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目的(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及治疗原则)
专家:肥胖是糖尿病的“加速器”,体重与血糖共管让健康获益多多
中新网上海4月2日电 (记者 陈静)糖尿病是中国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治疗理念与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据悉,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仍面临着达标率低、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等挑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2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主要罹患的是2型糖尿病,占到总体糖尿病患者的90%。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促使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大幅提升。
“之前我们认为,西方国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肥胖的比例比东方国家高,但实际上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了50%。”纪立农教授表示,2010年有研究显示,在医院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比例大概有50%。而最近的研究数据则显示,这个比例已接近7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天配教授告诉记者,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就是“三多一少”,“一少”即体重减轻,常见于经典的1型糖尿病以及没有得到及时诊断、病情较重的2型糖尿病。但是,不管是欧美地区国家还是亚洲地区国家的人群数据都显示,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患者整体的体质量指数(BMI)是逐年增加的。
“肥胖无疑是推动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加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洪天配教授直言,现今肥胖在糖尿病跟非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都是正在快速增长的。
“从致病因素来看,大部分2型糖尿病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时要有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缺陷,这两种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高血糖。”纪立农教授解释,脂肪过度在体内堆积是糖尿病的“加速器”,使一些本来可依赖β细胞功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人,出现血糖过高的情况。
据介绍,之前医生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目标常是降血糖,现在,医学界发现,体重的管理对于血糖控制的长期稳定有很好的加持作用。“更好地维持体重,血糖也能维持正常的水平。”纪立农教授表示,对一些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话,甚至可以通过显著减轻体重而实现对糖尿病暂时的缓解和逆转。但前提是:患者需要有一个能够维持体重的手段,比如: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或者外科减重手术。
据悉,纪立农教授领衔开展的多项研究证明,体重管理得好,不仅血糖能够长期维持在理想的水平,血脂、血压指标的达标率也都会提升,对于改善综合代谢、防范相关并发症风险等方面均大有帮助。在采访中,纪立农教授指出,“体重管理年”是一个多部门、全社会的行动,是通过公共卫生的策略去改善人们形成不良生活方式的环境,因此非常强调社会的治理和环境:通过提高健康意识,让民众进一步认识到超重肥胖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主动地去管理体重。
“我觉得在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首先要去帮助那些因为体重问题已出现代谢紊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其它肥胖相关疾病的人;其次要帮助那些没有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减轻体重、控制体重来预防疾病的人。”他说。
当下,在糖尿病治疗中,良好地控制血糖仍有很大的需求。纪立农教授坦言,跟原来相比,最近10年来,医学界才觉得糖尿病更好控制了。但是还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采用目前医保范畴内的治疗手段仍得不到良好控制,尤其是对在血糖控制和体重控制上都需要实现达标的患者,医学界仍然需要一些新型的药物,比如: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的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他认为,创新药物,尤其是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进入医保,可以增加患者可及性、可负担性。
对此,洪天配教授指出,怎么平衡人群的健康,尤其是如何计算创新药对健康带来的长期获益以及减少远期的医疗费用很重要。比如:糖尿病管理不佳引发的各种严重合并症而产生的长期用药、外科手术甚或器官移植的长远开支,这些都是远期医疗费用,需要纳入总体费用的估算模型中。洪天配教授坦言,这些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综合考量。未来需要基本医疗保险跟其它的医疗保险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完)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
本文20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疾病,常常被误解、被妖魔化,甚至被一些人“放弃治疗”。
有人说:“糖尿病不是病,治了也治不好,不如不治。”
也有人说:“糖尿病是被治死的,药越吃越多,最后还不是并发症一身?”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糖尿病到底该不该治?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拨开这些流言的迷雾。
首先要明确一点: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但可以很好地控制。
糖尿病的本质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异常,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会伤害全身的血管和器官。
很多人害怕糖尿病,是因为它的并发症,比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中风、截肢……确实听起来很吓人。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可怕的并发症,通常是因为血糖没有控制好才发生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一半。不是因为糖尿病无法控制,而是太多人“放任不管”。
所以,糖尿病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不治”。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治疗方式的不理解。
有些患者刚确诊就被吓坏了,开始吃一堆药、打胰岛素、控制饮食,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结果没看到明显好转,就觉得“医生是为了让我一直吃药赚钱”,甚至有人停药、弃治。
但真正让糖尿病患者恶化的,是这些“自作主张”的行为。
血糖就像水龙头,平时看不见,但它悄悄在腐蚀你的血管。你不控制,它就继续破坏,等到出现并发症,往往已经太晚了。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糖降到正常”,而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曾有研究指出,规范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以降低30%以上,而长期不管不问的患者,5年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达70%。
所以,不是糖尿病被“治死”,而是被“忽视”拖垮。
很多人听说运动和饮食能降血糖,就误以为“只要不吃药,靠锻炼就能好”,甚至有人听信所谓“偏方”、“不吃主食自愈法”。
这其实是对糖尿病治疗机制的误解。
确实,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但远远不够。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诊断时已存在胰岛功能受损,此时单靠控制饮食和运动,根本无法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如果这时候不干预,胰岛功能就会继续恶化,最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机会也会更高。
所以,科学治疗的顺序应该是:饮食 运动 药物,三者缺一不可。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个体化治疗”的误解。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病程、身体状态不断调整。
早期控制得好,甚至可以减药;控制不佳,为了保护器官功能,就需要加药。
并不是药多了就是病重了,而是治疗手段更精准了。
很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不是增加患者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它的目标不是“降糖”,而是“保命”。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治疗就是“把血糖压下去”,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一步。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脂:避免动脉硬化,防止心梗、脑梗。
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减少心血管风险。
监测并发症:定期检查眼底、尿蛋白、心电图等,早发现早干预。
心理管理:面对慢病,情绪管理和家人支持同样重要。
所以,不要把糖尿病治疗局限在“血糖值”上,那只是表面数字,更重要的是用科学手段保住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可以,而且活得很好。
只要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接近正常人。
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纪立农教授曾表示:“糖尿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死刑’,只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是可以和它和平共处的。”
《柳叶刀》曾发布一项包括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其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所以,真正的关键不是“有没有糖尿病”,而是“你有没有认真管理它”。
糖尿病不会在短期内“要命”,但它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痛不痒地一点点损伤身体。
怕也没用,拖更致命。
只有正视它,科学干预,才是最好的出路。别再被那些所谓“自然疗法”“断糖疗法”迷惑了,真正靠谱的,还是医生给你定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不治,不是更好,而是更快走向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不是越治越重,而是越早干预越轻松。
把控血糖,就等于把控了自己的健康命运。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②.纪立农.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中国路径[J].中华糖尿病杂志,
③.王立祥.糖尿病治疗误区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治疗原则:综合管理,个体化控制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根据糖尿病类型(1型、2型、妊娠糖尿病等)和患者个体情况(年龄、并发症、合并症等),治疗策略有所不同。以下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原则:
一、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
1. 血糖控制
一般目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空腹血糖:4.4–7.2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 mmol/L
HbA1c(糖化血红蛋白):<7%(部分患者可放宽至<8%)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者):目标可适当放宽,避免低血糖风险。
2. 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
3. 改善代谢异常
控制血压(<130/80 mmHg)
调节血脂(LDL-C <2.6 mmol/L,高危患者<1.8 mmol/L)
控制体重(BMI 18.5–24.9 kg/m²)
4. 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低血糖风险
优化饮食、运动、心理状态
二、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1. 生活方式干预(基础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MNT)
碳水化合物控制:低GI(血糖指数)食物,适量膳食纤维
蛋白质摄入:适量优质蛋白(如鱼、豆类、瘦肉)
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坚果)
限盐限糖:每日盐<5g,避免含糖饮料
运动治疗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车):每周≥150分钟
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每周2–3次
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
体重管理
超重/肥胖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血糖
戒烟限酒
吸烟加重血管损伤,酒精影响血糖稳定
2. 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
药物类别:代表药物、作用机制、适用人群
双胍类:二甲双胍 。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 。
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 ,促进尿糖排泄,减重心肾保护 。合并心衰/肾病的2型糖尿病 。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 、 增加GLP-1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 。老年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 。
磺脲类: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刺激胰岛素分泌 。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 。
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 。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
(2)注射制剂
药物类别:代表药物。作用机制。适用人群。
胰岛素:速效、中效、长效 。直接补充胰岛素 。适用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 。
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 。适用肥胖型2型糖尿病,心血管获益 。
3. 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SMBG):指尖血糖检测(空腹、餐后、睡前)
动态血糖监测(CGM):实时监测血糖波动(适用于1型或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HbA1c检测:每3–6个月一次,评估长期血糖控制
4. 并发症管理
糖尿病肾病:控制血压(ACEI/ARB类药物)、限制蛋白摄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期眼科检查,必要时激光/抗VEGF治疗
糖尿病神经病变:控制血糖 镇痛治疗(如普瑞巴林)
心血管疾病:他汀类降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高危患者)
三、个体化治疗策略
1. 1型糖尿病
依赖胰岛素治疗:(基础 餐时胰岛素或胰岛素泵)
结合CGM优化血糖管理
2. 2型糖尿病
阶梯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 二甲双胍
2. 加用SGLT-2i/GLP-1RA(心肾获益)
3. 胰岛素(如口服药控制不佳)
3. 妊娠糖尿病
首选胰岛素:(不透过胎盘)
严格控制血糖(空腹<5.3 mmol/L,餐后1h<7.8 mmol/L)
4. 老年糖尿病
避免低血糖,HbA1c可放宽至7.5%–8.5%
四、总结
糖尿病治疗需“综合管理”包括:
✅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 运动)
✅ 合理用药:(口服药/胰岛素/GLP-1RA等)
✅ 定期监测:(血糖、HbA1c、并发症筛查)
✅ 个体化调整:(根据年龄、并发症等)
目标:长期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文/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