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用药(糖尿病常用药一览表)
糖尿病怎么正确选择药物(第一篇)
胰岛素与双胍类——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核心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本期将介绍两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基础药物——胰岛素和双胍类药物。
一、胰岛素:直接补充,快速控糖的“终极武器”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天然激素,也是目前唯一能直接降低血糖的药物。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的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常用药物:重组人胰岛素(如诺和灵R、优泌林R)
- 特点:
重组人胰岛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结构与人体天然胰岛素一致,安全性高。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剂型:
- 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起效快(注射后30分钟起效),作用时间短(持续5-8小时),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
- 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由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比例混合而成(如30%短效 70%中效),可同时覆盖餐后和空腹血糖,每天注射1-2次,使用方便。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1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几乎无法分泌胰岛素,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经口服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慢性并发症(如肾衰竭)时;
- 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性高,是孕期控糖的首选;
- 手术、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此时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易波动,需短期用胰岛素控制。
二、双胍类: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
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尤其适合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其核心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且不易引发低血糖。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
- 特点: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双胍类药物,性价比高,安全性经过长期验证。
- 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时极少引起低血糖;
- 可减轻体重(平均减少1-2kg),适合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 除降糖外,还能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程用药”。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缓解,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随餐服用可减轻不适。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尤其是超重或肥胖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联合;
- 糖尿病前期:对于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轻度升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二甲双胍可延缓进展为糖尿病的速度;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月经周期。
需注意,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受损、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禁用二甲双胍,以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胰岛素和双胍类药物分别针对“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两大核心问题,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下期将介绍另外两类常用药物——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它们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适合不同类型的患者。
5种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不止于血糖问题,真正让人烦恼、甚至痛苦的,是那些“后遗症”。
尤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往往潜伏多年,等察觉时,已是走路发麻、夜里刺痛、脚底像踩棉花一般。
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感染、溃疡,甚至截肢风险。
控制血糖固然重要,可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点——神经的营养与修复。神经一旦受损,仅靠降糖药难以扭转。必须从“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两头入手,为神经提供“活下去”的希望。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药物在这方面显示出积极作用,但真正了解它们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吃了几年糖尿病药,却从未系统评估过神经健康。更有不少人把神经病变当作“正常老化”,错过了干预时机。
张阿姨今年62岁,十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可最近几个月,走路像踩在棉花里,晚上腿脚发麻、刺痛,常常被疼醒。她以为只是年纪到了,结果一查,是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
医生调整了用药,在血糖平稳的基础上,加用了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药物。不到三个月,刺痛感明显缓解,走路也稳当了许多。
像张阿姨这样的案例,医院每年都能见到不少。关键在于是否能早发现,早干预。
目前有5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辅助管理,既能促进微循环,又可提供神经所需的营养因子。
其中一种常被提及的,就是甲钴胺。它是维生素B12的一种活性形式,能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有助于修复受损神经。不少患者使用后,手脚麻木感有所减轻。这类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
还有一种叫α-硫辛酸,它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在德国和日本的糖尿病指南中均被推荐。它能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对于早期神经病变者,α-硫辛酸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疼痛和麻木感。
血管扩张剂也是常用的一类。神经营养不良,很多时候是因为微循环不畅。通过扩张小血管、改善血流量,可以为神经输送更多氧气与营养。
这类药物对那些有下肢发凉、皮肤苍白的人群尤其有帮助。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压,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
一些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NGF)类制剂,也在逐步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辅助管理中。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最后还有一类比较冷门但效果不错的——烟酰胺,也就是维生素B3的衍生物。它在能量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对神经细胞的修复也有一定价值。
研究发现,长期补充烟酰胺对缓解神经疼痛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轻中度病变阶段。
这些药物并非“万能钥匙”,更不是取代降糖治疗的“捷径”。但在综合管理中,它们像是神经系统的“营养餐”,为修复和维持提供必要的支持。
特别是在血糖控制平稳后,若仍有麻木、刺痛、灼热感等症状,及时评估神经状态并启动相应干预,才是更有远见的做法。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患者在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的同时,配合适量运动、控制饮食、戒烟限酒,能显著提升干预效果。尤其是步行、太极、游泳等低强度锻炼,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神经负担。
近年来一些中西医结合疗法也受到关注。比如针灸、艾灸等传统方式,对缓解局部疼痛、增强血液循环亦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否适合具体个体,需要专业评估。
很多中老年朋友对“神经病变”这几个字感到陌生,其实它离生活并不远。那种晚上脚疼得睡不着、走路像踩棉花、脚底像有小虫在爬的感觉,很可能就是神经病变的信号。如果总以为只是“缺钙”“劳累”,耽误时间,后果可能更复杂。
不是所有神经损伤都能完全逆转,但在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能控制病情、减轻不适、延缓进展。关键是不能等,不能拖,不能盲目乐观。
尤其是那些年纪偏大、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波动频繁的群体,更要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简单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就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长远来看,控制血糖仍是基础。但在这条路上,神经的健康不应被忽略。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牵扯的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平衡。神经系统的维护,绝不该是“病来临了再救”,而应是“还没出事就养护”。
药物只是辅助,生活方式才是根本。多走动、少久坐、饮食均衡、情绪稳定,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神经保驾护航。无论是张阿姨这样的老糖友,还是刚刚确诊的年轻人,都值得在日常中多一份警觉,多一点呵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小玲,李春华.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09):78-80.
[2]魏雪,赵建军.α-硫辛酸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23,34(18):2103-2107.
[3]杨志斌,陈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0):89-92.
糖尿病怎么正确选择药物(第二篇)
第二篇:促胰岛素分泌剂——直击“胰岛素不足”的降糖主力
在糖尿病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类通过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药物,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药物能快速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但使用时需注意低血糖风险。本期将介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类: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一、磺脲类:经典长效的“胰岛素助推器”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同时还能轻度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常用药物:格列美脲(如亚莫利)
- 特点: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传统的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具有作用强、剂量小、安全性更高的优势。
- 降糖效力强:小剂量(1-2mg/天)即可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6mg/天;
- 作用时间长:口服后2-3小时达峰值,半衰期约5-8小时,每天只需服用1次(早餐前或进餐时),患者依从性高;
- 低血糖风险较低:相比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引起严重低血糖的概率更低,且对体重影响较小。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β细胞仍有一定分泌功能的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偏高者更适用;
-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联合格列美脲,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双重机制控糖;
- 对低血糖耐受性较好的患者:虽然格列美脲低血糖风险较低,但仍需患者能及时感知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并处理。
需注意,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几乎丧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需减少剂量或避免使用,以免药物蓄积引发低血糖。
二、格列奈类:快速起效的“餐后血糖调节剂”
格列奈类药物同样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但与磺脲类相比,它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能精准控制餐后血糖高峰,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如诺和龙)
- 特点:
瑞格列奈是格列奈类的代表药物,其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类似,但结合的受体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 起效迅速:口服后15-30分钟即可起效,30-60分钟达血药峰值,能快速应对餐后血糖升高;
- 作用时间短:半衰期仅1小时左右,4-6小时后作用基本消失,不易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 灵活方便:需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若某餐未进食可跳过该次用药,尤其适合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如经常出差、进餐时间不稳定者)。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尤其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的人群;
- 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轻度受损者:因其代谢快、蓄积风险低,安全性相对较高;
- 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侧重控制空腹血糖,瑞格列奈主攻餐后血糖,两者联用可全面改善血糖谱。
需注意,瑞格列奈单独使用时低血糖风险较低,但与胰岛素或其他促泌剂联用时需警惕;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以免影响药物代谢。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虽同属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前者作用时间长、适合控制整体血糖,后者起效快、更针对餐后血糖,临床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血糖特点、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下期将介绍另一类重要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它们通过延缓碳水吸收或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