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供血不足(糖尿病供血不足怎么办)

中医传承张大夫 0
文章目录:

别被吓到!糖尿病人只要避开这4个征兆,大多数都能安稳过日子

“你知道吗?糖尿病会截肢、会失明、还可能导致中风!”、“糖尿病不是病,是慢性毒药,一点点把人拖垮。”这些吓人的话,常常在病人之间流传,甚至不少刚确诊的糖友,听完这些说法后,整个人都陷入焦虑、恐惧、甚至绝望。

2024年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发布了一份针对2型糖尿病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只要在早期识别并避开4个关键征兆,超过80%的糖尿病人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甚至几十年无严重并发症。

那么,这4个“关键征兆”到底指的是什么?为啥它们这么重要?又该如何防住?接下来,医生就通过真实案例、科学研究和通俗解释,带大家逐步拆解这个问题。

案例一:一位55岁的上海出租车司机,在确诊糖尿病6年后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家属事后回忆,他早在一年多前就经常感到胸闷、走几步就累,但“以为自己太胖”,就没理会。

这正是征兆之一:心血管异常。糖尿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往往是“铁三角”,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很多糖友心肌供血不足,却没有典型的“心绞痛”,反而表现为出汗、疲劳、突发胸闷或夜间憋醒。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就是一场悲剧。

征兆之二:肾功能受损。

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只会影响血糖,其实肾脏是高血糖的“重灾区”。糖尿病肾病是导致透析的第一大原因,而它的早期信号并不明显,常常只是尿泡沫增多、夜尿频繁、下肢浮肿,甚至被误认为“喝水多”或“年纪大”。如果不定期查尿常规、肾功能,就可能错过早期可逆的黄金阶段。

征兆之三:视力波动或模糊。

2023年国家眼科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超过100万人,而其中近60%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视力模糊、眼前黑影、视物变形才被发现,往往已经不可逆转。定期眼底检查,是糖友必须建立的健康习惯。

征兆之四:手脚麻木、走路像踩棉花。

这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信号。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减退、刺痛、灼热感或麻木感。有患者反映冬天穿着厚袜子也觉得脚冰凉,夏天却感到脚底发烫。这种“冷热不调”的感觉,其实就是神经在“报警”。更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是最常见的截肢原因之一。

看完这四个征兆,不少糖友可能心里一紧:这些我偶尔也有,是不是就“危险了”?医生想强调的是:有这些征兆≠已到晚期,但意味着你该警醒了。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误解,恰恰是把它当成一个“只管血糖”的病。其实,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它影响的不只是胰岛素和葡萄糖,而是血管、神经、肾脏、眼睛、心脑系统的协同运作。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强调“综合管理”糖尿病,而不是单纯“控制血糖”。

不少糖友在刚确诊后,会陷入两个极端:

一类是过度焦虑型,一天测十几次血糖、啥也不敢吃,结果三个月后身体更虚,情绪也崩溃;

另一类是自我安慰型,觉得“反正治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等到并发症出现才后悔莫及。

正确的态度是:糖尿病可以控制,并发症可以预防,生活可以安稳,只要你肯做这几件事。

第一,血糖不是唯一指标,血压、血脂、体重也要同步监控。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糖尿病人群的综合管理目标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体重指数。只有这几项都达标,风险才真正降下来。

第二,定期查“沉默器官”的信号。
糖友至少每年一次做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心电图。这些检查虽然看起来“没感觉”,但能发现最早期的并发苗头。

第三,规律生活比吃药还重要。
规律作息、按时进餐、合理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减少久坐时间,这些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保持血管弹性都有显著作用。医生常说:糖尿病人每天迈出的那几千步,是最便宜的“降糖药”。

第四,保持情绪平稳,别让压力“绑架”血糖。
不少糖友在生气、焦虑、睡眠差的时候血糖飙升,这不是巧合,而是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在作祟。情绪管理,不只是心理调节,更是血糖控制的“隐形武器”。

最后,医生想说一句心里话:糖尿病的可怕,并不在于“有病”,而在于“被忽视”。那些确实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的人,大多数都曾错过了自己的“预警信号”。

但反过来看,那些活得好、活得久的糖友,他们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长期稳定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管理策略和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

所以别被糖尿病吓到了。只要你避开那4个征兆,掌握那几项基本原则,大多数糖友都能安稳过日子,甚至比很多“没病的人”更长寿、更从容。

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疾病,而是与疾病和解,共建一种“有质量”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文华, 王陇德, 李光伟, 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周文浩, 陈洁, 黄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对策[J]. 中华眼科杂志, 2024, 60(2): 89-93.
[3]王雪梅, 刘晓红, 张天宇, 等. 社区人群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与干预路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4): 444-4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强调:患上糖尿病的人,身体基本会有这3个症状,千万别大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在病情已经相当严重时才被诊断。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身体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信号,只是他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了解这些常见症状对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糖尿病早期三大预警信号,往往是身体在高血糖状态下发出的求救信息。纵观疾病发展过程,当胰岛功能受损,血糖调节出现问题时,人体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多中心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但诊断率仅为36.5%,这意味着大约2/3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更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35.2%,这部分人群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处于疾病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从病理学角度看,多尿是糖尿病最典型的早期表现之一。当血糖超过肾脏的糖阈值(大约10mmol/L)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尿液会产生渗透压效应,导致水分随之流失,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多。

很多患者夜间排尿次数从原来的0-1次增加到3-4次,甚至更多。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排尿增多并非暂时现象,而是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尤其在摄入含糖食物后更为明显。

近期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约8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已经出现多尿症状。与一般认知不同,多尿并非仅在老年人中常见,青壮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排尿增多,尤其是夜尿增多,也应警惕糖尿病可能。

持续口渴和饮水量增加是糖尿病的第二个明显信号。这与多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身体因尿量增加而丢失大量水分时,下丘脑的渴觉中枢被激活,产生强烈的口渴感。

医学实践证实,糖尿病患者即使在不剧烈活动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也可能超过3000-5000毫升,是正常人的2-3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口渴感与普通口渴有明显区别。普通口渴在补充水分后会得到缓解,而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即使大量饮水后仍感觉口干舌燥,尤其是晚上和早晨更为明显。口腔黏膜干燥、唇部干裂往往伴随出现。

就医学机制而言,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细胞脱水,导致唾液腺分泌功能下降,使口腔内环境改变。另外,高渗状态会刺激脑内的渴觉中枢,产生持续的口渴感。临床观察发现,约78%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报告有明显的口渴和多饮症状。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是糖尿病的第三个重要警示。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利用,即使血液中糖分充足,细胞仍处于"能量饥饿"状态。此时,机体会动员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以提供能量来源,导致体重下降。

医学观察显示,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在短期内(2-3个月)体重下降5-10公斤,甚至更多。这种体重减轻与饮食减少无关,相反,许多患者食欲增加,进食量增多。这种"吃得多、瘦得快"的现象在2型糖尿病早期并不多见,但在病情进展或1型糖尿病中较为常见。

疲乏无力和容易疲劳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当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时,即使血糖水平升高,细胞内能量供应仍然不足,导致全身乏力感。许多患者描述为"做简单家务都感到力不从心"或"上楼梯就气喘吁吁"。这种疲劳感与一般的劳累不同,休息后也难以完全恢复。

临床观察证实,约6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症状。这种乏力往往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或睡眠不足导致,延误了早期诊断的时机。

易感染和伤口愈合缓慢是高血糖状态的又一重要表现。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受损,组织供血不足,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

从生理机制来看,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下降,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使患者易感染多种病原体。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口腔溃疡等在健康人群中可迅速愈合,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能持续数周不愈。

民众需要重视的是,当以上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出现时,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更应警惕。不过,症状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其中一种或两种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

在我国现行诊断标准下,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考虑糖尿病诊断,但需进一步检查确认。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家庭血糖监测应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建议每周至少监测3-4天,每天测量2-4次,包括空腹和主要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并记录在血糖管理日记中。当血糖波动较大或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期体检,包括血压监测、血脂检查、肾功能评估、眼底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并发症。饮食方面需控制总热量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针对不同人群,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策略应有所区别。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则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当你发现自己出现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应尽快就医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可以有效预防各种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对高危人群而言,定期检测血糖变得尤为重要。你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最近是否出现了频繁夜尿现象?是否感觉经常口渴难以缓解?体重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存在,建议立即就医检查血糖。

记住,糖尿病是可控的慢性病,早期干预和规范管理可以让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定期体检和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临床症状与诊断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
《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年第32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都是怎么要命的?提醒:多半是卡在4个并发症上了

当李阿姨听说老邻居王大爷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时,她愣住了。"前几天还见他在小区遛弯,说血糖控制得不错呢。"李阿姨不解,明明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说走就走了?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而其中65%的患者死亡不是直接死于血糖过高,而是被并发症"拖死"的。很多患者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血糖数值上,却忽视了那些悄无声息发展的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全球每年490万人死亡的"隐形杀手",而其中87%的死亡案例本可通过早期干预而避免。令人担忧的是,超过71%的患者对自己的并发症风险认识不足。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现象。糖尿病的本质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高血糖只是"冰山一角",而水下隐藏的"大块头"才是真正的杀手。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日复一日地割着全身的血管。最先受伤的,往往是那些精细、娇嫩的微血管。当这些微血管受损,身体各个部位就会陆续"报警"。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占死亡原因的52%。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心2024年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7倍,而中风风险则高出4.1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长期受到高血糖的"折磨",就像河堤长期被洪水冲刷一样,表面看起来还好,内部却已千疮百孔。这时,血管壁上的"裂缝"成了胆固醇和脂肪颗粒的"藏身之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旦这些斑块破裂,血小板立即聚集形成血栓,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大堵车,阻断了血液运输的"生命通道"。如果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如果在脑部,那就是脑卒中。这就是为什么有医生说:"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血糖高,而是死在血管上。"

肾脏是糖尿病的"第二大受害者"。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2023年的研究显示,我国3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更触目惊心的是,一旦发展到需要透析的阶段,5年生存率仅有23%,甚至低于某些癌症。

为什么肾脏如此"娇气"?因为肾脏中有上百万个过滤单位——肾小球,每个肾小球都布满了密如蛛网的微血管。高血糖就像一个个小砂粒,日积月累地摩擦着这些精密的"过滤器",导致它们逐渐硬化、萎缩,失去过滤功能。

糖尿病肾病发展极其隐匿,很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发现,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中国肾脏病学会的数据显示,约67%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首次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这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被白蚁悄悄蛀空,等你发现房子倾斜时,修复的代价已经极其高昂。

糖尿病足是另一个被许多患者低估的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4年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万糖尿病患者因足部问题接受截肢手术,而其中85%本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足部问题会导致截肢?这是因为糖尿病破坏了足部的"三道防线":神经、血管和免疫系统。高血糖损伤神经末梢,使患者对疼痛感知迟钝,就像戴着厚手套触摸物体一样,脚上的伤口往往被忽视。

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伤口就像植物缺水一样,难以愈合。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就连小小的伤口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三重打击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泡或擦伤,可能演变成威胁生命的感染,最终不得不截肢保命。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第四大杀手",中华眼科学会的数据显示,约8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15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其中18%的人最终完全失明。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因为它意味着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失明的第一原因。

为什么眼睛会受到如此严重的影响?因为视网膜上的血管是人体最精细的血管之一,就像精密仪器中的发丝一样脆弱。长期高血糖导致这些微血管渗漏、扩张甚至破裂,视网膜组织就像被洪水浸泡的电路板,功能逐渐丧失。

视网膜病变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患者感到视力下降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上海市眼科研究所2024年的研究表明,73%的糖尿病患者从未进行过眼底检查,直到出现明显视力障碍才就诊,此时治疗难度和费用都大幅提高。

面对这些令人心惊的并发症,我们该如何应对?血糖管理必须从"看数据"转变为"防并发症"。仅仅关注血糖数值是不够的,定期筛查并发症才是真正的"生命保障"。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足部检查和心血管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定期筛查可将并发症风险降低67%,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治疗策略应该个体化和整体化。现代糖尿病管理已不再局限于降糖药物,而是强调多靶点、全方位的干预。降糖、护心、保肾、减重的"四合一"治疗模式,可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49%,肾功能恶化风险降低45%。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坚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患者低62%。这相当于为身体安装了一道"防火墙",阻断并发症的进程。

对于糖尿病这个"慢性杀手",最危险的不是它的速度,而是人们对它的轻视。就像温水煮青蛙,当你感觉到危险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保持警惕,定期检查,积极干预,才能与糖尿病长期和平共处,避免被它的并发症"暗算"。

正如一位资深内分泌专家所说:"管理糖尿病就像驾驶一辆汽车,血糖控制只是方向盘,而预防并发症才是真正的安全带和气囊。两者缺一不可,才能确保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与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4年第2期
《全球糖尿病报告2025》世界卫生组织
《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