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控制标准(糖尿病控制标准范围是多少)
医生坦言:糖尿病患者做到这6点自律,血糖想不受控制也难
张阿姨还记得5年前,血糖仪屏幕上“13.8mmol/L”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
前一天她贪嘴吃了两块糯米糍粑,以为“偶尔一次没关系”,却没想到血糖会飙到这么高。
内分泌科医生拿着化验单叹气:“您看,这就是饮食不自律的结果,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控制好会引发心脏病、肾病等一堆并发症。”
从那天起,张阿姨开始学习控糖自律法,如今她的空腹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
医生说:“张阿姨,您这自律劲儿,血糖想不听话也难!”
饮食要注意对于“糖友”来说,一顿饭没控制好,血糖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其实饮食自律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是“会吃才是本事”。比如饿的时候先测血糖,要是空腹血糖超过了7.0mmol/L,那就别着急吃东西,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垫垫,等到1小时后再测。
如果血糖正常的话,也只吃七分饱。吃的时候可以用手掌比划着,蛋白质跟掌心差不多,主食别超过拳头大小,蔬菜可以吃两拳头。这样吃下来,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影响血糖稳态。
主食3不吃1.黏腻主食
像年糕、糍粑这类糯米做的食物,里面的成分80%是支链淀粉,其消化速度接近直接饮用葡萄糖溶液,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有糖友试过吃100g糍粑,2小时后血糖就飙到了13.2mmol/L,后来吃饭换成了蒸玉米、煮红薯,血糖就稳定多了。
2.油炸主食
油饼、手抓饼这些“油糖组合”就是油脂裹着淀粉,看着香但吃下去血糖会先猛涨后猛跌,还会让血脂跟着升高。临床上不少“糖友”就是没管住嘴,结果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应<3.4mmol/L,超标15%即>3.9mmol/L)高出正常值15%。
3.“无糖”糕点
有些糕点尽管标着“无糖”,但也是精白米面加黄油制作而成的,升糖指数能达到72(纯葡萄糖是100)。但将这些若是换成燕麦(GI=55)、糙米(GI=56)、芸豆这些全谷杂粮就不一样了,有“糖友”把60%的主食换成杂粮,3个月规范饮食后,糖化血红蛋白从7.8%降到了6.5%。
营养均衡“绿叶蔬菜 优质蛋白”这对黄金组合是“糖友”餐桌上常见的“控糖搭档”,是每餐都得有的。
像菠菜、芹菜这种绿色蔬菜,里面的膳食纤维就像是专门给血糖安装的“刹车装置”,它可以裹住糖分不让它太快被吸收。有“糖友”试过吃200g清炒菠菜,餐后血糖峰值能低2.3mmol/L,建议“糖友们”每天至少吃500g。
如果说膳食纤维是“刹车”,那么蛋白质就是血糖的“稳定器”。每天1个鸡蛋、300ml无糖酸奶、50g豆腐再加1两瘦肉,这些摄入的蛋白质能让胰岛素慢慢地释放,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科学加餐如果“糖友”在两餐之间饿了,千万别硬扛,低血糖可比高血糖还要可怕。
低血糖可能引发心慌、手抖,严重时甚至昏迷,建议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加餐,选择7颗扁桃仁 1个小苹果(总热量≤150千卡),像牛油果、草莓这些低升糖组合(GI<55)既能防止血糖骤降,又不会给下一餐添负担。
当血糖低于5.6mmol/L时,可按此标准加餐,不过避免选择巧克力、蛋糕等高糖零食。
吃饭不快也不慢对“糖友”而言,吃的太快了就会因为大脑没收到“吃饱”的信号,而容易吃多。
平时建议“糖友”每顿饭吃20分钟以上,可以用小盘子、小碗来盛饭,减慢吃饭的速度。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约20%。饭前可以先喝一小碗清汤,然后再吃蔬菜,最后吃主食和蛋白质。
有糖友坚持“先菜后饭”的原则,3个月瘦了5公斤,餐后血糖平均降了1.8mmol/L,这就是“慢吃出健康”的道理。
饭后适量运动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餐后45分钟开始运动效果最好,比如游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运动。有位“糖友”坚持了3年,不仅血糖稳了,连脂肪肝也消失了。
不过,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应避开药物作用高峰时段运动,还有切忌空腹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也别刚吃完饭就动,会影响消化。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舞阳孟改新-血糖控制到多少算达标?锁定您的“控糖三目标”
很多人每天测血糖,却陷入了致命的误区:用“诊断是否糖尿病”的标准,来衡量“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 这就像用“是否发烧”的体温标准来判断“退烧效果”——方向错了,努力可能反成伤害。学会区分这两个标准,才能真正掌握控糖主动权。
一、诊断标准:您是否站在健康临界点?诊断标准如同健康分水岭,明确划分正常、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其核心是“是不是糖尿病”。
- 正常值: 健康防线
- 空腹血糖:3.9 ~ 6.1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3.9 ~ 7.8 mmol/L
- 糖尿病前期: 危险边缘(需高度警惕并干预)
- 空腹血糖:6.1 ~ 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7.8 ~ 11.1 mmol/L
- 糖尿病: 警报拉响(达到以下任一项即可诊断)
- 空腹血糖 ≥ 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 ≥ 11.1 mmol/L
重要提示: 仅凭空腹血糖判断如同盲人摸象!临床常见三种情况:
- 单纯空腹血糖高: 空腹超标,餐后正常。
- 单纯餐后血糖高: 空腹正常,餐后飙升。
- 两者均高。 因此,仅测空腹血糖而忽略餐后血糖是重大错误!
一旦确诊糖尿病,目标转变为“控制得好不好”。治疗标准因人而异,需医生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制定个体化目标:
控制目标
适用人群特点
空腹血糖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宽松标准
高龄、严重并发症、预期寿命短
< 8.0
< 12.0
一般标准
大多数成年糖尿病患者
< 7.0
< 10.0
严格标准
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
< 6.0
< 8.0
核心原则: 血糖控制需关注全天波动。完整的监测应覆盖:
-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及肝糖输出)
- 早餐后血糖
- 午餐后血糖
- 晚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直接揭示饮食、药物匹配度)
掌握主动权:从科学监测开始真实案例警示: 张先生,50岁,确诊2型糖尿病。他每日仅测空腹血糖(波动在6.5-7.2 mmol/L),自认“比诊断标准7.0低,控制良好”。一次偶然查餐后血糖竟高达15.3!长期隐匿的高餐后血糖已悄然损害其血管。仅看空腹血糖,让他错失了关键干预时机。
- 走出误区: 确诊后,请忘记“诊断标准7.0/11.1”,紧盯您的“个人治疗目标”。
- 全面监测: 务必定期轮换监测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绘制您的“全天血糖图谱”。
- 动态调整: 记录数值,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方案。
血糖管理是贯穿生命的持久战。清晰的标准认知与科学的监测习惯,是您最可靠的武器。别让他人的标准成为您的枷锁,用准确的数据与专业的指导,真正握住健康的缰绳。 每一次正确的测量,都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