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透析病人能活多久(糖尿病透析病人能喝牛奶吗)

棉签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别让恐惧蒙蔽双眼,答案可能不一样!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

隔壁张大爷确诊糖尿病十年了,每天饭后坚持遛弯,血糖稳如老狗,快七十岁了爬楼梯比年轻人还利索;可小区王叔才确诊三年,顿顿红烧肉配米饭,药想起来吃一下,行不起来就算了,上个月突然肾衰进了医院。这两位糖友截然不同的经历,其实道出了一个关键事实: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糖尿病”本身这三个字其实没啥必然关系,关键看你到底怎样对待它!

糖尿病其实就像个债主。你偶尔欠点小钱(血糖波动),它懒得理你;但要是天天赖账不还(长期高血糖),它就开始拆你家房子(破坏血管和器官)。英国有项追踪了30年的研究说得实在:同样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能老老实实控糖,寿命和最健康人群的差距只有2-3年;但要是满不在乎随它发展,可能要比健康人少活十几年!这中间的差异,全藏在每天的细节里。

糖尿病人对寿命影响最大的头号杀手其实是并发症。有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碍事,不知道高血糖这玩意儿总是背后耍手段,能把血管泡成“蜜饯”——又硬又脆。要是在心脏血管搞破坏(冠心病),搞不好哪天就心梗了;要是盯着肾脏猛攻,早晚让你必须一周跑三次医院透析;要是把脚部神经和血管整废了,一个水泡都能让人截肢。最狠的还是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分分钟能要人命!不过这些问题的发生绝不是“天注定”,你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探测血糖就像给身体装防火墙。举个例子,如果每天早上测个空腹血糖,相当于检查家门口有没有小偷踩点;餐后两小时再测一次,就是看看门锁有没有被撬动的痕迹。那些常年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的糖友,心脏病风险能降四成,肾病风险砍七成,这才是真正保命的核心科技!现在有些智能设备能24小时监测血糖波动曲线,遇到异常直接报警,比定时监测更管用。

生活方式可不是老生常谈。你以为按时吃药就够了?太天真!我曾见过一天三顿大碗面配甜饮料的老糖友,血糖像坐过山车,五年不到就眼底出血。真正的控糖高手,餐桌都有一套秘密武器:用小碗分装主食,先喝汤吃菜再动米饭,每顿必配绿色的叶子菜。就连吃水果都讲究——苹果挑酸的吃,葡萄换成草莓蓝莓,用三色食材搭配降低升糖速度。还有运动,别以为必须跑马拉松,饭后靠墙深蹲10分钟、边走边举矿泉水瓶这些小动作,也能把血糖压下去。

对有些糖友来说,糖尿病反而成了健康大转机!以前顿顿炸鸡啤酒的赵哥,确诊后戒酒戒烟规律作息,五年减了30斤,脂肪肝高血压全好了,连阳痿都痊愈了。用他的话说:“糖尿病就是身体给的最后通牒,逼我换个活法。”医生常说糖尿病是“夫妻病”,全家跟着调整饮食后,儿女的血糖血脂指标也跟着变漂亮了,这病倒成了维系家庭健康的纽带。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是死刑判决书,它更像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生存游戏。有人把它当“摆烂游戏”,结果三环都没闯过就被淘汰;但认真治疗、饮食控制、定期检查的患者,能一路通关到99岁。所以说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从来都是自己把关的。

如何判断一个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内分泌医生:关键看这6点!

“糖尿病是不是就等于‘慢性死亡’?”这是不少患者在确诊后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确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威胁生命的是它引发的一连串并发症。

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身体硬朗;也有人五十多岁就因并发症去世。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

从内分泌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决定一个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关键取决于6个方面,每一点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长度。下面我们就来说清楚。

1.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是最基本的前提

别小看这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等于让身体的血管泡在糖水里,不出问题才怪。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总是飘在高位,血管内皮受损,慢慢就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甚至心梗、中风。

最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它代表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超过这个数,风险就开始成倍上升。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死亡风险可下降30%以上。血糖控制得越稳定,活得就越久。

2.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是生死分水岭

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人死于心梗或脑梗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到4倍。

特别是长期高血糖,会让血脂升高、血压不稳,血管壁变得越来越硬,血管内的斑块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一旦出现胸闷、心悸、走几步就喘,或者一侧肢体麻木,说话不清,就要高度警惕。因为这些可能是心梗或脑卒中的前兆。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已经查出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那就必须把这些都纳入“战斗目标”。控制好这些合并症,比光盯着血糖更重要。

有没有合并心血管病,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分界线。

3.肾功能怎么样,是“隐形雷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进入透析、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等你发现小便起泡、双腿浮肿,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判断肾功能好坏,关键看两个指标:尿白蛋白(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正常人尿蛋白应该是阴性,如果糖尿病患者连续出现微量白蛋白升高,那就是肾脏开始受损的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让肾小球过度工作,时间一长,肾功能就会慢慢“耗光”。而一旦进入透析阶段,生活质量和寿命都会大打折扣。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活得久,肾功能是关键指标之一。

4.有没有低血糖,是被忽视的“致命危险”

很多人误以为血糖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低血糖,尤其是夜间或无意识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风险极大。严重低血糖会导致意识丧失、跌倒、车祸,甚至猝死。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更要小心。一天中如果频繁出现手抖、出冷汗、心慌、发虚这些低血糖症状,就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饮食结构。

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每年发生一次重度低血糖,未来三年内死亡率会显著升高。与其盲目追求“完美血糖”,不如追求“安全血糖”。

5.生活习惯是“加分项”,但不能只看表面

不少患者会说:我戒烟了、不喝酒了,也开始运动了,应该没问题了吧?

生活方式的确重要,但关键在于是否持续、是否科学。有些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天吃一顿青菜,第二天又大鱼大肉,这样的“养生”方式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有益的是:每天保持规律饮食,主食不过量,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糙米、燕麦、绿叶菜;少吃加工食品;每周至少五次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晚上不熬夜,早睡早起。

这些是真正能延长寿命、减少并发症风险的生活习惯。

关键是要坚持,不是做做样子。

6.是否定期复查,关系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很重视,但几年后觉得“也没啥事”,就不去医院复查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非常危险的。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都是“悄无声息”的,比如视网膜病变早期没症状,但到了后期就可能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常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腿脚不好”。

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眼底、尿白蛋白、肾功能、足部血流、心电图。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在问题还不严重时就处理掉,大大延长寿命。

有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定期接受管理和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其十年死亡率比未管理者低将近40%。

综上,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

这6个关键点: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肾功能、低血糖风险、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就是你能活多久的“六道门槛”,每一道都守住了,寿命自然不会“打折扣”。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没症状就没事;也不要等到并发症来了才开始后悔。糖尿病带来的,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身系统的挑战。只有把每一步都走稳,才能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陈超,李建军,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5):345-349.

[2]刘晓萍,周凯,赵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8):673-677.

[3]李俊,张晓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02):112-117.

糖尿病肾病5:透析,200万人的生命线 #糖尿病肾病

吃不下饭,走不动路,这终末期肾病生不如死!深读君,终末期肾病会死吗?透析能活多久?要多少钱?迷茫无助的小可怜,深读君抱抱!希望这集《终末期肾病与透析》能为你拨开迷雾。

啥是终末期肾病?终末期肾病是指各种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是肾衰竭最严重的阶段,也是糖肾不断恶化的一种结果。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2亿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16.4%是糖肾引发的,约有2000万人。

终末期肾病是什么样?胃里翻江倒海,恶心干呕,还一嘴尿味。胃肠道症状是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等。一躺下就不够气,半坐着才缓过气来。患者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出气体有臭鸡蛋味,吃着饭突然大口吐血,口腔溃疡、贫血、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也是终末期肾病的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嗜睡、昏迷等,最后可能会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性脑病等重症而死亡。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肾病到了终末期,肾脏算是废了,那就搞个机器肾!血液透析机来也!它就像给人外挂了一个肾,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保留在血液里,把毒素、垃圾排出体外。但透析机毕竟是个机器,不像肾脏时刻监控人体状况自动调整净化程序,所以血透时难免会有突发状况,如有不适马上告诉医生!

透析过快,若透析过程中肌、尿素等物质清除过快,人体一时适应不了就会恶心、呕吐、烦躁、头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透析过多或过少,若血液中的水分流失过多,血液总量降低,患者就会出现低血压症状,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汗、视力模糊、心悸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晕厥、死亡。若血液中的水分排出过少,血液总量增加,导致患者血压升高,严重时还会引起心衰。

抗凝调整不对,血液离开血管后会发生凝固,为防止血液凝固,医生会在透析时加入抗凝药物。若抗凝药物多了,容易引起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少了又容易发生凝血,导致回流血液减少。

血透番外篇:动静脉内痿。透析时,需要把患者大量的血液引流到体外,血液流速不得低于每分钟200ml。静脉长得浅,容易扎针,但流速慢;动脉长得深,不易扎针,但流速快。于是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既易扎针,又流得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动静脉内痿。

内痿保护需谨慎:衣袖要宽松,少压少碰。用手摸内痿,感到震颤说明内痿通畅,没有震颤或震颤较小、伴有痛感,就要立马找医生!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也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腹腔里有个腹膜,全身都是毛细血管。科学家把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钙等多种物质配制成腹透液,注入到腹腔。腹透液通过腹膜的毛细血管和血液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肌酐、尿素和多余水分会通过腹膜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腹透液,来完成血液净化。

当肾脏不给力,毒素对身体造成损伤时,医生就会建议做腹透。透析治疗门道多,简单易懂一集过,服了深读君!深读君,说好的肾移植呢?别急,肾移植是重头戏,当然要压轴出场!想做肾移植咋办?肾源哪儿找?手术怎么做?还能活多久?请看下集《肾移植》,满满干货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