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发症肾病(糖尿病病发症肾病是什么症状)

医师报 0
文章目录:

警惕!糖尿病如何一步步伤“肾”——糖尿病肾脏并发症揭秘 | 世界肾脏日

李大爷是个乐观开朗的胖子,尽管确诊糖尿病10多年了,可他从不监测血糖,用他的话讲“自己精力、体力够用,吃得好、睡得香,过得潇洒又自在,糖尿病也不过如此”。然而,真相却并非这么简单。当翻开他的体检报告,我们看到的却是多项肾功能指标异常,已经到了肾功能不全的程度。

李大爷的例子告诉我们,糖尿病本身或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它们宛如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沉重打击。那么,糖尿病为什么会伤害肾脏?出现什么情况就算糖尿病肾病呢?

肾脏是个大大的过滤网

每一个肾脏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肾单位执行肾脏的功能,它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球就像滤过网一样,把流经身体血液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过量的电解质排出体外,同时把对身体有利的物质保留下来。

肾小管是弯弯曲曲的管状结构,它和肾小球打配合战。从肾小球中滤出的液体中,仍然有一些葡萄糖、电解质、小分子蛋白等物质,肾小管会根据身体需要,把它们吸收回来。

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密切配合和精细调节作用下,人体才能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高糖冲击波 肾脏苦不堪言

高血糖的“初始冲击”——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宛如一场 “甜蜜风暴”,侵袭着肾脏的各个角落。血液中过量的葡萄糖会与体内多种蛋白质发生反应,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结构发生变化。

血流动力学改变“推波助澜”——高血糖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进一步扰乱了肾脏内的血流。一方面,它使得肾小球内压力显著升高,就像给肾小球这个“筛子”施加了过大的水压,对肾小球的滤过网造成损伤。

炎症因子“煽风点火”——在糖尿病环境下,肾脏内如同一个“炎症战场”。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产物可激活肾脏内的免疫细胞,促使它们释放大量炎症因子,首先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能忍则忍 一不留视就到晚期

肾脏是我们身体的劳动模范,承担着重要工作的同时,也拥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对各种损伤是能忍则忍、能抗即抗。

早期的糖尿病肾脏损伤以少量尿蛋白漏出为主,没有症状,患者几乎感觉不到。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尿蛋白逐渐增加,部分细心的患者可能观察到尿中泡沫增多。

如果不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任由其继续损伤肾脏,就会出现血肌酐、尿素氮等升高。水肿、高血压、贫血、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犹如瀑布一样倾泻而至,到那时则为时已晚。

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脏就罢工了,只能靠透析替代治疗。2022年的统计学资料显示: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已经是我国透析患者的首要病因。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消耗了大量卫生经济资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定期体检 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认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好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该做肾病的筛查:如果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0 mg/g(3 mg/mo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符合其中一条,就有糖尿病肾病的可能,应该进一步就诊、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延缓肾脏损伤进程,守护自己的健康。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糖尿病肾脏病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损伤及代谢紊乱引发。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糖代谢异常激活多元醇通路、产生糖基化终末产物,以及肾小球高滤过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为从微量白蛋白尿逐步发展为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水肿,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早期防治关键在于严格控糖、控压,并优先选择SGLT2抑制剂、ACEI/ARB等兼具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肾功能(2型糖尿病确诊即开始,1型糖尿病5年后)是早期发现的关键。患者需配合低蛋白饮食(0.6-0.8g/kg/d)及生活方式干预,以延缓疾病进展。

短短一年糖尿病危及肾脏?医生:4种糖尿病并发症不能拖,小心肾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一直被很多人低估。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初期,只盯着血糖,根本没把肾脏当回事。但真实情况远没这么轻松。

短短一年内,如果控制不好,糖尿病对肾脏的破坏可以达到不可逆的程度。

医生在门诊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患者以为自己只是血糖稍高,没太重视,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肾功能已经出现明显异常。

甚至开始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水肿等表现,再往后就是慢性肾衰,甚至尿毒症。

糖尿病导致肾损伤,其实从最初的血糖波动就开始了。

血糖长期升高,会让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血液过滤速度加快,肾小球超负荷运转,时间一长,过滤膜就开始被破坏。

一旦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蛋白质就会从尿液中漏出,这就是“蛋白尿”。

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最隐秘的表现。如果这时候不干预,病程就会不可逆转地发展成肾功能衰竭。

但真正让人忽略的,是并发症的信号。很多人搞不清楚肾脏是不是被糖尿病伤到了,甚至以为只要不尿血、不水肿就没事。

但医生反复提醒,糖尿病本身不会直接让肾坏掉,是它引发的一些并发问题,才真正推进了肾衰的进程。

有四类并发症,极具破坏力,往往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就能把一个糖尿病患者从早期推到慢性肾功能损害阶段。

第一种,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压往往是孪生兄弟。高血糖本身就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再加上胰岛素抵抗导致钠潴留,也会让血压持续维持在高位。

问题在于,高血压会直接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压力,长期高压会让肾单位加速硬化。

研究显示,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风险是正常血压患者的2-3倍。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因为没有症状,结果等发现的时候,肾已经出问题了。

第二种,是高尿酸。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往往伴随着尿酸升高。

高尿酸本身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毒性作用,会诱发慢性间质性肾炎。

同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也会堵塞肾小管,进一步损伤肾功能。

一项针对2000名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血尿酸高于正常上限的患者,其肾病发生率高出近一倍。

医生常说一句话:高尿酸是沉默的杀手,尤其在糖尿病人群里,效果特别快。

第三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面上这看起来和肾没啥关系,但其实,视网膜和肾脏的微血管结构几乎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几乎可以判断,肾脏的微血管也已经在悄悄变坏了。

医学研究中有个很明确的相关性数据:在有明显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65%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而这些损伤往往在体检中看不出来,需要做特定的尿蛋白和肾功能检测才会显现。

所以一旦发现眼底出血、视力模糊,不只是眼的问题,很可能也是肾出问题的信号。

第四种,是神经病变。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抱怨手脚发麻、灼热感、刺痛感,觉得只是血糖控制不稳。但这些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不仅影响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也会影响自主神经,尤其是泌尿系统的神经。

膀胱功能障碍后,容易出现尿潴留、感染反复,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有数据指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倍,而反复尿感会直接诱发肾盂肾炎等严重感染性肾病,加速肾功能下降。

这些并发症,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肾功能的催化剂。

在糖尿病诊断后的一年内,如果这些并发症没被及时发现和处理,肾功能的下降速度是显著加快的。

有研究指出,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一年内就出现蛋白尿,而在五年内,这个比例翻倍,达到40%以上。

而蛋白尿一旦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即使血糖后期控制良好,肾功能也未必能恢复,说明早期干预才是关键。

临床上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患者血糖控制还可以,但因为轻视高血压、忽略尿酸、不在意眼底检查、手脚麻木不去管。

结果查出肾功能异常时,已经是中度肾损伤,剩下的办法只有延缓进展,很难逆转。

而一旦进展到尿毒症阶段,就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这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并发信号缺乏敏感度。

甚至有些家庭成员也会误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不会出大问题。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最致命的地方,从来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慢慢腐蚀身体每一个脆弱系统,尤其是肾。

有个被严重低估的问题是,饮食结构不合理。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味减少主食,却增加了高蛋白、高嘌呤食物摄入,比如天天吃蛋、肉、海鲜,结果导致尿酸升高,血磷增加,反而加快了肾脏负担。

而且,一些人还会滥用保健品或中草药,这些东西可能含有肾毒成分,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

糖尿病控制不是一件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肾脏保护,是其中最容易被耽误的一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陈锦棠.不同肾脏功能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研究进展,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