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性膀胱(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治疗)

北京老年医院 0
文章目录:

膀胱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的专家有话说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114预约挂号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上“膀胱”的概念包含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就是西医所说的泌尿道系统(除肾脏外),其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那么,与糖尿病相关的病变主要包括泌尿道感染和神经源性膀胱,且两者相互影响。

一、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是糖尿病第二常见感染部位。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起病隐匿,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血糖升高时尿糖增加,此时尿液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容易生长繁殖;

2

长期的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差,机体抵抗力减低,感染的风险增加;

3

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伴随症状,如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道畸形和功能异常等,均可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几率;

4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增加了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另外,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性菌尿。顾名思义,就是尿中能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多见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部分病人即使不治疗也会自行好转,但多数会反复发生或持续菌尿。

当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时,需进行综合的治疗,不仅要针对感染部位、感染菌、是否合并并发症和伴随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还要同时积极降糖、治疗并发症和伴随疾病,伴有尿道畸形也要尽量处理。

如何预防和减少泌尿道感染?

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部清洁;

有神经性膀胱者排尿时按压下腹部,以促进尿液排净。尿潴留严重者要予导尿,使菌尿尽快排出,以利于感染控制;

定期检查尿常规,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发现尿路感染,要先做尿细菌培养和药敏,再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做尿培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否则,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可造成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二、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常见于脊髓损伤者、脑卒中等累及脑部或脊髓的疾病,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为膀胱的感觉神经受损、逼尿肌收缩力下降、尿液排出障碍导致的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长期下去膀胱就如同长期充气的气球被放了气。

主要表现:

尿失禁和(或)排尿困难,早期多为间断性尿失禁,晚期以尿潴留为主,也可同时出现尿失禁和排尿困难,常同时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反复恶心和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异常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明显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几率,长期发生后还会导致肾结石、肾积水,甚至影响肾功能,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不尽或尿失禁症状,要及时就诊。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即首先需排除脑和脊髓病变,以及肾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病变,诊断上主要依靠糖尿病病程和病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膀胱残余尿的彩超和排泄性尿路造影。

如何预防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一旦发生,治疗效果不佳且疗程长,所以预防为首要任务。预防措施:

控制血糖和定期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

预防和积极治疗泌尿道感染、结石等疾病;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治疗主要以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和针灸为主,可配合药物,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作者 | 北京老年医院 王敏

编辑/排版 | 夹心、布丁、蛋挞

本文转自“北京114预约挂号”

“糖尿病膀胱”您听过吗?警惕糖尿病患者的“下路不畅”

患上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增长,可能会发生各种病变,大家熟知的有糖尿病眼病、足病、肾病……其实患上糖尿病后,我们的膀胱也会“受伤”。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陈明教授团队成功为“糖尿病膀胱”患者施行“骶神经调控”治疗,经过二期手术后,患者从此告别导尿管,开开心心出院了。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糖尿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做到早诊早疗,给自己一个完美的“膀胱”!

图源 视觉中国

65岁的刘奶奶就深受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困扰。她有十余年的糖尿病病史,每天早晚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尚可。但排尿情况一直不好,从刚开始的尿频、尿急,夜尿4-5次,到后来排尿困难,每次都要蹲着用腹压排尿。一个月前患者出现了尿潴留,到当地医院留置了尿管。家人多方打听之后,慕名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找到了陈明教授团队。

经过全套尿流动力学等一系列检查后,陈明教授为其诊断为“糖尿病膀胱”,并进行了“骶神经调控”治疗。测试期间患者排尿情况逐渐好转,由一开始的不能排尿,到后来不用腹压,也能解出200多毫升尿液,残余尿也维持在50-80毫升。更为神奇的是,刘奶奶的排便状态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甚至血糖也更加稳定了,胰岛素的用量也比之前减少了。刘奶奶及家人对疗效非常满意,于近期完成了二期手术,从此告别了导尿管,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据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膀胱病变是糖尿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25-90%,其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临床表现为各种下尿路症状,包括早期的尿频、尿急、尿失禁,及晚期的排尿困难、尿潴留。

图源 视觉中国

据陈明教授介绍,骶神经调控(SNM) 是利用介入手段将一种短脉冲的刺激电流连续施加于特定的骶神经,以便人为地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干扰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行为,起到“神经调控”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手术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国外的研究指出,骶神经调控对于糖尿病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的长期有效率为69.2%,尿频尿急的长期有效率为85.7%,尿潴留的长期有效率为66.7%。据悉,中大医院泌尿外科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能独立开展骶神经调控技术的单位之一,目前在其手术、程控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已有了自己成熟完善的流程和标准。

陈明教授最后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膀胱病变发生率高,能够引起慢性尿潴留、上尿路返流、尿路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社会活动,危害病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需要高度重视。

通讯员 崔玉艳 刘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王菲

糖尿病性膀胱病忌食辣

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是糖尿病常见的泌尿系统慢性并发症,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此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约40%~8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此并发症。

在治疗上,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即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膀胱病的发病,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患者来说,控制血糖则可以减轻排尿困难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血糖可以改善能量代谢,减轻膀胱的损伤;可以降低高血糖对神经的刺激,减少因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膀胱逼尿肌的异常紧张;还可以减少血糖对膀胱逼尿肌的直接刺激,缓解排尿困难。

患有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患者饮食上要清淡,不要吃辣椒、胡椒、芥末、大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因为辛辣刺激会诱发支配膀胱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加重膀胱功能紊乱的程度,使排尿困难加重。

(令东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