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动脉硬化能活多久)
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动脉斑块,身体会发出7个信号,要引起重视!
有人明明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却总觉得身体“卡卡的”,不是腿麻就是胸闷,一查竟然动脉里已经长了斑块。
原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没想到还会盯上血管。
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放在心上。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吃甜的太多”或者“血糖不稳”,但是真相远比看上去复杂。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事,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血管风暴”。
尤其是动脉斑块的出现,它不像疼痛那么明显,却能悄悄在血管里“筑墙”,一旦堵住要害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不少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知道自己的血管已经出了问题。身体早在之前就亮起了黄灯,只是太多信号被忽视了。糖尿病和动脉问题,是一对“难兄难弟”,一个让血糖不稳,一个让血管堵塞。
它们一旦联手,身体的“高速公路”就容易被封锁。
早上刚起床,一只脚踩地时突然有点麻,走几步才缓过来。平时觉得不过是坐久了,可当这样的感觉反复出现,尤其是一侧比较明显,就该警惕了。血液循环不好,可能是动脉斑块已经开始“作妖”。
动脉斑块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中糖分较高,血管内壁更容易受损,脂质和杂质也更容易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斑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被无数病例验证过的现实。尤其是在控制不好血糖的人群中,动脉斑块的形成速度会更快,位置也更危险。不只是腿部动脉,连心脏、脑部的血管都有可能被堵住。
动脉斑块并非都在“沉默”,它们其实会通过身体发出一些“小提示”。只是这些提示太容易被当作“小毛病”忽略掉,等到真正出事时,已是“墙倒众人推”。
哪些信号可能是血管在“喊救命”呢?尤其是糖尿病人,更要留意以下这7种表现:
1.手脚麻木或冰凉。
很多人以为手脚发麻是血糖波动的表现,其实当血管内斑块增多,血液流通受阻时,四肢供血就会变差。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特别容易发凉,盖再厚的被子也不顶用。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真的不能只是当作“年纪大了”。
2.走路没走几步腿就酸。
不是没锻炼,而是腿部动脉可能已经被“卡住”了。动脉斑块会让供血变差,走几步就感觉腿沉、酸、乏,甚至要停下来歇一会,缓过劲才能继续走。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但在生活中,很多人把它当成“关节老化”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3.胸口时不时闷一下。
有些人觉得只是天气热、没休息好,偶尔胸闷一下不算事儿。但如果胸闷的时间越来越频繁,或者活动后出现,安静时缓解,那就要想想心脏的血管是否也被斑块“招呼”过了。心脏是最怕堵的地方,一旦“供血不稳”,后果不言而喻。
4.眼睛突然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
血管问题也会出现在眼底,尤其是糖尿病人,眼底的微血管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某天突然觉得视线模糊,甚至看东西有黑影飘动,别急着找眼镜店配镜,先查查眼底,别让动脉斑块“偷袭”了视神经。
5.早上起床头晕,或突然站起来一阵眩晕。
这类症状很多人归结为“低血糖”或者“没休息好”,但其实也可能是脑部的血管被斑块堵住了一部分,血液供应不畅。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的糖尿病人,更要留意这种“突发的晕”。
6.耳鸣、听力下降。
耳朵的血管虽然小,但也是全身循环的一部分。当斑块累积到一定程度,内耳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出现耳鸣或听力减退。有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听力自然退化,其实血管问题才是“幕后黑手”。
7.情绪容易波动,记忆力下降。
大脑是最耗氧的器官,血液一旦供不上,最先“掉链子”的就是情绪和记忆。有些人变得容易烦躁、健忘,甚至刚做过的事转头就忘,也可能是血管在“报警”。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这种症状不能只归结为“老了”,而要从血管健康去看问题。
这7个信号,不是每个人都会全中,但只要占了两三项,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熬夜、爱吃油炸食品、缺乏运动,哪怕血糖控制得还行,血管也可能在悄悄“积灰”。而糖尿病加速这一过程,让原本可以维持10年的血管寿命,缩短到5年甚至更少。
有位六十多岁的社区大叔,长期糖尿病史,平时看着人挺精神,自己也觉得“没啥毛病”。直到有天早上遛弯回来,突然觉得后脚跟麻得厉害,坐下歇了一会才缓过来。
他还以为是鞋子不合脚,结果一查,血管已经有明显斑块,甚至有局部狭窄。就是这种“小麻小酸”,很多人不当回事,结果错失了预警期。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要守护的不只是血糖,更是血管的“畅通”。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座城市,血管就是运输营养的公路。糖尿病患者的“道路”更容易被堵,斑块就像施工队,一旦扩建到关键路段,整座城市都会瘫痪。
那天起,大叔开始早睡早起、规律吃饭、每天快走30分钟,还戒掉了多年的炸鸡和重口味。三个月后,复查时医生说他的血管弹性有改善,自己也觉得腿脚轻松了不少。
并不是说一旦有斑块就无解,而是要尽早发现、尽早调整。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多喝水少饮酒、适当运动、控制情绪,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就是给血管“铺路”,让它们不再堵车。
动脉斑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也不是束手无策的。关键是别等问题成山才开始重视。
血糖高,血管也跟着“受累”,这就是糖尿病带给身体最隐蔽的挑战。只有那些愿意听身体说话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晶晶,王旭阳.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2):120-125.
[3]赵明哲,刘志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早期识别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17(03):178-182.
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也最常见!医生:可防可治,关键在3点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从不声张,却在悄无声息间将无数人拖入深渊。它像个精于潜伏的猎人,表面温和,实则步步紧逼。而在它身后,尾随而来的最致命并发症,往往不是糖本身带来的高血糖,而是心脑血管疾病,它才是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终结者。
数据显示,约有6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卒中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全球医学界公认的现实。
糖尿病就像是燃烧不尽的引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那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你可能以为控制住血糖就安全了,其实那只是战斗的开始。
糖尿病不是单打独斗的病,它更像是个社交高手,喜欢结交“三高”朋友: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
一旦他们组团出击,血管便成为首个受害者。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不畅,这一连串的病理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心脑灌注推向危险边缘。
心血管系统原本是人体的交通主干道,一旦糖尿病这个“隐形破坏者”介入,血液不再顺畅,血管壁变厚、弹性减弱,动脉硬化成为常态。
久而久之,心肌失去血氧供应,心梗就在毫无征兆的早晨或深夜悄然降临。而脑卒中,更是不给人留下反应的机会。
我曾在门诊接诊一位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血糖控制得“自认为还不错”,可突然一次轻微的头晕就带来了毁灭性的脑梗。
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早已严重狭窄,糖尿病与高脂血症联手摧毁了他的血管健康。那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只因他忽视了血管的沉默抗议。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幕后黑手”,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非纯粹偶然。研究早已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他们的血管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这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谋杀”。高血糖就像一把锯子,不断锯蚀着血管的内皮细胞,使其变得粗糙、易栓塞。
与此同时,糖化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加剧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血管结构。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血糖高低只是冰山一角,深藏水下的,是血管的危机四伏。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这场战争。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出现如乏力、口干、视力模糊等表现,也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大、休息差所致。等到真正出现胸痛、气促、突发性昏倒,往往病情已到临界点。
控制血糖只是控局的第一步,真正的关键是“三大核心”: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血压。三者缺一不可。就像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方向盘(血糖)、刹车(血压)、轮胎(血脂)必须同时良好,才能避免失控撞车。
我总跟我的患者说,糖尿病不是一个病,是一套系统工程。你要管理的不只是血糖,还有整个代谢系统。很多人只盯着血糖仪的数字,却忽视了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悄然上升。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一旦突破临界,血管就像上了锈的水管,随时可能爆裂。
血压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环。高血压与糖尿病的“联姻”可不是善茬,它们联手对血管发起持续攻击,使得心脏负担加重,脑血流调节失衡。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出单纯糖尿病者2倍以上。
我曾有一位退休教师,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始终偏高,每次体检都说“稍微有点高,不碍事”。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进急诊,才知道那点“略高”的血压早已在心脏上种了定时炸弹。人的身体从不说谎,只是你听懂它的警告了吗?
除了三大核心指标,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生活方式的精准调整。不是简单地“吃点青菜”“多走走路”,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代谢特点进行定制化干预。
比如,饭后2小时血糖升高明显者,更应关注餐后饮食结构和咀嚼节奏;血脂异常者则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而非一味怕油。
我常建议患者使用“餐后30分钟快走20分钟”的方法,不追求剧烈运动,而是持续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而晚间不宜过饱,避免夜间血糖波动和血压升高,是保护血管的隐性密码。
药物干预是另一张护身符。很多人对服药抱有抵触,觉得“化学药伤身体”。但要知道,糖尿病本质是代谢紊乱,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能降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保护方面早已被反复证实其有效性。
我有一位七十岁的阿姨患者,起初极度抗拒吃药,坚持用食疗控制血糖。几年后虽血糖尚可,但血脂紊乱未控,心梗突发。术后她才坦言,早知道“吃药”其实是长远的保命投资,不是短期的负担。
“三控策略”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底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或退休后的“养生烦恼”,它是一个不断在你身体里“布雷”的敌人。你若掉以轻心,它便随时引爆。
你不是在和糖打仗,而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次血糖波动、每一个血脂异常的日子,都是血管受到攻击的一天。而你能做的,是不给这些隐性杀手任何机会。
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疏忽。心脑血管并发症不是命运安排,而是选择的结果。它可以预防、可以延缓,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并坚定地执行科学的管理方案。
不是所有伤害都会流血,有些致命的杀手,戴着糖的面具,在你体内悄然布局。请记住,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徐涛,王红,陈慧,等.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89-94.
[3]黄志勇,李洁,吴艳.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0):874-878.
“三高”因素,容易被忽视的肾病“隐患”
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高达1.3亿,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慢性肾脏病患者。
农工党党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兼肾脏内科主任医师韩庆烽表示:“慢性肾脏病的高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伴随着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存在。当下,‘三高’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诱因,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三高如何影响肾脏健康?预防的关键是什么?近日,本报记者专访韩庆烽,解读慢性肾脏病与三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慢性病”到慢性肾脏病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三高问题日益严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韩庆烽指出,在这背后,由肾小球肾炎等单纯肾脏损伤所引发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没有显著增加,而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慢性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数量却明显增多。
三高与慢性肾病如何相互作用?韩庆烽解释,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会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引发尿毒症。
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肾脏小血管压力,引起血管硬化,让血管内壁逐渐变厚,最终造成肾脏供血不足;而长期的高血糖,则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脂则容易引发肾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剧肾脏供血不足的问题。
“比如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肾病,传统的肾内科通常将其特指为‘肾动脉狭窄’,但这种病的表现是肾脏供血不足,所以最重要的发病原因还是三高等基础性疾病。”韩庆烽说。
值得注意的是,三高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诱因,慢性肾脏病也可能反过来加重患者的三高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下降后,体内的水钠潴留会加重高血压;肾脏功能减退还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使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加剧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程度;同时,肾脏损伤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也可能加剧血脂异常。
“三高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呈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大众对三高管控得越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概率就越低。”韩庆烽强调。
定期体检、系统治疗是关键
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关键,在于让患者充分管控自身的三高情况。
“明确了三高是大部分慢性肾脏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后,对我们来说,让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包括对患者前期的体检筛查,中后期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韩庆烽说。
在他看来,高血压超10年的病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者都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当关注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检查等项目的结果。此外,即使没有三高问题,5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应开始关注肾脏健康,这部分人群由于患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样要定期进行体检。
不过,肾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有难度,患者不能仅凭指标后的箭头标记,就简单得出结论。“很多人在拿到检查报告后,会因为某些特殊指标后的箭头标记而过度担忧,怀疑自己肾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但仔细分析后,许多所谓的‘异常’实际上并不严重,错误解读化验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韩庆烽提醒。
以“肌酐”为例,尽管这是提示“肾损伤”的重要指标,但肌酐数值稍微偏出正常值范围,有时可能与检测的误差、其他非疾病因素等有关,不能完全反映肾脏的健康状况。若数值“异常”,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二次检测。
此外,饮食对“系统治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庆烽指出,合理的饮食管理可以控制“三高”,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病情的进展,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重点控制蛋白质、钠、钾和磷的摄入,可以优先选择鱼类、禽类、鸡蛋和低脂乳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在日常烹饪时,减少食盐的使用,尝试用大蒜、姜、柠檬汁等天然香料来调味。
心理健康同样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部分,不少患有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韩庆烽建议,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在家里养宠物、在阳台种植花草、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这些常用于精神认知的治疗方法,对缓解“多病共存”患者的焦虑状态也有一定帮助。(作者刘益伶)
来源: 《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