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遗传率(糖尿病遗传率70%)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给出答案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哪些人比较容易得糖尿病?肥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病?在11月6日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郭立新给出详细解答。

郭立新表示,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郭立新强调,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1.避免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加剧,糖尿病风险将进一步升高。

2.适度运动。郭立新介绍,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呼吁,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前期,可以及时进行干预,阻止糖尿病进展。

来源: 央广网

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真相在这里!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患病人数呈快速上升的挑战。为此我们邀请了诊疗方面的权威专家贾伟平院士及其团队,制作了糖尿病全周期管理的权威指南。

贾伟平|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973首席科学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

-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人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这是为什么?

1

遗传性的腹型肥胖

许多人知道肥胖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但腹型肥胖这个概念却少有人知重视。腹型肥胖又称腹腔内肥胖,腹腔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有很大区别,其有害性及所释放出的有害因子都比皮下脂肪更多,更易使人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石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因此危害更加严重。

(欧洲肥胖人群脂肪多遍布全身)

(亚洲人群脂肪多集中腹部,尤其是男性,常表现为大肚子细腿)

贾伟平主持并参加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1.3万人群肥胖表型的精准检测,发现超重肥胖人群中60%是腹型肥胖,即便在正常体重人群中,也有约14%的人腹腔脂肪较多。

这种体脂分布特点部分源于遗传。而它与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事件等紧密相关,甚至有人将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并称为“死亡四重奏”。

为此贾院士团队也提出腹型肥胖诊断新标准,采用的肥胖判断标准与国际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25且小于30为超重,大于30则为肥胖。相比之下,中国的标准为24和28。

2

空腹与餐后血糖升高一致性较差

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也呈现出独特的遗传特点。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升高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特别是老年人群。这导致仅依靠空腹血糖检测容易漏诊糖尿病,因为约50%的糖尿病病人是无症状的。而西方人中,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匹配性较好,因此查空腹血糖能更有效地捕捉餐后血糖高的病人。

进一步的遗传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上发现的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基因中,约70%在中国人中并不适用,只有30%能对上。这表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关系具有自身特点。

因此,贾伟平团队开展了针对中国人的遗传研究,并新发现了12个与中国人二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在东亚人群中较为多见。

3

糖尿病的治疗与管控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贾伟平团队指出,传统糖尿病治疗模式主要局限于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而未充分利用社区基层的治疗潜力。研究显示,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10%,且在并发症筛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为应对这一挑战,贾伟平研发了一套针对社区的慢性并发症筛查和诊断技术体系,并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宜技术的医院-社区“无缝化”管理模式,以强化医院、社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贾伟平团队的贡献使得试点社区在“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方面实现了20-30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

此外,关于糖尿病遗传基因的更多发现,不仅有助于医学专家们更深入地理解糖尿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机理,而且为将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性。贾伟平领导的团队识别出具有较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并对他们实施早期干预,以期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此外,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成果亦能为制定更为精确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不要轻视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病增加了患者截肢的风险。为此,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

赵蔚菁|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医学博士

- 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与研究10余年

王加兴| 主治医师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足部对冷热触觉不敏感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糖尿病足患者常会出现跟感觉神经方面的一系列症状,这主要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感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对外界的感知力降低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下肢麻木,无法感到到冷热,甚至可能脚踩在钉子上,也没有明显的感觉。

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截肢的风险。此外,平时更应注重血糖的管理,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此外,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足部受伤,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可以大大降低截肢的风险。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

糖尿病会遗传吗?做好这五点有效预防

随着疾病发生的年轻化,你是否也会担忧遗传病已经悄悄找上你?现如今中国有1.41亿糖尿病患者,那么糖尿病是否一定会遗传?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您解答。

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的患病率为7.7%~14%;父母两人都有糖尿病,子女的患病率是50%~60%。但糖尿病是否会遗传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如缺乏运动、长期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肥胖、精神刺激等。

预防糖尿病 跟我这样做

1

坚持运动

保持运动对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储存葡萄糖的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研究表明,与每天进行体育活动少于5分钟的人相比,每天进行超过1小时的中等到高强度体育活动使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74%。

2

科学饮食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有直接影响,推荐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新鲜水果和蔬菜,而避免快速消化的高GI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和糖果。尽量避免加工食品中的糖分和高热量食物,如甜点、甜饮料和油炸食品。

3

控制体重

肥胖患者更容易得糖尿病。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BMI:18.5~23.9kg/m2)和腰臀比达标(男性<0.9,女性<0.85)。在我国20~69岁人群中,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1.0%。肥胖患者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痛风等。治疗肥胖的意义并非单纯的控制体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意义是希望通过保持健康的体重以改善肥胖患者健康状况,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4

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改变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水平,会产生更强的胰岛素抵抗,成年人每晚应睡满7~9小时。经研究提示积极改善睡眠障碍有利于控制血糖,血糖控制达标能减少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5

定期监测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适用于20~74岁群体。得分范围0~51 分,总分≥25分者应进行葡萄糖耐量(OGTT)检查。同时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如果出现明显症状,如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多饮、多食、多尿,需及时就医,尽量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总结

所以,父母有糖尿病不可怕,控制可控因素,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遗传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要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做自己健康责任第一人。

报送:汤卫祎(青村镇)

编辑:王鹏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奉贤这么干→

  • 一年可免费使用3次!这项福利全市发放

  • 让“林·志愿”成为你身边的第一志愿!

  • 钱国良:为乡村医疗奉献一生的志愿者!丨国际志愿者日

  • 绘好“三张”民生服务画卷,奋力擦亮“一湾”幸福底色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