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玉米吗(糖尿病可以吃玉米面吗,可以吃多少)
玉米营养多多,糖尿病人能吃吗?医生:注意3个细节,放心吃
玉米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粗粮类作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尤其是维生素的含量,是小麦以及稻米的五到十倍。而且玉米当中含有非常多的核黄素、粗蛋白、纤维素等成分特别丰富,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好的保健效果。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不少人都喜欢吃一些玉米,包括糖尿病患者。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糖尿病患者吃玉米会导致血糖升高。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到底能不能吃玉米呢?
糖尿病可以吃玉米吗?
玉米当中含有的粗纤维、蛋白质、可溶性纤维以及维生素和各类矿物元素非常丰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能够起到促使体内糖代谢的作用。而且在玉米当中含有的皂苷类物质,有着一定的辅助降糖功效。另外,在玉米当中所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当中胆固醇含量,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玉米的。只要糖尿病患者在吃玉米的时候,记住以下三个细节,就不会使得血糖值升高。
糖尿病患者吃玉米要注意些什么?
一、当成主食食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一日三餐一定要控制好食物总热量的摄入。如果在进食之前,或者在进食之后,把玉米当成零食来食用,而在进食的时候依旧维持原来的量,就会导致进入机体内的总热量增加,从而影响到血糖值的稳定。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食用玉米,就要将主食的量减掉,才不会导致主食进食之后血糖上升的情况。
二、注意烹饪方法
肾病患者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水煮玉米,或者是将玉米与一些杂粮面混合,做成一些面饼或窝头食用。如果将玉米做成一些含糖或含盐零食,或者是与一些肉类搭配煲汤的话,这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玉米热量非常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也不要将玉米做成玉米粥。玉米粥很容易被肠道吸收,很容易出现进食之后血糖值快速升高的现象。
三、避免食用水果玉米
在水果玉米当中含有的糖分含量特别丰富,而且还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糖分和淀粉进入糖尿病患者体内,就会导致血糖值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这种玉米当中的粗纤维含量比较低,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很容易被肠道吸收。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话,就会出现进食之后血糖值快速飙升不易控制的现象。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每天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玉米,但要记住以上三个细节,就不会导致血糖值升高,对于心脑血管还有着一定的保护功效,可以达到避免患上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另外,糖尿病患者在吃玉米的时候,要适当搭配一些蔬菜食用,不要一次性大量进食玉米。否则,不但会导致血糖值不稳,还会导致体内缺乏一些营养元素,对健康反而不利。
来源: 健康周谈
玉米的功效!医生实话:糖尿病患者常吃玉米,降低5种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这三个字,说实话,听起来真挺沉重的。血糖高不说,身边人还时不时提醒:这个不能吃,那个也忌口,饭桌上像踩地雷一样。
有些人一听“玉米”,立马皱眉头:“玉米不是淀粉多?升糖快?糖尿病人能吃?”我就想说一句:别急着把玉米打入冷宫。
这篇文章就来掰扯清楚,玉米到底能不能吃?为啥说它还能帮糖尿病人预防并发症?是不是医生在“放卫星”?我们一条条捋,咱别被“营养标签”给吓住了。
先抛个问题:糖尿病人到底怕什么?血糖高当然是核心问题,但真正麻烦的,是后面那一大串“尾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并发症一个比一个难缠。可问题是,它们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日复一日、饮食搭配不当、生活习惯出问题,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这时候,玉米就不是“那个碳水炸弹”,而是个能帮你“拆雷”的伙计了。
首先要说清楚一点,玉米确实含有碳水化合物,但跟精米白面那种“空壳碳水”不一样。玉米是全谷物,它的膳食纤维特别足。这些膳食纤维能减慢食物在肠道里的消化速度
换句话说,吃完玉米,血糖不会“嗖”一下窜上天,而是慢慢升,就像给血糖加了个“限速器”。
玉米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还能帮忙清理掉血管中的坏胆固醇,间接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缓冲作用。说得直白点,心血管这块,玉米是有点“护心”的意思的。
糖尿病人本身心血管风险就高,这一条,是不是就有点意思了?
再说个细节,玉米黄黄的那一层皮,别小瞧,它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这两兄弟是视网膜的“护卫队”。叶黄素能集中在黄斑区,防止光线对视网膜造成伤害
尤其是蓝光。糖尿病人最怕的之一是什么?糖网病。长期高血糖对眼底毛细血管破坏性极强。如果平时就补点“眼睛的营养”,是不是能让眼底少受点罪?
别以为玉米只有维生素和纤维,它还含有镁,这个矿物质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有点意思。镁离子参与胰岛素的信号通路,简单说,它能让胰岛素更容易“敲开”细胞的门
把血糖运进去。很多糖尿病人其实体内镁元素缺乏,而玉米恰好能补一点。
有人可能不信,说我血糖高,一吃玉米血糖表就报警了。
那你怎么吃的?玉米罐头?玉米面窝头?玉米棒子加炼乳?那当然升糖啊。糖尿病人吃玉米,方式非常关键。别加工过度,别加糖加油,整根玉米煮着吃,才是正经吃法。
尤其是那种颜色深一点的糯玉米、紫玉米,抗氧化物质更多。
再提一个冷门但重要的点:玉米含有维生素B1,也叫硫胺素。这个B族维生素对神经健康非常重要。糖尿病人常见的一个麻烦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比如手脚麻木、刺痛、灼烧感。长期吃缺B1的食物,神经更容易“短路”。玉米含量不算爆表,但比白米白面强多了。
玉米还有个不太被注意的成分,叫多酚类化合物。这类物质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清除自由基。糖尿病人因为代谢紊乱,体内氧化压力本身就大
这种时候如果饮食中能多点“抗氧化火力”,对预防慢性炎症相关并发症是有意义的。
再说第五个方面,糖尿病人常常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甚至小伤口都不容易愈合。玉米中含有一定量的锌元素,这个矿物质是身体维持免疫力的关键。
锌缺乏的人容易伤口难愈合、口腔溃疡反复、感冒频繁,对糖友来说,锌不够,就像出门打仗没带盾。
话说回来,玉米不是神药,也不是吃了就降糖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更“友好”的主食替代。你不能一边吃玉米,一边喝可乐啃炸鸡,然后美其名曰“我吃了健康主食”。
所有的食物都得放在整体饮食结构里去看。玉米好,不代表你顿顿吃它。一天吃一根煮玉米,或者一顿饭里用它代替一部分米饭,这种吃法最靠谱。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吃玉米的时候,会顺手配点肉、酱、咸菜,或者用油炒。这样吃,热量和饱和脂肪酸就上来了,糖尿病人要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
就得避开这一点。简单粗暴:清水煮玉米,带皮吃,别加料,最靠谱。
再提醒一个细节,玉米虽然升糖指数比白米低,但总体来说,升糖负荷也得控制。如果一次吃两三个玉米棒子,再健康也扛不住。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而是要“会吃”。
有人问,那玉米和玉米面是一回事吗?不是。玉米面是加工后的产物,尤其是细腻的那种,膳食纤维含量比整颗玉米少了很多,升糖速度也更快。
所以你要选,就选整粒玉米,最好是那种老玉米,嚼起来劲道,营养也守得住。
最后提醒一句,吃玉米不是救命稻草,它是饮食结构中的一环。你要是真的想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得靠整体的营养管理、运动习惯和血糖监测,而不是靠“吃点这个就万事大吉”。
那咱们最后再捋一下,糖尿病人适量吃玉米,在合理方式下,有助于降低以下几类并发症风险:
第一,心血管疾病:因为膳食纤维、镁、抗氧化物质的协同作用,对血脂、血压有调节作用。
第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眼底有保护作用。
第三,神经病变:维生素B1、镁对神经健康至关重要。
第四,免疫功能下降:锌元素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促进伤口恢复。
第五,慢性炎症及氧化应激:多酚和类黄酮提供抗氧化支持。
不过说到底,吃得再科学,生活习惯也不能垮。
玉米不是灵药,是个靠谱的队友。关键是你得用对它,别把它当零食或者一顿饭主角那样猛吃。
那说到这儿,你平时怎么吃玉米的?是煮着吃,炒着吃,还是打成糊?
你觉得吃完血糖有什么变化?有没有试过用玉米替代米饭或者面?你愿意在饮食上做哪些小调整来控制血糖?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玉米的看法,或者分享你控制糖尿病的小妙招。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玉米的功效!医生实话:糖尿病患者常吃玉米,降低4种并发症风险
一阵秋风起,田间的玉米穗儿便金黄饱满,微风拂过,仿佛奏起一曲丰收的交响。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粗粮,竟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藏着一把“钥匙”?糖尿病,早已不是“富贵病”的代名词,它正悄悄潜伏在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餐桌边。
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而其中大量患者并不自知,等发现时,肾病、视网膜病变、欧洲病变等并发症已悄然逼近,令人措手不及。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玉米吗?吃了会不会升血糖?为何有研究说它能降低并发症?这一连串问题,像埋在玉米田下的谜团,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玉米,老百姓俗称“棒子”,在中国北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不陌生。它不是餐桌上的主角,却常在锅边晃悠。有人拿它煮粥,有人拿它烤着吃,还有人用它磨成粉做窝头。这样一个普通的粗粮,凭什么能在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占据一席之地?这要从它的营养结构说起。
玉米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但它与白面、白米不同,属于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研究表明,玉米的GI值大约在52左右,远低于白米的81和白面的85。
低GI食物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胰岛负担,降低胰岛素抵抗的风险。2021年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的一项临床营养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玉米,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尤其适合2型糖尿病人群。
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玉米的“隐藏技能”远不止于此。它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才是更令人惊喜的部分。比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玉米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肾脏过滤压,减缓肾脏损伤。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还指出,长期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人群,其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精细碳水摄入者。
再看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一“隐形杀手”。不少患者直到视力模糊,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玉米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这两种天然类胡萝卜素是视网膜的“保护伞”。
2022年《国际眼科期刊》的一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若定期摄入富含叶黄素的天然食物,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可下降约26%。这对年纪偏大的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因为视力下降常被误认为是“老眼昏花”,而被忽视治疗时机。
糖尿病欧洲病变也在玉米的防护圈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引起手脚麻木、灼痛感,甚至影响睡眠。玉米富含的维生素B1和B6,能参与神经代谢及修复。
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一项实验证明,这两种维生素在糖尿病周围病变的营养干预中具有显著效果,尤其在早期阶段,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程。
至于心血管并发症,玉米中的植物固醇和亚油酸也不容小觑。它们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提升“好胆固醇”含量。
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公共营养与健康》上发布的报告指出,适量摄入植物固醇来源的天然食物,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那玉米到底该怎么吃才最健康?这可不是简单地剥了皮、扔进锅里煮那么随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吃法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在东北地区,玉米面窝头是家常便饭,但要控制比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玉米面与豆粉或荞麦粉按1:1混合,再蒸煮成窝头,既保留了玉米的香气,又延缓了血糖反应。
南方地区可以尝试用玉米渣熬粥,再加入少量红豆、绿豆,增加必需氨基酸比例。熬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破坏膳食纤维结构。
对于年纪偏大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尝试蒸玉米段搭配高蛋白早餐,如鸡蛋、豆腐干,避免单吃玉米导致饥饿感强烈而引发暴饮暴食。
而对于年轻的糖友,可以借助全谷物玉米粉制作杂粮煎饼,加入鸡胸肉、蔬菜和少量低脂奶酪,成为工作餐的健康选择。
再说到分量,医生建议每日摄入玉米不宜超过100克(生重),避免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配合蔬菜、适量优质蛋白,是控制血糖的黄金搭配。
有趣的是,在南美安第斯山区,玉米被视为“神的食物”,每天三餐都离不开它。而当地糖尿病患病率仅为3%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这与生活方式、基因结构等多因素有关,但饮食结构中的高膳食纤维、低GI粗粮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玉米虽好,也要讲究吃法和搭配。市面上常见的爆米花、玉米棒冰、甜玉米罐头多数含有高糖、高盐或高油脂,不宜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流选择。
尤其是街头售卖的“奶油玉米杯”,虽香气扑鼻,却隐藏着不少“甜蜜陷阱”,一杯下肚,血糖可能飙升。
不过也有不少人担心:吃玉米是不是会“吃多了胀肚”?确实,玉米含有较多不溶性膳食纤维,肠胃功能弱的人建议先从小量尝试,逐步增加,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玉米的作用,不止在糖尿病领域。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适当食用玉米也有助于预防代谢综合征、肥胖、肠道疾病等。它的膳食纤维如同“肠道清洁工”,能帮助清除体内毒素,促进肠道蠕动。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并非“孤胆英雄”。它需要与蔬菜、豆类、杂粮等搭配食用,才能实现营养互补、血糖平稳的目标。正如中医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一碗粗粮粥的背后,是千年饮食智慧的结晶。
谁说“吃得好”就等于“大鱼大肉”?在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中,越是返璞归真,越能见到疗效。玉米,这一“老伙计”,或许就是通往健康的那把钥匙。
你是不是也重新认识了玉米?
如果你身边也有糖尿病患者不敢吃玉米,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留言区欢迎你分享关于玉米的疑问、吃法和经验,也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宝藏。
参考文献:
[1]王芳,李建国. 玉米膳食纤维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2):287-29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报告[R]. 2023.
[3]张伟,刘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04):587-591.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