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身上尿骚味(糖尿病身上撒尿是什么现象)
- 1、61岁公公身上“腐尸味”?儿媳神鼻揪出糖尿病!这5种气味有问题
- 2、轻信偏方,63岁男子无法排尿“身上都有尿骚味”,微创手术解决了大难题
- 3、尿液很黄、异味很重?是身体在提醒你5件事,不要毫不关心
61岁公公身上“腐尸味”?儿媳神鼻揪出糖尿病!这5种气味有问题
32岁的林晓雯自小鼻子灵得像“雷达”,小时候曾因闻出母亲身上的酸臭味,促成母亲查出脂肪肝,成了家里的“健康侦探”。2025年春,她发现61岁的公公张德明身上有股怪味。起初是淡淡的酸臭,她以为是吸烟引起的口臭,没太在意。可几次家庭聚会后,气味越来越浓,变成一股难以描述的“腐尸味”——像垃圾桶里的死老鼠或腐烂食物,刺鼻得让她皱眉。林晓雯纳闷:“婆婆每天跟公公生活,怎么没觉得难受?”
她把疑惑告诉丈夫张磊,结果换来一句:“你鼻子太夸张了吧?我啥也没闻到,别疑神疑鬼!”林晓雯委屈又不服,坚信气味背后藏着健康问题。她想起母亲脂肪肝的往事,决定带着公公婆婆去医院查个究竟。公公婆婆倒是通情达理,婆婆还说:“我有时候也觉得老张身上有点味,但没你说得那么重。”在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检查结果让全家震惊:张德明确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12.8mmol/L!林晓雯的“神鼻”立了大功,可张磊却嘀咕:“纯属侥幸!”这让林晓雯很不服气:“糖尿病真会让人有怪味吗?我的鼻子真能闻出病?”
从怪味到糖尿病确诊在长征医院内分泌科,接诊张德明的是主任医师王教授。王教授听林晓雯描述气味,饶有兴趣地问:“晓雯,你闻到的‘腐尸味’具体是什么时候最明显?张大爷最近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口渴、乏力?”林晓雯答:“聚会时最浓,尤其是公公坐近了我,味道特别重。最近他老说口干,喝水多,晚上老起夜,我以为是年纪大了。”婆婆补充:“老张最近瘦了5斤,饭量倒没少,吃完还喊饿。”
王教授初步怀疑糖尿病,安排了全面检查:
- 血液检查:空腹血糖12.8mmol/L(正常<6.1),糖化血红蛋白(HbA1c)9.2%(正常<6.5),提示糖尿病控制不佳。
- 尿液分析:尿酮体阳性,尿糖 ,提示代谢异常。
- 肝肾功能:肝功能正常,肾小球滤过率(eGFR)轻度下降,提示早期肾损伤。
- 体格检查:体重指数(BMI)28,腹型肥胖,口腔无明显异味,皮肤干燥。
- 症状评估: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符合糖尿病典型症状。
王教授确诊:“张大爷,您患2型糖尿病,血糖长期偏高导致代谢紊乱,体内酮体堆积可能引起特殊气味。晓雯的鼻子很灵,帮您早发现了问题!现在是早期,积极治疗能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林晓雯松口气,又追问:“王医生,公公这怪味真是糖尿病引起的?为啥我闻得到,我老公却闻不到?”
糖尿病气味的科学真相王教授笑着解释:“糖尿病确实可能引起体味变化,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时。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脂肪分解加速,产生酮体,释放出一种类似‘烂苹果’或‘腐臭’的气味,通过呼吸、汗液或皮肤散发。林晓雯,你的嗅觉特别敏感,能捕捉到这种微弱气味,而普通人可能察觉不到。”
他进一步拆解:
- 气味来源:“酮体气味类似果酸或腐烂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时最明显。张大爷虽未到DKA,但长期高血糖已导致轻度酮体堆积。”
- 嗅觉差异:“嗅觉敏感度因人而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敏锐。你小时候闻出母亲脂肪肝的酸臭,可能与肝脏代谢异常有关,说明你的鼻子确实‘天赋异禀’。”
- 临床意义:“气味虽不是诊断依据,但可以是疾病的早期信号。你的观察帮张大爷提前发现问题,功不可没!”
张磊半信半疑:“王医生,糖尿病真会这么臭?那为啥我妈没闻到啥大问题?”王教授答:“气味浓淡因人而异,取决于酮体浓度和个人体质。婆婆长期跟张大爷生活,可能对气味习惯了,察觉不到。你闻不到,可能因为嗅觉没那么敏感。晓雯的发现是好事,糖尿病早治能省很多麻烦。”
林晓雯急问:“王医生,公公这病严重吗?控制血糖后气味会消失吗?以后咋防?”
王教授安慰:“张大爷的糖尿病是早期,血糖控制得好,气味会逐渐消失,生活质量也能恢复。关键是饮食、运动和药物三管齐下,预防肾病、眼病等并发症。”他为张德明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科学控糖,告别怪味王教授为张德明定制了治疗与管理计划:
-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0.5g每日2次,降低血糖;达格列净10mg每日1次,促进尿糖排泄,疗程3个月。
- 饮食调整:
- 每日热量1500-1800千卡,主食粗细搭配(糙米、燕麦占1/3),每餐100g。
- 每日300g蔬菜、100g水果(低糖如苹果),优先绿叶菜。
- 蛋白质每日80g(鱼、蛋、瘦肉),减少肥肉和油炸食品。
- 每日1500ml水,餐前喝200ml,增加饱腹感。
- 运动干预:每日30分钟快走(约4000步),饭后散步10分钟,控制餐后血糖。
- 血糖监测:每日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周记录,目标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
- 随访计划:每月复查血糖、HbA1c和尿酮体,3个月评估肾功能和眼底。
王教授叮嘱:“张大爷,糖尿病是慢性病,控制得好能活得跟健康人一样。晓雯,你多监督公公饮食和运动,家人支持很关键。”林晓雯点头:“王医生,我一定盯着公公吃对、动对!那气味啥时候能没?”王教授笑:“血糖稳定后,酮体减少,气味1-2个月内会明显改善。”
三个月后,张德明复查,空腹血糖降至6.5mmol/L,HbA1c降至6.8%,尿酮体转阴,体重减4公斤,精神焕发。林晓雯惊喜地说:“王医生,公公身上那怪味真没了!他现在饭量小了,爱吃菜,走路也有劲!”婆婆也乐呵呵:“晓雯这鼻子真神,救了老张一命!”张磊终于服气:“老婆,你的鼻子比我还靠谱,以后我听你的!”
林晓雯把经历分享到社区群,提醒邻居:“身上有怪味别忽视,可能有大病!早查早治最要紧!”她还带动公公婆婆加入社区慢走队,家里餐桌多了五彩蔬菜,少了大鱼大肉。
五种气味暗藏健康危机张德明的故事让人感慨:灵敏的鼻子能成为健康的“哨兵”。以下是关键科普点,帮你识别气味背后的疾病:
- 糖尿病的气味真相
表现:烂苹果、果酸或腐臭味,由酮体堆积引起,常见于血糖失控或酮症酸中毒。
机制:高血糖导致脂肪分解,酮体通过呼吸、汗液散发。
应对:血糖>7mmol/L或尿酮体阳性,尽早就医,查空腹血糖和HbA1c。
敏感嗅觉者可留意亲人气味变化,促其体检。
- 五种气味信号
酸臭味:脂肪肝或肝功能异常,肝脏代谢脂肪产生挥发性酸性物质。
氨味/尿骚味:肾功能衰竭,尿素通过汗液散发,常见于尿毒症。
甜腻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时伴意识模糊,需急诊。
霉烂味:口腔或肺部感染,如牙周炎、肺脓肿,伴咳嗽或口臭。
鱼腥味:尿路感染或阴道细菌感染,伴尿频或分泌物异常。
气味持续1周,伴乏力、体重下降等,尽早就医。
- 糖尿病早期信号
多饮、多尿、夜尿频繁,每晚起夜>2次。
体重下降、食欲增加,伴乏力。
皮肤瘙痒、伤口愈合慢。
视物模糊、手脚麻木。
50岁后每年查血糖,空腹>6.1mmol/L或随机>11.1mmol/L需进一步检查。
- 科学控糖的“五要”
饮食控制:每日主食150-200g,粗粮占1/3,蔬菜半斤,低糖水果适量。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或太极拳,饭后散步10分钟。
遵医嘱服药: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等,定期复查。
血糖监测:每日测空腹和餐后血糖,记录波动。
定期体检:每6个月查HbA1c、肾功能、眼底,预防并发症。
- 家人支持的重要性
观察:留意老人气味、体重、饮食变化,促其就医。
陪伴:监督饮食和运动,鼓励坚持治疗。
心理支持:加入糖尿病支持小组,缓解患者焦虑。
家人多沟通,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增强控糖信心。
从“腐尸味”揭开糖尿病的秘密,到科学控糖让张德明重拾健康,林晓雯的“神鼻”不仅救了公公,也唤醒了家人对健康的重视。正如王教授所说:“糖尿病的气味是身体的求救信号,灵敏的鼻子能帮大忙!早诊早治,糖尿病不可怕。”
希望这个故事能警醒大家:50岁后,怪味、口渴、体重下降不是小事,尽早就医是关键。家人多观察、多支持,让健康成为家庭的纽带。别忽视身体的“气味密码”,用爱和科学守护亲人,活出健康人生!
轻信偏方,63岁男子无法排尿“身上都有尿骚味”,微创手术解决了大难题
近日,63岁老人老王(化名)因排尿困难、迷信“民间偏方”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发展到需要留置导尿管排尿、尿路感染才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就医,确诊为重度前列腺增生。
10月29日,潇湘晨报记者从长沙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了解到,近三年约1.2万余名男性进行了前列腺检查,患病率高达78.27%,其中65岁以上的男性约占30%。男性健康也应该得到关注。
据介绍,老王4年前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等不适,购买了所谓的偏方服用,症状稍有好转。2年前他排尿困难加重,又加大了偏方的服用剂量,但症状并没有减轻,1年前出现无法自行排尿,需依赖留置导尿管导尿,才停用了偏方药。“我带尿管将近一年,不敢出门,不敢见陌生人,怕遭嫌弃,换多少衣服都感觉身上有一股尿骚味。”近期,老王突发尿路感染,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二区就诊,确诊为重度前列腺增生。
泌尿外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刘玉明及团队为他进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此手术无伤口、术中出血少,缩短了术后导尿及住院时间。术后第4天拔除导尿管后,王中强感受到了久违的排尿顺畅。
“前列腺形似栗子,主要功能是构成后尿道和分泌前列腺液。前列腺增生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分叉和进行性排尿困难等症状。”据刘玉明介绍,前列腺增生多在50岁以后出现,60岁左右症状更加明显。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增生所引起的尿路梗阻程度、病变进展速度、是否有并发症等;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一般来说,轻、中度症状前列腺增生患者通过观察或药物治疗,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如未得到及时干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下尿路进行性梗阻加重,出现尿潴留,可能反复尿道感染、血尿,甚至出现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等。
刘玉明提醒,良好生活方式对前列腺有益,生活中要限制摄入有利尿、刺激作用的咖啡因和酒精,以免加重症状,平时多吃蔬菜瓜果,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夜间适当限制液体摄入量可缓解尿频症状,有尿意时及时小便,避免憋尿;较冷温度会导致尿潴留并增加排尿急迫性,要做好防寒保暖;锻炼骨盆底肌肉可增加排尿相关盆底肌肉肌力,利于排尿;避免或限制使用抗胆碱和抗组胺药,会收紧尿道周围的肌肉,使排尿更困难;5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前列腺体检,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要减少性生活频率。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周婷 李大波 汤雪
来源: 潇湘晨报
尿液很黄、异味很重?是身体在提醒你5件事,不要毫不关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尿液的颜色和气味,是健康的“晴雨表”!
《2024年全球健康监测报告》显示,约70%的成年人在尿液异常时选择忽视或拖延就医。殊不知,尿液“很黄”“异味重”等现象,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告。
医生提醒:尿液异常并不总是小事,它可能意味着身体的某些器官出现了问题。如果你的尿液出现这些变化,请认真对待!
尿液异常,身体在提醒哪些问题?
1. 水喝太少,身体缺水了
尿液很黄是最常见的现象,而它的原因往往是身体缺水。
尿液中的黄色来自一种叫尿色素的物质。当水分摄入不足时,尿液会变得浓缩,颜色也会加深。
信号:如果尿液呈深黄色,甚至接近橙色,同时伴随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说明身体严重缺水了。
医生建议:
- 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出汗多时适当增加。
- 判断是否喝够水,可观察尿液:颜色越淡越接近透明,说明身体水分充足。
2. 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一些食物和药物可能改变尿液的颜色和气味。例如:
- 食物:吃了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尿液会呈现黄色或橙色;吃了芦笋,尿液可能有特殊气味。
- 药物:维生素B族、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加深或产生异味。
信号:如果尿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与饮食或药物有关,一般在停止摄入后会恢复正常。
医生建议:
- 留意近期是否摄入特殊食物或药物。
- 若停止摄入后尿液异常仍持续,需及时就医。
3. 尿路感染,细菌在“作怪”
尿路感染(UTI)是尿液异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感染发生时,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氨气,从而导致尿液出现刺鼻的异味。此外,尿液可能呈浑浊状态,甚至出现血尿。
信号: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或带血,可能是尿路感染的典型表现。
医生建议:
- 多喝水,帮助冲刷尿道,减轻感染症状。
- 及时就医,进行尿液检查,明确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4. 肝脏或肾脏功能异常
尿液的颜色和气味也与肝肾健康密切相关:
- 肝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时,尿液可能呈现深茶色,这是胆红素代谢异常的信号。
- 肾脏问题: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尿液会出现泡沫状。
信号:深茶色尿液、尿液泡沫增多且长期不消失,需警惕肝肾问题。
医生建议:
- 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
- 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5. 糖尿病或代谢性疾病的警告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可能有甜味或特殊的烂苹果气味,这是因为尿液中可能含有酮体或过高的葡萄糖。未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尿液异常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
信号:尿液异味明显,伴随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警惕糖尿病或酮症酸中毒。
医生建议:
- 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检查血糖水平。
- 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如何监测尿液,发现异常信号?
1. 观察颜色
- 透明或淡黄色:健康状态。
- 深黄色:可能缺水或维生素B族摄入过多。
- 橙色或茶色:需警惕肝功能异常。
- 红色或粉色:提示血尿,需立即就医。
2. 闻气味
- 无明显异味:正常。
- 刺鼻氨味:可能是尿液浓缩或感染。
- 甜味或烂苹果气味:需警惕糖尿病相关问题。
3. 注意泡沫
- 少量、短时间消失:正常。
- 大量、长期存在:可能是蛋白尿,需检查肾功能。
如何保护尿液健康?
1. 多喝水
每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帮助代谢废物及时排出。
2. 健康饮食
减少高盐、高糖和高脂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保护肝肾健康。
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清洁私处,避免细菌感染尿路。
4. 定期体检
关注尿液常规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结语:尿液异常,别忽视身体的“求救信号”
尿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线索。
医生提醒,尿液很黄、异味很重并非小事,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5件事:缺水、饮食或药物影响、尿路感染、肝肾问题,甚至是糖尿病信号。
健康从关注细节开始,学会观察尿液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用科学的态度守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敏, 张晓丽. 尿液颜色与全身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24, 42(5): 123-127.
[2] 李建华, 刘艳. 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5, 34(2): 89-93.
[3] 张强, 王丽. 糖尿病患者尿液异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4): 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