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20年了(糖尿病20年了恶性的结节)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20年没有并发症!坦言:我的降糖秘诀,大多医生不会告诉你

“糖尿病患者就是不能吃太饱、吃太好,饿能治百病,这是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但凡是有人问周老他的降糖秘诀是什么,他总是这样跟人说。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他,如今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在外人看来,他一点都不像病人,精神矍铄,走路带风,全然没有老态龙钟,被病魔缠身的样子。

所以,谁要是第一次听说他有多年糖尿病,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是啊,他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靠饿出来的吗?

一、饿一饿,真能降血糖?

周老说的没错,大多数医生都不建议糖尿病患者纯靠饿来控制血糖,但是不能吃太饱确实是有效的降糖手段。在饥饿状态下,人体能量摄入减少,血糖来源暂时中断,确实可能会出现短期的血糖下降,但这并非健康的降糖方式。

1. 低血糖反应:若饥饿时间过长,再加上降糖药的作用,可能会引发低血糖反应,轻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反跳性高血糖:身体为应对低血糖,分泌升糖激素,有些患者的血糖反而会升高。

3. 代谢紊乱:长期挨饿,使得身体进入“饥饿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分解供能,反而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血糖的波动。

4.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会影响胰岛细胞功能,加剧糖尿病病情,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体质差的糖友会更危险。

5. 心理性暴食:有些患者的节食并不能持续,饥饿过后,可能会引发心理性的暴饮暴食,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把握饥饿的度?

虽说医生不提倡长期过度饥饿,但保持适度饥饿感,不吃太饱确实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所谓适度饥饿,就是以“胃内无明显饱胀感,且无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为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合少食多餐,每餐吃个五分饱,分别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再加一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更有助于控制血糖平稳。

二、周老的降糖秘诀,关键在这3点!

其实,周老之所以能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没有并发症,饮食确实占了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又并非只是饮食管理的功劳,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是特别谨慎、自律的一人,这可能才是他能好好地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1. 饮食 运动,够自律

能保持每餐都控量,其实是很难的,但周老坚持了20多年。也犯过错,但好在都及时止损。最开始他也试过极端节食,却因为低血糖险些酿成大祸。如今的他坚持每餐吃五分饱,用拳头量食物 ——1拳蛋白质、1拳全谷物、2拳绿叶菜,既不饿肚子又控住血糖。平时很少出去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加上他老伴儿特别细心,一日三餐都给安排得妥妥的,“免糖少油少盐”,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菜谱。

运动更是雷打不动,早餐后快走、晚餐后打太极,一走就是20年,肌肉量比同龄男性还高。20多年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如果自律性差,是绝对做不到的!

2. 吃药 测血糖,够谨慎

周老对吃药是从不排斥的,而且极其谨慎,他会把每天要吃的降糖药按时间顺序分开放好,早上吃的、中午吃的、晚上吃的,都标记得清清楚楚,绝对不会漏服或者错服。而且,他一直都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从不自作主张,擅自调整用药。

在血糖监测方面,周老更是细致入微。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测量血糖,一一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通过测量血糖,他不仅清楚了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还发现了一些不利于他血糖管理的食物和习惯,这些都能指导他更好地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3. 体检 医生指导,够听话

周老每年都会按时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除了常规的血糖、血脂、血压检查外,他还会主动要求医生为他检查眼底、肾脏功能、神经功能等糖尿病容易引发并发症的项目。每次体检报告出来后,他都会仔细研究,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医生请教。

在日常生活中,周老只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都会咨询医生。无论是饮食上的困惑,还是运动中的疑问,他都会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他还会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健康讲座,学习最新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常说,医生是专业的,听医生的话,自己的身体才能越来越好。正是因为他对体检和医生指导如此重视,才能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将糖尿病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和身体健康。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周老能有今天,肯定没有他说的那么轻松,但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命百岁,就得有这股子狠劲儿才行,够自律、够谨慎、够听话,只有行动,才能成功。

73岁糖尿病患者,20年不吃药,结果让医生有些惊讶!有3点启示

现如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患病人群越来越庞大,但是疾病控制率却不尽如人意,有资料统计,在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与“三高”相关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7%。大家都知道,多数“三高”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但是药物副作用是大家担心的主要问题。有没有不吃药的治病方法呢?

73岁糖尿病患者,20年不吃药,结果让医生有些惊讶!

陈先生今年73岁,20年前他在某家公司从事司机工作,某天早上,在开车送员工上班的途中,他突然感到胸口剧烈疼痛,且断断续续,由于正在上班期间,他只好强忍疼痛,坚持到了下班,把员工顺利送回家。之后,亲属将他送往医院。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陈先生被确诊为心肌梗死,虽然没有做心脏支架手术,但是在重症监护室躺了一个月,之后又在普通病房躺了一个月。两个月之后,他突然被告知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需要吃药治疗。这样一来,陈先生不仅要吃治疗冠心病的药,还要吃之治疗糖尿病的药 ,每次吃完药,胃部反应特别大,恶心,呕吐,吐酸水,痛不欲生。

出院后,陈先生做了一个决定:停药!他停用了所有的药物,试图通过运动来战胜疾病。从此,他每天都到公园锻炼,先快走6公里,然后在做自己发明的各种运动项目,打拳,做体操,踢腿……风雨无阻。

就在去年的5月份,陈先生在运动时突然感到头晕心慌,差点晕倒,家人得知后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陈先生的各项指标控制得都不错,血压、血脂都正常,但唯独糖化血红蛋白远远超标,这是衡量糖尿病长期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就是说,陈先生这20年的运动,并没有战胜糖尿病,血糖反而更高了。

造影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很吃惊,陈先生的血管堵塞非常严重,前降支近段100%堵塞,其他几支重要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狭窄,随时可能发生心梗。经过沟通,陈先生同意做支架手术。由于血管堵塞严重,前降支放入了三个支架,其他病变血管需要择期再行手术。

启示

不得不说,陈先生是幸运的,在没吃药的情况下正常生活20年,已经算是一个奇迹。同时,他也是不幸的,如果在运动的时候配合药物治疗,现在肯定是另外一个结局。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正重复着陈先生的“老路”,有些患者正跃跃欲试,希望这个案例能让您有所启示。

1. 坚持用药

冠心病和糖尿病都是慢性疾病,多数患者不能治愈,需要长期吃药,运动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有些患者还需要服用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这些药物都需要每天坚持服用,不可以吃吃停停,也不能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就医。

2. 监测血糖

糖尿病的并发症非常多,超过100种,有些并发症可以直观感觉到,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等等,但是危害性最大的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隐蔽性,它会一步步的堵塞血管,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在这些疾病发生之前,很多人是没有感觉的,不容易自察。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及时就医诊断。

3. 适当运动

虽然运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但是它对对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预后的确有积极作用。首先,安全有效的运动能够加速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脏的泵血能力。其次,运动有助于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粘稠度,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预防血栓。另外,坚持运动能够增加代谢,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一般来说,建议患者做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运动时的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运动4~5次,每次持续运动30~60分钟左右。

总之,对于三高患者已经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需要吃药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擅自停药。

糖尿病20年没有并发症!医生夸他做对3件事,是经验也是忠告

春节回家,每天早起晨练总能碰到一位老人在公园跑步,老人今年53岁了,20岁时就诊断了糖尿病。老人有个爱好就是跑步。这一跑就是20年。

老人说年轻时因为长期熬夜、喝酒应酬、饮食不规律,他患上了糖尿病,第二年还查出了高血压,双重打击之下,老人决定与疾病抗争。老人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跑步。然后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糖尿病控制得不错,没有出现并发症,血压、血脂也正常了。老人看起来比同龄人还年轻。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但是可防可控

糖尿病经常被人们称为富贵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心血管疾病,这些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是可防可控,就像开头这位老人,经过科学饮食和运动,最终战胜了疾病,通过这种成功的案例可以总结成这几点。

1、定期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老人分享的第一个经验就是不要懒,坚持运动、坚持监测血糖。得了糖尿病以后,要比别人更细心,经常监测血糖,才能真正了解治疗情况以及控制情况。

很多人对于监测血糖有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其实等到身体有症状,往往为时已晚。监测是了解病情和验证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可以作为指标参考调整治疗方案。

这里建议糖尿病患者配备便携式血糖监测仪,并养成检测记录血糖的好习惯,每2-3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尿糖水平,以达到正规的治疗。

2、合理饮食,走出误区

病从口入,大家都晓得,糖尿病也不例外。很多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不需要忌口,那种“不需要控制饮食”以及大鱼大肉代替主食的想法是错误的。具体看看老人是怎么做的。

老人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食谱。首先他阅读了关于糖尿病治疗的书籍,认识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等,并总结出4个原则:控制总量、少食多餐、多干少稀、荤素搭配。

一般早餐他会吃个水煮蛋,喝杯牛奶或豆浆,以前喜欢喝粥,但是意识到粥是淀粉的糊化物,升糖速度快,于是改成了喝豆浆或牛奶,因为牛奶和豆浆中富含蛋白质,可以给身体补充营养物质;中午会有蔬菜、肉食和主食,下午加餐有水果和坚果,晚餐与午餐一样,只不过要少吃。这就是他的日常饮食。在此基础上,他还有一套准则,要求自己戒油腻、甜品、烟酒、高盐食物,多吃蔬菜和粗粮,补充优质蛋白质。

3、适当运动,持之以恒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糖友,运动更加重要,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还可动用体内储备的脂肪,有利于减肥。特别是对向心性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坚持运动,以达到降糖、减肥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