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糖尿病的形成原因(中医糖尿病的形成过程)
中医是怎样认识糖尿病的形成原因的?
糖尿病,中医谓之“消渴病”,根植于阴阳五行平衡及脏腑经络学说。其病因错综复杂,涉及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终欲过度等,致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具体给大家总结如下;
1,先天禀赋不足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功能皆由先天之精所决定,这种先天性的体质差异称为禀赋。对于糖尿病而言,阴虚体质者尤为易感。阴虚,即体内阴液不足,无法有效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亢,形成虚火内生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群,在遭遇外界诱因时,如饮食不当、情志波动等,更易引发消渴病。中药调理时,多采用滋阴降火、补益肝肾的方法,如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方剂,以培补先天之不足,调和阴阳平衡。
2,饮食不节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会损伤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化生湿热,积热内蕴。这种内热不仅消耗体内津液,还使胃肠消化功能亢进,即“消谷耗液”,最终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中药调理上,强调健脾和胃、清热燥湿、生津止渴的原则,常选用参苓白术散、葛根芩连汤等方剂,旨在恢复脾胃功能,清除内热,滋养阴津。
3, 情志失调
情志,即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如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等,均可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脏腑气血运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津液失于输布。火热内燔,耗伤肺胃阴津,最终引发消渴。中药调理时,注重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生津,常用逍遥散、一贯煎等方剂,以调和肝脾,清泻内热,滋养肺胃之阴。
4,纵欲过度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对全身脏腑组织起滋养、濡润作用。纵欲过度,则肾精过度耗损,导致肾阴虚衰,虚火内生。虚火不仅灼伤肺胃阴津,还与肾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消渴病的病情。同时,肾阴不足还可影响全身阴阳平衡,引发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中药调理时,强调补肾填精、滋阴降火的重要性,常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补肾阴,清泻虚火,恢复肾脏的封藏与调节功能。
总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观念,其形成原因涵盖了体质、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在中药调理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需要注意:以上涉及中药及中药方剂,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应用,患者不可私自用药,以免用药不当加重病情。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2000年前就已找到?《黄帝内经》详细记载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写过很多,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的探索,古代医药学家可谓是前赴后继苦心探索钻研,建树颇丰。今天我们就从糖尿病对应的消渴病起源一书——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谈起,看一下《黄帝内经》对于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认知。正是有了《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描述,才给了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广阔的创新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并在西汉中后期(约公元前一世纪)汇集成书。《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还有消瘅,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然而《黄帝内经》对于消渴的病名只有一处,更多的是运用的而“消瘅”,在《内经》中出现 17 次,这是消渴病所有异名中出现最频繁的名称,可见,《内经》是以消瘅为正名,消渴为异名,后世发展转化成以“消渴”为正统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瘅成为消中”。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而《内经》则认为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积损,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脏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体质原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内经》已经认识到人体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数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不节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令人内热中满,内热炎上,故发为口渴嗌干,发为消渴。
情志不遂
这和西医说的情绪影响血糖波动认知相同。《灵枢·五变》中,黄帝问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瘅,少俞回答说:“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不遂,郁怒蓄胸,血滞化热,发为消渴。
素体肥胖
《内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消瘅(糖尿病)、仆击(脑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贵之人所患疾病,因为这些人过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内经》书中多处提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富贵之人易生消渴病,《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总的来说,《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先天遗传体质及后天生活饮食起居失调所致胃热、痰湿、燥热体质密切相关,这样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是有诊治的指导意义,这也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两千年前在极度不发达的医学背景下,通过观察消渴表现从而探索发病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
糖尿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虚才是关键!降糖不如补虚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西医观点中,糖尿病的确切发病原因至今尚未阐明,这也是制约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虽然胰岛功能的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是确切的“血糖高”的原因,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胰岛细胞功能的下降,却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的经验总结,或许在西医糖尿病病因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中医对于糖尿病病例病机认识能够开辟新的视野。
中医对消渴病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一名词,一般看做消渴病的范畴。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初《淮南子·说山训》:“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后难复处也。”这里“病消”即指消渴病,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而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中医对消渴病认识一直在发展且不断深入,其病名也在不断丰富,出现了多种表达,如消渴、脾瘅、消中、鬲消、消瘅等。这些病名有言病因者,有言病候者,有言病位者。如“瘅”言其因,“消”“渴”言其证候,“脾”“鬲”“肺”“中”则言其病位。自《金匮要略》首以“消渴”为篇名、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颇深。至此,后代医家在论述本病时多以“消渴”命名。
消渴病的起病原因
历代中医学家在消渴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说汉魏晋时期是消渴病认识的奠基阶段,那么之后则是医家们探索消渴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隋朝巢元方将消渴病分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等 8 种证候,在认识消渴病并发症方面有重要贡献,并推论其机理。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云:“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脓”。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设有治疗消渴的专篇,较详细地论述了该病。在病因的认识上,将饮酒也归为消渴病的病因。如《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云:“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到了宋金元时期,三消论的提出是认识消渴病的一大进步,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提出“三消”名称,分别为消渴、消中、消肾。刘河间以寒凉派学风发展了“三消理论”,宗《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其病机核心是“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三消论》归纳其治则为:“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浸液之衰。
明清医学家对消渴病又有了新观点,最有影响者是关于消渴病的“益气”学说,戴思恭于《证治要诀·三消》 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在用药上倍崇黄芪。另一位医家李梴进一步充实了益气之说,将补益重点落实在脾肾二脏。
总的来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治疗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除了阴液亏虚之外,还包含了肾阳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原因。总之,“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在治疗消渴病的各种组方中,补虚始终是核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著名的郁、热、虚、损阶段论认为,现代糖尿病是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 病机演变基本按照以郁、热、虚、损4个阶段发展。较为准确全面的概括了历代医学家们对于消渴病病例病机以及发病规律的特点。
作为患者来讲,一定要充分认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长与优势, 作为医生来说,根据中医学理论, 从不同角度及各自临床实践出发,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出中医防治糖尿病的新途径。