半天,出来红着眼圈跟我妈说:“以后吃啥听你的,你说不能动的,我一口不碰。”

他开始学看食品袋子上的字,知道碳水化合物就是“藏起来的糖”,拿起来又放下的饼干,比买回家的还多。有次嘴馋吃了个柿饼,晚上测血糖到10.8,他在本子上画了个大大的叉,旁边写着“柿饼,打死不能碰”——后来才知道,那玩意儿一百克就含二十二克糖。

活生生的例子

小区老李比他小五岁,也是糖尿病,总说“年轻扛得住”,偷偷喝了瓶可乐,半夜就心梗送急诊,抢救过来也落了后遗症,现在走路都得拄拐。我爸去看他回来,把藏在阳台的甜面酱全扔了,跟我说:“这病可不管你年轻年老,嘴一松,立马就找你算账。”

现在三年过去,我爸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血糖:“3月15号早上,吃了片全麦面包加鸡蛋,5.8;中午杂粮饭半碗,配着清蒸鱼,6.5;晚上啃了根玉米,6.1。”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

逐渐变好

上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3,医生说比去年降了0.5,这数能看出近两三个月的平均水平,越靠近4-6这个范围越安全。我爸拿着单子跟个孩子似的,见人就想给人看。

上周回家,看见他在厨房给我妈打下手。我妈炒青菜,他在旁边念叨:“油少放点,一天不能超25克,超了血糖准高。”饭桌上摆着杂粮饭、清炒荷兰豆、香菇滑鸡,他夹起一块鸡肉往我碗里放:“你尝尝,用柠檬汁腌的,没放糖,鲜着呢。”

他现在跟小区几个糖友组了个群,天天在里头晒三餐。有个刚确诊的小伙子问:“想吃蛋糕咋办?”我爸立马回:“我试过用全麦粉加鸡蛋,再拌点无糖酸奶烤,蓬松得很,就是得算着吃,一百克顶半两米饭呢。”

前几天视频,他正跟我妈在公园挖荠菜,脸晒得黑红,精神头比三年前还好。举着满篮子荠菜笑:“以前觉得活着就得吃好喝好,现在才明白,能自己走路、自己做饭,比啥山珍海味都强。你看我这血糖,稳稳当当在5.5到6.8之间,比啥都让人踏实。”

挂了电话我才琢磨过味来,我爸这三年,哪是被糖尿病管着,是被教会了咋好好活着。就像他常说的:“这病就像个厉害的管家,你嘴松一点,它就给你颜色看;你踏踏实实照着规矩来,它就乖乖的,让你多享几年福。”

糖尿病有救?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慢慢就好,建议多看看

你知道吗?糖尿病,它并不是“甜蜜的负担”,它是“苦到骨子里”的麻烦。可偏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和它“同居”,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了。

先给你放个“炸弹”: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换句话说,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友。

更吓人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

但今天,我们不吓人,我们讲希望。糖尿病,确实是个慢性病,而且终身性,没错。但“无解”?不一定。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是可以慢慢变好的。

不是治愈——是控制好、过得好、活得久、少并发症、少吃药,甚至有机会减药、停药。

下面,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讲清楚,到底是哪3个方法,能让你在糖尿病这条路上,不至于走得那么辛苦。

第一招:吃对饭,比吃药还重要

先别急着翻菜单,咱们不是教你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要从你每天三顿饭里,把血糖稳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了就得吃“鸟食”,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啃青菜。错!这种过度节食和盲目忌口,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良、低血糖,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

关键是吃得稳、少、杂、慢

:血糖最怕“过山车”,所以我们要控制碳水的释放速度。怎么控制?主食别光吃白米饭,换成粗粮掺细粮,比如燕麦、糙米、玉米渣,都是好帮手。

:控制总热量,尤其是碳水。别一口气吃三碗饭,换成一碗饭加一盘菜,效果立竿见影。

:别总盯着米面,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都要有。一顿饭里,最好有三种颜色的蔬菜,一个蛋白质来源,一种主食。

:吃得慢一点,咀嚼多一点,血糖升得也慢。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厉害。

再提醒一句,水果不是完全不能吃,关键是控制时间和量。饭后两小时吃,选低糖高纤维的,比如苹果、梨、小番茄,别碰葡萄、榴莲、香蕉那些“糖王”。

第二招:让身体“动起来”,是免费的降糖药

讲真,糖尿病最怕“懒”。不管你吃得多科学,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血糖照样高。

你要记住这个公式:运动=开门放胰岛素

什么意思?你身体的细胞就像一扇门,有锁(胰岛素受体),糖想进去得靠钥匙(胰岛素)。但糖尿病的人,钥匙变钝了,门打不开。

运动这时候就像是“踹门”的工具,让糖能进去被利用,不剩在血液里惹事。

每天动一动,血糖就能降一降。关键是怎么动。

饭后走路最管用。吃完饭坐着,是糖友大忌。建议饭后15分钟开始,走30分钟,不求快,但要稳。你会发现,这30分钟,能抵得上你半颗降糖药

力量训练也别忽视。有研究发现,肌肉越多,胰岛素敏感性越强。哪怕你年纪大了,简单的哑铃、弹力带、靠墙深蹲,每周练两三次,也能让血糖更听话。

更重要一点,坚持比强度重要。别想着今天猛跑5公里,明天就瘫着不动。每天动一动,才是正道。

第三招:情绪睡眠,决定血糖的“天花板”

你可能没想到吧,情绪和睡眠,才是血糖控制里最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吃得好、动得多,血糖却还是高,查来查去没毛病——最后发现,是长期焦虑、失眠、烦躁在搞事。

为什么?因为情绪差的时候,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上升,它们会直接让血糖升高。再加上失眠、熬夜,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波动更厉害。

糖友一定要学会“心宽一点,睡稳一点”。

别小看这点,哪怕你每天多睡1小时,情绪稳定一点,血糖波动就能减少20%以上。

怎么调?这里有几个实用小技巧:

白天晒太阳,晚上别刷手机。阳光能调节生物钟,促进褪黑素分泌,让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学会“松弛感”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泡脚、写日记……这些看似鸡肋的小事,其实能帮你调节神经系统,减压降糖。

最重要的,是别一个人扛。糖尿病不是你一个人的“秘密”,亲人朋友的支持,是你最大的降糖“外挂”。

那到底有救没?

很多人问:“医生,我是不是一辈子都躲不过血糖仪了?”

我说:“你以为我喜欢扎手指啊?我也怕疼。但我更怕中风、失明、肾衰竭。”

糖尿病不是要你的命,是要你“慢慢地折腾”。但只要你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它也拿你没办法。

我见过太多病人,从刚查出糖尿病那天开始,每天一脸灰暗,觉得人生完了。但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他们早起遛弯、笑着下厨、血糖一查稳得像表格。

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生活方式综合征”,用生活方式来对抗它,是最靠谱的办法。

这三招,坚持下去,不求立竿见影,但你会慢慢发现,血糖变稳了,药吃少了,人也精神了。

最后的忠告是:别等血糖高了才慌,别等并发症来了才改。从今天开始,就有救。

你有什么控糖经验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控糖不控生活”!糖尿病,不怕,就怕不改。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90%糖友悄悄流失的“代谢燃料”!补回来胰岛不好都难!

她每天严格控制饮食,血糖却居高不下,手脚麻木日渐严重,一句话道破天机:你缺的不是药,是多种B族维生素!

李阿姨糖尿病三年,饮食控制近乎严苛——主食只吃小半碗,肉类几乎不碰,血糖却像过山车般波动。更让她苦恼的是,手脚麻木感越来越重,夜里常被刺痛惊醒。直到她做了一项维生素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她体内三种B族维生素严重不足

“你精心控制的饮食,可能正在偷走你关键的代谢营养素。”李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研究显示,高达9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B族维生素缺乏,而这种缺乏正在悄悄摧毁他们的胰岛功能和代谢健康。

1.被忽视的代谢危机

在糖尿病管理中,我们常聚焦于碳水化合物计数、药物调整和运动计划,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而这种紊乱会像小偷一样,悄悄带走我们体内珍贵的B族维生素。

为什么糖友成了B族维生素“贫困户”?三重机制在作祟。

(1)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肠道黏膜细胞,直接削弱对维生素B1、B6、B12等营养素的吸收能力。就像被洪水浸泡的土地无法吸收养分,高血糖状态下的肠道也失去了正常吸收功能。

(2)过度控制的饮食反而成为“帮凶”。许多糖友严格限制主食、肉类和奶制品摄入,殊不知这些正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当餐盘变得单调,营养缺口悄然形成。

(3)药物影响不可忽视。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面临特殊挑战——这种一线降糖药竟会干扰维生素B12的吸收。数据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维生素B12缺乏风险增加30%以上。

2.胰岛功能的隐形守护者

B族维生素与胰岛功能间存在令人惊叹的生物学对话,近年研究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

维生素B3(烟酸)是 “葡萄糖耐受因子”的核心成分,它能消除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功效。就像生锈的锁需要润滑油,胰岛素抵抗的细胞需要烟酸来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最突破性的发现来自2023年《国际分子科学杂志》的研究。科学家首次证实,维生素B12能显著减轻高糖环境对胰岛β细胞的伤害

在高糖环境中,胰岛β细胞会启动“自杀程序”——细胞凋亡。而维生素B12通过诱导细胞自噬,激活了细胞内的“清洁与修复系统”,显著降低了β细胞的死亡率。

当研究人员使用自噬抑制剂阻断这一过程时,维生素B12的保护作用随之消失,这证实了自噬机制是维生素B12守护胰岛功能的关键通道

3.四重防护网,代谢的守护神

(1)血糖代谢的“火花塞”

维生素B1(硫胺素)在糖代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促进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当B1缺乏时,葡萄糖代谢就会“卡顿”,导致糖毒性累积。

临床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B族维生素的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血糖波动幅度明显收窄。

(2)第二重,神经系统的“防弹衣”

维生素B12是神经髓鞘合成的必需物质。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纤维,而充足的B12供应就像为神经穿上防弹衣,保护其免受损伤。

维生素B6则参与制造神经递质,保证神经信号正常传递。它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手脚麻木、刺痛等神经病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第三重,心血管的“清道夫”

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B族维生素中的叶酸、B6和B12组成“清洁小队”,协同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维生素B3表现出色——它能降低“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同时升高“好胆固醇”(HDL-C),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长期研究发现,坚持补充B族维生素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20%-30%。

(4)第四重,整体代谢的“发动机”

维生素B2(核黄素)是细胞能量生成的关键因子,保证各组织器官正常运作。维生素B5(泛酸)作为辅酶A的组成成分,维持正常脂质代谢平衡。

补充B族维生素复合制剂后,患者不仅血糖、血脂指标改善,整体代谢状况也明显好转——体力增强、疲劳感减轻、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科学补充方案

食物应是营养素的第一来源,但需要智慧选择。

全谷物是基础: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B3。与精制米面相比,全谷物保留的B族维生素高出3-5倍。

动物性食物不可少:瘦肉、肝脏富含维生素B6、B12,是素食难以替代的来源。鸡肝堪称“B族维生素宝库”,每100克含维生素B12高达16.6微克,是日需量的7倍。

植物性补充:豆类(黄豆、黑豆)、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提供叶酸等B族维生素。菠菜中的类胰岛素样物质还能辅助调节血糖。

对于已出现明显B族维生素缺乏症状的糖友,或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单纯饮食补充可能不够。

复合补充优于单一补充:由于B族维生素协同作用强,且都是水溶性的(在体内难长期储存),复合B族维生素补充剂通常比单一补充更有效

活性成分更佳:选择含活性成分的补充剂,如甲钴胺(活性维生素B12),吸收利用率更高,尤其适合胃肠功能减弱的老年糖友。

监测调整是关键:开始补充后1-3个月应复查血清维生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及神经病变指标,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根据结果调整方案,避免不足或过量。

特殊人群注意: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自行长期大剂量补充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等风险。

时间有讲究:由于B族维生素有轻度兴奋作用,建议早晨或午饭后服用,避免晚间服用影响睡眠。与第一口饭同服可增强吸收率15%-30%。

临床数据显示,科学补充B族维生素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发生率降低40%,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近三分之一。那些曾经手脚麻木的患者,如今重新感受到孙辈小手的温度;曾经疲乏无力的身影,现在重新活跃在晨练队伍中。

营养治疗不是糖尿病的配角。美国糖尿病协会最新指南已将B族维生素状况评估纳入常规监测项目。下一次复诊时,不妨问问医生:“我的B族维生素水平够吗?” 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开启您血糖管理的新篇章。

你是否也有类似李阿姨的经历?你的B族维生素补充方案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