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 糖尿病(23岁糖尿病一般能活多少年)
36岁男子因糖尿病引发心衰去世 23岁妻子:我不会改嫁
2025年7月13日,黑龙江双鸭山36岁的吴铁鑫因糖尿病引发心衰去世,留下结婚不到两年的23岁妻子鹿女士。
高温天气加剧病情恶化,年轻生命的消逝暴露慢性病管理的致命疏忽——健康隐患不除,幸福瞬间崩塌。
吴铁鑫患1型糖尿病26年,今年6月当地持续高温引发中暑,他出现呕吐、腹泻后多器官衰竭。
7月12日突发高热昏迷,次日心脏骤停离世。
妻子鹿女士回忆两人2020年网络相识,因三观契合走到一起。
丈夫工伤坐轮椅时她不离不弃,2023年婚礼后憧憬未来。
如今只剩遗照和婚纱照提醒曾经的承诺。
她说不改嫁、想领养孩子,公婆的关爱支撑她前行。
糖尿病本可控,但长期忽视让并发症悄无声息吞噬生命。
高温天热射病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体检和日常监控的缺失酿成悲剧。
健康不是口号,是责任。多少年轻人在透支身体后追悔莫及。
糖尿病并发症心衰不是突然袭击。
早有预警信号却被忽略。
下肢水肿、胸闷喘气——这些心脏求救信号多少人当成了累?
血糖失控破坏血管,感染和高温加速崩溃。
医生反复强调监控血压血脂,避免感冒感染。
可现实里多少人连定期测血糖都懒得做。
热射病今年已夺走多条生命。
持续高温下喝水不足、强撑劳作等于玩命。
吴铁鑫发病前还在想喝冰水降温,太晚了。
慢性病患者更脆弱,一次中暑就能引爆定时炸弹。
鹿女士的选择让人心疼。
23岁守寡说不改嫁是深情也是枷锁。
领养孩子填补空缺,可谁来填补她心里的洞?
公婆如亲生父母的温暖是人性光辉。
但若早重视健康,这份亲情本不必以悲剧为底色。
年轻生命倒下了,警钟却要所有人听见。
定期体检、控糖防暑、小症状别硬扛——这些老生常谈能救命。
别等躺进ICU才悔不当初。
健康管理马虎不得。一次疏忽终身遗憾。
看着新闻真心酸。
糖尿病拖垮一个家啊。
36岁太年轻了。
平时多注意身体能死?
高温天少出门多喝水啊!
妻子才23岁啊。
说不改嫁重情义,但日子还长着呢。
公婆对她好是万幸。
领养孩子也算新开始吧。
糖尿病并发症真凶。
心衰加感染直接带走。
我大伯就这么没的。
医生早说过控糖他不听。
唉。
热射病今年害了好多人。东北都高温真要命。慢性病的更得小心。
希望这姑娘早点走出来。
生活总得继续。
但健康警醒该刻进每个人骨子里了。
别再让悲剧重演。
7天超25次!23岁女孩患上糖尿病,家人痛哭:劝了多次都不听
“她一天喝五六杯奶茶,不吃饭也得喝奶茶,睡前还要来一杯‘快乐水’。”
“我们劝她少喝点,她总说:‘我年轻,怕啥糖尿病?’”
这是来自杭州的一位母亲的哭诉。她的女儿,小文(化名),年仅23岁,却在短短半年内体重飙升了将近18斤,最近更是因为频繁口渴、尿多、体重骤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一问,她7天内喝了超过25杯高糖饮料,奶茶、碳酸饮料、果汁……样样不少。
这个年纪,原本该是最有活力的年华,如今却要每天打胰岛素、控制饮食、定期复查。她的父母一边懊悔一边埋怨,而小文自己,也终于意识到,健康这件事,从来不等人。
奶茶的温柔,是血糖的烈火你以为一杯奶茶只是“生活的小确幸”?不妨来看看数字。
一杯500ml的全糖奶茶,平均含糖量在40克以上,相当于10块方糖。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小文一天喝五六杯,这糖分摄入,连糖神都摇头。
糖进了嘴,首先得靠胰岛素把它推进细胞里“干活”。可你要是天天这样吃,胰岛素就像一个被老板不停使唤的员工,时间一长就“罢工”了。胰岛素抵抗就这么一点点摸上门。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18-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呈现上升趋势,而高糖饮食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你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专属”?那你可能低估了现代饮食的杀伤力。
现代年轻人,外卖当饭、奶茶当水、夜宵当安慰。脂肪肝、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一个个悄悄来报到。
小文的病例不是个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流调数据显示,18-40岁年轻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已占总糖尿病人群的13.6%。也就是说,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年轻人。
而且年轻人患糖尿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容易被忽视。
有的甚至在确诊时,已经出现了视力模糊、口干、乏力、甚至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这可是能直接进ICU的重症。
几个你“习以为常”的习惯,正在悄悄毁掉你的胰岛小文的病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生活里一天天“积攒”出来的。
她常年晚睡,一两点还在刷短视频;早餐不吃,中午点个炸鸡汉堡;晚上饿了来个麻辣烫再配奶茶;坐着上班,躺着玩手机,走路不到1000步。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被研究证实是糖尿病的“温床”。
中国营养学会2024年更新的指南指出,久坐超过6小时/天,糖尿病风险提升23%。而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或作息紊乱,会打乱内分泌节律,皮质醇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而你想的“我瘦,我怕啥?”也未必安全。现代医学早就指出,瘦人也可能有“内脏型肥胖”——肝脏、胰腺周围堆满脂肪,胰岛素哪受得了?
糖尿病前期,不痛不痒,却是“糖门前的请柬”你可能没病,但你有“前兆”。
这类人群被称为糖尿病前期(IGT/IFG)。这时候血糖略高,但还没到糖尿病的标准,就像火星已经落地,但还未燃起火焰。
可问题是,这阶段没有症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等你真觉得口渴、尿多、瘦得快时,往往已经晚了。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5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高达35%-50%。这不是“可能”,是“高危”。
不要等症状来了才看医生。尤其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年轻人,建议做个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试:
体重明显增加又易疲劳、三代以内有糖尿病史、经常口渴且起夜、女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肤变黑发亮(如脖子、腋下)
管住嘴,不是让你苦行僧,而是换一种“吃法”小文现在每天吃的饭被精确到克,奶茶一口不敢碰,她才明白——自由地吃饭,是一种奢侈。
那怎么吃,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让胰岛“罢工”?
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降糖并不等于绝糖”。
你可以吃米饭,但换成糙米、燕麦;可以吃肉,但选择鸡胸肉、鱼肉;可以吃甜点,但用赤藓糖醇代替蔗糖,甚至还可以吃水果,但要选低升糖指数的,比如苹果、柚子、蓝莓。
关键在于:吃得慢,吃得杂,吃得早。
慢,是让胰岛素有时间干活;杂,是确保营养均衡,减少血糖峰值;早,是别把晚饭当主餐,晚上胰岛素分泌本来就少,吃多了更容易“爆表”。
治疗糖尿病,靠的不只是药小文现在每天打门冬胰岛素,餐前注射,配合二甲双胍口服药物。医生告诉她,药物只是手段,生活方式管理才是“主战场”。
她现在每天固定时间睡觉、三餐定时、每周跳两次操、一周至少走2万步。三个月后,血糖从空腹11.4降到了6.1,体重也瘦了8斤。
她说:“以前觉得健康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健康是你一口一口吃进去的。”
一个冷知识:糖尿病不是“糖”太多,而是“钥匙”坏了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其实不完全对。
真正的关键是——胰岛素的“钥匙”不灵了。糖分是“客人”,细胞是“屋子”,而胰岛素是“钥匙”。你吃得再多,如果钥匙打不开,糖进不去细胞,只能在血液里“游荡”,久而久之就成了高血糖。
而且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心、脑、肾、眼都跟着遭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一个个都不是“吓唬你”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会让人失明、尿毒症、截肢的“终极Boss”。
别等到那天才后悔。
你以为的“年轻无敌”,其实是“慢性杀手”最爱的伪装糖尿病不是一场突然的风暴,而是一场慢性的侵蚀。它不吵不闹,却能在十年间让一个人从“青春少年”变成“慢病患者”。
如果你现在每天只睡5小时,常年外卖不进厨房,奶茶果汁不离手,习惯性熬夜刷剧,那你,可能正在走小文走过的路。
但好消息是,这条路不是单行道。
你可以停下,可以回头,也可以,重新选择一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现状报告》.2024年发布.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0):770-789.
[3]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全球糖尿病负担报告:中国部分》[J].2023年11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7天超25次!23岁女孩患上糖尿病,家人痛哭:劝了多次都不听
年轻人得糖尿病,在以前是挺稀罕的事,现在却变得不稀奇了。现在医院门诊一排小姑娘小伙子在等血糖化验,医生看得多了,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家属往往挺受打击的,尤其是父母,有的当场就红了眼圈。
一个23岁的女孩,一天要跑厕所三四次,一周加起来小便就超过25次,体重一个月掉了八斤,整天口渴得像跑完800米。她自己没太当回事,说是夏天喝水多,排得自然也多。
家里人劝了好几次让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嫌麻烦,拖了好几个星期。等实在扛不住去医院,空腹血糖飙到17,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到11了。医生一句话就把她从“我没事”的状态拉回了现实:你这是2型糖尿病,而且已经挺严重了。
现在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老年病。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盯上了。
原来糖尿病在30岁以下的人群里发病率很低,现在这条线一点点往下压,已经有很多20出头的、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也查出了血糖异常。医生之间都在说,以前糖尿病是个慢热的病,现在它像个急脾气的家伙,来得快,也凶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中糖尿病的下怀。高糖饮料、奶茶不断,一杯奶茶糖分动辄四五十克,相当于十几块方糖。
再加上动得少、熬夜多、压力大,身体就像被关在一个屋子里,门窗紧闭,热气出不去,最后只能自己冒烟。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肝脏和胰岛功能一点点被耗干,等到身体抗议的时候,已经晚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瘦,体检也没问题,就掉以轻心。其实很多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都挺隐蔽的。比如总觉得口渴,喝再多水也不解渴。
夜里老是醒来尿尿,明明没喝多少水。吃得多但体重反而在掉,整天觉得累,干点事就喘。这些看起来都像是小毛病,但拼起来就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年轻人的确不太把健康当回事。吃顿火锅,来瓶可乐,点杯奶茶,这些事看起来无伤大雅,但一天天年年累积下来,就像一个水龙头滴水,最后也能把水桶满满灌溢。
胰岛素原本是身体调节血糖的“管家”,但你天天让它加班加点,它总有一天也会罢工。
医生常说,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但现在它更像是“懒人病”和“甜蜜病”。吃得太精细、做得太少、睡得太晚,嘴巴太甜,身体就变苦了。尤其是这几年,外卖和甜品店的火爆程度,连医院门诊都跟着热闹了起来。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可怕,是因为它不能根治。确实,现在的医学还做不到让糖尿病彻底消失,但可以把它控制得很好。
就像你家水管有点漏水,不一定要换整套管道,但你得天天去看着、去修,不能放任不管。控制血糖的方法也不是只有吃药打针,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得从生活习惯改起。
比如说,少喝点甜的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有的人说自己戒不掉奶茶,那就从每周三杯减到一杯,慢慢来。吃饭的时候少点精米白面,多点粗粮。
早餐不吃油条豆浆,换成鸡蛋和全麦面包。晚上10点前躺床上,手机别再刷到凌晨两点。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废话,但真做起来,身体就会给你回报。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不要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查血糖。现在很多年轻人连体检都跳过,说是“我还年轻呢”。但糖尿病不是你想它不来它就不来的。
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病史的,胖一点的、爱吃甜食的、动得少的,真的有必要每年去查一次血糖。早发现早控制,才不会等到症状明显了再后悔。
如果已经查出血糖高,也别太慌。现在医学手段很成熟,药物种类也多,关键是你得配合医生好好管理。
医生最怕的是那种爱面子、怕吃药、怕打针,结果一拖再拖的人。血糖就像一匹脱缰的马,你越不管,它跑得越远,到时候再想拉回来就难了。
我们在门诊也经常看到,有的年轻人血糖控制得很好,甚至能停药维持正常生活,就是靠着管住嘴、迈开腿、早点睡。没什么秘诀,就是老老实实去做。
虽然开始比较难,但过了一个月、两个月,身体开始变轻松,人也精神了,那种感觉,比喝奶茶爽多了。
也有人血糖高了还不当回事,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有一位姑娘,刚开始血糖9点多,医生建议控制饮食,她点点头回家照样吃炸鸡奶茶。
三个月后血糖飙到15,眼底已经有病变了,医生说再不控制就要打胰岛素。她才开始后悔,但已经比别人多走了一段弯路。
其实很多时候,家人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父母不是医生,但他们知道你不舒服。他们一遍遍劝,其实是怕你以后受苦。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女孩,家里人劝她去医院,她总说“没事没事”,直到医生给出诊断那一刻,她妈妈当场就哭了。不是因为女儿病了,而是因为她早知道会这样,却没办法拦住她。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它就像个躲在角落里的小偷,悄悄地来,悄悄地偷走你的健康。你越不注意,它越高兴。要是你愿意多动动、多看看自己的身体,它就没那么容易得逞。
现在的年轻人,懂得很多道理,却总觉得病离自己很远。但身体是一点点垮的,血糖是一点点升的,等你真感觉不对劲了,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年轻不是无敌,健康也不是理所当然。生活方式这件事,没人能替你去改。你对它好一点,它就会回你一份平安。
参考文献:
[1]王小丽,张静,刘志芳.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192-196.
[2]李春芳,周伟,陈燕.高糖饮食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8):1045-1049.
[3]朱红,赵杰.青年人群糖尿病发病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4):411-41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