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免疫力(糖尿病免疫力低吃什么药)

卫生院张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如何吃出免疫力?这份科学饮食指南请收好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身体更容易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因此,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既能稳定血糖,又能为免疫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糖尿病人提高免疫力的饮食方法。

一、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结构

糖尿病患者每日饮食应遵循控制总热量,营养均衡的原则。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并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 - 65%优先选择升糖指数(GI)较低的全谷物、杂豆类和蔬菜。例如,燕麦片的GI值为55,相较于白米饭(GI值约83),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 - 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鸡肉、鱼肉、牛肉)、豆类、蛋类和低脂乳制品;脂肪占总热量的20% - 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像橄榄油、鱼油、坚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油炸食品等。

二、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食物不可少

1.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形成,帮助提升免疫力。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一些低糖的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62毫克)、草莓、蓝莓、西兰花、青椒等。不过,食用水果时需注意控制量,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并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2.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对维持骨骼健康也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同时可选择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金枪鱼)、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或谷物等。

3.锌:参与人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对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常见的含锌丰富的食物有瘦肉、海鲜(牡蛎、虾)、豆类、坚果等。

4.硒: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硒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蘑菇、大蒜等

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还能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健康的肠道环境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增强免疫力。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 - 30克,比如多吃菠菜、芹菜、苹果、梨、全麦面包等。

四、选择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抗体的重要物质基础。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除了前文提到的瘦肉、豆类、蛋类、乳制品外鱼类中的三文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体内慢性炎症对提升免疫力有益。对于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和种类,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五、科学的烹饪方式与饮食习惯

1.烹饪方式尽量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凉拌等,减少煎、炸、烤等烹饪方法。这些健康的烹饪方式不仅能减少食物中油脂的摄入,还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清蒸鱼比油炸鱼更健康,能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同时鱼肉的营养成分得以较好保存。

2.饮食习惯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也有利于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此外,要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水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能够为免疫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当然,饮食只是提升免疫力的一部分,还应结合适度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共同维护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对饮食方案仍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糖尿病患者多喝这 4 种汤,有助于血糖稳定、免疫力提高!

糖尿病,这个现代人常见的 “甜蜜负担”,让无数患者在饮食上如履薄冰。既要控制血糖,又想满足味蕾、补充营养,着实不易。其实,在饮食的选择中,藏着不少 “控糖小帮手”,其中,精心熬制的汤品就是不错的选择。今天就为大家推荐 4 种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的汤,不仅有助于血糖稳定,还能提高免疫力,让健康与美味兼得!

一、苦瓜排骨汤:清热降糖的 “黄金搭档”

苦瓜,素有 “植物胰岛素” 的美誉,它含有丰富的苦瓜皂苷,这种物质能够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苦瓜还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B1、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膳食纤维则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餐后血糖急剧上升。

排骨含有优质蛋白质,能为糖尿病患者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体质。将苦瓜与排骨搭配熬汤,荤素结合,营养均衡。

制作方法:先将排骨焯水去血沫,加入姜片、葱段等调料炖煮至七分熟,再放入切好的苦瓜,继续炖煮至苦瓜熟透即可。

此汤味道鲜美,苦瓜的清香与排骨的醇厚相互交融,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能帮助稳定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餐桌上的理想选择。

二、菠菜鸡蛋汤:营养全面的 “活力之源”

菠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 A、维生素 K、叶酸、铁、镁等多种营养素。其中,维生素 A 有助于保护视力,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叶酸参与身体的新陈代谢,对心血管健康有益;镁元素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辅助调节血糖。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卵磷脂等营养成分,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制作方法:先将菠菜洗净切段,在沸水中焯烫片刻,去除草酸;然后将鸡蛋打散,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菠菜,煮沸后倒入蛋液,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盐、香油调味即可。

这道汤清爽可口,营养全面,既能为糖尿病患者补充多种营养,又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影响,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让患者充满活力。

三、冬瓜虾仁汤:低脂控糖的 “健康之选”

冬瓜几乎不含脂肪,热量极低,且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冬瓜还含有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尤为合适。此外,冬瓜有利尿消肿的作用,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减轻身体负担。

虾仁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其脂肪含量低,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欧米伽 - 3 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制作方法:先将冬瓜去皮切块,虾仁洗净备用;锅中热油,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加入冬瓜翻炒片刻,再加入适量清水,煮至冬瓜熟透,最后放入虾仁,煮至虾仁变色,加入适量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此汤清淡鲜美,低脂控糖,是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好汤品。

四、菌菇豆腐汤:增强免疫的 “天然宝库”

各种菌菇,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富含多糖体、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菌菇中的多糖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豆腐富含植物蛋白,其蛋白质含量高且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对维持骨骼健康和身体正常代谢有益。

制作方法:将菌菇洗净撕成小块,豆腐切成小块;锅中热油,放入葱姜爆香,加入菌菇翻炒,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放入豆腐,转小火炖煮 10 - 15 分钟,最后加入盐、鸡精等调味料,撒上葱花即可。

这道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饮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免疫力,同时对血糖的控制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虽然有诸多限制,但只要合理搭配,依然可以享受美味又健康的食物。这 4 种汤品各具特色,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在稳定血糖、提高免疫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妨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经常为自己和家人熬制这些汤,让健康与美味相伴。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配合适当的运动和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病情,享受美好生活!

#关注糖尿病##糖尿病##中医##真相来了##寻找真知派#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要警惕,必须马上住院!

有人觉得“不就是血糖高点吗”,结果在家硬扛,等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还有人把腿肿当成“老毛病”,最后查出心衰合并肾衰竭,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

糖尿病确实是个“慢刀子”,平时血糖高点可能就多尿、口渴,可一旦它发起威来,那速度比刀子还快。

很多糖友总觉得“自己调养就行”,疼了忍忍,烧了扛扛,其实这时候身体早就发出求救信号了。

尤其是下面这6种情况,出现任何一种都别犹豫,立刻去急诊。

高烧不退且乏力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就像“生锈的盾牌”,高血糖环境更是细菌的“培养基”。

《美国糖尿病学会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友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2倍,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尤其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脓肿这三类。

如果出现体温超过38.5℃且持续24小时不退,同时伴有浑身没劲、吃不下东西,哪怕没有咳嗽尿痛,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这时候别想着“先观察”,赶紧去医院查血常规、血糖和感染指标,必要时马上用抗生素。

呼吸带烂苹果味

正常情况下,身体靠葡萄糖供能,可当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身体会开始“燃烧”脂肪,产生大量酮体——这是一种酸性物质,积累多了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就是丙酮(酮体的一种)的气味,出现这种味道时,说明酮体浓度已经很高,血液pH值可能已经低于7.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数据显示,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虽然不到5%,但如果延误治疗超过6小时,昏迷风险会增加8倍。

所以只要闻到这种特殊气味,哪怕患者意识还清楚,也要立即去急诊,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刻不容缓。

尿少、皮肤干、眼窝凹陷

糖友们如果发现最近尿量突然变少,每天少于5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同时皮肤摸起来干巴巴的,捏起来不容易回弹,眼窝也陷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警惕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友,往往没有明显的恶心呕吐,但血糖可能飙到33.3mmol/L以上,血液像“浓糖浆”一样黏稠。

身体为了排糖会拼命排尿,结果导致严重脱水,就像一块被晒干的海绵。日本糖尿病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20%,远高于酮症酸中毒。

这类患者初期可能只是口渴乏力,很容易被忽视,等出现意识问题时往往已经脱水超过体重的10%,这时候必须快速静脉补液,否则肾脏和大脑都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犯困、意识模糊

当血糖超过30mmol/L时,血液渗透压会急剧升高,脑细胞会像腌咸菜一样脱水,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初期只是“觉得累”“想睡觉”,家属还以为是没休息好,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研究证实,血糖超过33.3mmol/L时,每升高5mmol/L,脑损伤风险就增加35%。

所以只要发现糖友突然犯困、说话颠三倒四、反应变慢,哪怕没有其他症状,也要立刻测血糖,超过16.7mmol/L就必须去医院,别等发展到昏迷再送医。

腿肿伴呼吸急促

有位56岁的糖友,发现脚肿了半个月,以为是走路多了,直到某天晚上躺不下、喘气费劲才来医院。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射血分数已经降到30%(正常应该在50%以上)。

长期高血糖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血管,肾脏和心脏是最容易受伤的“重灾区”。肾脏受损后会漏蛋白,导致腿肿;心脏受累后泵血无力,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尤其平躺时更明显。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肿后6个月内,心衰发生率高达28%。如果发现双脚或双腿对称性水肿,一按一个坑,同时伴有晚上躺不平、需要垫高枕头,或者稍微活动就喘气,这时候别在家吃利尿剂,必须马上查肾功能、心功能和电解质,这些症状背后可能是心肾联合衰竭,越拖越难救。

糖尿病足伤口恶化

糖尿病足是“小伤口惹大祸”的典型。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不敏感,哪怕被钉子扎了可能都没感觉;同时还会堵塞下肢血管,导致伤口缺血缺氧,很难愈合。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严重溃疡,其中20%最终需要截肢。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超过3天没愈合,或者出现红肿流脓发黑,哪怕只是个小水泡,也要第一时间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千万别自己处理,更不能用偏方敷药,这些行为可能加速组织坏死。记住,糖尿病足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72小时内,错过这个时间,截肢风险会增加5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急症信号的忽视。控制糖尿病是场持久战,咱们既要打稳基础,更要警惕急症,才能活得长久、活得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