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不吃饭(糖尿病不吃饭能降糖吗)

医路相伴 0
文章目录:

56岁男子查出糖尿病后,不再吃晚饭,半年后,他的身体怎样了?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56岁的老李,半年前查出糖尿病后,决定给自己“上紧发条”。

为了控制血糖,他开始不吃晚饭,想着“吃得少,血糖肯定会降”。

刚开始几天,体重减了几斤,饭后血糖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了。但半年过去,他的身体真的如他所愿变得更健康了吗?

不吃晚饭到底能不能控糖,这事儿还真得说清楚。

不吃晚饭,血糖短期内真的会降?

老李这样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有些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少吃饭”。特别是晚饭,很多人干脆直接不吃了,觉得这样既能减肥,又能降血糖。

刚开始的确能看到一点变化。人少吃了,摄入的糖分变少了,体重也下降了,饭后血糖自然也稳定些。

这是因为摄入减少了,胰岛素的负担减轻了,身体代谢暂时进入了一个轻负荷状态。但问题是,糖尿病不是靠“挨饿”治好的,这种方式能不能长期维持,还得从身体各方面来看。

不吃晚饭半年后,他出现了这些变化

老李坚持半年不吃晚饭,期间体重轻了不少,衣服大了一圈,腰围也瘦了一圈。

起初他觉得挺得意,但没过多久,他却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夜里常常睡不好觉,半夜会饿醒,第二天精神也不济。

血糖方面也出现了反常。空腹血糖反而升高了,有几次测出7.2 mmol/L,比饭后血糖还高。人也开始频繁出现心慌、出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

这些变化并不是他在控糖上的“进步”,而是身体在提醒:不吃晚饭,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甚至还可能让控糖走向另一个极端。

晚饭不吃,有可能把血糖“饿高”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不吃饭,为什么血糖还升高了?这其实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关。

人在晚间不进食,肝脏会自动释放储存的糖分来维持血糖稳定,这个机制叫“糖异生”。尤其在半夜到凌晨时段,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增加,它们都会促使血糖升高。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本身胰岛素功能就不足,身体调节能力也不如常人。晚饭不吃、肝糖释放增加,但胰岛素又跟不上,结果就是空腹血糖升高,反而加重了病情。

再加上长期营养摄入不均衡,还可能造成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些都会让控糖变得更难。

身体长期“缺粮”,容易出现低血糖或心血管问题

长期不吃晚饭,有的人可能会在夜里或者清晨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尤其是还在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的人群,一旦没摄入食物,药物作用过强,就会引发低血糖。

低血糖的表现有很多,比如出冷汗、心慌、手抖、眼前发黑、嘴唇发麻,严重的甚至会昏迷。这些都是身体在用力“喊你吃饭”。

老李就曾有过几次凌晨心慌、四肢发软的经历,还以为是天气热,后来才知道是低血糖。

而且,长期过度节食还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因为糖尿病人本就容易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如果饮食失调,血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让血压和血脂更难控制,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正确做法不是不吃,而是“吃得对”

晚饭到底该不该吃?答案是肯定的——吃,但要吃得合理。

糖尿病人不应该用“挨饿”来换血糖,而是要学会平衡饮食。晚餐可以少油、少糖、少主食,但不能一点都不吃。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蛋白质,比如豆腐、鸡蛋清、鱼肉,搭配一些蔬菜,主食控制在一小碗就行。粗粮可以适量加入,比如燕麦、糙米、小米等,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主食分成两次吃,比如晚饭吃一半,睡前3个小时再吃一小份坚果或者半个小地瓜,这样能有效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也能让身体有足够能量修复。

坚持良好作息和规律饮食,才是真正的调养

晚饭吃不吃,其实是生活规律的一部分。对糖尿病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节食,而是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律。

三餐定时、量力而食、早睡早起、适量运动,是调节血糖的基本节奏。中老年人如果盲目模仿“断食”“节食”之类的方法,很容易把身体搞乱。

运动方面,建议饭后半小时散步二十分钟,不用走太快,稍微出汗就好,这样不仅有助于餐后血糖平稳,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睡眠。

情绪调节也很重要。长期焦虑、烦躁、压抑都会影响内分泌,造成血糖波动。

血糖管理靠细水长流,不靠狠招猛药

糖尿病是个慢病,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真正能控制住病情的人,靠的不是某个极端的方法,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不吃晚饭看似简单直接,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不少风险。像老李这样,短期觉得“有效”,长期却可能让身体吃不消。

好在他及时调整了做法,改成少量清淡晚餐后,血糖开始慢慢稳定,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

生活中,咱们可以从饮食、作息、运动、情绪各方面慢慢调整,既不过度节食,也不过分放纵。就像中医讲的“调其阴阳,和其气血”,一切以平衡为主,才能让身体真正达到稳定的状态。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芳. 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31(4): 365-370.

【2】李志军. 空腹血糖异常与糖异生关系探讨[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9): 784-788.

【3】刘艳. 糖尿病饮食结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23, 15(6): 108-111.

不吃饭,更不吃糖,血糖也上升?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

在糖尿病人的眼里,血糖高就是吃糖多引起的,或者起码是吃了饭血糖才能上升吧?但有时候情况并非如此!明明没有吃饭,更没有吃糖,但血糖也上升了。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那就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吧。

一、生理规律

很多糖友有这样的体会:空腹血糖总是比晚上睡前血糖还高,有时候还高的离谱。糖友心里就纳闷了:晚上没有偷吃东西啊,这空腹血糖上升真的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家人也埋怨呢。

幸运的是,医生会为你申冤的。我们知道你没有偷吃,空腹血糖比睡前血糖高可能是生理规律,这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出现。

正常情况下,凌晨三点的血糖是最低的。也就是说从睡前到凌晨三点左右,血糖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但之后血糖就开始回升了,以适应早晨起床后人的一系列日常活动(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有关)。因此,空腹血糖可能会比睡前血糖高,这是生理规律,不需要太担心,只要空腹血糖还在一定范围内就行。

二、黄昏现象

我们在上一条说的生理规律其实也叫黎明现象,与之原理类似的是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表现在午餐后不再吃饭,也不吃任何有热量的食物,但晚餐前的血糖比午餐后2小时血糖还要高,这是因为下午这段时间也是升糖激素的分泌高峰,所以血糖就上升了。

黄昏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不明显,因为当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相应增多。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内源性胰岛素可能压制不住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所以黄昏现象会较明显。

三、运动过量

运动可以降血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运动量适宜才行。运动过量时,升糖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这反而会引起血糖上升。还有一种情况,运动过量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之后血糖又会迅速反跳,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后血糖时反而比运动前还要高。

因此,糖尿病人运动不要太剧烈,参加中等体力的运动就行了。

四、压力过大

适当释放一下压力是好事,但短时间内突然有大的压力,升糖激素会迅速分泌,这也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我们也遇见一些有突发事件发生的糖友,一天不吃饭血糖还一直上升,这都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因此,糖尿病人要尽量保持好心情,不要总是“亚历山大”,这对血糖很不好。

五、药物影响

一些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会影响血糖代谢,也能导致血糖上升。

糖尿病人不要随便用药,例如一些抗高血压的利尿剂,除非是必须,否则不要当成糖尿病人的首选药。但是,一些必要的治疗,如抗癫痫药肯定不能随便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他汀类药物会造成血糖上升,但相比他汀类的血管保护作用,这点血糖上升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故不要只看到药物的副作用,要看到药物的正作用有多大。

总结:糖代谢是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只是吃饭、吃糖才会引起血糖上升。所以,当血糖上升时,要找出原因才能合理解决。

有了糖尿病,少吃主食吃不饱,怎么办?6个实用方法可帮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这句话几乎成了流传最广的“养生箴言”之一。于是,很多刚被确诊的患者立刻开始“断粮”,一碗白米饭换成几片黄瓜,一顿热干面换成几口鸡胸肉。

结果是:嘴巴淡出鸟来,胃里空落落的,血糖却依旧不稳定。更糟的是,没吃饱带来的情绪起伏反而让人更容易暴饮暴食,陷入血糖忽高忽低的恶性循环。

把主食当成敌人,是一种误解。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

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的简单后果,而是一套复杂的代谢紊乱。核心在于胰岛素的功能减退或抵抗,而不是碳水本身的原罪。主食并非“毒药”,而是必须被精细管理的“能量来源”。

根据《糖尿病医学会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45%至60%,并非“越少越好”。

这意味着,一个2000千卡摄入的成年人,应该每天摄入225克至300克的碳水化合物。这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两碗半米饭。也就是说,适量吃主食不仅可以吃饱,还能稳定血糖,只要吃得巧。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主食”这个概念的理解太狭隘了。

主食不是只有白米白面。如果你把糙米、燕麦、荞麦、藜麦、山药、玉米、红薯、绿豆、鹰嘴豆、豌豆、魔芋等都纳入视野,你会发现主食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丰富。

多样化的主食组合,能带来更好的饱腹感、更低的升糖指数(GI),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稳定情绪,减少餐后血糖飙升。

食物的升糖行为,像一个性格复杂的老伙计,不光看他是谁,还得看他“和谁在一起”。

白米饭配上油炒青菜和带皮鸡腿,和单独一碗白米饭的升糖曲线完全不同。脂肪和蛋白质延缓胃排空速度,纤维则拖慢糖的吸收,最终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早在宋朝,医家陈自明就说:“五谷为养,蔬果为辅,肉鱼为助。”意思是说,谷物是根本,蔬菜是佐料,肉类是补充,不可本末倒置。

现代营养学也印证了这一点。一顿饭中合理搭配“主食 蔬菜 蛋白质 好脂肪”,比一味追求低碳更能维持血糖稳定。

比如,把白米饭换成三分之一糙米、三分之一燕麦、三分之一绿豆,再配一盘炒时蔬、一碗菌菇炖豆腐、一块煎三文鱼,既吃得香,又吃得稳。

很多人说,吃糙米、全麦、杂豆这些“粗粮”后胃不舒服,胀气、腹泻、不消化。其实这不是粗粮的问题,而是肠道菌群尚未适应

就像一个常年住在城市的人,突然跑到山里去住,空气虽好,却容易水土不服。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粗粮比例可以从10%慢慢加到30%甚至50%,给肠道时间调整菌群结构。

饱腹感不等于吃到撑。真正的饱,是血糖平稳、胰岛素不过度波动、大脑接收到“能量已足”的信号。

有研究显示,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延长饱腹感的持续时间,让人更少地想吃零食,减少暴食冲动。也就是说,你以为是“没吃饱”,其实是“吃得太快”或“吃得太空”。

那种饭后一小时又饿了、手软腿抖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饿,而是血糖快速升高后又迅速下跌的“低血糖反应”。

这恰恰是吃了高GI、高精制主食后的典型表现。这种血糖坐过山车的节奏,对胰岛β细胞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人对米饭的情愫深不见底。“民以食为天,食以饭为先”,饭桌上没有米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完全剥夺主食,不仅是身体上的剥夺,更是心理上的伤害。与其彻底戒断,不如转变认知,改变吃法。

比如,把米饭换成“弹牙版”:用电饭煲的“杂粮饭”模式煮饭,加入糙米、黑米、燕麦、绿豆等,可以显著降低GI值。

再比如,把米饭做成饭团,每口配点蔬菜和坚果,既好看又好吃,还能控制进食速度和总量。

或者换成煮熟的红薯、南瓜,也能起到主食作用,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类胡萝卜素,对视网膜和肠道都有好处。

很多人怕吃多了主食血糖飙升,其实更该担心的是: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会让身体“燃烧蛋白和脂肪”,酮体升高,反过来加重肾脏负担。

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长期高蛋白饮食反而会加速肾功能恶化。

“减主食减出了肾衰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再者,主食中的B族维生素、镁、锌、铬等微量元素,是胰岛素功能正常运作的关键因子。尤其是铬元素,被称为“糖代谢的调节器”。

研究显示,长期低碳饮食会显著降低体内铬储备,反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碳饮食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出现血糖改善,但长期研究(超过1年)发现并无明显优势,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指出,极低碳饮食者与适量碳水摄入者相比,心血管死亡率增加了32%。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不是一个“减法游戏”,而是一场“平衡艺术”。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合适越稳。控制血糖的秘诀,不是忍饥挨饿,而是吃得巧、吃得对、吃得慢。

正所谓:“饭要七分饱,菜要五分油。”吃得温和不过量,配得合理不偏激,身体才不会反弹。

从社会趋势来看,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饮食结构西化”带来的代谢病后果。

吃得精、吃得快、吃得单一,成了现代餐桌的三大问题。反观日本、地中海地区,主食多为低GI的糙米、全麦、豆类和蔬菜,血糖控制普遍更优,糖尿病发病率也相对较低。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该惧怕主食,而应重建对主食的认知,把握量与质的平衡。与其饿着肚子苦熬,不如学会“聪明吃饭”。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