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白酒(糖尿病白酒喝多了有什么症状)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多留意6点!

本文19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先生今年52岁,是一名有着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喝了几杯白酒,第二天血糖飙升,被家人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发现,除了高血糖急症,他的肝功能也出现明显异常。

这让他意识到,糖尿病患者在喝酒这件事上,确实不能大意。

糖尿病人能不能喝酒?答案并非全否定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就要滴酒不沾,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适量饮酒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的,但关键是——喝什么、怎么喝、喝多少。

白酒的度数高,诱发高血糖、低血糖的风险都存在,所以糖尿病人喝白酒这件事,必须慎之又慎。

喝酒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酒精本身不含碳水,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它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功能,也就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对于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的人来说,一旦血糖下降,身体想靠肝脏调节,就会变得困难,低血糖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而另一方面,和白酒配套的食物往往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重口味菜肴,这些才是真正把血糖推向高位的“幕后黑手”。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喝白酒时,务必注意6件事

第一,控制量,不能贪杯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得超过15克。按这个标准,52度白酒,男性每日最多约50毫升,女性更少。超过这个量,血糖波动不可控,肝脏负担也会大幅增加。

第二,切忌空腹喝酒

空腹状态下,酒精吸收更快,肝脏来不及处理,低血糖突发的概率会成倍上升。一定要先吃饭,再饮酒。主食要有,蛋白质要够,不能光吃菜。

第三,避免与降糖药同服时间过近

特别是使用磺脲类、胰岛素等容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饮酒后与这些药物叠加,极易发生低血糖昏迷。建议饮酒前后至少间隔4小时,并提前监测血糖。

第四,喝酒后血糖要持续监测

很多人饮酒后放松警惕,不测血糖、不吃宵夜,第二天早上低血糖直接晕倒。酒精影响血糖可能持续10小时以上,夜里低血糖尤其危险。喝酒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晨都应测血糖。

第五,饮酒频率要严格限制

即使每次都少量,也不能天天喝。每周不超过1~2次是底线。长期饮酒会加速脂肪肝、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使糖尿病更难控制。

第六,有这些情况的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

如果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或者已经存在脂肪肝、胰腺炎、肝功能异常,那白酒就是“毒药”。再小的量,也可能让病情迅速恶化。

糖尿病人喝白酒,除了血糖,还要担心这些问题

一是高血压风险上升。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糖尿病人本身就易合并高血压,酒精只会火上浇油。

二是肝脏损伤风险翻倍。糖尿病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若再加上酒精,就容易发展成酒精性脂肪肝或肝硬化

三是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更快。也就是说,喝酒会让你更早进入胰岛素依赖阶段

不少糖尿病人以为,只要血糖控制住,酒就能随便喝

这是个严重的误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病,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不是靠几次血糖监测能看出来的

比如,酒精还会影响脂代谢,使甘油三酯升高,诱发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是糖尿病人的高危并发症。

白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也不容忽视

很多人以为白酒只是乙醇,其实里面还含有微量的甲醇、醛类、杂醇油等杂质。这些物质对神经、肝脏都有潜在毒性,糖尿病人解毒能力本就较弱,承受这些负担更困难。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如果实在想喝酒,建议这样做

挑选正规纯粮酿造、杂质低的白酒品牌,避免劣质散酒。尽量选择度数低、酒精含量少的白酒,比如38度以下的。

每次饮酒前必须吃主食,搭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胸肉、豆腐、蛋类,避免高糖、高盐下酒菜。

喝酒前后要测血糖,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低血糖先兆要立即就医

长期来看,戒酒仍是首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无任何益处。即便短期内没有异常,潜在的代谢负担和并发症风险仍在积累

如果你控制不了饮酒频率和量,那就应尽早戒酒。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有戒酒门诊,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逐步脱离酒精依赖。

很多糖尿病患者担心,不喝酒就没朋友、不合群。这种心理负担,其实比酒精本身更有害。可以通过无酒精啤酒、苏打水、柠檬气泡水等替代饮品,既有氛围,也不伤身体。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不喝酒就疏远你。真正的健康,也不是靠强撑出来的。

参考资料:

①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③ 王利明, 孙丽君. 酒精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23-427.
④ 刘金伟.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饮食干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 2023, 43(2): 110-112.
⑤ 张建新. 白酒杂醇油成分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9): 220-223.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要注意这8点

本文206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5岁的老高是个“酒桌常客”,患糖尿病十几年了,每次聚餐都忍不住喝上几口白酒。他说:“不喝吧,朋友面子挂不住;喝多了,血糖又乱套。”前阵子因为低血糖晕倒在饭桌上,差点没抢救过来。

有人说,白酒养生;有人说,糖尿病不能碰酒。到底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白酒?喝了会不会出事?医生告诉你,答案不是绝对的“能”或“不能”,而是“必须小心”

白酒进入高风险名单,糖尿病人喝酒风险有多大?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分解代谢。糖尿病人本身代谢功能就不稳定,摄入乙醇后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尤其是在空腹或胰岛素使用后饮酒,更容易引发严重低血糖。

有研究发现,饮酒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能力,也就是肝脏释放葡萄糖的功能。一旦这个功能受抑制,血糖就容易在短时间内骤降。轻则头晕出汗,重则昏迷甚至猝死。

糖尿病人喝白酒,最大的风险,不是血糖升高,而是低血糖。这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很多糖友以为喝一口没事,结果却差点送命

曾有位60多岁的男性糖友,晚饭时喝了一小杯白酒,夜里突发低血糖昏迷。家人以为是睡得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不对劲,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脑缺氧。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晚饭吃得少,又注射了胰岛素,喝完酒后血糖一直往下掉,整夜都在低血糖状态中。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脑损伤几乎不可逆。

这并不是个例。酒精掩盖了低血糖的症状,很多人等发现出事时已经太晚。

白酒不是“补药”,糖尿病人更不能迷信偏方

网上流传一些说法,比如“喝点白酒能活血化瘀”“白酒能刺激胰岛功能”“酒能通血脉”。这些都没有可靠依据。

事实上,乙醇对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会加剧胰腺炎、肝损伤,甚至诱发糖尿病性肝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糖尿病人饮酒需极度谨慎。

医生建议:糖尿病人喝白酒,这8点必须牢记

不是说糖尿病人一口酒都不能碰,但如果实在要喝,一定得守住底线。下面这8点,是医生临床总结出的关键提醒。

1、空腹不能喝:空腹时酒精吸收更快,血糖下降更猛。哪怕只喝一小口,也要确保吃过主食,最好有蛋白质和脂肪搭配,减缓吸收速度。

2、不能和降糖药一块儿喝:特别是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和酒精结合后容易引发低血糖。饮酒前后6小时内尽量避免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3、控制剂量:白酒酒精浓度高,糖友最多也不能超过25ml/天(大约半两)。超出这个量,风险迅速上升。

4、不能天天喝:即便是少量饮酒,也不能天天来一口。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间隔至少2天,给身体时间代谢酒精。

5、饮酒后两小时内监测血糖:饮酒后血糖变化快,建议饮酒后2小时、4小时各测一次血糖,确保没有持续下降。

6、晚上尽量别喝:夜间饮酒更容易忽视低血糖症状。建议饮酒时间安排在白天,晚上要避免喝酒后直接睡觉。

7、避免和含糖饮料混喝:有的人喝白酒时喜欢兑饮料,尤其是含糖饮料,这会导致血糖先升后降,波动更剧烈,非常危险。

8、家人要知道你喝了酒: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家人能第一时间处理,避免误以为是醉酒耽误救治。

长期饮酒还会带来这些“隐形杀手”

除了低血糖,糖尿病人长期喝白酒还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肝功能损伤。糖尿病人肝功能本就容易异常,酒精会加重脂肪肝、肝硬化的风险。

血压升高。酒精刺激交感神经,容易引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导火索。

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饮酒使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升高,糖尿病本就容易动脉硬化,喝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对酒精的耐受力,比你想象中差得多

很多糖友觉得“我酒量不错,喝点没事”。但要知道,酒量和酒精代谢能力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代谢能力下降,肝脏功能受损,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毒性作用更强。就算你当时没任何不适,也可能在半夜或第二天出现延迟性低血糖。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有没有糖尿病人能“安全”喝酒的情况?

有,但条件非常苛刻:血糖控制稳定、无并发症、无肝功能异常、无胰岛素使用史、饮酒时吃足够食物、家属在场、饮酒后能监测血糖。说到底,这不是“能不能喝”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冒这个险”

医生建议:糖尿病人该不该喝白酒,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喝酒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社交?如果是社交,可以用茶、无糖饮料代替。

第二,你是否能承担喝酒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果不能,就别让“喝一口”毁了多年控糖努力。

总结一句话:糖尿病人不怕酒精上头,就怕血糖失控。

喝白酒不是不能碰,而是必须带着“防火服”去碰。知道风险、掌握方法、控制量级,才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拿不准自己是否能喝,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不要凭感觉做决定。

参考资料:
① 卢大儒. 酒精与糖尿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4): 315-318.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S].
③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④ 王志强.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安全性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 2021, (18): 45-4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白酒再次成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多留意9点!

糖尿病和白酒,这两个词凑在一起,总让人心里打鼓。

有人说,白酒是“社交润滑剂”,有人说它是“慢性毒药”。

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它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而是一位需要特别对待的“老熟人”。

看似一小杯,背后可不简单。

我们常在饭局上听见:“我血糖高,喝点没事。”可真没事吗?糖尿病人碰白酒,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血糖波动这四个字,是悬在头顶的隐形线,松一松,后果可能比你想象得严重多了。

有人问:“那是不是滴酒不沾才算稳妥?”绝对禁止并非唯一答案。关键是:怎么喝、喝多少、什么时候喝,身体状况允不允许喝。这就像走钢丝,稳步不稳心中要有杆秤。酒精代谢在糖尿病人身上,可不是件小事,尤其当肝功能、胰岛功能都打了折扣时。

首先要明确一点:白酒的酒精浓度普遍偏高,哪怕是小杯的量,对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很多人只看酒精度,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酒精进入体内后,肝脏优先代谢它,血糖的调节被“搁置”了。这一“搁置”,就可能带来低血糖风险

比如吃了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后再饮酒,血糖可能在几个小时后突然“跳水”。更棘手的是,低血糖的症状跟喝醉了很像,家人往往误以为是酒劲上头,错过了及时处理的时机。

如果你确实不能避免饮酒,有九件事,务必要提前了解。这不是“管得宽”,而是替你把好健康的第一道关。

第一,空腹喝酒千万不可取。酒精进入空腹的胃,吸收速度快得惊人,血糖调节根本来不及反应。哪怕只是“垫垫肚子”,也比什么不吃强得多。

第二,甜味型白酒要格外警惕。有些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会加入糖分或糖化物质,喝进去的可能不只是酒精,还有潜在的隐性糖摄入

第三,控制饮酒量才是关键。一般建议糖尿病人饮酒不超过每天15克酒精,也就是一小杯(约50ml)白酒。超过这个量,健康风险明显上升。

第四,饮酒当天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尤其是睡前,很多人夜里低血糖发作时毫无知觉。准备好血糖仪,养成监测的习惯,是对自己最起码的交代。

第五,饮酒当天慎用降糖药。特别是磺脲类、胰岛素等容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药物和酒精搭配,可能让血糖“坐过山车”。

第六,喝酒的时候,不要完全不吃主食。很多人怕血糖高,干脆只喝酒不吃饭,这种做法最容易引发能量供给失衡,反而得不偿失。

第七,酒后不要立刻运动。有人以为酒后走走能“醒酒”,但糖尿病人酒后运动,很可能引发延迟性低血糖。这个“延迟”往往在几个小时后才爆发。

第八,饮酒期间要远离含糖饮料。有人喜欢用饮料兑酒或者“解辣”,但含糖饮料的快速升糖效应,可能让你一口下去,血糖翻番。

第九,饮酒后如出现意识模糊、出汗、手抖等症状,第一反应不是“酒劲大”,而是考虑是否低血糖。及时补充含糖食物,并观察变化,切勿大意。

这些提醒听起来琐碎,其实都是从一个个真实案例中提炼出来的经验。糖尿病不是“不让你喝”,而是“提醒你怎么喝”。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有句老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但糖尿病人喝进去的是风险,不是青春。面对白酒,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有理性饮酒意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好的“护身符”。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绕开应酬场合,也难以一刀切地禁酒,但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策略去面对生活。比如:减少频次、缩小酒量、选择合适的时间段饮酒,比如白天而非晚上,饭后而非饭前。

糖尿病人饮酒后出现的延迟性低血糖,往往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尤其是肝糖原储备不足的人群。这种情况比一般的低血糖更难识别,也更容易被忽视。

如果你家中有糖尿病人,请务必提醒他们:饮酒后,哪怕没有明显不适,也要警惕潜在的血糖反应延迟。有条件的,夜间设置一次闹钟起床测血糖,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饮酒,并不等于放纵。节制、节奏、节点的把握,才是成年人对健康最大的尊重。尤其是在糖尿病这个“慢性伴侣”的前提下,每一次饮酒选择,都是一次对身体的考验。

很多人把白酒当作人情的润滑剂,殊不知它也可能是健康的破坏者。适度饮酒的背后,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清醒评估,是对生活方式的精细管理。饮食结构调整不只是管住嘴,还要学会对酒说“不”。

从医学角度讲,糖尿病人是否能喝酒,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但从健康管理来看,生活习惯调整始终是控制血糖的关键一步。白酒这件事,能避则避,不能避就要掌握方法。

写到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朋友,都能在“喝”与“不喝”的选择之间,找到对自己最合适的路径。自我健康认知,永远是慢病管理的核心力量。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黄丽,杨慧芳.糖尿病患者饮酒与低血糖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4):321-324.

2. 王磊,刘红霞.酒精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8):603-606.

3. 张静,李晓明.酒精摄入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12):9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