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年会2024年会议)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胡天宝团队:糖尿病危害“静悄悄” 基层义诊高效“管糖”

来源:新华社

糖尿病危害不容小觑,精准管糖控糖事关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健康。自2018年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名中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并全面铺开 “名中医身边工程”。其中,“胡天宝基层老中医团队”成为众多名中医团队中科学“管糖”的“明星团队”,帮助不少社区的“糖友”制定了精准干预方案。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导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披露: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不足四成。糖尿病知晓率低,与早期症状十分隐匿有关,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时,多数人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糖尿病的危害悄无声息,合理管糖、有效控糖,做好糖尿病防控工作,我们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在多年的基层义诊经历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3”工程的基层老中医,胡天宝表示,在中医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国家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团队将把更多科学的健康理念传播到基层,让更多行之有效的健康“处方”服务百姓、惠及社会,发挥中医团队防控糖尿病的最大价值。

调查发现: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6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人走向并发症的,不是血糖,而是不当的“自以为是”管理方式。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截肢、失明、肾衰竭这些可怕的词。可你知道吗?

在中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追踪分析了一些关键资料,发现他们大多在确诊后,悄悄做对了6件事。

而真正颠覆常识的是:不是控糖最狠的人活得久,而是那些“最稳”的人,活得最久。

坚持控糖,但不极端控糖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立刻开始“戒糖”“断碳”“吃素”。短期血糖是下来了,但身体却垮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控糖目标应个体化,不能“一刀切”。

年纪大的患者,若一味追求正常血糖,反而容易低血糖,伤心脏、伤脑子。活得久的那一群人,懂得把控“度”:不是最严格的控糖,而是最合适的控糖。

他们不是天天测血糖,而是定期评估,知道血糖的波动范围。控糖的目标不是数值完美,而是身体稳定。

每天动一动,但绝不盲目“拼命运动”听说运动能降糖,就开始“暴走”“跳操”“撸铁”?错,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增加心脑负担。长期坚持适度运动的糖友,身体才会给出稳定的反馈。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5天、坚持10年以上,远比偶尔猛运动更有效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等强度运动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

活得久的糖友,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是最规律、最持续的那一个。

吃得清淡但不清苦,吃得有节但不极端

“糖尿病不能吃米饭”“水果等于糖”“全靠苦瓜降糖”?这些说法误导了无数人。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吃得科学、吃得开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明确了——糖尿病人可以吃主食,但要“粗细搭配、控制总量”。水果也能吃,但要选低升糖指数、定时定量。

他们把饮食当成长期工程,而不是短期“苦撑”。不是吃的最少,而是吃得最对。不极端、不偏食、不盲信偏方,三餐吃出规律,比一味断碳靠谱得多。

定期监测三高,不只盯紧血糖一个点。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血糖是稳住了,血管却悄悄堵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80%的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糖 血压 血脂”三高失控有关。

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从来不单看血糖报告。他们关注的是“整体代谢状态”。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每日自测。他们不是做“血糖战士”,而是做“代谢管家”。

用药不拖延,也不轻信“能停药”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吃药会上瘾”“吃中药能根治”“血糖稳了就能停药”?这些想法害了不少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不是感冒,不能靠“熬”过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指南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停药、减药。活得久的人,绝不会随便换药、断药、信偏方。

他们尊重医生,定期复诊,科学用药不是怕吃药,而是怕错过最佳控糖窗口。他们都做好了这件最被忽视的事:心理建设。

糖尿病不只是生理病,更是“情绪病”。焦虑、恐惧、否认、愤怒……很多人在得知确诊那一刻起,心态就崩了,开始“放烂式”生活但那些能走到75岁以后的人,都在确诊后完成了一次心理重建

他们不再把糖尿病当敌人,而是当作“健康提醒器”。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越快接受,越能稳定。心态到位,是一切好转的前提

糖尿病不是“放弃人生”的开始,而是“重新接管身体”的机会

活过75岁的糖友,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做对了普通人容易忽视的几件小事。他们没有奇迹,有的只是持续、稳定、不折腾

别再幻想一夜逆转血糖,也别再执着偏方速效从确诊那天起,做好这6件事,你与并发症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会被拉远几十年。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如何改写糖尿病的治疗格局?

糖尿病这一全球性健康危机正在影响超5亿人的生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将攀升至13.1亿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现代医学始终致力于探索更高效、更优质的糖尿病管理方案,脚步未曾停止。

在近期举办的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糖尿病护理和创新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和进展。无论是备受关注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类药物的新数据,还是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控糖中的新尝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继续聚焦血糖管理,更深入探索了糖尿病的上游致病因素和远期健康影响等,充分体现出当前全球糖尿病治疗的趋势——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证据为指导,推进更全面地进行综合管理。

随着对疾病机制探索的不断深入、药物研发的进步与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在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目标时,应综合考虑纳入更严格、标准更高的治疗目标2,3,4。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今年ADA上公布的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就进一步佐证了严格血糖和体重控制标准的意义和重要性。这项由礼来支持的研究,在5757名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了达成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或HbA1c≤6.5%)和体重正常(BMI 范围为 18.5-23.9 kg/m²)对长期心血管结局的影响,研究中位随访时间长达6.8年。

研究结果揭示了强化降糖且体重正常对长期心血管结局的潜在益处:与处于低体重、超重或肥胖状态且血糖不达标(HbA1c≥7.0%或HbA1c>6.5%)的患者相比,体重正常的患者如达到血糖控制目标HbA1c<7.0%,其发生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复合终点的风险可能降低27%;如达到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6.5%,上述心血管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则可能降低24%。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患者如能维持血糖控制目标且体重正常,其长期心血管复合终点发生风险可能分别降低 33%(HbA1c<7.0%且体重正常)和 31%(HbA1c≤6.5%且体重正常)。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糖尿病防控的现实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8亿5,其中近一半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2,6。作为国家重点管理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还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7年,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年均医疗支出已达6.05万元7。糖尿病相关的直接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13%8,其中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占到糖尿病总费用的87.05%9。因此,立足患者个体化需求,合理设定严格的疾病管理目标,以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对我国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2。此项由礼来支持的、基于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证据,无疑为我国的糖尿病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临床参考。

“在礼来与糖尿病的抗争的百年征程中,我们深知糖尿病从不是一个孤立的健康问题,它常常会伴随着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沉重负担。” 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女士表示,“我们亟需关注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通过早期严格的血糖与体重控制,帮助患者摆脱糖尿病的束缚,遏制并发症带来的健康损害,并降低相关死亡率。

患者的困境与期待

在本届ADA年会上,肠促胰素类药物的创新仍为关注焦点。而业界关注的方向也从靶点的创新拓展到给药方式的创新之上。

礼来在本次大会上公布了其口服小分子GLP-1 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研究数据。对于在饮食和运动干预下血糖仍难以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orforglipron治疗40周,所有剂量组中HbA1c的降幅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HbA1c自基线(8.0%)下降了1.3%至1.6, 成功达成主要研究终点。值得关注的是,orforglipron治疗一个月,就可以观察到HbA1c水平改善,“这显示出orforglipron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口服治疗方案的潜力。”ACHIEVE-1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达拉斯城市医学Velocity临床研究中心高级科学顾问、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临床医学教授Julio Rosenstock博士表示。

接受orforglipron治疗后,高达76.2%的患者达到HbA1c<7% (ADA推荐的治疗目标);66%的患者实现HbA1c≤6.5%;25.8%的患者实现HbA1c<5.7%(HbA1c正常值)11 ,有望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体重管理方面,最高剂量组实现了7.9% (7.3kg)的体重降幅, 且在研究结束时尚未达到体重平台期,意味着继续用药的患者体重还可能实现进一步降低。安全性方面,orforglipron的整体安全性与GLP-1 RA类药物一致,且未发现该药物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的迹象。可靠的安全性也与此前折戟的同类口服药物研究形成了对比。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目前市场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GLP-1 RA均是肽类制剂,包括皮下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但部分患者对起始和坚持皮下注射治疗存在心理障碍,而现有口服制剂又对饮食和饮水有严格限制。“这种每日一次口服药物十分便捷,服用时对饮食和饮水均不加以限制,对于数百万更倾向于口服而非注射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orforglipron将有望为他们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礼来产品研发高级副总裁Jeff Emmick博士说道。”

糖尿病治疗的新突破

礼来orforglipron以小分子创新拉开了 GLP-1 RA类药物的口服序幕。而这一给药方式上的突破,始于一场打破常规的技术攻坚。

多年前,日本中外制药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口服非肽类小分子结构GLP-1 RA,能够精准结合GLP-1受体,激活体内相关机制,实现与肽类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也因此打破了肽类药物的剂型限制。礼来公司于2018年获得该技术授权,并致力于将它推向市场。

在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一片极具想象空间的市场蓝海。Bloomberg预测,2030年全球肥胖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12美元,美国银行更预计orforglipron单药销售额可达100亿13美元。

这一预期源于其在赛道中的领先竞争力。当前GLP-1药物市场呈现“注射红海、口服抢滩”的格局,orforglipron作为全球首个完成3期研究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在技术成熟度与临床进度上形成了先发优势。

据悉,除评估改善血糖和体重控制效果外,礼来正在进行该药对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改善作用的3期临床研究。礼来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发布2项研究的顶线结果,分别评估orforglipron与达格列净、与口服司美格鲁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Orforglipron用于体重管理的ATTAIN-1研究和ATTAIN-2研究顶线结果也将在今年三季度公布。

从实验室到患者手中

Orforglipron创新的机制,让患者拥有了更多的用药选择权。而礼来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申请递交、生产准备和后续研究,希望让这一创新疗法尽早走进更多患者的生活。

据报道,礼来计划于2025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 orforglipron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上市许可申请,并于2026年初针对糖尿病治疗启动申报流程。在中国市场,礼来正积极参与orforglipron的全球3期同步开发,力争打破传统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上市时差”瓶颈,为新药申报做充分准备。与此同时,据此前信息礼来已经积极展开全球供应链布局,目标是一旦获批,orforglipron就能迅速可及,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糖尿病与肥胖患者带来高效、便捷、可负担、安全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而礼来在肠促胰素类药的布局不止于此。在本届ADA年会上,礼来还公布了包括每周一次三重激素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在内的等多项研究数据,从口服日服到长效注射、再到多靶点联合,不难看出,礼来正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肠促胰素系列解决方案,致力满足不同患者对治疗便利性、疗效的多元需求。

德赫兰表示:“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是礼来持续创新的源动力。公司每年将超过24%的收入投入研发,全力加速科学突破落地,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易于坚持的治疗选择,实现慢病管理的常态化并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如想了解更多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本内容由礼来中国提供支持。

PP-MG-CN-4005

参考资料

1、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diabetes from 1990 to 2021,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Ong, Kanyin Liane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402, Issue 10397, 203 – 234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diabetes from 1990 to 2021, with projections of prevalence to 205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 The Lancet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17(1) :16-139

3、Samson, S. L., Vellanki, P., Blonde, L., Christofides, E. A., Galindo, R. J., Hirsch, I. B.,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Consensus Statement: comprehensive type 2 diabetes management algorithm–2023 update. Endocrine Practice. 2023); 29(5), 305-340.

4、ADA. Diabetes Care 2025, Vol.48, S1-S352.

5、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diabetes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1108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41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2024;404(10467):2077-2093. doi:10.1016/S0140-6736(24)02317-1

6、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326(24): 24982506.

7、吴静, 郭立新. 中国糖尿病地图.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P132

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爆炸式增长 年轻化趋势明显. Retrieved 7 May 2025 from https://ncncd.chinacdc.cn/xwz/hyxw2/202009/t20200921_220737.htm

9、沈玉玲, 等. 上海市糖尿病治疗费用核算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经济,2022,41(3):55-59.

10、The efficacy estimand represents the treatment effect had on all participants who adhered to the study drug (with possible dose interruptions) for 40 weeks without initiating additional antihyperglycemic medications (>14 days of use).

1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0 Abridged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Clinical Diabetes 2020; 38(1):10–38. https://doi.org/10.2337/cd20-as01

12、Lilly Soars After Weight-Loss Pill Results Rival Ozempic’s

Bloomberg, Madison Muller, 4/17/2025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4-17/lilly-soars-after-pill-shows-its-as-good-as-ozempic?srnd=homepage-americas

13、Eli Lilly stock soars on encouraging results for daily weight-loss pill

Axios, Nathan Bomey, 4/17/2025

https://www.axios.com/2025/04/17/eli-lilly-glp-1-weight-loss

*医保抽样数据库中糖尿病诊疗方面支出157.3亿元/26万糖尿病患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仅作为健康知识科普,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作者: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