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 糖尿病(3岁糖尿病每天吃完饭就血糖低怎么回事)
“三岁看八十”也包括糖尿病?婴幼儿糖分摄入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糖分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饮食习惯对长期健康的影响。最近,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从受孕到两岁的前1000天,糖分摄入可能对我们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的风险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这项研究的发现及其对我们未来健康的意义。
英国糖配给制度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施了长达十年的糖和甜食配给制度,以应对食品短缺。这一政策不仅影响了成人,也直接影响了孕妇和儿童的饮食习惯。在配给期间,每人每天的糖摄入量被限制在接近今天饮食指南推荐的40克以下。1953年9月,随着配给制度的结束,糖和甜食的消费量几乎翻了一番。
研究者们利用这一自然实验,通过比较在配给制度结束前后受孕的成年人,来评估早期糖分摄入对长期健康的影响。他们使用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数据,比较了在1951年10月至1956年3月间出生的60,183名参与者,这些成年人在调查时年龄在51至66岁之间。
研究发现,那些在早期生活中接触到较少糖分的人,在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了约35%和20%。此外,这些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分别推迟了4年和2年。这一发现强调了早期饮食对长期健康的重要性。
图源:Pixabay
糖分摄入的生理影响在这一基础,研究者还探讨了早期糖分摄入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健康:一是改变子宫内的生理编程,二是加强了对甜味的终身偏好。子宫内的高糖饮食会增加成年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的风险因素,而早期对甜味的偏好可能会增加一生中的糖分摄入。
研究发现女性在减少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比男性从早期糖分限制中获得了更大的健康益处。这与动物研究的发现一致,即在高糖环境中,雌性更容易对糖分上瘾和糖调节紊乱,这两者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为制定公共健康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对糖分摄入和慢性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断加深,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如何在税收政策、食品标签规定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减少婴儿和幼儿的糖分摄入。
婴儿早期糖摄入,母乳喂养是关键早期糖分摄入对婴儿大脑发育可能产生多方面影响。研究表明,过量的糖分可能会干扰神经发育,导致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下降。高糖饮食还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此外,糖分摄入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健康。营养替代效应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因为糖分可能会取代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营养素。综合来看,早期合理糖分摄入对于促进婴儿大脑健康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婴儿大脑发育的最佳糖分摄入量,目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推荐,因为婴儿的糖分摄入主要来自于母乳或配方奶中的天然乳糖,而不是添加糖。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健康机构通常建议:
- 母乳是最佳选择: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母乳是最佳的食物来源,它提供了适量的乳糖和其他营养成分,以支持婴儿的生长和大脑发育。
- 无添加糖: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应添加任何糖或其他甜味剂。6个月后,当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时,应优先选择未添加糖的食品。
- 遵循饮食指南:随着婴儿成长,应遵循相应的饮食指南,限制添加糖的摄入。例如,美国心脏协会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摄入添加糖。
- 整体饮食平衡:重点应放在整体饮食的平衡上,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健康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支持大脑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 专业咨询:对于有特殊健康需求或营养问题的婴儿,应咨询医生或营养专家,以获得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事实上,母乳中的乳糖为婴儿提供了必需的能量和营养,特别是半乳糖,这对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的生长至关重要,同时促进了神经脂质的形成,有助于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进而通过肠-脑轴对大脑健康和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支持婴儿大脑发育的理想糖分。
参考文献
GRACNER T, BOONE C, GERTLER PJ.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Science. 2024;386(6725):1043-1048. doi:10.1126/science.adn5421
编辑:十六
二审:薄荷
三审:清扬
排版:半夏
封面图源:Pexels
46岁糖友血糖失控,3个月快走逆转,医生都说比药强
张先生46岁,得了糖尿病8年,每天吃药、控饮食、测血糖,忙得团团转,可血糖还是像过山车,忽高忽低。饭后是他最怕的时候,眼睛花得看不清,腿软得像踩棉花。他试过各种办法,血糖就是不听话,直到医生一句话点醒了他:试试每天动一动。
张先生一开始不信,觉得运动能有啥用,药都管不住的血糖,靠走几步就能行?可他还是决定试试,每天快走20分钟,每周游三次泳。三个月后,复查结果让他傻眼:空腹血糖从7.8降到6.2,糖化血红蛋白从7.5%掉到6.4%。医生都夸他,运动这招比药还管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给了答案。科学家们翻看了上百个国际实验,专门研究运动怎么帮糖尿病患者。结论很清楚:规律运动能让血糖稳稳下降,尤其是三种运动最给力——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这些运动不花钱、不用复杂设备,只要坚持,就能让身体用糖更顺畅,血糖自然听话。
有氧运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走路、慢跑、游泳、骑车这些。它们不累人,适合大部分人。研究说,每周做150分钟有氧运动,糖化血红蛋白能降0.7%,这效果跟吃药差不多。原理也不复杂:动起来,肌肉就把血里的糖吃掉,血糖就下来了。时间长了,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糖就不容易堆在血里。
可走路也有讲究。很多人以为随便逛逛就行,其实得走得稍微出点汗,心跳快一点才算数。像张先生,每天快走30分钟,稍微喘但还能说话,这强度刚好。他还喜欢周末去游泳,既凉快又能动全身,血糖控制得越来越稳。
抗阻训练也不是非得去健身房举铁。自己在家做深蹲、用弹力带拉几下、拿个小哑铃练练,都算数。这类运动的好处是能让肌肉变多。肌肉就像个大仓库,糖分有了地方存,血糖就不容易高。数据说,每周做2到3次抗阻训练,糖化血红蛋白能降0.6%。对中老年人来说,这法子不累,还能让身体更结实。
高强度间歇训练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短时间拼一把,再休息一下。比如快跑30秒,慢慢走1分钟,反复来15分钟就够。研究发现,这种运动降糖效果更好,糖化血红蛋白能降0.8%以上。因为它能快速激活肌肉,把糖清得更快。不过,不是人人都适合,像年纪大的或者有心脏问题的人,最好先问问医生,慢慢开始。
很多人运动后犯了个错,觉得饿了就立刻吃东西,尤其是甜食或者粥,结果血糖蹭蹭往上涨。正确的做法是运动后先缓缓,喝点水,等10到15分钟再吃饭。张先生现在就养成这习惯,血糖再也没暴涨过。
还有人天天走路,走了半年血糖还是不稳。为啥?身体习惯了,效果就弱了。专家建议,每两周换个运动方式,比如走路加深蹲,或者骑车加拉伸,让身体有点新鲜感,血糖控制更好。张先生现在就爱混着来,周一走路,周三游泳,周末做点深蹲,血糖稳得像上了锁。
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药。但它能让药用得少,甚至推迟吃药的时间。研究说,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早早开始运动加控饮食,有一半能把血糖拉回正常。就算已经得了糖尿病,早点动起来,也能让病情慢点发展。张先生现在每天30分钟快走,周末游泳一小时,晚上在家做几组深蹲,药量比以前少了一半。
糖尿病听着吓人,但它不是死胡同。只要找对方法,比如每天动一动,血糖就能慢慢听话。关键是迈出第一步,选个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下去。你看张先生,46岁都能翻身,何况是你?试试看,动起来,生活会给你惊喜!
50岁得了糖尿病,70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4个方法
“医生,我每天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鸡胸肉,是不是就能控制血糖?”
面对诊室里这位满脸焦虑的患者,医生眉头一挑,语气温和却斩钉截铁:“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低碳饮食。糖尿病管理,从不仅仅是‘少吃糖’这么简单。”
这场对话,看似平常,却揭示了一个被许多人误解的核心问题: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盲目追随某种“健康行为”,哪怕它看起来再科学、再流行。
很多人以为,得了糖尿病就像被判了“慢性死刑”,每天只能吃得清汤寡水、生活枯燥无味。但现实却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有些人,50岁确诊糖尿病,到了70岁,肾功能正常、眼底清晰、血管硬化没影子,甚至身体比同龄人还硬朗。
靠的不是奇迹,而是科学、规律、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要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人并不是败在糖尿病本身,而是败在了对糖尿病的误解。
误区一:不吃主食血糖就不会高。
生活中,这种观念极为常见。有人一听说高血糖,立刻把米饭、馒头、面条一刀切,结果不到半年,出现了低血糖晕厥、营养不良、便秘甚至肝功能异常。
这是碳水化合物并不是糖尿病的“敌人”,而是身体的基本燃料。关键在于选择“慢释放”的碳水,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而不是完全拒绝。
误区二:天天走路就能控制血糖。
运动确实有益,但并非越多越好。2021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文指出,高强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异变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过度运动风险极高。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每天快走一小时。回到正题,这些70岁仍然“无并发症”的糖友,究竟做对了什么?第一,他们没有盲从流行,而是选择个性化饮食计划。
不是一味少吃,而是每餐都做到“合理搭配”。比如早餐有全麦包 鸡蛋 牛奶,中餐一份杂粮饭 青菜 瘦肉,晚餐清淡但不空腹。
这种饮食,既控制了血糖指数,又避免了肌肉流失、微量营养素缺乏。
第二,他们坚持规律作息。血糖的波动,有时并非饮食,而是长期熬夜、睡眠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2023年《国际代谢研究期刊》曾指出,睡眠不规律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出28%。
第三,他们每年体检,动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功能、足部神经。不是等到症状来了才去查,而是提前发现风险。
第四,他们心理稳定,不焦躁,不恐慌。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长期焦虑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症。但这些方法,并非人人适合。
比如:
第一类:60岁以上活动能力差的老年人。
长期高强度运动容易引发骨折、心梗,不如选择轻柔的太极、散步。饮食也不能一味高蛋白,否则会加重肾脏负担。
第二类:伴有严重胃肠疾病的人群。
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轻瘫的糖友,如果采用高纤维饮食,可能导致腹胀、恶心,反而影响营养吸收。
第三类: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患者。
这种人群需要心理干预,单靠饮食或运动无法纠正神经内分泌失调,盲目控制饮食容易形成进食障碍,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说,所谓的“健康方法”,从来不是万能钥匙。真正的关键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策略。
就像《健康时报》曾报道的一位江苏退休女教师,她50岁确诊2型糖尿病,但没有急于节食或猛练运动,而是请教营养师、心理医生,每周固定两次游泳,饮食定时定量,70岁时依然眼底无病变、肾功能正常、足部血流平稳。她说:“我不是克服了糖尿病,而是学会了和它共处。”
这就是智慧:不是战胜疾病,而是与疾病建立一种和平共处的秩序。糖尿病是慢性病,但慢病不等于慢死。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它,是否用科学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去“对抗”。
我们也要反思一个问题:在全民健康意识提高的今天,为什么糖尿病并发症依然高发?根源在于,大多数人只看到了“控糖”,却忽视了“控风险”。
风险控制,靠的是预防医学,更靠生活方式医学。不是吃药打针,而是一日三餐、一夜好眠、一次散步一次笑的积累。
别再问“我该怎么吃”,而是该问“我适合怎么吃”。别再说“我每天都走路”,而是问“我的身体承受得了吗”。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它只是一个提醒:你该换种方式活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
2. 《国际代谢研究期刊》2023年第7期
3. 《健康时报》公开报道《70岁糖尿病老人无并发症只因这几点》
4. 国家卫健委发布《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2022年版
5.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2022)》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