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尿微量蛋白(糖尿病尿微量蛋白高离肾病还有多远)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然而在我国,超过60%的糖尿病人从未做过这项检查,甚至有的糖尿病人在出现了浮肿、泡沫尿后才就医,往往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所以说,糖尿病人每年至少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至关重要,本文将揭示这项检查的意义,并澄清几个常见误解。

一、尿微量白蛋白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尿微量白蛋白想象成肾脏疾病的“报警信号”。给大家打个比方吧,健康人的肾脏就像精密滤网,会把蛋白质牢牢拦住,但是当这个滤网出现细微破损时,少量白蛋白就会漏到尿中。这时尿常规可能还显示“阴性”,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却能捕捉到这种早期异常。

二、尿微量白蛋白是如何产生的?

肾脏由数百万个肾小球组成,这些“小筛子”在长期高血糖侵蚀下会逐渐硬化。早期肾损伤时,筛孔会先漏出中小分子蛋白(主要是白蛋白),随着病情加重才会漏出大分子蛋白。这就是为什么尿微量白蛋白能比普通尿蛋白早5-10年发现问题的原因。

三、为什么建议每年查一次?

要求糖尿病人每年查尿微量白蛋白绝非“多此一举”,而是基于三大科学依据:

首先,糖尿病肾病发展具有隐匿性。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确诊时,已有7%的患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每年筛查可确保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就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早期干预效果显著。《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指出,在微量白蛋白尿阶段积极干预,约40%患者可逆转为正常。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肾功能将不可逆地进行型恶化。

最后,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还能预警全身血管病变。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4倍。

四、长期不查的风险

若多年不查尿微量白蛋白,就像蒙着眼睛走路一样,一旦出现明显蛋白尿时,肾功能可能已丧失50%以上,不仅治疗费用大增,还会最终走向透析。

五、关于检测的常见误区

① 我尿常规正常,肾脏肯定没问题

真相:普通尿检要等尿蛋白超过200mg/L才会显示“ ”,而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是大于30mg/L就会被检出。因而,只看尿常规会漏诊早期肾病。

② 留尿太麻烦,抽血查肌酐就行

真相:血肌酐要在肾功能损失过半时才会升高。就像水库水位下降时,上游小溪早已干涸——尿微量白蛋白就是那个“上游信号”。

③ 查出异常就完蛋了

真相: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正是黄金干预期。通过控制血糖血压、使用RAS抑制剂等措施,完全可能让肾病按下“暂停键”或“返回键”。

研究证实,严格管理可使糖尿病肾病进展风险降低56%。这小小的检测,可能就是守护肾脏的第一道防线,糖友们千万别再忽视它了!

与时光温柔相处!正确认识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

近期门诊来了一位外地61岁女性患者,刚坐下就能明显感受患者的焦虑不安。因糖尿病多年,近期发现蛋白尿,肾功能正常,说医师告知不治疗很快到尿毒症,网上一查更是整夜未眠。特地到上海来求治,寻找更好的“特效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临床特征为持续性白蛋白尿排泄增加,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全球约有30%~50%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发生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要病因 。

糖尿病肾病早中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是体检或常规检查发现。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是糖尿病肾病“逆转”关键治疗窗。早期发现是好事,为治疗争取了时间,通过及时干预(如控制血糖、血压),可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避免因未知而恶化。

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友来说,体检报告单上"微量蛋白尿"的提示就像一片阴云笼罩心头。实际上,这恰恰是身体发出的善意提醒。这篇科普文章会告诉您这个看似可怕的医学名词背后,藏着守护健康的黄金机会。

肾脏的“预警信号”

微量蛋白尿的本质

人体肾脏如同精密过滤工厂,每天过滤180升血液。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就像悄悄腐蚀过滤网的酸性物质,当滤网出现微小破损时,少量蛋白质(30-300mg/24小时)就会从尿中漏出,这正是微量蛋白尿的由来。

此阶段肾脏损伤具有“可逆性修复窗口期”,相当于在堤坝出现渗水时及时修补,避免决堤风险。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轻度升高,需及时就医定期监测,但无需过度担忧。

三个关键认知概念转变

1、疾病预警≠尿毒症判决

微量蛋白尿阶段肾功能保留率超过90%,就像汽车仪表盘亮起的黄灯,提醒我们需要调整驾驶方式,而非宣告车辆报废。

2、疾病治疗≠身体受难

糖尿病肾病管理需要医患合作,现代医学管理方案已从单纯药物控制,发展为包含营养、运动、心理的全方位干预。药物 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几个月后也有部分病人微量尿蛋白恢复正常。

3、指标监测≠焦虑常伴

定期随访尿常规 尿微量白蛋白如同定期检查血压,建议每2-3个月检测1次。记录检测数值变化,能帮助医患共同动态观察疾病变化趋势图,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处理争取向好转变。

强化疾病管理:提升控制信心

1、在医师指导下血糖与血压双重控制管理

个性化控糖目标(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10.0mmol/L),必要时使用简便的监测设备(如动态血糖仪);

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优先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2、对患者生活方式管理指导

低盐优质蛋白或低蛋白饮食:每日盐摄入<5g,蛋白质以优质来源为主(如鸡蛋、鱼肉),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适度运动:每日散步1小时内完成6000步,或太极拳或八段锦,既能改善代谢,又能分散焦虑情绪;

每日5-10分钟深呼吸练习:吸气3秒→屏息4秒→呼气5秒,缓解紧张情绪;

听轻音乐或进行园艺活动,转移注意力;

改善睡眠质量固定作息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助眠药物,但需警惕依赖性。

3、定期复查长期随访

每2-3个月复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用数据变化(如UACR下降)了解疾病变化和增强患者信心。

避免频繁检查造成心理负担,合理安排随访时间。

记得我们肾科一位老专家曾说过:“最好的治疗是带着希望生活”“每天看着步数达标,就像收集健康勋章”。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不是生命倒计时,我们只要用科学方法温柔相待,保持乐观心态与疾病共存,慢病没有最好“特效药”,只有适合您的药。定期随访配合治疗,肾脏这个沉默的器官,会以更长久的工作年限回报我们的爱护。银发岁月在康复路上依然可以绽放健康光彩。

温馨提示

糖尿病早期发现肾损伤

微量蛋白尿定期“筛查”是关键

有了糖尿病肾病

定期“随访”更重要

专家门诊时间

简桂花 主任医师

特需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周五上午

汪年松 主任医师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 主任医师 简桂花 主任医师 汪年松

通讯员:顾海鹰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糖尿病肾病,做对一件事,跟尿蛋白说拜拜!离尿毒症透析越来越远

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3种情况,当心糖尿病肾病!

1.尿蛋白排泄率,3个月内连续检查,肾小球尿蛋白排泄率超过20-200μg/min;   
2.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并排除由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肾病,就可以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3.持续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前段时间,一糖肾患者复查反馈:尿微量白蛋白转阴,降到正常范围内。此前,这个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4年多,长期服用各种降糖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尚可,基本稳定在6~8mmol/L,但后来由于工作压力加重,他自己控糖也不规律,血糖反复波动,空腹最高至17mmol/L,尿蛋白偶尔反复弱阳持续半年,腰酸痛,夜尿频繁,严重时一夜需起5~6次,尿液浑浊。后来去检查发现空腹血糖9.7mmol/L,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80,尿潜血( )。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早期。

后来患者看到我的科普,向我求助。我观察到患者舌暗红,苔白微黄而干,辨证施治考虑:白茯苓、黄连、萆蘚、花粉、太子参、熟地黄、玄参、覆盆子、石斛、磁石、蛇床子、丹参、川芎、鸡内金

糖尿病肾病,一定要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别等着自己出现水肿或有轻度的胫前或足部浮肿,才想起来查尿。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病人是因为尿常规检查中出现了蛋白质,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容易发生肾脏损伤的,而且早期可能明显的自觉症状,导致很多患者延误了治疗。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尿白蛋白检测和肾小球滤过率评估。 平时如果有疲倦、乏力、面色发黑、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尿频、夜尿增多、食欲不振、皮肤瘙痒、颜面和腿部水肿等表现,及早重视!别等到进透析室再后悔。

提示:中医治病,需经辨证,一人一方,不可自行使用。

#糖尿病肾病##糖肾##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衰##肌酐##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