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动脉硬化有什么症状有哪些)

普外科欧阳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动脉斑块,身体会发出7个信号,要引起重视!

有人明明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却总觉得身体“卡卡的”,不是腿麻就是胸闷,一查竟然动脉里已经长了斑块。

原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没想到还会盯上血管。

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放在心上。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吃甜的太多”或者“血糖不稳”,但是真相远比看上去复杂。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事,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血管风暴”。

尤其是动脉斑块的出现,它不像疼痛那么明显,却能悄悄在血管里“筑墙”,一旦堵住要害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不少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知道自己的血管已经出了问题。身体早在之前就亮起了黄灯,只是太多信号被忽视了。糖尿病和动脉问题,是一对“难兄难弟”,一个让血糖不稳,一个让血管堵塞。

它们一旦联手,身体的“高速公路”就容易被封锁。

早上刚起床,一只脚踩地时突然有点麻,走几步才缓过来。平时觉得不过是坐久了,可当这样的感觉反复出现,尤其是一侧比较明显,就该警惕了。血液循环不好,可能是动脉斑块已经开始“作妖”。

动脉斑块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中糖分较高,血管内壁更容易受损,脂质和杂质也更容易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斑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被无数病例验证过的现实。尤其是在控制不好血糖的人群中,动脉斑块的形成速度会更快,位置也更危险。不只是腿部动脉,连心脏、脑部的血管都有可能被堵住。

动脉斑块并非都在“沉默”,它们其实会通过身体发出一些“小提示”。只是这些提示太容易被当作“小毛病”忽略掉,等到真正出事时,已是“墙倒众人推”。

哪些信号可能是血管在“喊救命”呢?尤其是糖尿病人,更要留意以下这7种表现:

1.手脚麻木或冰凉。

很多人以为手脚发麻是血糖波动的表现,其实当血管内斑块增多,血液流通受阻时,四肢供血就会变差。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特别容易发凉,盖再厚的被子也不顶用。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真的不能只是当作“年纪大了”。

2.走路没走几步腿就酸。

不是没锻炼,而是腿部动脉可能已经被“卡住”了。动脉斑块会让供血变差,走几步就感觉腿沉、酸、乏,甚至要停下来歇一会,缓过劲才能继续走。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但在生活中,很多人把它当成“关节老化”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3.胸口时不时闷一下。

有些人觉得只是天气热、没休息好,偶尔胸闷一下不算事儿。但如果胸闷的时间越来越频繁,或者活动后出现,安静时缓解,那就要想想心脏的血管是否也被斑块“招呼”过了。心脏是最怕堵的地方,一旦“供血不稳”,后果不言而喻。

4.眼睛突然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

血管问题也会出现在眼底,尤其是糖尿病人,眼底的微血管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某天突然觉得视线模糊,甚至看东西有黑影飘动,别急着找眼镜店配镜,先查查眼底,别让动脉斑块“偷袭”了视神经。

5.早上起床头晕,或突然站起来一阵眩晕。

这类症状很多人归结为“低血糖”或者“没休息好”,但其实也可能是脑部的血管被斑块堵住了一部分,血液供应不畅。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的糖尿病人,更要留意这种“突发的晕”。

6.耳鸣、听力下降。

耳朵的血管虽然小,但也是全身循环的一部分。当斑块累积到一定程度,内耳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出现耳鸣或听力减退。有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听力自然退化,其实血管问题才是“幕后黑手”。

7.情绪容易波动,记忆力下降。

大脑是最耗氧的器官,血液一旦供不上,最先“掉链子”的就是情绪和记忆。有些人变得容易烦躁、健忘,甚至刚做过的事转头就忘,也可能是血管在“报警”。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这种症状不能只归结为“老了”,而要从血管健康去看问题。

这7个信号,不是每个人都会全中,但只要占了两三项,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熬夜、爱吃油炸食品、缺乏运动,哪怕血糖控制得还行,血管也可能在悄悄“积灰”。而糖尿病加速这一过程,让原本可以维持10年的血管寿命,缩短到5年甚至更少。

有位六十多岁的社区大叔,长期糖尿病史,平时看着人挺精神,自己也觉得“没啥毛病”。直到有天早上遛弯回来,突然觉得后脚跟麻得厉害,坐下歇了一会才缓过来。

他还以为是鞋子不合脚,结果一查,血管已经有明显斑块,甚至有局部狭窄。就是这种“小麻小酸”,很多人不当回事,结果错失了预警期。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要守护的不只是血糖,更是血管的“畅通”。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座城市,血管就是运输营养的公路。糖尿病患者的“道路”更容易被堵,斑块就像施工队,一旦扩建到关键路段,整座城市都会瘫痪。

那天起,大叔开始早睡早起、规律吃饭、每天快走30分钟,还戒掉了多年的炸鸡和重口味。三个月后,复查时医生说他的血管弹性有改善,自己也觉得腿脚轻松了不少。

并不是说一旦有斑块就无解,而是要尽早发现、尽早调整。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多喝水少饮酒、适当运动、控制情绪,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就是给血管“铺路”,让它们不再堵车。

动脉斑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也不是束手无策的。关键是别等问题成山才开始重视。

血糖高,血管也跟着“受累”,这就是糖尿病带给身体最隐蔽的挑战。只有那些愿意听身体说话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晶晶,王旭阳.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2):120-125.

[3]赵明哲,刘志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早期识别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17(03):178-182.

凉意渐浓,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夏天的热烈缓缓落幕、秋日的凉意铺陈开来,专家提醒,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人们体感分明,需逐渐适应,此时您的养生作息及食谱都要调整上新了。

护“鼻”“肤”

皮肤是抵御外界风寒入侵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秋凉之时,上班族可随身携带一件轻薄防风的“皮肤衣”,以“肤”护肤,避免发生感冒、关节痛等,还可搭配一条柔滑的丝巾,保护后颈部防止受风。此时节,鼻子是呼吸系统的保护对象,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预防流感。秋高气爽,建议居室多开窗透气,可在空气清新之处 “吐故纳新”。

尝秋果

夏吃瓜、秋吃果,包括水果、坚果等,口味选择宜多酸少辛,可生津消热通便。比如葡萄能健脾和胃,对气血不足体质有补益功效;石榴能生津止渴润喉,并富含花青素有助人体抗氧化、滋养皮肤;秋梨堪为应季水果之星,能养肺生津、缓解秋燥,番茄、乌梅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愿意动手,不妨做一杯五汁饮(雪梨、荸荠、芦根、麦冬、藕汁),可缓解发烧后和糖尿病患者的口干舌燥症状。坚果中杏仁能润肺止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辅助缓解皮肤干燥、口角炎、舌炎等,推荐每日进食20克以内。其他如核桃、榛子、花生等有助人体获取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有滋养润肠功效。不过,五香或微烤的坚果易使人口咽干燥,除控制摄入量外,还需配合补水。

不露足

出伏之后,昼热夜凉。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足底足跟部主要是肾经循行之处,受寒易引发抽筋等。此时宜遵从白露“不露足”的原则,切勿再穿夏季“凉拖”,防止承受“足跟痛”之苦。另外,足部受凉还可导致腹痛腹泻,脾阳虚体质者尤其要足部保暖。晚上可做做“足浴”,用纯热水或在热水中加一些具有散寒、活血、通经络作用的姜片、盐、艾叶、花椒等泡足,适合体虚老人和寒湿体质的日常保健,能缓解手足冰凉、减轻下肢水肿,注意水温避免烫伤。下肢动脉硬化、风湿痹证患者,泡足时还可加入红花、威灵仙、伸筋草等中草药辅助治疗,每种用量约20—30克。

润秋燥

秋意渐浓,气候渐干,人体皮肤、毛发、口唇会出现干燥表现。除了外用润肤露和润唇膏,如何内外兼顾、滋润秋燥呢?其实,食谱中肉菜搭配合理,即可列出一份凉爽清润的防燥菜单。鸭肉性凉,味甘咸,有滋阴养胃功效,搭配百合、竹笋等烹饪,可佐餐饮汤,老少皆宜尤其是体虚内热、食欲不振、便秘、水肿者。甲鱼配伍枸杞、山药炖煮更是中医补肾滋阴的经典药膳之一。不停讲话的老师们,饮一杯蜂蜜柚子茶能润喉润肺;上班族劳累失眠时,一盅银耳莲子桂花羹有助滋阴润肺、养心安神。此时也应多饮温开水,还可选择养阴润燥的豆浆、牛奶、淡茶等有“内涵”的水,但要避免烈酒、浓咖啡、浓茶等“厚味”之水。

解秋乏

融入自然。秋季天高云淡,慢跑骑车、郊外畅游、登山远眺有助于人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登山前注意准备帽子和薄外套,防止多汗后受风。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缓中加力,锻炼骨骼肌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顶”起精神。上班族劳累困倦时,端坐闭目,用手掌大鱼际按摩百会穴(两耳尖直上到头顶,和头正中线的交点),顺时和逆时针方向按揉30圈,完成3组,以局部微感胀热为宜,能升发阳气,神清气爽地再次投入工作。头痛、失眠者,用空掌心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完成3组。久对电脑、视物疲劳时可配合双耳垂揉按,拇指和食指配合,多次轻轻按揉,每次1分钟,具有清心明目作用。

“戏”解困乏。中医五禽戏通过肢体锻炼,促进气血通畅、保养脏腑。“鸟戏”主肺,应和秋季。人体直立时模拟鸟儿水平展开双臂,上举过顶、下落平肩,配合单膝90度交替上抬(建议“四八”拍节奏),可补肺气、宽胸膈,增强血氧交换。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也最常见!医生:可防可治,关键在3点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从不声张,却在悄无声息间将无数人拖入深渊。它像个精于潜伏的猎人,表面温和,实则步步紧逼。而在它身后,尾随而来的最致命并发症,往往不是糖本身带来的高血糖,而是心脑血管疾病,它才是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终结者。

数据显示,约有6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卒中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全球医学界公认的现实。

糖尿病就像是燃烧不尽的引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那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你可能以为控制住血糖就安全了,其实那只是战斗的开始。

糖尿病不是单打独斗的病,它更像是个社交高手,喜欢结交“三高”朋友: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一旦他们组团出击,血管便成为首个受害者。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不畅,这一连串的病理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心脑灌注推向危险边缘。

心血管系统原本是人体的交通主干道,一旦糖尿病这个“隐形破坏者”介入,血液不再顺畅,血管壁变厚、弹性减弱,动脉硬化成为常态。

久而久之,心肌失去血氧供应,心梗就在毫无征兆的早晨或深夜悄然降临。而脑卒中,更是不给人留下反应的机会。

我曾在门诊接诊一位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血糖控制得“自认为还不错”,可突然一次轻微的头晕就带来了毁灭性的脑梗。

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早已严重狭窄,糖尿病与高脂血症联手摧毁了他的血管健康。那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只因他忽视了血管的沉默抗议。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幕后黑手”,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非纯粹偶然。研究早已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他们的血管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这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谋杀”。高血糖就像一把锯子,不断锯蚀着血管的内皮细胞,使其变得粗糙、易栓塞。

与此同时,糖化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加剧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血管结构。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血糖高低只是冰山一角,深藏水下的,是血管的危机四伏。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这场战争。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出现如乏力、口干、视力模糊等表现,也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大、休息差所致。等到真正出现胸痛、气促、突发性昏倒,往往病情已到临界点。

控制血糖只是控局的第一步,真正的关键是“三大核心”: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血压。三者缺一不可。就像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方向盘(血糖)、刹车(血压)、轮胎(血脂)必须同时良好,才能避免失控撞车。

我总跟我的患者说,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是一套系统工程。你要管理的不只是血糖,还有整个代谢系统。很多人只盯着血糖仪的数字,却忽视了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悄然上升。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一旦突破临界,血管就像上了锈的水管,随时可能爆裂。

血压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高血压与糖尿病的“联姻”可不是善茬,它们联手对血管发起持续攻击,使得心脏负担加重,脑血流调节失衡。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出单纯糖尿病者2倍以上。

我曾有一位退休教师,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始终偏高,每次体检都说“稍微有点高,不碍事”。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进急诊,才知道那点“略高”的血压早已在心脏上种了定时炸弹。人的身体从不说谎,只是你听懂它的警告了吗?

除了三大核心指标,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生活方式的精准调整。不是简单地“吃点青菜”“多走走路”,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代谢特点进行定制化干预。

比如,饭后2小时血糖升高明显者,更应关注餐后饮食结构和咀嚼节奏;血脂异常者则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而非一味怕油。

我常建议患者使用“餐后30分钟快走20分钟”的方法,不追求剧烈运动,而是持续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而晚间不宜过饱,避免夜间血糖波动和血压升高,是保护血管的隐性密码。

药物干预是另一张护身符。很多人对服药抱有抵触,觉得“化学药伤身体”。但要知道,糖尿病本质是代谢紊乱,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能降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保护方面早已被反复证实其有效性。

我有一位七十岁的阿姨患者,起初极度抗拒吃药,坚持用食疗控制血糖。几年后虽血糖尚可,但血脂紊乱未控,心梗突发。术后她才坦言,早知道“吃药”其实是长远的保命投资,不是短期的负担。

“三控策略”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底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或退休后的“养生烦恼”,它是一个不断在你身体里“布雷”的敌人。你若掉以轻心,它便随时引爆。

你不是在和糖打仗,而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次血糖波动、每一个血脂异常的日子,都是血管受到攻击的一天。而你能做的,是不给这些隐性杀手任何机会。

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疏忽。心脑血管并发症不是命运安排,而是选择的结果。它可以预防、可以延缓,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并坚定地执行科学的管理方案。

不是所有伤害都会流血,有些致命的杀手,戴着糖的面具,在你体内悄然布局。请记住,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徐涛,王红,陈慧,等.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89-94.
[3]黄志勇,李洁,吴艳.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0):87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