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他汀 糖尿病(他汀糖尿病几率)

主任药师王老师说药 0
文章目录:

他汀类药物可影响血糖,糖尿病人该如何选用呢?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因同时还伴有与血脂高、颈动脉斑块等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往往还需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他又听说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血糖升高,问怎么办?

糖尿病

我们说,冠心病与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病理生理重叠性已得到基本认可。临床也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所以,他们使用他汀类药物是正确的。

也确实近几年来的各种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而对于已有糖尿病人的影响并不确定。因而,在适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中,特别是有中高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及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汀类的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们在选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他汀类药物并不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禁忌药物: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6年版)》、《美国糖尿病指南(2018年版)》均推荐大部分2型糖尿病者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但同时,FDA要求他汀类药物产品说明书添加他汀类增高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说明,目的是引起关注。

他汀类药物的适用人群主要有以下四类:

①年龄≥21岁并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②年龄≥21岁伴有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即LDL-C≥4.9mmol/L(≥190mg/dl)的患者;

③年龄在40~75岁,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3.9~4.9mmol/L(70~189mg/d)的糖尿病患者

④年龄40~75岁,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糖尿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3.9~4.9mmol/L(70~189mg/d),10年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7.5%的人群。

可见,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均需使用他汀类药物。

2,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要远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

研究显示,无论是亲水性或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均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可见其为他汀的类效应(即这一类药物共同的作用)。但荟萃分析同时表明,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即对于糖尿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的益处要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

3,不同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程度并不一样:

每种他汀类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一样,2001年发表的WOSCOPS心血管一级预防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可减少30%新发糖尿病风险;而与之相反,JUPITER研究表明,17802例观察对象服用瑞舒伐他汀20mg/d,中位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临床医生报告的新发糖尿病人数增加25%;另一项以合并有 2 型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33 例为研究对象,1 日 1 次连续 8 周口服匹伐他汀钙 2 mg,发现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很小。

目前研究认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在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会影响血糖,但程度不同。而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血糖影响较小,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匹伐他汀:为中效他汀,且长效,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即可。为服用剂量最小的他汀类药物,主要经粪便排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副作用少,对血糖的影响最小。

普伐他汀:为中效他汀,不通过肝药酶代谢,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不良反应较少,对血糖影响较小,短效,需要在睡前服药。

当然,对于正在使用临床常用的阿托伐他汀钙或瑞舒伐他汀钙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即可。如无明显的血糖变化,也不必更换药物。

4,他汀类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与剂量有关:

研究显示,大剂量时他汀类药物有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与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该风险程度很低。因而,建议适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应继续使用他汀,特别是对有中高度心血管风险人群及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一项关于强化他汀治疗的荟萃分析,纳入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32752例无糖尿病受试者,平均随访4.9年。结果表明,与中等剂量他汀治疗组相比,强化他汀治疗组的糖尿病风险增加12%,而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6%。即新发糖尿病与他汀剂量高有关,所以,目前认为,他汀类药物所致糖尿病风险为剂量依赖效应。因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尽量选择小剂量

5,年龄增加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

他汀类药物主要是导致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而且,老年人群中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比在年轻人群中高,特别是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时,这时需要注意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

也有认为,老年患者新发糖尿病也许与其年龄增高有关,高龄本身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新发不一定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关。

总之,他汀类药物也已不单单是一类调血脂药物,现已发展成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广泛用于动脉粥样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糖尿病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把握小剂量、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原则,如确实导致了血糖升高,可考虑更换对血糖影响小的匹伐他汀或普伐他汀。

血糖不好,究竟能不能吃他汀?吃他汀后血糖升高,需不需要换药?

他汀作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降血脂药物,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一直是大家都很在意的。

除了【转氨酶升高】与【肌肉相关不适】以外,他汀还有一类不良反应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这就是【新发糖尿病风险】,更通俗一些来说就是【血糖升高】。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他汀有升高血糖的风险,那原本血糖就不好的人究竟还能不能吃他汀?而正在服用他汀的患者一旦出现血糖升高,需不需要停药或者换药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给大家说清楚!

原创内容,创作不易!希望路过的网友朋友们帮忙关个注、点个赞!看完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血糖不好” 能否吃他汀?

目前,大量的医学观察已经确认,他汀类药物确实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汀在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患者当中的使用!

比方说,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当前最为权威的一份2型糖尿病相关医学指导文件,其中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至少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降到2.6mmol/L以内,而降胆固醇治疗的首选药物正是他汀类降脂药!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再比如,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目前最新的权威血脂管理指南,在【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这一章节当中有特别强调: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优先选择他汀类药物降血脂。

这里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等最容易进展为新发糖尿病的群体。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2023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则是一次性告诉大家:不论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他汀均为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药物!

2023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

那么,为何医学专家们明明知道他汀有可能升高血糖,却还让血糖不好的人吃他汀呢?

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糖前期人群,其心血管疾病风险都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他汀所能够提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血糖升高风险

形象一点儿来说,服用他汀的患者每预防5-6例死亡或心梗,才只会增加1例糖尿病患者。大家稍微权衡一下,就知道孰轻孰重了。

医学上,只要是“好处”明显大于“坏处”的治疗方案,那就应该优先选择!

不同的他汀 对血糖的影响有差异吗?

临床上,可供大家使用的他汀至少有七种,具体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此外,血脂康虽为中成药,但其主要成分也是他汀,因此,也可以归为他汀类药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那么,这么多种不同类型的他汀,它们对于血糖的影响都完全一样吗?有没有可能从当中挑选出对于血糖不良影响相对较小的他汀呢?相信这些是大家都很关心的。

事实上,从目前已有的医学认知来看,他汀所引起的这种血糖升高现象,属于他汀类药物的一种“类效应”。既然是“类效应”,那么,理论上,使用各种不同种类的他汀应该都会存在这种反应。

不过,不止一项临床研究的结论却提示:确实有的他汀对于血糖的影响要比其他他汀更小一些。

比方说,《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有明确提到: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不同,匹伐他汀与普伐他汀对血糖的影响具有较中性的作用。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

再比如,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则是更为明确地指出:有研究显示匹伐他汀引起新发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尽管,暂时还没有哪份权威的医学指导文件直接建议血糖不好的人群优先使用匹伐他汀来避免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但医学专家们毫无疑问都意识到了,有关匹伐他汀对血糖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不能忽视的。

所以,对于正在选择降脂药物的糖尿病或糖前期患者来说,出于减少药物对血糖不良影响的目的而主动选择匹伐他汀是可以的,也算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但医学上并没有绝对的事情,即便是选用了匹伐他汀,也不代表就一定不会影响血糖。

吃他汀血糖升高了 该怎么办?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如果正在吃他汀的患者发现血糖升高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到底用不用停药或者换药?

首先,肯定是不建议停用他汀的!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明确指出:无论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只要有他汀适应症就应该坚持服用这类药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哪怕是怀疑近期的血糖水平升高真的与他汀有关,也不应该完全停用他汀类药物。而是最好先通过加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改善血糖。假如这样做不足以控制好血糖,那么,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降糖药的剂量甚至种类,也是可以考虑的

简言之,对于血糖不好的患者来说,宁可适当增加降糖药,也要保证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

那么,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我当前服用的不是匹伐他汀,在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有没有必要改换成匹伐他汀呢?

目前,众多的医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等医学指导文件都并没有特别强调,在出现血糖升高以后需要更换他汀的种类。所以,“更换他汀”并不算是一种非常推荐的做法。

不过,在服用他汀的过程当中,也不是说就一直都不能换药。在得到主诊医生的同意以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把当前服用的他汀更换为匹伐他汀倒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大家需要知道,更换为匹伐他汀也不能保证血糖就会下降。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对于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等“血糖不好”的人群而言,他汀不光可以吃,更是推荐大家首选的降胆固醇药物!在众多的他汀类药物当中,匹伐他汀可能对血糖的不良影响相对较小。而在吃他汀的过程中发现血糖升高,不建议停用他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必要时调整降糖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3,6:e1000139(2023‑05‑16)

3,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

长期服用“他汀”,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注意什么?

有朋友吐槽华子,总是在讲他汀类药物的作用,而很少提及不良反应。是不是也应该讲,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对身体是好还是坏,有什么事需要注意呢?华子说,这个建议提得非常好,无论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会发挥药效,防治疾病;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一、什么人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加固,使其不易破溃,从而避免了破溃的斑块表面诱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且他汀类药物还可以使斑块密度增加、体积缩小,产生逆转斑块的作用

所以对于有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人,他汀类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基石”药物,只要没有禁忌症,就需要服用,可以预防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长期服用“他汀”会发生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对斑块的治疗也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服用他汀类药物,一般需要2~4年以上才会产生明显的逆转斑块效果,可以减少脑梗塞、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有相关的试验,服用“他汀”的时间越久,从中获得的益处就会越大。所以现在医学上的共识是,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稳定斑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服用时间越久,效果越好。

但是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注意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达标,才能发挥较好的预防疾病作用。推荐对LDL-C的控制达到1.8mmol/L以下,当LDL-C降到此水平时,进入动脉内皮中的游离LDL-C就会转回血液,被送回肝脏分解。

如果没有患过脑梗塞、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把LDL-C控制在2.6mmol/L也可以接受。不过以现在的研究来看,LDL-C的水平越低,逆转斑块的效果就越好。对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性很高的人,可以把LDL-C的水平降至1.4mmol/L。

三、长期服用“他汀”时要注意的不良反应

无论哪一种他汀类药物,都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消化道刺激,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也可能影响中枢神经,出现头晕、嗜睡的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并不严重,在持续服药之后会逐渐耐受,减轻或是消失。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他汀类药物敏感性不同,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考虑更换另一种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需要进入肝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对肝功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转氨酶(ALT、AST)升高。但这种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可逆的,并不会造成肝脏真正的损伤,在停药之后就会恢复。在用药时,如果转氨酶超过3倍(120U/L),需停药。等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可以继续用药,或是更换为其他的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造成肌肉损伤,在用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的情况。但大多数人的症状轻微,可以耐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生严重的肌肉疼痛、乏力的时候,要提防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发生概率0.5%)。需要监测肌酸激酶(CK)水平,如果超过正常值5倍(1000U/L),需停药。等CK值恢复正常后,可以恢复用药,或是更换为其他的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能对血糖代谢造成影响,会使新发糖尿病的概率升高0.38%。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血糖,发现异常,要及时干预。与血糖升高相比,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更重要。可以加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但不建议停用他汀类药物。

总结一下,在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身体最显著的变化,是抑制了斑块的进展,减少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控,但大多数不良反应都较轻微,而且是可逆性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