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动脉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吃什么食物好)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

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

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

“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

凉意渐浓,您的养生清单该上新了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夏天的热烈缓缓落幕、秋日的凉意铺陈开来,专家提醒,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人们体感分明,需逐渐适应,此时您的养生作息及食谱都要调整上新了。

护“鼻”“肤”

皮肤是抵御外界风寒入侵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秋凉之时,上班族可随身携带一件轻薄防风的“皮肤衣”,以“肤”护肤,避免发生感冒、关节痛等,还可搭配一条柔滑的丝巾,保护后颈部防止受风。此时节,鼻子是呼吸系统的保护对象,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有助于预防流感。秋高气爽,建议居室多开窗透气,可在空气清新之处 “吐故纳新”。

尝秋果

夏吃瓜、秋吃果,包括水果、坚果等,口味选择宜多酸少辛,可生津消热通便。比如葡萄能健脾和胃,对气血不足体质有补益功效;石榴能生津止渴润喉,并富含花青素有助人体抗氧化、滋养皮肤;秋梨堪为应季水果之星,能养肺生津、缓解秋燥,番茄、乌梅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愿意动手,不妨做一杯五汁饮(雪梨、荸荠、芦根、麦冬、藕汁),可缓解发烧后和糖尿病患者的口干舌燥症状。坚果中杏仁能润肺止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辅助缓解皮肤干燥、口角炎、舌炎等,推荐每日进食20克以内。其他如核桃、榛子、花生等有助人体获取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有滋养润肠功效。不过,五香或微烤的坚果易使人口咽干燥,除控制摄入量外,还需配合补水。

不露足

出伏之后,昼热夜凉。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足底足跟部主要是肾经循行之处,受寒易引发抽筋等。此时宜遵从白露“不露足”的原则,切勿再穿夏季“凉拖”,防止承受“足跟痛”之苦。另外,足部受凉还可导致腹痛腹泻,脾阳虚体质者尤其要足部保暖。晚上可做做“足浴”,用纯热水或在热水中加一些具有散寒、活血、通经络作用的姜片、盐、艾叶、花椒等泡足,适合体虚老人和寒湿体质的日常保健,能缓解手足冰凉、减轻下肢水肿,注意水温避免烫伤。下肢动脉硬化、风湿痹证患者,泡足时还可加入红花、威灵仙、伸筋草等中草药辅助治疗,每种用量约20—30克。

润秋燥

秋意渐浓,气候渐干,人体皮肤、毛发、口唇会出现干燥表现。除了外用润肤露和润唇膏,如何内外兼顾、滋润秋燥呢?其实,食谱中肉菜搭配合理,即可列出一份凉爽清润的防燥菜单。鸭肉性凉,味甘咸,有滋阴养胃功效,搭配百合、竹笋等烹饪,可佐餐饮汤,老少皆宜尤其是体虚内热、食欲不振、便秘、水肿者。甲鱼配伍枸杞、山药炖煮更是中医补肾滋阴的经典药膳之一。不停讲话的老师们,饮一杯蜂蜜柚子茶能润喉润肺;上班族劳累失眠时,一盅银耳莲子桂花羹有助滋阴润肺、养心安神。此时也应多饮温开水,还可选择养阴润燥的豆浆、牛奶、淡茶等有“内涵”的水,但要避免烈酒、浓咖啡、浓茶等“厚味”之水。

解秋乏

融入自然。秋季天高云淡,慢跑骑车、郊外畅游、登山远眺有助于人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登山前注意准备帽子和薄外套,防止多汗后受风。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缓中加力,锻炼骨骼肌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肺功能。

“顶”起精神。上班族劳累困倦时,端坐闭目,用手掌大鱼际按摩百会穴(两耳尖直上到头顶,和头正中线的交点),顺时和逆时针方向按揉30圈,完成3组,以局部微感胀热为宜,能升发阳气,神清气爽地再次投入工作。头痛、失眠者,用空掌心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完成3组。久对电脑、视物疲劳时可配合双耳垂揉按,拇指和食指配合,多次轻轻按揉,每次1分钟,具有清心明目作用。

“戏”解困乏。中医五禽戏通过肢体锻炼,促进气血通畅、保养脏腑。“鸟戏”主肺,应和秋季。人体直立时模拟鸟儿水平展开双臂,上举过顶、下落平肩,配合单膝90度交替上抬(建议“四八”拍节奏),可补肺气、宽胸膈,增强血氧交换。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宣磊)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糖尿病最怕4个并发症!医生告诫:若不想进医院,请坚持4个习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血糖高了几年了,但没什么感觉,怎么突然肾功能出问题了?”一位做外贸的中年人体检后说了这句话。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类似经历:前几年好像还挺稳定,突然某一天,合并症状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这并不是病情突然恶化,而是长期积累到了失控的地步。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的那些并发症,才是让人真正走入医院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几乎是大多数糖尿病人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口,高血糖让肾小球长时间处在高灌注、高压力状态,肾小球基底膜逐渐增厚,过滤功能下降。

起初是微量白蛋白升高,患者感觉不到异常,尿液正常、肾功能数值也正常,但当蛋白尿持续增加,滤过率下降时,肾功能便开始走下坡路。

真正可怕的不是出现蛋白尿那一刻,而是多数人在这之前已经累积了十年以上的代谢压力。

高血糖带来的氧化应激、AGEs(糖化终产物)沉积、炎症反应共同损伤肾小球结构,最后发展成肾衰竭,不得不透析或等待换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另一个隐蔽的杀手,高血糖对微血管的破坏不仅限于肾脏,同样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反复上演。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疼痛感,只有轻微视物模糊、光线适应慢,被很多人误以为是眼疲劳或老花,等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出现,视力急剧下降时,往往已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

长期血糖波动造成的血管渗漏、微血管瘤、出血点,都会在视网膜形成广泛损伤,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血压、血脂、血流状态同样在影响视网膜微循环。

心血管事件是让糖尿病患者猝不及防的致命打击,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只是糖的事,没想到心梗、脑梗、猝死,背后都藏着糖代谢紊乱的影子。

长期高血糖让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被氧化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人心梗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且很多心梗发作前没有典型心绞痛信号,直接进入心源性猝死,动脉硬化在糖尿病背景下发展更快,斑块更易破裂,血栓形成速度更急,抢救难度更大。

糖尿病足往往是控制失当走到晚期的标志,高血糖持续存在会破坏周围神经,导致下肢感觉迟钝,小伤口、擦伤患者自己感觉不到,细菌感染后快速恶化形成难愈合溃疡。

更严重的是微血管灌注不足,缺血性坏疽出现,最后不得不截肢,糖尿病足可怕的不是溃烂,而是缺血与感染的双重打击几乎没有修复窗口,拖延一两天就可能失去保肢机会。

很多人以为治疗糖尿病就是降糖,其实控糖只是基础,关键是防住并发症,想避免走到住院,必须先在生活习惯里把风险降下来。

杜绝饮食中的“隐形糖炸弹”是首要的,不是只看加不加糖,而是要盯住加工食品、甜味饮料、精制主食、隐藏糖分的调味酱料,很多自诩饮食清淡的人,其实每天摄入的糖远远超标。

米饭、面条、面包、酸奶、果汁、奶茶、酱料里都藏着糖,一天摄入总量轻易超过安全线,长期隐性高糖,让餐后血糖曲线反复拉高,刺激胰岛负荷,逐步推进代谢失衡。

适量运动是让糖代谢恢复弹性的关键工具,运动能提升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基础血糖水平。

血糖不是只靠药物压,而是靠肌肉组织重新激活代谢能力,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被证明能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展。但很多患者明知重要,却总说没时间。

错过了运动窗口,靠药物调整空间非常有限,运动的价值,不在短期降糖,而在全身微循环、神经修复、脂代谢改善上的长远作用。

血糖监测不能只靠医院那几次空腹血糖,糖尿病人的核心问题往往藏在餐后血糖、日间波动、凌晨低血糖中。

严格血糖监测才能掌握血糖曲线,发现哪些食物、行为、药物影响大,及时做出调整,很多患者按部就班用药,却不做动态监测,结果控制始终不理想,直到并发症来敲门。

血糖控制好坏,从来都不是看一次数字,而是看全天曲线的稳定性,动态血糖管理,是未来糖尿病控制的主流趋势。

戒烟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忽视却代价极高的错误习惯,吸烟本身就能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让动脉硬化来得更快。

烟草中的自由基、重金属会放大高血糖对微血管的损伤效应,直接提升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卒中的发病风险。

很多患者一边用药控制血糖,一边继续抽烟,相当于一边灭火一边添柴,糖尿病患者戒烟的获益远高于普通人,越早戒,微血管保护效果越明显。

糖尿病其实早已从单纯内分泌病变成全身代谢病,并发症的本质是多系统崩解的过程。

谁能在病程早期把这些崩解因素稳住,谁就能真正远离病床,靠药物压制数字只是权宜之计,靠生活习惯稳住代谢节律,才是真正的核心逻辑。

越早介入,代谢的损伤就越容易修复,别等症状敲门才警觉,真正的稳健健康,是在没有明显问题时就把隐患掐灭,糖尿病面前,主动权始终在每个人每天的选择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