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肤溃烂(糖尿病皮肤溃烂用什么药膏)
89岁老人患糖尿病20余年引发溃烂并发症,幸好有他们
近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那猛医师团队接诊了一位89岁高龄的患者,20多年的糖尿病经历使他的下肢血管多处狭窄和闭塞,足部血供障碍,皮肤溃烂并伴有顽固性疼痛。医生为老人实施微创 局麻手术方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次日顺利出院。
经过多方打听,患者来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的那猛医师团队。入院后由疼痛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进行联合会诊,综合会诊意见后,那猛医生给出了脊髓电刺激术的治疗策略。
手术分为两次进行,首先在腰1-胸12椎体水平的椎管内置入电极,临时外接脉冲发生器,术后程控4日,观察疗效;效果满意的前提下,再进行二次手术,在体内置入脉冲发生器。由于患者89岁高龄,不但常年患有糖尿病,还伴有心脏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导致患者无法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局麻手术,对患者及术者都是一种挑战。
最终,那猛医师团队为患者设计了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缩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并没有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疼痛几乎完全缓解,术后第二日就已顺利出院。
龙头新闻·生活报见习记者:李晓航;记者:王秋实从溃烂到新生!长沙市第四医院医生仅用4周解决糖尿病“烂脚丫”
#长沙头条##长沙市第四医院#
糖尿病足,这个被称为“甜蜜杀手”的病症,总能在患者毫无察觉时悄然侵袭。一个微小伤口,却可能在糖尿病的影响下,演变为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但近日,在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59岁的莫叔叔(化名)仅用4周时间,就实现了从溃烂到新生的惊人逆转,重获行走自由!
莫叔叔患糖尿病20年,受肢体麻木的困扰也持续了5年。近日,右前足底踩到异物时,他竟毫无知觉,直到两天后才发现伤口。家人迅速将他送往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寻求治疗。
就诊时,莫叔叔的随机血糖高达13.2mmol/l。接诊医生去除其右前足底黑色凹陷性黑痂后,发现基底部有一处1.5cm*1.5cm*1cm的伤口,黄褐色的坏死组织包裹着裸露的脂肪层,宛如被蛀空的树干。情况不容乐观,后期可能需要手术缝合。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内分泌科医护团队联合临床营养科专家,为莫叔叔制定了“精准清创 智能负压引流 个性化血糖调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仅仅4周,莫叔叔的创面大部分愈合,成功避免了手术缝合治疗。
“真没想到,我的脚能恢复得这么快,感谢内分泌科的医护团队!以后我一定会每天检查我的双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莫叔叔出院时激动地说。
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宋俊华介绍,糖尿病足治疗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不仅要让患者的伤口愈合,更要帮助他们重拾生活尊严。早发现、早干预,别让“小伤口”酿成“大悲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呢?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宋俊华与大家分享了以下要点:
1.每日检查足部:查看皮肤的颜色、温度,查看是否有鸡眼、皲裂、水泡等异常,穿鞋前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选择宽松、透气且鞋头较大的鞋子,每日更换干净的袜子,检查袜子有无渗血渗液。
2.日常护理:每日用37℃以下的温水清洗双足,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净后用白毛巾擦干,皮肤干燥可涂抹润肤霜。修剪指甲勿过短,如有甲癣、嵌甲等问题,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处理。
3.避免足部损伤:不要使用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暖宝宝等取暖设备,当足部出现伤口、溃疡、渗液、异味、发红、肿胀、疼痛、局部发热等危险信号时,请及时就医。
守护每一寸皮肤,珍惜每一步自由!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为糖尿病足患者点亮康复之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 方冰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烂脚”?一文说清背后真相
在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令人闻之色变。它不仅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时甚至面临截肢风险,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那么,究竟为什么糖尿病会导致烂脚呢?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多种危险因素,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高血糖
侵蚀足部健康的“隐形杀手”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烂脚的根源。长期血糖超标,就像给足部的血管和神经裹上一层“糖衣”。一方面,高血糖会损伤足部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这使得足部的血液供应大幅减少,就像干涸的土地得不到灌溉,足部组织因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逐渐失去活力,修复能力也随之下降 。
另一方面,神经在高血糖的“攻击”下也会“受伤”。感觉神经受损后,患者对足部的温度、压力、疼痛等感觉变得迟钝或丧失。(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例如,脚上不小心被烫出泡、扎了刺,患者可能毫无察觉,无法及时处理伤口,进而导致伤口感染、溃烂;运动神经受损会使足部肌肉萎缩,骨骼变形,导致足部受力不均,某些部位长期受压,容易形成溃疡;自主神经病变则会影响足部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皲裂,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细菌更易入侵,增加感染风险。
二、感染
加速足部溃烂的“帮凶”
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足部一旦出现微小伤口,就极易引发感染。而感染又会反过来加重组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当细菌在伤口处繁殖,会释放毒素,进一步破坏周围组织,导致炎症扩散。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炎症会向深部组织蔓延,累及肌肉、肌腱、骨骼,引发骨髓炎等严重疾病。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在足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快速生长。而且,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也会因高血糖而受到抑制,杀菌能力下降,使得感染更难控制,伤口愈合更加困难,最终一步步发展为难以愈合的“烂脚”。
三、足部结构改变与外在因素
溃烂的“催化剂”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肌肉病变,会导致足部骨骼和关节发生畸形,如夏科氏关节病,表现为足部关节肿胀、变形。这种结构改变会使足部的受力分布异常,某些部位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形成老茧、鸡眼,这些部位的皮肤更易破损,进而诱发溃疡。
此外,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不合适的鞋袜是导致足部损伤的常见原因,过紧的鞋子会压迫足部血管和神经,摩擦皮肤,而不合脚的袜子可能会在足部形成褶皱,反复摩擦造成损伤。另外,足部护理不当,如剪趾甲过深、使用尖锐工具去除老茧,都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打开“大门” 。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烂脚?
1.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用药,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从根源上减少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
2.加强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洗脚,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间;使用无刺激性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脚底、脚趾缝,发现伤口、水泡等异常及时处理;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袜子以棉质、柔软、透气为宜。
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如散步、踮脚尖等,但要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剧烈运动造成足部损伤。
4.定期筛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包括神经功能、血管状况评估等,早发现、早干预,将糖尿病足扼杀在萌芽状态。
糖尿病烂脚并非不可避免,只要了解其发病机制,积极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重视足部健康,守护好自己的“足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