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6.4(糖尿病 6.7)
2个月血糖降到5.5,逆转糖尿病我做到了,做对这3件事你也可以
2型糖尿病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疾病,它的发展进程完全是可以控制的,但很多人不重视,导致病情一步步加重甚至死亡。
你怎么对待身体,身体就会怎么反馈给你!
下面是一位患者“逆转”糖尿病的经历,希望他的故事,能给同样情况的朋友一点鼓励和启发,也给亚健康的朋友一个警示。
一、“从天而降”的糖尿病让我慌了神渴!渴!渴!在2019年10月份的某一天上班中,口渴难耐,一转眼一瓶温水进了肚子,每天都要喝很多的水,仍然渴得不行!
不光贪喝,还出现了怎么吃都吃不饱的症状。我不明所以,为何突然这样渴?我琢磨应该去医院瞧瞧,但总是有事情耽搁没去成。
一次周末陪孩子在小区玩,看到有医院义诊免费测血糖血压,想着没事就测一下,就当一个小检查。谁知一测,11.8!护士都吓了一跳,问我是不是吃了很多糖。
我回想一下也就是头天夜里喝酒后喝了点橙汁,但是也不至于经过一夜还是这么高。护士怕血糖仪出问题,又给我测了一次,还是11.8,建议为了准确,去医院进行静脉抽血检查。
医院的检查结果给我彻底“判了刑”——确诊2型糖尿病。
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值为10.81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为3.9-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9.43%(正常值是4%-6%,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5mmol/L,甘油三酯值为10.45mmol/L(正常人甘油三酯值为0.56~1.7mmol/L),谷丙转氨酶值为153u/L(正常值是0-40u/L),腹部B超显示为中度脂肪肝。
糖尿病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终于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
3、4年前,30岁刚出头的我年轻力壮,拼劲十足,所以看见每年体检报告单上,临界值左右摇摆的血糖值时,完全没放在心上。
自恃年轻,大鱼大肉、喝酒应酬、通宵打牌,又因为忙碌缺乏身材管理等,恍然间意识到问题时已经胖到了190斤。虽然后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了下来一点,但除了体重外,体检报告中却仍有一些指标在悄悄攀升。
“年轻嘛,身体恢复起来很快的!”但是仅凭单方面的乐观,现实却没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结果。直到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陆续到来,才乱了阵脚。
二、得了糖尿病,这辈子都得吃药吗?
“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这病没办法根治。如果自己不注意,以后还是要靠吃药过日子”医生对我说。
“靠药过日子?”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狠狠地打在我的头上!看着医生写在病历本上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心里更是慌了神。
“什么病不得,得了个治不好的病”“以后的路咋办?”“还能活多久?”……
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也没听清医生后面说的话,只好请医生再说一遍。
“先住院调控血糖!”因工作原因,不想请假,也不想让同事知道我的病情,医生说不住也可以,吃药、运动、减食一样都不能少,思想上不要有啥负担,这病是常见病没啥大不了的,积极治疗,科学严格控制,好好控制血糖,活个七八十岁完全没问题。
“你还年轻,有很大的几率可以成功逆转”,医生的这句话让我的人生瞥见了一丝新的光明。
这一天我终身记得,2019年11月15日我加入了糖军,成了一名真正的“大糖子民”。
三、面对糖尿病,除了吃药,还能怎么医?回到家,给父母、老婆说了此事,从父母的眼光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忧虑,结合以往的历次体检,其实早在三、四年前就有迹象表明是糖尿病。
公司每年都有体检,每次空腹血糖都是6.1mmol/L左右,只是自己无知,没有注意到。
每次体检的时候医生也有提示,但最多也就是说要加强运动,也没说不运动会怎样。
经过一个月的饮食控制、药物控制、运动控制,期间出现了两次的低血糖,在经过医生的调整后也正常了。期间空腹血糖值从10.81mmol/L降到了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从15mmol/L降到了1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从9.43%降到了7.4%,甘油三酯值从10.45mmol/L降到了4.34mmol/L,体重减轻了15斤。
一个月后经过医生的确认和首肯,甩掉了药瓶,全面开始单纯地靠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裸奔”。又经过了一个月的调理,门诊复查时已经达到了糖尿病临床治愈标准。
体重下降到了150斤,空腹血糖值为5.5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7.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6.4%,甘油三酯值降到了1.57mmol/L。
四、远离糖尿病并不难!说一千道一万,这2年来我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一是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
不迷信保健品、不轻信偏方。从心理上战胜糖尿病,对糖尿病的担心和恐惧转化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动力。
二是运动,减重减脂,增肌健体!
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合适的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医生说一般以轻中度体力活动为主,每周至少150分钟,可以分解到每周运动5天,每次运动30分钟。
强度的话在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比较适合。
最终我选择了跑步,每天都会跑个5公里,平时陪孩子下楼玩耍的时候,也会有意地动起来。
三是营养均衡,控制热量。
饮食要求比较严格,主要做到食材多样化和保证营养。我偶尔几次外出就餐也是战战兢兢,餐后都可以看到我快走的身影。
蔬菜每天五种以上,什么蔬菜都吃,但是土豆、芋头、山药红薯等淀粉类食物一定要少吃。
主食不吃白米饭和白面做的食物,以杂粮为主,比如杂豆饭,全麦饼子,菜团子等。吃饭用的碗只装那么一小碗,剩下就吃菜,这个量把握好了,血糖基本不会有太大波动。
每天主食固定在5~6两,包括大米、面粉、饼干副食品和五谷杂粮。如果有玉米红薯山药等淀粉的菜,主食也会有意识地减少。
肉类每天都会有,以鱼肉为主,鸡蛋两天一个。
不喝饮料,不吃糖,不吃油炸食品,不抽烟,不熬夜。要说难,确实有难度。特别是遇到喜欢吃的东西,会忍不住多吃。但是每次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想想如果得了糖尿病并发症多么可怕。这样,我的理智就又回到高地了!
关于服药这一点,根据自身适应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在调整之前必须与医生就自身的情况充分沟通。
五、“定时复查,监控血糖”
从医院确诊自己得了糖尿病后,医生就建议我买一台血糖仪在家里自己常监测,医院复查也没停。
2020年12月的时候,血糖值基本上就已经稳定了,空腹4、5徘徊,餐后6徘徊。
年初2月份去医院复查的时候,顺便查了一下腹部彩超,想看一下脂肪肝的情况。
结果不错,空腹血糖4.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餐后2小时血糖6.4mmol/L,甘油三酯1.59mmol/L,脂肪肝也好了。
因为糖尿病,我从一个190斤的大胖子回归到了140斤的标准体重;以前从不运动的我现在每天会进行5公里的跑步;从不健康的饮食到现在的均衡饮食,还解决了我多年的便秘问题;与此同时,我的高血脂问题也消失了,血脂指标恢复了正常。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哪怕是出现并发症的糖友,也不必灰心,从现在开始控好糖,仍然不晚。
在这里提醒大家,体检报告如果有不好的迹象,还是需要去医院找医生好好检查,也可以做到尽早预防。
希望我的这些分享对你们有帮助,最后总结一下,防糖控糖是终身大事,切不可有一丝懈怠和放纵。管住嘴,迈开腿,勤学习,勤监测,控糖“四驾马车”并驾齐驱。
若是没有获取逆转糖尿病的预期效果,也并不用失望,有付出就必定有回报,这次的努力和尝试,会大大减少药物的使用、改善血糖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问题。
如果不甘接受现在血糖的惨淡现状,不甘一生都在吃药打针中度过,甚至发生并发症严重影响到自身和家人的生活,那么请从自律开始,改变自己吧!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60岁以上的老人,糖尿病血糖控制多少才达标?
“医生,我父亲患有糖尿病去世的,我前几天体检空腹血糖6.4,最近还有点口渴的症状,是不是患上糖尿病了,说实话我对糖尿病还是很害怕的,总怕控制不好血糖,我的血糖控制在多少才达标啊?”
62岁的王阿姨平时身体十分健康,最近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空腹血糖6.4有点高,这让王阿姨很紧张,王阿姨的父亲就是因糖尿病去世的,王阿姨非常害怕自己也会患上糖尿病,平时饮食也十分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阿姨的血糖越来越高,之前在平时的自己监测中发现空腹血糖6.0,最近的一次体验血糖更是高达6.4,而且王阿姨最近总感觉口干口渴,王阿姨赶紧来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王阿姨,您的空腹血糖确实有一些高,但是这并不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还要根据是否有糖尿病症状以及餐后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我给你开一些检查,您彻底检查一下吧,根据您目前症状和空腹血糖值来看,患糖尿病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您也放宽心,糖尿病虽然可怕,但也是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得到很好的控制的。空腹血糖最好是在6.2以下才算正常。”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富贵病,也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出现率是非常高的,而且糖尿病还有趋于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患有二型糖尿病,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占全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却还在不断的攀升,60以上的老年人更是不在少数,那么随着年龄增大,血糖的标准和正常人的是一样的么?60岁以上,糖尿病血糖控制多少才达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1. 吃的多却容易饿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如果你发现自己吃的越来越多,而且还总爱吃甜食,总是出现饥饿感,而且吃的多也没有长胖,那就要小心患上糖尿病的可能了,糖尿病会使机体代谢率增加,而且体内中的糖份会随着尿液排除,人体就会产生饥饿感,而且吃的也是越来越多。
2. 尿的多
患上糖尿病会使排尿增多,首先是因为大量饮水会是排尿量增多,其次随着患者的血糖升高,多余的糖份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肾小球滤出后并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导致形成渗透性利尿,从而表现为排尿增多,血糖越高的患者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当出现多尿时,就要警惕糖尿病是否有严重的倾向。
3. 口渴饮水量增加
口渴是糖尿病患者最初出现的症状,也可以说是首发症状,但是即使喝水量很多,依然会感觉到口干口渴,这是由于体内血糖升高,而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因此患者会出现口干口渴的症状,而作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这也是很多人就诊的首要症状。
4. 体重减轻
看到这里很多人想问,为什么吃的多喝的多体重还不增加反而减少呢?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随着大量的尿液排除体外,虽然摄入量增多,但是机体并不能完全利用,患者体内能量不足,就会代谢分解自身脂肪蛋白质,从而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
1. 空腹血糖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空腹血糖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正常的空腹血糖标准为3.9~6.1,而对于60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放松至7.0。
2. 餐后血糖
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最好不要超过7.8,那么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餐后血糖控制在10到11以下就可以。
怎么样控制血糖1. 饮食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要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热量超高的食物,其次还要保证营养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粥类,这种高糖量较高的食物,要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可以多食用一些粗粮,但是要保证每天的摄入量,不要因为怕血糖升高,而减少食物的摄入量。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少吃油腻的食物,可以食用一些牛羊肉来增强体质。
2. 药物控制
对于轻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是要注意按时用药,胰岛素的用量应该严格遵照医嘱注射,以免引起血糖升高。
3. 合理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运动来稳定血糖,老年人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比如说慢跑,慢走,太极拳,广场舞,研究表明,坚持运动还有降糖的功效。
健步走是一项有助于降糖的运动,属于一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糖尿病患者不妨尝试一下。但是切忌不要空腹运动,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
健康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能更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自身的疾病,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药物得到稳定的控制,所以如果您不幸患上糖尿病也不要过于忧心,只要遵医嘱治疗,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多运动,糖尿病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自律才是最重要的哦。
空腹血糖6.2,两年多了一直都是这样,以后会变成糖尿病吗?
有一位朋友问华子,她父亲空腹血糖6.2mmol/L,最近这两年多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继续升高,能不能变成糖尿病,要怎么办才好呢?华子告诉她,这种情况属实有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现在应该提醒她父亲注意饮食控制和增强运动了,如果不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加入糖尿病大军。
人体正常血糖值,在空腹状态时应在3.9~6.1mmol/L,在餐后2小时应小于7.8mmol/L,峰值不超过11.1mmol/L。当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则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现在中国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2亿。此外还有近5亿人的血糖存在着异常,他们的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大多数处于血糖异常者,经过及时干预是可以逆转的。但血糖异常没有任何症状,非常容易让人忽视,从而导致很多人延误治疗。而等到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时,就已经是糖尿病了。
糖尿病分两种,一种是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患病原因是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另一种是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在中年、老年时期发病,患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基因遗传,更大的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可是如果总是吃得过多,运动过少,造成身体肥胖,就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虽然胰岛功能正常,但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最终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引起了2型糖尿病。
1、确定血糖异常:当发现血糖异常的时候,要先排除是否有其他因素对血糖造成干扰。比如说,在测空腹血糖的头一天,晚餐吃得太晚,或是晚上吃了夜宵、水果,那么第二天血糖就会偏高一些。还有长期焦虑、紧张、失眠的人,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也会造成血糖升高。
所以发现一次血糖异常后,要增加非同日的多次测量,排除偶然性的干扰。还可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检测长期血糖的“金标准”。因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就不再分离,而红细胞的寿命有3个月,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
2、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须要进行饮食控制,对于血糖异常者,并没有绝对忌口的食物,主要是对摄入食物总热量的控制,而且控制总热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均衡。要尽量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粗粮、杂豆、新鲜的蔬菜等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既能达到饱腹感,又不至于摄入太多热量。
增加运动量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否逆转血糖异常,远离糖尿病,主要看运动量是否足够。脂肪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肌肉则是身体中的“吃糖大户”,而增加运动量是减少脂肪,增长肌肉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运动还可以增加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
运动包括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通常1周进行5天有氧运动和2天力量训练。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依自己的爱好选择。每次有氧运动的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力量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保护自己不要受伤。
总结一下,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比治疗糖尿病更重要,血糖异常的人,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是可以逆转的。但是获得健康需要付出代价,想远离糖尿病,就要告别诱人的高热量食物,还要辛苦坚持规律运动。不过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会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