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常用药(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
二甲双胍虽好,3 种吃法坑坏不少糖友!医生:这些禁忌要牢记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见药,二甲双胍确实有不少优点。
药店随时能买到,一瓶几十块钱能吃一个月,安全性经过半个多世纪验证,降糖效果还实打实。
但我发现很多人吃错了,之前有位糖友因为掰药吃导致胃出血,实在可惜。
简单说,二甲双胍就像“血糖调节器”,主要从3个方面发力:
1.它能减少肝脏过量输出葡萄糖(肝脏会把储存的糖原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里);
2.它能让肌肉细胞更敏感地“抓住”血液里的葡萄糖,提高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3.它还能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让餐后血糖不会升得太猛。
这种“多管齐下”的降糖方式,正是它能稳居一线用药的重要原因,但要让它发挥作用,正确服用是前提。
1.掰开吃、嚼碎吃
很多人觉得“药片太大咽不下去”,就把二甲双胍掰开或嚼碎吃,这是不对的!
目前市面上的二甲双胍有普通片、缓释片、肠溶片三种。而缓释片和肠溶片外面都有一层“保护膜”:
缓释片的“膜”能让药物慢慢释放,减少对胃的刺激;肠溶片的“膜”能抵抗胃酸,让药物到肠道才溶解。
掰开或嚼碎会破坏这“保护膜”,药物的瞬间释放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引发恶心、呕吐、溃疡),还会导致药效持续时间变短,造成血糖控制不稳。
2.漏服后马上补
“早上忘吃药了,中午补两粒行不行?”这是糖友常问的问题。
二甲双胍的半衰期(药物在体内代谢一半的时间)约6~8小时,普通片通常每天吃2~3次,缓释片每天1次。
如果发现漏服,要看距离下次服药的时间:比如早晚吃的药,早上忘吃了,中午想起可以补服;
但如果到了傍晚才想起,就别补了,正常吃晚上的剂量就行。
千万不要为了“补量”一次吃双倍!虽然它单独用低血糖风险低,但过量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影响乳酸代谢。
3.用饮料送服
有些人图方便,用可乐、果汁甚至酒送服二甲双胍,这简直是“踩雷”。可乐、果汁等高糖饮料会抵消降糖效果,还可能和药物成分发生反应;
酒精更危险,它会影响肝脏对乳酸的代谢,而二甲双胍本身可能轻度升高乳酸水平,两者叠加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
正确做法是用300ml左右温水送服,服药期间尽量少喝酒,尤其不能空腹喝。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别硬扛1.一般副作用
提到副作用,大家最担心的是胃肠道反应,一些人刚开始吃会出现恶心、腹泻、腹胀,尤其是空腹吃普通片时。
这是因为药物刺激了胃黏膜,通常坚持1~2周会逐渐缓解。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比如每次250mg,每天2次),饭后吃,慢慢加到治疗量,能减轻不适。
2.罕见副作用
更需要警惕的是罕见但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当体内乳酸堆积过多,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虽然发生率不到十万分之一,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酗酒、严重感染的人风险更高。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哪类糖友不适合吃二甲双胍?不是所有糖友都能用二甲双胍,这几类人要避开: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负责代谢,肾脏负责排泄,功能太差会导致药物蓄积);
2.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目前缺乏足够安全数据,建议换用胰岛素);
4.对二甲双胍过敏者;
5.近期要做造影检查(比如增强CT)的人,需提前48小时停药,检查后48小时再恢复,避免造影剂损伤肾脏影响药物排泄。
另外,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长期酗酒者、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人,使用时要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降糖治疗没有“万能药”,但有“万能原则”——规范用药、定期监测、配合饮食运动。
糖尿病怎么正确选择药物(第一篇)
胰岛素与双胍类——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核心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本期将介绍两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基础药物——胰岛素和双胍类药物。
一、胰岛素:直接补充,快速控糖的“终极武器”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天然激素,也是目前唯一能直接降低血糖的药物。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的糖尿病患者,补充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常用药物:重组人胰岛素(如诺和灵R、优泌林R)
- 特点:
重组人胰岛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结构与人体天然胰岛素一致,安全性高。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剂型:
- 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起效快(注射后30分钟起效),作用时间短(持续5-8小时),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
- 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由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比例混合而成(如30%短效 70%中效),可同时覆盖餐后和空腹血糖,每天注射1-2次,使用方便。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1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几乎无法分泌胰岛素,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经口服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慢性并发症(如肾衰竭)时;
- 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性高,是孕期控糖的首选;
- 手术、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此时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易波动,需短期用胰岛素控制。
二、双胍类: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
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尤其适合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其核心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且不易引发低血糖。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
- 特点: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双胍类药物,性价比高,安全性经过长期验证。
- 降糖作用温和,单独使用时极少引起低血糖;
- 可减轻体重(平均减少1-2kg),适合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 除降糖外,还能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程用药”。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缓解,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随餐服用可减轻不适。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尤其是超重或肥胖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联合;
- 糖尿病前期:对于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轻度升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二甲双胍可延缓进展为糖尿病的速度;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月经周期。
需注意,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受损、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禁用二甲双胍,以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胰岛素和双胍类药物分别针对“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两大核心问题,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下期将介绍另外两类常用药物——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它们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适合不同类型的患者。
糖尿病怎么正确选择药物(第二篇)
第二篇:促胰岛素分泌剂——直击“胰岛素不足”的降糖主力
在糖尿病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类通过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药物,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药物能快速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但使用时需注意低血糖风险。本期将介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类: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一、磺脲类:经典长效的“胰岛素助推器”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同时还能轻度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常用药物:格列美脲(如亚莫利)
- 特点: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传统的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具有作用强、剂量小、安全性更高的优势。
- 降糖效力强:小剂量(1-2mg/天)即可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6mg/天;
- 作用时间长:口服后2-3小时达峰值,半衰期约5-8小时,每天只需服用1次(早餐前或进餐时),患者依从性高;
- 低血糖风险较低:相比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引起严重低血糖的概率更低,且对体重影响较小。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β细胞仍有一定分泌功能的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偏高者更适用;
-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联合格列美脲,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双重机制控糖;
- 对低血糖耐受性较好的患者:虽然格列美脲低血糖风险较低,但仍需患者能及时感知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并处理。
需注意,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几乎丧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需减少剂量或避免使用,以免药物蓄积引发低血糖。
二、格列奈类:快速起效的“餐后血糖调节剂”
格列奈类药物同样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但与磺脲类相比,它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能精准控制餐后血糖高峰,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如诺和龙)
- 特点:
瑞格列奈是格列奈类的代表药物,其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类似,但结合的受体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 起效迅速:口服后15-30分钟即可起效,30-60分钟达血药峰值,能快速应对餐后血糖升高;
- 作用时间短:半衰期仅1小时左右,4-6小时后作用基本消失,不易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 灵活方便:需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若某餐未进食可跳过该次用药,尤其适合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如经常出差、进餐时间不稳定者)。
- 最适合的适应症:
-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尤其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的人群;
- 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轻度受损者:因其代谢快、蓄积风险低,安全性相对较高;
- 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侧重控制空腹血糖,瑞格列奈主攻餐后血糖,两者联用可全面改善血糖谱。
需注意,瑞格列奈单独使用时低血糖风险较低,但与胰岛素或其他促泌剂联用时需警惕;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以免影响药物代谢。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虽同属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前者作用时间长、适合控制整体血糖,后者起效快、更针对餐后血糖,临床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血糖特点、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下期将介绍另一类重要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它们通过延缓碳水吸收或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