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氧疗(氧疗可以治疗糖尿病吗)

大表姐说呼吸机 0
文章目录:

吸氧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吸氧对糖尿有辅助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糖尿病同机体缺氧有关,糖尿病人毛细血管压明显偏底,导致组织细胞不能充分获氧,从而导致细胞功能和糖代谢的障碍。因而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氧疗已愈来愈引起医疗界的重视。

吸氧可以促进糖代谢,三磷酸腺苷生成增多,能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坚持每天吸氧2-4次,每次1-2小时,流量控制在1.5-2L/min。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检查可以发现,血糖、糖尿均有所下降,长期吸氧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建议家里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您可以选择购买一台家用制氧机放在家中,在家就能吸氧,不用到医院去。

具有治疗作用的制氧机,常规流量有3升、5升,一般来讲,流量越小的机器,肺泡吸入的氧浓度自然越小,针对糖尿病不同的病症以及检测指标,可使用不同的流量和不同浓度的制氧机。


附制氧机操作指南一、日常维护、保养

1.湿化瓶定期清洗清洗时间:(夏天5-7天,冬季7-10天)清洗方法:食醋或者白醋兑水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湿化瓶水定期更换更换时间:(夏天1-2天,冬季3-5天)湿化水:蒸馏水、纯净水、凉白开。

3.过滤器定期清理更换清理更换时间:一级过滤7-10天为一周期定期清洗更换,二级过滤3-6个月左右换一次,具体时间根据使用环境跟使用频率,来做出调整。

4.鼻氧管、雾化器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配件再重复使用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切勿多人共同使用一个鼻氧管或者雾化器。

5.整机保持干燥通风干净,机器可擦拭清洁,禁止使用任何润滑油或油脂。

二、长期氧疗有哪些好处

1.减少污染和恶劣环境下对身体的危害。

2.减少低氧血症,满足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衰老、增强新陈代谢。

3.纠正低氧血症,对于心源性疾病、肺源性疾病、心脑供血不足的疾病等等需要纠正缺氧状态的疾病,提高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改善、缓解病情和预防病情发展。

4.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呼吸功能障碍。

5.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睡眠。


三、关于吸氧时间建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患者每天累计6小时以上。

2.心脑血管系统产生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栓、颈椎病等患者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吸氧,每次吸氧1小时左右。

3.糖尿病患者每日吸氧2-3次,每次1小时左右,分别安排在早、中、晚。

4.失眠患者最好临睡前吸氧1小时左右。

5.亚健康状态每次吸氧30--60分钟,一天1-2次。

6.重症患者,抢救病人需要24小时不间断吸氧。

7.其他特别患者具体咨询医生。

注意

由于人体的体质不同、年龄差异、疾病程度等所以针对每一个用户的吸氧时间和吸氧流量还需与医生咨询下使用。

内蒙古首例循环性局部氧疗 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完成

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内蒙古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治疗组完成了循环性局部氧疗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新技术,这是内蒙古地区首次开展此项新的诊疗技术,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局部氧疗治疗慢性创面的空白,为糖尿病足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期待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卢爱俊介绍,患者60多岁,患有糖尿病20多年,8月底入院治疗,经过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足溃疡并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情况比较严重,经过循环性局部氧疗等综合性治疗后病情稳定,血糖整体可控,于10月12日出院。(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于亚军)

河北女子慢阻肺在家氧疗,1年后呼吸衰竭走了,医生没做好这5点

河北保定的刘阿姨,62岁,退休后一直在家照顾孙子。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去年开始家庭氧疗。家人以为,接上氧气机就万事大吉了。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她竟因呼吸衰竭悄然离世……这不是孤例!

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控报告》指出,中国慢阻肺患者已超过1亿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7.4%

也就是说,每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深陷这场“沉默的慢病”里。而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报告也再次警告: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比糖尿病和高血压更致命!

问题来了:明明在吸氧,怎么还会走到呼吸衰竭这步?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天天吸氧就能“续命”。但真相是,“吸氧”只是表面功夫,如果不掌握背后的科学逻辑,反而可能“好心办坏事”。刘阿姨的悲剧,其实是很多慢阻肺家庭的“共同误区”,而医生在这当中,确实有5点“没做到位”……

误解一:家庭氧疗=治病

刘阿姨的家人说:“医生不是说吸氧就好吗?我们每天都按时用氧机。”可他们没意识到,家庭氧疗≠治疗疾病,它只是“辅助手段”,减轻症状,延缓恶化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2年一项研究:只有在24小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8%的患者中,长期氧疗才有明确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就像漏水的水桶,氧气只是“外部加水”,而不修补破洞(肺功能),水还是会流光!

误解二:吸氧越多越好

刘阿姨每天开足2升氧气,甚至晚上睡觉也不断吸氧。吸氧也讲“剂量”,过多反而会“中毒”。国家卫健委《慢阻肺基层诊疗指南(2023)》明确指出:家庭氧疗应控制在每分钟1-2升,时间每日不超过15小时,避免抑制呼吸中枢

你可以把肺比作一个“风箱”,氧气太多,风箱反而“懒得动了”。结果是:氧气多了,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大脑会“中毒”,人会昏睡、意识不清,严重时直接导致呼吸衰竭!

误解三:只吸氧,不复查

刘阿姨在去世前半年,从未复查肺功能,也没再看医生。她觉得既然没有咳得厉害,应该没事。但慢阻肺的可怕在于——它“无声无息地”进展着。一项2023年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数据表明,近68%的慢阻肺患者在症状加重前3个月,肺功能已下降超过20%

就像车子开着没异响,不代表发动机没出问题。肺功能一旦下降,几乎不可逆!

误解四:忽视运动康复

很多中老年人一生病就“躺着养”,刘阿姨也是。可慢阻肺特别怕“躺”。长期缺乏运动,肺功能下降速度会快2倍以上。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建议:慢阻肺患者每日至少进行30分钟轻度有氧运动,如慢走、扩胸运动、呼吸操等,可有效提升“肺储备”。

肺就像橡皮筋,你不拉,它就越来越僵;你适度拉,它才能保持弹性。

误解五:不重视营养支持

刘阿姨最后半年体重骤降6公斤,家人以为是“体质变差”。这正是慢阻肺“卡路里陷阱”的结果!呼吸困难时,患者每呼吸一次,就要消耗比正常人多出30%的能量。如果营养跟不上,肌肉减少,连呼吸肌都无力工作了!

2024年中华医学会的研究指出:BMI低于18.5的慢阻肺患者,住院率高出3倍,死亡率高出5倍“吃得好”是支撑呼吸系统的基础!

那医生到底哪5点没做到?

没有为刘阿姨建立“个体化的氧疗计划”;未定期评估她的肺功能变化;第三,未安排“康复运动指导”;第四,忽略了“营养干预”;也没有安排“家庭随访机制”。

这五点,正是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阻肺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的关键措施。刘阿姨的故事,其实是一面镜子:慢阻肺不是靠吸氧能熬过去的,而是需要“科学管理”!

普通家庭到底该怎么做?

第一,要定期复查肺功能。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肺功能测试,特别是血氧饱和度(SpO₂)低于90%的患者,更要严格监控。肺功能就像“体检中的隐形指标”,一旦下降,预后就会变差

第二,建立“家庭氧疗日记”。记录每天吸氧时间、流量、症状变化。这样医生才能根据数据调整方案,而不是“感觉用药”。就像血糖日记帮助糖尿病管理一样,氧疗也需要“数据支撑”。

第三,注重“多维度管理”。包括合理运动、均衡饮食、心理疏导。慢阻肺不是“肺”的问题,是整个生活方式的综合结果

比起药物,管理才是王道!

刘阿姨的离世令人惋惜,但她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慢阻肺不是“老年咳嗽”,而是一种需要终身关注、科学干预的慢性病吸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背后藏着一整套复杂的健康逻辑。

如果你家有慢阻肺病人,请一定告诉他(她):“吸氧不等于治疗,科学管理才有希望!”

愿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能“喘得自在、活得安心”!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控报告(2023)》

2. WHO.GlobalHealthEstimates2024.

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第387期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版)》

5. 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变化趋势研究》,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